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总是质疑雍正皇帝皇位来源的合法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后人总是质疑雍正皇帝皇位来源的合法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1张

首先,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这绝非是因为《康熙遗诏》。需知道,康熙遗诏不是康熙亲自书写的遗诏,而是雍正登基后,由其亲信经过特意的润色与编写,继而颁行于天下。因此,简单的说,康熙遗诏代表的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而是雍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现今,大家质疑雍正皇位的合法性,并不是因为那道诏书,而是他那扑朔迷离,及自相矛盾的继位过程。就是说,雍正的皇位之所以会被质疑缺乏合法性,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雍正的继位过程,是真的有问题。

第一、雍正元年,雍正初继位时,朝野上下就流传雍正“矫诏袭位”的议论,但此时雍正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而是任由其这种议论流传于坊间。试问,若雍正真的没有问题,他为何不站出来解释?去向世人严正声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呢?当然,这里定会有人说,那是因为雍正不屑去解释,他一个九五之尊,有必要向臣民去解释自己的皇位是否正统呢?是的,若是雍正一直都不去解释,那这种不屑解释的理由倒是也能说得通。

可是,事实上雍正却并没有做到不屑去解释。雍正七年,雍正特意亲自编著了《大义觉迷录 》一书,将其颁行于全国,在这本书中,雍正开始为自己辩解,用自己的话诉说着其继位的合法性。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雍正在自己帝位还不稳固之时,不站出来为自己解释,反而要等到自己帝位已经很稳固的时候,才站出来解释呢?这不是有些轻重不分了吗?

是的,这确是一个问题,按照我们正常人的作法,若要解释肯定是在自己的位置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就赶紧出来解释,以此来稳定局面,而不会在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了,再跳出来去多此一举地向世人宣布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那为什么,雍正却偏偏就这么做呢?这个我们无法准确的给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我们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猜测。众所周知,雍正继位后,他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八爷党,彼时,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胤禵等皆是反对雍正继位的,而在当时,身为皇子的他们,多多少少是掌握着普通人所不知道的雍正继位的秘事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雍正为何不在即位之初就出来解释自己继位是否合法,而一定要等到雍正七年之时,其根本原因就是雍正的继位却是有些许问题的。

在雍正七年之前,因实力问题,雍正未能彻底的控制住八爷党,所以这时雍正需要尽可能的让百姓忘记这件事,他惧怕自己一出来解释此事,用了一些谎话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八爷党的人就会跳出来拆穿自己的谎言,所以这时他绝对不能主动站出来来解释,只要自己不解释,那无论八爷党的人如何的蛊惑百姓,都不能完全否定自己的合法性。而后,到了雍正七年,随着八爷党的人悉数被雍正所控,此时的雍正也就不再惧怕自己的谎言会被拆穿,如此《大义觉迷录 》也就出现了。

第二、对于康熙传位于雍正,其到底是口语,还是有遗诏,雍正无法自圆其说。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在上谕中曾这样说过:“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当时雍正是接到了康熙的口谕后,才知道自己被选为皇帝,也就是说此时雍正继位,是康熙的口谕。

但是,在了雍正七年,雍正却在《大义觉迷录》中又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其在书中说道:“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时雍正却说他当皇帝,是因为康熙的遗诏中是这样说的。雍正在即位之初,明明说的是口谕,可是到了雍正七年,却又说是遗诏,如此反复,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雍正的继位真的是有猫腻的存在。此后,再预想这一年,八爷党被雍正悉数控制,这就更让人不得不怀疑了。

第三、对于到底都有谁在康熙的面前接受传位于雍正的官员,雍正是反复无常。雍正五年十月,雍正在提及康熙传位时的场景,他曾说过:“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就是说当时康熙驾崩前夕,曾召见诸皇子和隆科多等人,面降谕旨,将皇位传于雍正。当时,在不到数月后,雍正却又说道:“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也就是在这时,雍正又否认了隆科多曾出现在康熙面降谕旨的场景中。此后,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却又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隆科多当时也在,如此反复这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若没有问题,雍正为何要如此?

此外,在雍正五年,雍正只是说诸皇子被康熙召见,对于到底是哪几位皇子,雍正却并未明说。直到雍正七年,随着八爷党被清除干净,雍正突然就在《大义觉迷录》中详细说出了是哪几位皇子:“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到这里,这真的就让人很不理解,既然雍正明明知道这些皇子都有谁,他为何不在雍正五年就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非要等到雍正七年,这个八爷党覆灭的时间呢?

同时,在这份皇子名单中,有一个人的到底在不在,是存疑的,这个人就是果亲王允礼,当时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说;“果亲王允礼在寝宫外祗候”,也就是说在康熙传位于雍正时,果亲王允礼也在寝宫外候旨。但是,在隆科多的诉说中,果亲王允礼却并没有候在寝宫外,他这样说道:“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就是说当时果亲王允礼根本不在宫中,而是在听闻雍正登基后,疯疯癫癫的逃回皇城外的王府中了。

由此,试想,连一个允礼是否在外伺候,君臣之间就存在着两种说法,这难道不让人怀疑吗?虽说这并不能肯定就是雍正在说谎,但是存在着这个歧义,也就说明雍正的继位绝非是百分之百的合法的,还是有可能存在着问题的。

第四、雍正对于事先是否知道康熙要传位于他的事情,他无法自圆其说。雍正七年,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

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照以上的记载所说,雍正事先是不知道自己要继位的消息的,当时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等诸皇子要比他早知道许久,而自己直到隆科多宣读诏书后,他才知道自己要继位的消息。试问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吗?这绝对不可能,若是诸皇子提前得到消息,、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等这些皇子不提前告知他,这倒是能理解,可怡亲王允祥这个雍正的死党,却也是异常冷静,丝毫没有向雍正透露康熙的遗诏,这不是让人费解嘛?

第五、以隆科多的地位和身份,他显然没有那个资格去以那唯一外臣的身份去接受康熙的面授遗诏,并代替康熙宣读遗诏。康熙驾崩前夕,隆科多的身份和地位就注定他是没有资格去单独接受康熙的遗诏的,当时马奇等人,要远比隆科多有资格,再怎么排,也轮不到隆科多去,可为何在雍正的口中,自己的亲信隆科多就成为了唯一接受遗诏的外臣呢?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雍正的继位确实存在着猫腻的。

此外,除了这传位的过程,让雍正皇帝的正统身份充斥着各种疑点,从之后雍正的表现来看,这更是让人不得不怀疑雍正真的是篡位的。首先,自雍正登基后,他就从来没去过一次避暑山庄,这个康熙皇帝的驾崩之处。其次,雍正在位时,就决定不将自己的陵寝放在康熙所葬的清东陵,而是要另选他处,去另建清西陵来作为自己的安眠之所。

总的说,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他会被质疑,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雍正的继位真的是存在着种种让人解不开的疑惑,这之中有着太多太多让人不理解的地方,也有太多太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些漏洞,让人不得不怀疑雍正的皇位真的是篡位而来的。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扩展资料: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文学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爷”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他是真宗的亲弟弟,又叫八大王、贤王爷,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历史上真宗的亲弟弟、被称为“八大王”的 、有“贤王爷”之称的、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三侠五义里的八王爷是赵元俨。

《万花楼》、《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爷”的故事与历史人物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包青天”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心理要求。

参考资料:

-清朝爱新觉罗·胤禩      -赵德芳   -八贤王

是。

爱新觉罗后裔中有一支以“汪”为姓,汪玺的父亲汪小菲是皇家子弟,是爱新觉罗(金)的后代,所以汪玺是爱新觉罗后人。

汪玺是我们最熟悉的爱新觉罗的后人是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启功先生,曾经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于2005年病逝。

鄙人所知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雍正帝的生母。而简单来说:

1、出身包衣、乌雅德妃

历史记载,雍正帝的妈妈,是康熙帝的德妃乌雅氏,这个德妃不是可不是简单人, 因为她是满洲镶蓝旗 包衣奴出身,换言之她是八旗军抓获的俘虏的后人。而这就是说,年轻靓丽雍正帝的妈妈,在成为德妃之前,在康熙身边一直是被人当牛马一样使唤的角色。

可是这个女子也真的不简单,因为精力充沛的康熙帝,居然和她生了三个孩子。而这不从侧面夫妻两人关系之亲密,德妃个人魅力之厉害!要知道康熙帝可是有着一大群嫔妃的人,能和帝王丈夫生育三个孩子,能是一个简单的人?更别说在一个封建女子,能封建等级森严的王廷里,还能摆脱奴隶的身份,一跃成为封建主了。这人了得啊!

2、派别重于血缘

而当乌雅氏生下雍正帝后,她花心的丈夫,也开始移情别恋, 去接受更多女人的谄媚,流连在百花中享受封建帝王,如兽群之王般的特权,故此此时的她,不在像颜值巅峰时,那样受到康熙帝的待见,于是出于王室家庭团结的考虑,子嗣培养的考虑等等多种原因,雍正帝的抚养 ,就不再有她这个雍正帝亲生母亲担任。于是雍正帝被贵妃佟佳氏 抚养了。而这就是说,因为封建家庭关系的维护,向宠妃献媚等等原因。乌雅氏不得已必须和自己亲生儿子,斩断母子亲情。

所以伴随着雍正帝的长大,雍正帝对养母佟佳氏的母子感情,远比对她这个生身母亲厚重的多。而这就是说雍正帝和自己的亲弟弟,日后不容水火,派别重于血缘 ,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兄弟两人,因为雍正帝的被收养而感情不深。

关于岳飞和秦桧之间的事情,已经被各路的专家和网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无数次,说到底就是一个于国于民功勋卓著的优秀将领、于公于私都品德高尚的国之栋梁,在没有犯下任何错误行为的情形下,被当时的昏君和奸臣以最卑劣的手段,用彻头彻尾的诬陷陷害致死,这件事就是应该将宋高宗和秦桧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们受尽世人的唾骂,没有任何的借口可以翻身,而那些打着皇权斗争的幌子,试图站在宋高宗和秦桧立场上,为他们合理化杀害岳飞行为的人,道德标准无疑是有问题的。

岳飞为什么会被杀害

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为了能够安稳的在江南苟且偷生,他时刻想着该如何的讨好金人,让金人同意维持议和,不再发动战争。而秦桧则是坚定地执行他后期的投降路线,并通过这一投降路线,成为金国在南宋朝堂上的代言人,以此来打击他的所有政敌,独自掌握大权,成为第一权臣,也就是借助外部势力来巩固自己在内部的权威。

宋高宗和秦桧要想各自达成目标,首先就要用具体行动来向金国证明自己执行议和、投降路线的决心,而这时金国最需要的就是除掉南宋朝堂之中对金国最有威胁的抗金力量,以此来打击所有主战派的将领,扫除议和投降路线上的障碍,当时这个对金国最有威胁的力量无疑就是岳飞,于是秦桧便采取了无中生有的诬陷手段,杀害了岳飞。

可以说在秦桧谋害了岳飞之后,他不仅是岳飞及其家人、后代的仇人,同样也是所有南宋子民的仇人。但是我们要清楚,秦桧的所作所为只是代表他个人,我们不应该由于他的恶行而迁怒于他的后世子孙,其实在秦桧的后世子孙之中也曾出现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比如宋宁宗时期的秦钜,他便在蕲州被金兵攻破之时,与儿子一起殉国。还有接下来要说的的这位曾与岳飞后人岳钟琪同朝为官的秦大士。

岳飞的后人岳钟琪

在说秦大士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岳钟琪,岳钟琪是岳飞三子岳霖这一支的后裔,他的父亲岳升龙是清康熙年间的四川提督,曾跟随康熙征讨过葛尔丹,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亲赠他了“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的匾联,由于出生在这样的武将家庭,岳钟琪很小就熟读兵书,能与父亲手下的军中将领谈兵论道。

公元1709年,岳钟琪捐官做了一名候补知府,但是自幼喜爱军事的岳钟琪对于文职并不感兴趣,当时准格尔汗国经常出兵骚扰清朝边境,岳钟琪上书请求改作武将,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任命为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

公元1717年,康熙派十四阿哥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到青海督战,岳钟琪被提拔为四川永宁的协副将,率领了六百精兵作为先遣部队向里塘、巴塘进发,岳钟琪在这次战役中击杀了叛军的首领达瓦喇札木巴、塞卜腾阿住第巴等惹,击溃叛军三千。之后岳钟琪又在平定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的的叛乱中屡出奇兵,剿抚并用,以番攻番,充分的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也因此被晋升为左都督。

雍正元年,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台吉罗卜藏丹津聚集了十万大兵侵犯西宁,雍正帝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挥师西征。岳钟琪一路势如破竹,杀的罗卜藏丹津兵马丢盔卸甲,一举平定了青海之乱,雍正帝亲封岳钟琪为“奋威将军”。

后来由于在与噶尔丹策零的战斗中,岳钟琪指挥不当,被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鄂尔泰乘机弹劾,雍正将岳钟琪贬为了庶人。岳钟琪带领家人回到了成都,在成都的郊外“姜园”中居住。公元1748年,大金川叛乱,乾隆想起了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岳钟琪,他又从新将岳钟琪召回,并任命为四川提督,这时的岳钟琪已经远离朝堂十年了。

再次走上战场的岳钟琪确实没有辜负乾隆的厚望,他刚入军营便发现了潜伏在清军大营中的两名奸细,并迅速将其除掉,接着设计降服了莎罗奔、郎卡及众土司,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次大小金川之乱。公元1754年,六十八岁的岳钟琪在平定了陈昆叛乱后的返京途中去世,乾隆将岳钟琪列为了五功臣之一,并将其称为“三朝武臣巨擘”。

秦桧的后人秦大士

同样是在乾隆一朝,也曾有一位秦桧的后人在朝为官,这个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大清朝第四十三位状元秦大士。秦大士在高中状元之后,深受乾隆的赏识,被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并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乾隆问秦大士到底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的回答非常聪明,他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的回答既解释了乾隆的疑惑,又捧了乾隆,自然让乾隆听后非常高兴。

当时人们称秦大士是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得雅颂体、赋之神韵,曾吟诗唱和圣制《喜雨诗》,受到了乾隆的褒奖。乾隆还曾让他缮写《昭明文选》,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将清代的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秦大士被称为“能品”。有一次秦大士同一众友人到杭州游玩,来到了岳飞墓前,看到岳飞墓前反绑双手跪在地上的秦桧夫妇,不禁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秦大士与著名的文学家袁枚是好友,两人曾一同畅游秦淮河,在游河的时候,秦大士触景生情做了一首七绝:“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嫱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这首诗深受袁枚的推崇,尤其是最后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由秦大士的口中吟出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乾隆四十二年的时候,秦大士在家中去世,死后他被葬在了秦桧家族的南京洪幕山,这也证明了秦大士确实是秦桧的后代。虽然秦大士高中状元入朝为官之后,与岳飞的后人岳钟琪并没有交集,并且岳钟琪的年纪要比秦大士大上很多,甚至在秦大士高中状元的第二年,岳钟琪就因病去世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两人也是一同在乾隆朝做过同僚,算得上是同朝为官了。

后人总是质疑雍正皇帝皇位来源的合法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雍正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这绝非是因为《康熙遗诏》。需知道,康熙遗诏不是康熙亲自书写的遗诏,而是雍正登基后,由其亲信经过特意的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