嵇姓起名嵇姓起名字有哪些方法
再看姬姓,其实不管是不是在中国姓氏里,都有认识的,但这些一直都有自己的由来。姬姓也是中国姓氏之一,讲的是出身。起源于姓氏。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秋吉的封地,一直以来,都是近代的,都是一直存在的姓氏。让我们来看看所有的姓氏命名方式。
姬姓
姬姓,中国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名第194。2007年,姓氏人口在全国排名300。据《元和姓纂》,王霞少康在会稽给儿子起名姬楚,于是就有了姬石。到汉初,嵇家迁到乔县嵇山定居,故改为嵇家。公元《文章叙录》年,嵇康原姓,从会稽迁谯,上称嵇。
姬姓发展的渊源
它属于封地的名称。
在古代,会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重要的政治文化之地。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山,后人在此建祠堂。
夏朝国君邵康即位后,把儿子的灵柩封在惠济里,主持禹的祭祀活动。他的后代以祖先的采邑为姓,称为惠姬氏。
汉初,会稽氏族成员迁至禹州南部乔军县稷山,后改名稷石。此后,惠姬的子孙以“姬”为姓,代代相传。
姬姓怎么取?
孩子和新生婴儿的名字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注重单名。为什么大家那么推崇单名?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简单和美好,认为简单的东西就是最美的东西。所以父母可以给女孩取一个单一的名字,不仅简洁,而且非常经典大方。但在选择单名时,不宜使用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词语。因为太简单的词,比如健康,光明,美丽,雨水,没有足够的意义让每个人都知道它们的意思。而过于复杂的词,如“一”、“一”、“回”等,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不适合用作名字。
再好的姓氏也有很多不同,再好的姓氏也有很多不同。其实起名字的时候,最好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复杂。其实中国人主要是一种单纯的魅力。这些简单的谚语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嵇安(1189-1262)字宽济,江苏涟水人,南宋沿海巡检使。
嵇家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微毫县)嵇山人。嵇安的五世远祖 嵇弘政,曾任宋朝提点京东刑狱、兵部郎中等职,谥号庄肃。曾祖嵇克仁,进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议大夫、知集贤院、兼太常寺丞事。祖 父嵇大成,进士登第,曾任宋朝监察御吏、镇南军副节度使、龙虎卫上将军。年老退休时,经过涟水,爱涟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战乱频 仍,遂于涟东择地定居。
父亲嵇迪,清高文雅,隐居不仕,积德乡里。嵇安字宽济,身材魁伟,勇敢尚武,精于骑射。时值南宋末年,天下 大乱,兵匪为灾。嵇安聚集义旅,构筑堡栅,护卫乡井。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外御,内抚民众,兴修水利,奖励农耕,赈济流民,声望著于乡里。
南宋景定三年(元中 统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河东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济南)。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将其父嵇安灵 柩葬在涟东长乐乡逢原。三十年,恭请奉训大夫国子司业商琥撰写 碑文,集贤侍讲学士奉政大夫宋渤书写及题额,益都路莒州沂水县安平乡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于三十一年(1294 年)十一月竖立嵇安墓前。后嵇厚去世,亦葬于其父嵇安墓侧(见 《康熙安东县志》:"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东五十里,在太平乡逢村浦北。'') 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质、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于何时加上封土,成为一个大封土堆,想来亦是其后人所为。 孤松独立;
野鹤超群。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字叔夜,谯郡锤人。娶魏宗室女为妻,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子、庄子,讲究养生服食之道,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被司徒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文章思想新颖,往往与旧说唱反调;诗擅长四言,风格清峻;善于鼓琴,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所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著有《嵇中散集》。他博学多才,丰姿俊逸,如孤松独立。下联典指嵇康的儿子嵇绍,字延祖,历官秘书郎、侍中。西晋永安初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在荡阴大败,他以身保护惠帝,被杀。有人曾说他“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
会嵇棠叶;
夏后桐枝。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嵇康事典。下联典指夏·嵇抒事典。 笃学为师表;
治河悟上下。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嵇颖谨厚笃学,张知白谓其子弟曰:“若曹师表也。”下联典指清·嵇璜九岁读《禹贡》即有所悟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流通则水自下。” 笃学足为师表;
幼年已识治河。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嵇颖事典。下联典指清·嵇璜事典。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据《姓谱》、《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改为嵇姓。②他姓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文章叙录》、《元和志》所载,三国时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南),取稽之上以为姓。③黄帝有臣名太山稽,其后或有嵇姓。④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姓。
始祖:少康。
迁徙:
嵇姓得姓于汉初,发祥于今安徽宿州。得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俱繁衍滋长于此,历汉魏而不衰,成为该地之大族,东汉时此地属谯郡管辖,故谯郡为嵇姓第一大郡望。据《世说新语》载,嵇康其先本姓奚,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以避怨迁徙。奚姓乃夏朝车正奚仲之后,显然与嵇姓之正宗血脉不同,但其子孙昌大,显赫一时,无疑壮大民谯郡嵇姓阵容。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之嵇姓始自嵇康,除上述原因外,还因嵇姓于汉代时表现异常沉寂,此际除有因博戏发财而成巨富的嵇发载于《汉书·货殖列传》外,再无其他轨迹可寻,所以说嵇姓之产生尚须斟酌。西晋时,嵇康子嵇绍因单骑救主而名噪一时,其从子嵇含徙居巩县亳丘(今河南巩义),此地古属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北魏时曾为孝文帝之新都,后改嵇姓的纥奚氏曾大量留居该地,与汉族嵇姓相融合,昌盛为嵇姓之河南郡望。两晋间五胡乱华,世为高门之嵇姓有的因仕宦、避难等原因徙居今江苏、浙江等地。南北朝至隋唐间,渐以上述两郡望为中心播迁于今山西、河北、陕西、山东以及南部省区之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宋元之际,嵇姓之主流繁衍于今河南、江苏两省,并零散向四川、重庆、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明初,山西嵇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历明清两代,有山西、陕西嵇姓播迁内蒙,陕西、河南嵇姓播迁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嵇姓播迁东北三省,浙江、福建、广东嵇姓播迁台湾。历民国至今,嵇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嵇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江苏等省为多。目前嵇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六十三位。
郡望:
谯 郡 东汉置,治谯县(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之灵壁、蒙城、宿州、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河南郡 汉改三川郡置,治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堂号:
①郡望堂号:谯郡、河南。②自立堂号:竹林、宋遗、立命、师善、七贤等。
字辈:
某支嵇氏字辈:宗叔含翰,蒙旷刘钦质,起固希蹇禄,万奇可射廷。
名人:
嵇康(223-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人。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政治上倾向曹氏集团,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又锋芒毕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言论,当面奚落司马昭心腹钟会,直接触犯了假借礼法图谋篡魏的司马氏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嵇康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尤以散文成就高,其散文包括哲学政治论文、书信等。论文今存九篇,以政治论文《管蔡论》、哲学论文《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最有代表性,内容上虽不乏抽象的玄理讨论,但其目的则是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的名教观念的挑战。书信今存两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和《与吕长悌绝交书》。前者为嵇康散文的代表作品,文中陈述了自己拒绝为官的理由,并在痛骂山涛的同时,借题发挥,对虚伪的儒家礼法制度以及礼法之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嵇康与司马氏集团公开决裂的宣言书。诗歌今存六十余首,内容上主要表现其“轻世肆志”的人生态度,形式上多受《诗经》影响,以四言为主,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风格峻切,诗如其人。明代汪士贤、张溥分别辑有《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嵇绍(253-304),西晋诗人。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子。十岁而孤。始为秘书丞,累迁汝阴太守、徐州刺史。元康初(291)为给事黄门侍郎。贵戚贾谧求与相交,他拒而不答。及谧诛,以不阿附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官至侍中。“八王之乱”时,从惠帝与成都王颖交战,败于荡阴。时飞箭雨集,他以身卫帝,遂被杀,血溅帝衣。后被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范。钟嵘《诗品》将他列为下品,称其诗“平典不失古体”。《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佚。
嵇拔,北魏将领。本姓纥奚氏,世为部帅。父附魏,娶什翼犍女,生拔。拔娶华阴公主,生敬。位至尚书令,封任城公。明元帝以华阴公主有拥立功,超授敬大司马、大将军,封长乐王。
嵇颖,宋臣。字公实,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天圣进士,为蔡州团练判官,迁太子中允,为集贤校理。累授开封府推官、知制诰、尚书兵部员外郎,卒。为官厚道,勤学。
嵇曾筠(1670-1739),清臣、水利专家,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雍正元年(1732),擢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不久任东河(山东、河南)副总河,专督黄河河工。因治河有功,雍正六年擢升为兵部尚书,后转任吏部尚书,仍管副总河之事。雍正八年,任江南河道总督。雍正十年,因功加太子太保衔。次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元年(1736),兼浙江巡抚,后改总督,并兼管盐政。乾隆三年,应召赴京,为内阁学士。次年因病返里,不久卒。�遗著有《师善堂集》、《河防奏议》传世。
嵇璜(1711-1794),清臣。字尚佐,晚号拙修。嵇曾筠子。幼聪慧,读《禹贡》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游宣通,水自顺流而下。”雍正八年(1730)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曾随其父习河工,帮办河务。乾隆九年(1744)奉命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治水工程。乾隆十八年(1753),黄淮水涨,上宣防八事,提出固堤与宣泄相结合。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并多次随乾隆南巡。与刘墉等奉敕撰《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作品有《治河年谱》等。
嵇永仁(1637-1676),清戏曲作家。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常熟人。工诗文,善音律。康熙十二年(1673)入福建总督范承谟幕。耿精忠反,拘范承谟、嵇永仁,囚禁三年,嵇永仁自缢而死。著有《抱犊山房集》六卷。作有传奇《扬州梦》、《双报应》和杂剧《续离骚》。《扬州梦》本唐人传奇小说《扬州梦记》,演杜牧在扬州的恋爱故事,情节略有增饰。《双报应》写知府孙裔昌审理钱可贵、张子俊两案事,情节双线发展,结构得宜。《续离骚》四折写四个故事,即《扯淡歌》、《泥神庙》、《笑布袋》、《骂阎罗》,均为抒发满腔悲愤而作。《双报应》和《续离骚》作于被囚禁时,故多愤世之音。
其他嵇姓名人有魏晋间诗人嵇熹;西晋植物学家嵇含;南朝梁画家嵇宝钧;宋抗元义士嵇耸;明诗人嵇元夫;清大臣嵇永福,水利家嵇承志,学者嵇宗孟等。近当代嵇姓名人有化学家嵇汝运,力学专家嵇醒,史学家嵇文甫,工艺美术家嵇锡贵,儿童文学作家嵇鸿,话剧演员嵇启明等。
嵇颖、嵇璜、嵇绍、嵇康、嵇曾筠等。1、嵇颖:字公实,宋代应天府宋城人。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进士,时王曾、张知白相继任南京留守,见颖谨厚笃学,乃谓子弟曰:“若曹(你们)师表也。”官至翰林学士。
嵇颖、嵇璜、嵇绍、嵇康、嵇曾筠等。
1、嵇颖:字公实,宋代应天府宋城人。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进士,时王曾、张知白相继任南京留守,见颖谨厚笃学,乃谓子弟曰:“若曹(你们)师表也。”官至翰林学士。
2、嵇璜:字尚佐,清代江宁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幼年读《禹贡》,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游宣通,水自顺流而下。”长老皆惊异,后治河果多有功绩。
3、嵇绍:字延祖,晋朝礁郡铚县人。事母孝敬。山涛荐诸武帝,征为秘书郎。赵王伦篡位,署为侍中,惠帝复昨,遂居其职。永兴初河间王禺、成都王颖举兵,绍从帝战于荡阴,侍卫皆溃,惟绍以身扞卫,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衣。事定,左右欲洗衣,帝说:“此嵇侍中血,勿洗”。元帝时溢忠穆。
4、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嵇康,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着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
5、嵇曾筠(1670~1738)清代官员、水利专家,。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历官河南巡抚、兵部侍郎、河南副总河、河道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浙江巡抚、总督。
嵇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300名以外。据《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又《文章叙录》载,嵇康原姓奚氏,由会稽迁往谯郡铚县,取稽字上半部为“嵇”氏。源流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遂指地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二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跋部中的统稽氏、纥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为嵇氏,世代相传至今。[1]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嵇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嵇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他为人耿直,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下打铁,不为谋生,只是随从自己的意愿。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带来大批官员,嵇康一见这场面就很反感,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立即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 嵇康作《风入松》,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 《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
王戎与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朝时尚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编辑本段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有所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嵇作为姓氏读“jī”。
汉语汉字,拼音:jī,可作为姓氏,也是中国山名。在江苏北部灌南地区,当地读音是:yí,二声(移)同音,在灌云、淮安涟水等地区也是读yí的,灌云县龙苴镇有个嵇(yí)岭的村子,在山东潍坊高密地区是读“xī”。在沭阳地区读音和灌南与灌云相同,也是“yí”。
嵇(姓);商音。谯郡。夏少康封子于会稽,遂为稽氏;汉初徙谯,改为嵇氏。出处:《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
嵇姓源流
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时候,会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死后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到古代汉朝初年,会稽氏的后裔迁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
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以上内容参考-嵇
嵇姓起名嵇姓起名字有哪些方法
本文2023-12-08 20:46: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