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4收藏

甘肃省的由来,第1张

历史沿革概述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己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甘肃省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西湖清真大寺、和平清真大寺、兰州小西湖公园等。

1、甘肃省博物馆距离西湖清真大寺约15公里,西湖清真大寺位于小西湖立交桥南端,大唐宫后面。西湖清真大寺是没有明显苏菲支派学理特征的大众寺,是附近最大的清真寺。

2、甘肃省博物馆距离和平清真大寺19公里,和平清真大寺建筑风格属典型的欧式建筑,四座高耸的塔楼围着一个高大的圆顶。

3、甘肃省博物馆距离兰州小西湖公园21公里,兰州小西湖公园原系明肃王府园林,名曰“西园”,几经战火,一八八零年,总督杨昌俊由浙调甘,再次重建,风景非常优美。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兰州肃王府可以参观。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是甘肃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600多年来它经历了无数风云往事,历任明朝肃王府、清朝陕甘总督府、民国甘肃省政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驻地。

我国的地理面积非常广阔,大大小小拥有着600多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及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甘肃省的省会是兰州,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兰州这座城市,但是兰州的名声却在国内外都久负盛名,尤其是兰州拉面,更是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的小吃之一,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见到兰州拉面馆的存在。

其实综合各方面因素而讲,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当中排名并不算是靠前,在甘肃省中只有省会城市兰州是一座二线城市,其他的城市都在四五线左右徘徊。很多人都比较好奇,如果甘肃省迁移省会的话,哪一座城市是最适合的呢?接下来就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考验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我们首先要想的便是这个城市的经济指标,在甘肃省的众多城市当中,除了兰州,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也就非天水和酒泉莫属了。天水的地区生产总值在6,32万亿左右,酒泉的地区生产总值在5,80万亿左右,从地区生产总值上来看,天水比酒泉更加的具有优势。

 人口指标也是考验一座省会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天水的常住人口在336万,酒泉的常住人口只有112万左右,天水这座城市的下辖区有两个区和4个县,而酒泉的下辖区有一个市辖区和4个县,从这一点上面看两者的差别并不算很大,但是天水更加适合作为一座省会城市。

 这两座城市的地区文化同样都丰富无比,天水这座城市拥有着众多重点保护单位,比如说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等,都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而酒泉这座城市也不甘落后,城市内有着西汉酒泉胜迹和敦煌古城,文化也同样灿烂无比,都适合发展旅游业。

天水这个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与酒泉相比还是比较领先的,但是如果与省会城市兰州相比,差别还是有一点大,但是天水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近些年来,天水不断的在科研方面投入资金和时间在这里进行技术渐渐的取得优势地位,所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广,如果甘肃省要进行迁移省会的话,无论怎么说,天水这一些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要历史有历史,要现代技术也有现代技术,实在是一个适合省会的好城市。当然每一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对于天水这样一座城市,不知道大家都有着什么样的了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兰州西湖公园游记作文200字初中生景点突出景点特点

我去过好多地方,有春秋楼、丞相府、双龙湖等,可我最喜欢西湖公园了。

西湖公园位于许昌市市中心,那里风景优美,现在请跟我一起来游览西湖公园吧。

走进西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花坛,里面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似雪、黄的似金美丽极了。

绕过花坛,就看见清澈的小西湖了,岸边种着柳树。一阵风吹过,柳树摇摆着辫子,水面立刻波光粼粼。

小西湖右边是德馨亭,亭子有三层,一层供游玩的人们休息,二层是一家游戏厅,站到三层,立刻把公园的全景尽收眼底。

走下德馨亭,前面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三只仙鹤的雕塑,它们或低头戏水、或引颈高歌,特别可爱。

公园里面还有许多游戏,大家可以在这里打篮球、砸沙包、坐碰碰车、划船等。

西湖公园可真美啊,如果下次你们来,记得找我当小导游哦!

宁夏兰州旅游景点简介

导读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又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其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黄河水的滋养,使得兰州成为闻名全国的“瓜果城”。

兰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兰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称为“兰州大片”,畅销海内外;兰州的白兰瓜、黄河蜜,清香溢口,素有“赏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的92ToCOM赞誉。

兰州又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其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两次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物点500多处,古遗址2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50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兴隆山;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这是一座唯一黄河环绕的大都会,这是一座因“拉面”而声名鹊起的城市,这也是一座藏着“马踏飞燕”的城市。作为甘南旅途的起点,或许它的风情与藏区有很大的不同,但绝对值得你细细的品味。

走进黄河铁桥

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年),改浮桥为铁桥,是黄河上游第一座铁桥。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银30余万两。登桥远望,不远处的黄河如带,蜿蜒盘曲,为兰州这一工业城市增色不少。

走进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甘肃省兰州十大旅游景点

兰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是黄河铁桥、清河镇、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黄河母亲雕塑、西关清真大寺、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黄河索道、大众巷和兴隆山。

1、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城关区,是兰州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到兰州游玩一定要去的地方。

2、清河镇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3、五泉山公园

五泉山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南,地处皋兰山北麓,建有五泉山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五泉山平均海拔约1600余米。因山区内有“甘露”、“掬月”、“摸子”、“蒙”、“惠”五口天然泉口而得名“五泉山”。山上有诸多寺院楼阁,其中有十余座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崇庆寺、金刚殿等。

4、白塔山公园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中心附近的黄河北岸,入口处与中山桥连接,是兰州市内的重要景点。白塔山以山顶的古老白塔最为著名,山间还有多座宫殿式的建筑,在建筑周围种植了很多树木,在此登山锻炼、摄影拍照都十分不错。更重要的是,登上白塔山即可看到兰州市区壮观的全景,视野十分开阔。

5、黄河母亲雕塑

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作品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黄河母亲和华夏子孙。

6、西关清真大寺

兰州西关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称。位于兰州市西关街西端(临夏路西端,五条马路汇合处)。

7、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甘肃永登县连城林区腹地,距省城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均为160公里,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总面积58484公顷,海拔1998_3165米。

8、黄河索道

黄河索道缆车于1994年建成运营 ,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索道,共有四组吊厢,每组三辆,每辆可乘坐6人。

9、大众巷

兰州的小吃街不少,张掖路以北的大众巷尤其知名。这里集中了多家在兰州声望很高的老字号,如“马子禄牛肉面”、“灰豆王”、“茹记烤肉”“金城炒面片”等等。

10、兴隆山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

兰州小西湖义务营业时间

营业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8:30到11:30,下午2:30到5:00。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小西湖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2号。小西湖公园原系明肃王府园林,名曰“西园”,几经战火,一八八零年,总督杨昌俊由浙调甘,再次重建,为寓不忘乡土之意,改名为“小西湖”,号称兰州古八景之一,又名“莲池夜月”。

兰州七里河有哪些旅游景点?有哪些推荐的?

兰州七里河的旅游景点推荐有:

夏天的北国南地兰州七里河区阿干镇的国家森林公园石佛沟景区,是兰州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来到七里河你可玩好吃好,美景美食醉人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现在魅力七里河;兰州百合文旅游节重点戏石佛沟花儿会将在千年古镇绿都阿干镇石佛沟景区精彩上演;

七里河区的兰州石佛沟完全有潜质成为一流景区,石佛沟距市区仅16公里,由石佛沟、天都山、大沟三个主要景区组成,其内林木葱郁、丰富,鸟类繁多,泉水清悠,空气清新,地貌多样,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景区。兰州七里河小西湖是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朋友,出售他们家乡的肥美牛羊,卖牛羊肉的商户很多,听很多朋友讲,买牛羊肉就要去小西湖买才正宗。

银滩大桥,兰州银滩大桥北起安宁营门滩,南至七里河马滩,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斜拉式大桥;银滩大桥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俯伏在大地上。夜晚,桥上斜拉杆上连缀的彩灯齐放,银滩大桥像一把悬在夜空中的彩扇,分外漂亮。

夏日的北国南地天然氧吧,地处七里河阿干镇的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兰州石佛沟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是休闲纳凉的好地方。走进大美甘肃,漫步精致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玄奘之路,和通往碳化坪,关山岭、琅峪、马泉沟等古老悠久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寻找古老茶马古道杨家车马店山体内窑洞遗址文化,记录讲好古老丝绸之路文化故事大餐。

最后,总的来说兰州七里河地区的风景有非常多,美食也有很多,以上的景点值得一去!

兰州的景点介绍

兰州的景点介绍

兰州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陆都心脏”之说,为甘肃省省会,又称金城,是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以下是我整理的兰州的景点介绍,欢迎阅读。

1 兰州五泉山景点介绍

兰州五泉山地理位置

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兰州五泉山名称由来

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万人,奉武帝之命征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他的部队途经兰州,扎营在皋兰山脚下。经过了长途跋涉,全军已是人困马乏,附近一带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饭。副将急忙请示,要骠骑将军拿主意。霍去病镇定自若,拿起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时有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光供足了三军将土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到了今天,成为历代百姓饮用的重要水源。据说,这就是五泉山名的来历。其实,公元前121年年仅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时,从今天的甘肃临洮出发,过焉支山,与匈奴军队鏖战于皋兰山下,这个皋兰山是今天张掖地区高台县北的合黎山,兰州的南山大约在北朝的时候才称作皋兰山,与霍去病毫无关系。但是后来的人们,一直把兰州的皋兰山当作霍去病远征的皋兰山,明朝以后就有了霍去病鞭戳五泉的传说。

新五泉山

五泉山于1955年辟为公园,原有的亭台楼阁都已修葺一新,经过绿化和建设,园内曲径通幽,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上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游览指南

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游览,三路均有楼台亭阁、长栈虹桥、清泉飞瀑,但

布局各异,自成体系,各有独到之处。

若从西路前行,第一个风景点为“翠幽新圃”,圃内有梅花洞,洞内有几汪清池,几丈回廊,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艺场。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优美迷人。循西长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轮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依在企桥边。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离开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阶回旋而上,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嘛尼寺”。这里古槐浓郁,寺院清幽,一排悬楼横压寺门,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楼下前方有依依径、仄仄门、重重院、叠叠园、曲曲亭,小巧玲珑,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处继行,只见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泻壁下一汪清潭中,这便是西龙口。这里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处文昌宫西边,孤亭掩护,源流纤细,久雨不*,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相传此泉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宫。宫东侧有一垣花墙,其花瓶状小门的门楣上,大书着三个淡灰的隶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几眼泉迥然不同,说它是泉,其实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样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约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这里还是西、中、东三条上山路径的汇合处。 与文昌宫毗邻的'是旷观楼。登楼俯瞰,兰州市容尽收眼底。楼下有一深约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钻进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刘尔_曾在洞门口书一对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出旷观楼榜着山岩再向高处登攀,就到了千佛阁。它修筑在东龙口的飞瀑上面,气势雄伟壮观,地形险要惊人,为五泉山最高的建筑物。凭栏下望,只见东长廊凌空而下,跨重岩,绕清流,环亭榭,把半壁园林团团围起,象捍卫林泉的长城。 迈出千佛阁沿东长廊缓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这儿上临东龙口,下濒蒙泉。仰视可观东龙口飞泻而下的瀑布,俯瞰则可饱览五泉之冠的“蒙泉”。“蒙”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为水,艮为山,用“蒙”字概括东谷面貌,含山下有险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诗赞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由东长廊西望,在那高耸、陡峭的青云梯下有一个四角钟亭雄立山腰。亭内悬挂一个高约3米,口宽2米,计重10000斤的泰和钟,系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由待鉴镐监视铸造。此钟造型雄伟,声音洪亮,所铸铭文,清晰可辨。原悬于普照寺(兰园旧址)钟鼓楼,为兰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后移置五泉山,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从钟亭而下,过万源阁, 大雄宝殿,就到了“金刚殿”(即明崇庆寺中殿)。大殿系歇山式屋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结构精巧,气势庄严。殿内原塑四大金刚,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铸的一尊铜接引佛和铁筹的莲花基座尚存。佛像高53米,围阔27米,重20000余斤,站立在莲花铁座之上,面目丰腴,微露笑容,衣褶清晰,左手托钵,右手轻扬,似向中外游客致招手礼。

历史传说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层楼叠阁,沿山铺阵,溪流如带,绿树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传武帝时,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这五眼泉至今犹在。一为甘露泉,在文昌宫西边,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大旱不干,饮之如甘露。二为掬月泉,在文昌宫东面,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中秋之夜,月出东山,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盘中。三为摸子泉旷观楼下的摸子洞中。过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说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学者刘尔欣曾在洞口书写一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四为蒙泉,在东龙口下。这里悬崖凌空,有瀑布泻下,如挂练,如扬丝,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明珠,流到草坡间,积成一片明镜。“蒙”为卦名,寓意东谷山下有险之意。五为惠泉,在西龙口下的企桥南端谷底,泉圆形,水净沙明,清澈见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兰州市内著名的名胜之地,在唐,宋时代这里就建有寺庙,后毁于兵火。现在建筑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崇庆寺、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时代建筑。古建筑群多集中于中峰。进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殿宇层叠,楼阁错落,甚为壮观。中峰两侧为东西龙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荫如盖,廊榭亭阁环绕。东龙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荡漾的莲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桥,池边伫立二龙戏珠釉壁。240多级,97盈的长廊盘旋而上,将东龙口与中峰连通。西龙口依山就势,建成高阁横秀,飞泉挂碧的“小蓬莱”和碧水,亭台,绿树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龙口西侧的动物园,辟有鹿苑,熊池,狮虎房,猴山,禽园,熊猫馆等。五泉山的“铜接引佛”,“泰和铁钟”是公园的“镇山之宝”,现为国家级的保护文物。

“铜接引佛”原在兰州东关接引寺内安放,现移至五泉山金刚殿。这是一件明洪武年(公元1370年)所铸的铜佛,身高一丈六尺,身围八尺。重约万余斤。造型优美,衣褶显晰,面部神态敦厚丰韵,怡静庄重,面含微笑,左手托钵,右手舒展,一副悲天悯人、接引众生普渡的形态。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

“泰和铁钟”原为普照寺物,后安放在五泉山钟厅内。这座铁钟为金代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所铸造,钟高九尺,直径六尺,重一万斤。造型宏伟肃穆,声音浑厚洪亮。

交通信息

兰州市动物园也在这里, 有鹿苑、熊池、狮虎房、猴山、禽园、熊猫馆、大象馆等, 有相当数量的珍惜保护动物

交通:8,18,117,124,149,12,2,114,120,15,17,139路公共汽车直抵山门口;31,33,34路电车和106,108,141,140路公共汽车通至五泉山站,南行数百米即到了。

2 黄河母亲像

母亲(象征黄河)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象征中华人民),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中华人民。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

同时,水波纹和鱼纹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说明了中国人内在的实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1984年8月所立“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碑。

黄河母亲像雕塑选材一说到花岗岩有很多朋友就会问了,为什么不用质地更好的汉白玉或其他材料来雕塑,反而要用普通的花岗岩呢?那我们不妨来看看黄河水是什么颜色?再看看我们的皮肤是什么颜色呢?现在大家明白了吧!选用花岗岩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现出黄河的颜色,表现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

交通信息

市内乘坐公交25路、142路到黄河母亲站下,或乘坐18路、56路、58路、103路、106路、107路、111路、118路、120路、130路、137路、139路、302路、313路西湖公园站下,也可乘坐15路、105路、109路、142路到水车园站下,然后步行到达。

3 兰州白塔山公园

兰州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登白塔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

古与黄河一道构成天然屏障,为军事战略要地。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 ,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 ,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山高1,700米,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少见,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景点介绍

白塔寺在山巅,相传为纪念元代以为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故于兰州的西藏著名喇嘛而建。据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的疆域时,曾致书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著名喇嘛去觐见成吉思汗,该喇嘛途经兰州时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纪念。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现存塔为明景泰年间(1450-1456)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在旧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慈恩寺,但百姓仍呼之为白塔寺。白塔八面七级,高17米,各级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铜马,微风吹过,清脆动听,上冠绿顶,下筑圆基。清人秦维岳有诗云:“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描绘出白塔雄姿。

出白塔寺门西下右转,有水濂观音洞。在洞西北台上,建有关帝庙、驻春亭、兰台,至山巅处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处,有峰突起,号称凤岭山,清康熙时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观音洞。嘉庆时又添建了药王殿和财神殿及三间灵官楼等建筑。寺东南有三教道统祠,祠东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桥,石拱为门,可通来往。过牌楼而下,便是罗汉殿,殿前有悬楼10余间,供游人凭眺及休息。三教祠再东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凤林香袅”牌楼,其背面是“秀映三台”,大约是指东有凤林古关,南望皋兰山三台阁之意。沿曲径南下直达四台大厅,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山下东侧原有文昌宫,中为魁星阁,是旧时秀才们祈祷

登科的去处,现改为百花茶厅,为游客饮食休息之处。从白塔寺南直线下山,昔人就山势分为十级,每级有一小小的殿宇,统称“十王殿”。十王殿南为四圣宫,宫南有拱桥,桥南便是玉皇阁,阁南是祖师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头上尚存一个。山顶的古建筑物还有迎旭客阁,东、西、北三山之巅还有有东风亭、喜雨亭。登临诸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河。又因有一元代白塔而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是避暑、休闲的最佳时节。逢至周六、周日,更是人们聚集之地。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6:00-18:00

交通提示

白塔山公园的线路可分为以下三种:1 乘坐公交车20路、35路、53路、131路到白塔山公园站下车,下车即到。2 也可乘坐9路、11路、15路、26路、34路、136路公交车到黄河铁桥站下车,顺便欣赏黄河两岸的美丽景色,然后步行过黄河铁桥即到。3 乘坐1路、6路、4路、75路、106路、107路、113路、137路等公交车到达兰州最繁华的商业区——西关什字,往北步行只需15分钟就可以到达白塔山公园了。

;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安徽的董氏家谱有:

10334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

(民国)董德庵编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卷端作《泾川城北董氏重修宗谱》。

10335安徽石台广阳查氏宗谱四卷

(清)董庭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0337安徽太湖皖江大湖董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董思臻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47)正谊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334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

(民国)董德庵编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卷端作《泾川城北董氏重修宗谱》。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省董氏字辈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 学 金 文 怀 玉 吉 明 长 久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支 学 先 人 大 长 照 万 世 贤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龙、光、吉、善、功、宜、后

安徽(从江西迁入)董氏一支字辈:常照万世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传承祖光 思明大学。

安徽蚌埠怀远(四百年前 从山东般过来的)董氏字辈:四、 学、 金、 文、怀 、玉、吉、明、长、久。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太湖董氏字辈:师继以善 长发其强

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

安徽利辛董氏字辈:凤、金、学、保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铜陵董氏字辈: 光 明 学 大 成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安庆市董氏(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祭庄迁来)辈分排序是: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东北大学士政宜祥克永道福来春。

安徽临泉(山东枣庄迁来)董氏字辈:“春、文、怀、克、志、修”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巢湖的董氏字辈:“紫大迎朝,国政恒新(以上是音),常照先训,维德科明,船家善道,允水能承”。

安徽巢湖董氏字辈:兆先训维德

安徽巢湖董氏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芜湖市芜湖县陶辛董氏字辈:良、仕、可

安徽泗县的大董村和林董村的辈分排序是一样的:尚 兆 广(夫) 存(维) 丙

安徽肥西县董岗董氏字辈:……志(智)学先仁(人)大,常昭万世贤,继承维远业……

安徽庐江董氏字辈:大、昌、照

安徽六安霍邱董氏字辈:学玉金邦策(册)

安徽六安市董氏字辈:玉,字,常,健,凤,国,恩,有,事(斯),年。

安徽亳州(清代的时候从山东或是山西搬过来的)董氏字辈:建 春 振 廷 月 昌 绍 纪(际)

安徽合肥董氏字辈:立、本、传、道、德。

安徽合肥董氏字辈:支 学 先 仁 大 长 柏(绍)万 世 贤

安徽肖县(从山东逃荒到安徽的,堂号是,江都堂)董氏字辈:希,相,玉,清

安徽涡阳董氏字辈:学 梁(甫)文 金 继(汉) 步 开 立

安徽阜阳界首董氏字辈: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太和县肖口董氏字辈:镇董庄董氏字辈:荣、怀(金)、如(国)、玉、学、现、新。

安徽舒城董氏字辈:维尔崇中大,雨道必思先,学士吾成本,永荣康世宁。

安徽皖西南一带(祖籍是陇西郡)董氏字辈:原籍鄱阳老派:晋献初国正,相生有万千。居太湖老派:福寿仑陵大忠,孝可全传平秩。清初加定新派:国家光盛,启运安邦,思继以善,长发祺祥,承宗法祖,世代贤良,克守先绪,芳声永扬。七届重修加定新派:皓气冲霄汉,文章贯斗牛,仁义礼智信,道德广延流。

甘肃省的由来

历史沿革概述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