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家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中国林家历史,第1张

  本人姓林对林姓彼有研究,下面是林的出处: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的起源出自姬姓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运头林氏”是指清代著名的商业家族——林则徐家族。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家族在经商方面也很有成就。林家在福建省宁德地区有很多产业,其中以造纸、茶叶、布匹等最为著名。他们经营的茶叶品牌“运头”在当时非常有名,被誉为“福建名茶之冠”。林家的生意做得非常成功,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通过海运将商品输出到海外市场。林家的经商之路也为后来的商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一章。

福建林姓说的方言有:闽语、客家语、赣语、吴语、官话等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会长林伟功说,来自公安部门数据,福建林姓人口就有550万人,占全省近1/6。

据介绍,福建还是全国林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林姓人口约1600万人,福 建占了近1/3,福建是林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林姓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尤其三个平潭人就有一人姓林。另外台湾姓林的也很多,福建和台湾合计有800万人,占了全国一半,闽台林姓活动因此不少。

公讳禄,字世荫,黄门侍郎[①]次子,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中[②]、黄门侍郎[③]。初,元帝朝寇杜弢[④]作叛,荆州刺史周顗[⑤]败走,王敦[⑥]遣武昌太守陶侃[⑦]、豫章太守周访[⑧]共讨之,相持日久,帝勒公招远将军兼散骑常侍,同敦驻豫章为援,共击破弢杜弢简介,弢穷投水而死。

公迁合浦太守,侃任刺史,既弢部将杜会作乱,侃为所败,杀江州部将朱轨、赵诱,又召公归,同平会,再任晋安郡守,公去南服,离遏王城,敦肆狂昧,为谋不轨,以钱凤为腹心,沈充为羽翼,负恃石头,窥伺神器,苏峻、韩晃、张健踵乱中原,摇动社稷,公以晋重臣分,甘倡义檄,温峤[⑨]于武昌助陶侃、于楚甸驰驱南北,疲力以死,可谓晋室勋臣,为国尽瘁者矣!卒时年六十有九讣闻。

朝廷敕赠晋安郡王,为营隧塟[⑩]。

晋推名臣,谓与陶侃同埓[11]。赞曰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礼乱,敕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广发,亿万弥昌,华组如带,积笏盈牀[12],顾瞻祖德,万世有光。

裔孙吏部尚书大鼐[13]撰

《西河林氏重修谱》,由林世瑚编著,于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成书。

以上文字由湖北黄冈开基始祖千一公后裔、安徽金寨林凡于丙申年六月二十四录于京城,为便于大家理解上文,对上文部分人名等做如下注解。

[①]此处指禄公之父颖公,颖公,西晋建兴三年(315年)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

[②]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

[③]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

[④]杜弢(?―315年),字景文,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蜀地名士、符节令杜植之孙,略阳护军杜眕之子[1] ,西晋末年流民首领。杜弢少以才学著称,获举秀才。李庠之乱时,杜弢避乱到南平,得到南平太守应詹的欣赏礼遇。后任醴陵县令。永嘉五年(311年),流民叛乱,共推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杜弢攻陷郡县,杀害地方官员。建兴三年(315年),晋元帝派王敦、陶侃等讨伐杜弢,杜弢兵败投降朝廷,晋元帝赦免杜弢,任命他为巴东监军。杜弢投降后,各将领却仍不停攻打杜弢,杜弢愤怒,于是再次反叛。同年八月,杜弢派部将王真进军武陵,王真兵败逃往湘城,陶侃劝降王真,杜弢的部众溃散,杜弢于是逃跑,死在途中。

[⑤]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王敦杀害,终年54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⑥]王敦在晋惠帝时,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晋怀帝时为扬州刺史。晋元帝司马睿召其为扬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⑦]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⑧]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本籍汝南安城,因祖辈于汉末避乱江南,于是在吴亡时改为庐江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曾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作乱荆州的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杜弢简介,对东晋能于南方建立甚有功劳。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

[⑨]温峤,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⑩]隧,墓道,古墓中运送棺材到墓室的通道;塟,zàng,古同“葬”,掩埋死人的意思。

[11]埓,同埒,音liè,等同的意思。

[12]笏,音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牀,音chuáng,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

[13]林大鼐,字梅卿,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后为秦桧所忌,出知泉州,卒於任。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另,注: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中国林家历史

  本人姓林对林姓彼有研究,下面是林的出处: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