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段相声,很早了,其中提到孟姜女哭长城,张飞三喝当阳桥,还有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如此家族
甲:听见了吗?
乙:什么?
甲:观众的掌声多热烈呀!
乙:这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听相声。
甲:没错!尤其是喜欢听你的相声。
乙:那是为什么呢?
甲:因为观众朋友们都特别喜欢你!
乙:喜欢我?
甲:对呀!您让大家瞧瞧,这小伙子长得多富态呀!
乙:我倒是长得比你胖一点儿。
甲:为什么你比我胖,知道吗?
乙:因为我比你能吃呀!
甲:对,你却是比我吃的多。大家可能不知道,上学的时候我们俩儿住一个宿舍。那时候一个宿舍八个人,他是最能吃的。
乙:反正我饭量比你们都大。
甲:我们一顿饭一般有俩馒头,或是四两米饭就足够了。他不行,他最少得四个馒头、八两米饭,要不饱不了。
乙:吃的多嘛。
甲:我说的这可是在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如果要是赶上你饿的时候,这点儿玩意儿根本就不够,我们其他的哥儿几个还得支援你一下。
乙:支援我?怎么支援我?
甲:你怎么全都给忘了?!
乙:年头儿太多了,一时想不起来了。您给我们说说。
甲:行,给大家讲讲当年的事儿。那时候我们宿舍的哥儿几个的感情都非常好,也都特别团结,吃饭呢也都在一起。您别看他现在这么胖、这么能吃,可当时他是老疙瘩,岁数最小,而且吃饭最慢。为什么呢?因为人家都是端着饭盆儿,自己吃自己的。他可不是,他一边吃自己的,那俩眼还老盯着别人。
乙:我老盯着别人干什么?
甲:干什么?你那是找机会下手呢。
乙:下手?我下什么手?
甲:(学乙)哎,二哥,瞧这意思你剩那口米饭吃不了了是吧,别扔呀!怪可惜的,来来倒到我盆儿里……哎!这多好!四哥,你剩那菜汤儿可千万别倒,一会儿也给我……嘿!我说老三,你那半拉馒头别扔呀!给我留着!什么?昨天的?没事没事没事,早就出伏了,天儿凉,一天的功夫馊不了,能吃!
乙:好嘛!我成我们屋泔水桶了!
甲:这不是说明你节约粮食、不浪费吗!
乙:那也别什么都往我这儿倒哇!
甲:反正你是够能吃的。
乙:这倒不假。
甲:其实这只是你发胖的原因之一。
乙: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甲:当然有哇!
乙:什么?
甲:你特别爱吃零食,对吧?
乙:您瞧,他倒都记得清楚。对!我那时候是爱吃点儿零嘴儿。
甲:还挺“谦虚”的。什么叫“爱吃点儿”呀?你那嘴一天到晚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对观众)大家不知道,当时他们家富裕,经济条件好,零花钱也多。按理说这些钱应该用的学习上就对了,可他不是,他给全花的吃上了。他是每星期准买一次零食,一买就是一大兜子。
乙:我都买什么呀,就一兜子、一兜子的往回提了?
甲:我们那时候也每什么好东西,也就是什么小米锅巴、虾条儿、果丹皮、山楂片、口香糖、泡泡糖、“乖乖”什么的。
乙:我又成小孩儿,连“乖乖”都吃。
甲:买来之后,他专门有一个上锁的小箱子儿,把买来的东西全都锁那箱子里,不让别人知道。有人的时候轻易不吃,等没人的时候才把箱子打开,从里边扽出一包来,找个犄角旮旯、没人注意的地方儿再塞。
乙:瞧这意思我还挺护食!
甲:吃完了呢,下礼拜再买。可有时候这堆东西吃不到一个礼拜就没了,怎么办呢?
乙:那就现别吃了!
甲:不吃了?那哪儿行,你忍不住呀!一会儿不吃你就混生没劲儿连打哈欠,带流眼泪呀。
乙:我这犯大烟瘾了!
甲:不过没关系,你有应急的办法。
乙:什么办法?
甲:在他的这个小箱子儿里常备几包儿方便面。要是别的都吃完了,干嚼方便面也能凑合两天儿。
乙:感情还有替代品呢!
甲:可是有一会出事儿了。
乙:怎么了?
甲:那天他打开箱子一看,傻眼了。连买的零食带方便面全都不翼而飞了。
乙:都丢了!
甲:没有,一样儿也没丢。
乙:那都跑哪儿去了?
甲:因为宿舍里其他哥儿几个想教育你一下,把东西都给藏起来了。
乙:这回可没辙了。
甲:没辙?没辙了还行!
乙:都丢了还吃什么?
甲:要不说你聪明呢!眼见到这种情况,你是脸不变色心不跳,微微一笑,是计上心头。
乙:我想出什么好主意来了?
甲:从兜儿里掏出俩一毛钱硬币扔嘴里了。
乙:你缺德不缺德!有没事儿嚼钢镚子解闷儿的吗?
甲:开个玩笑,别真生气。这主要说明咱们俩儿的关系好,我对你非常熟悉。
乙:哎,这倒是真的。
甲:我对你是非常了解呀,可是咱们俩儿共事这么多年了,你对我了解多少呢?你说说。
乙:你呀?你不就是说相声的吗!
甲:说相声的?谁是说相声的?
乙:你呀!你不是相声演员吗,大家都知道哇!
甲:不、不、不、不……我早就不说相声了!改行儿了!
乙:改行儿了?你能干什么?
甲:干什么?我开了一个建筑装修工程公司!
乙:哦,又盖房又搞装修。
甲:对!
乙:你一说相声的,改行干这个,行吗?
甲:没错,我是说相声的。可是你知道我们家祖上都是干什么的吗?
乙:你们家祖上?这我还真不知道。
甲:完了!大家注意,以后交朋友千万别交像他这样的,没心!咱们俩这么好,你愣不知道我们家祖上是干什么的!
乙:我怎么又没心了?!本来吗,你们家祖上的事我上哪儿查去呀?
甲:这么说你是真不知道?
乙:那可不真不知道,要知道我不就早说了吗。你家祖上到底是干什么的?
甲:你想知道知道?
乙:那当然了!
甲:你知道孟姜女吗?
乙:当然知道了,不就是哭倒长城的那位吗。
甲:对,就是她!
乙:她是你们家的祖先。
甲:我跟你说孟姜女是我们家祖先了吗?
乙:那你提她干什么?
甲:我问问你,孟姜女出名不出名?
乙:出名呀,谁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呀?
甲: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出名吗?
乙:不知道?
甲:是我们家捧的!
乙:你们家给捧的?我越听越糊涂。她出名怎么会是你们家给捧的?
甲:当然是了!我问你:孟姜女的故事你了解吗?
乙:当然了解了,连小孩儿都知道。因为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捉去修长城而累死在了工地。孟姜女千里来寻夫,可当她得知丈夫已死,便在长城脚下痛苦失声,一下子就把长城哭倒了。所以她就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而万古流芳。
甲:您各位听见没有。我们家把孟姜女捧的都万古流芳了,给她是又修庙、又立碑,可我们家呢?没人提了!
乙:这里到底有你们家什么事儿?
甲:当然有了,而且起了关键的作用。
乙:什么作用?
甲:孟姜女哭倒的那段儿长城就是我们家修的!
乙:啊?你们家修的?
甲:那可不!
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甲:我问你,孟姜女那么一个弱小的女子就能把长城给哭倒了,这有科学根据吗?
乙:这……倒是没有。
甲:所以说,正是我们家帮助了她!
乙:怎么帮的?
甲:你这人怎么这么笨!我都说的这么明白了你还问!问什么?
乙:我不明白当然要问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甲:因为呀……因为……因为…………
乙:说呀!
甲:(不好意思的)因为我们家老祖先在修长城的时候,该省的钱省了,不该省的钱也省了……你明白了吧?
乙:噢,干活的时候偷工减料,也就是咱们现在最恨的“豆腐渣”工程,对吗?
甲:“豆腐渣”算不上,反正那活儿当时干得有点毛。所以孟姜女在上边一哭一闹就给弄倒了,所以她也出了名了,所以说她出名是我们家给捧的,你明白了吧?
乙:我终于明白了!幸亏你们家就修了那么一段儿呀,要是整个长城都让你们家给修……
甲:那孟姜女可就轰动世界了!
乙:好嘛。这么说你们家祖上从秦朝那会儿就开始干建筑这这行儿了。
甲:不,比这早!
乙:哦,比这还早!那是什么时候?
甲:据说我们家祖上是春秋战国时候鲁班的徒弟,你说多少年了吧!
乙:那得两千多年了。
甲:得!
乙: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甲:我们家又家谱呀,我在家谱上查的。
乙:那出了长城,你们家还有别的工程吗?
甲:当然有!
乙:什么?
甲:在后汉三国有一员猛将,姓张,名飞,字翼德。这人你知道吗?
乙:那太知道了!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战将,曾在长坂坡为赵云断后。当时赵云怀揣幼主刘蝉,在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闯出重围。曹操看见言道:“这员勇将,焉能放走,后头紧紧追赶!”追在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放过赵云的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见一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顿言道:“他乃是张飞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言道:“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对我言道,他有一三弟,在百万营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取物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那莽撞人武艺如何?”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扎里扎煞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长,腰系丝鸾带,身披锁子连环蛇矛。桥头之上,咬牙切齿,大骂:“曹操听真,现有你家三爷在此,尔等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退后;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当阳桥折断。后有诗赞之:“当阳桥前救赵云,吓退曹操老奸臣,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留芳莽撞人。”
甲:张飞有名吗?
乙:有名呀!
甲:那也是我们家给捧的!
乙:怎么会又是你们家给捧的?
甲:张飞在当阳桥头大喊了三声,对吗?
乙:对呀!
甲:大喊一声……
乙:曹兵后退。
甲:大喊二声……
乙:顺水横流。
甲:大喊三声……
乙:当阳桥折断。
甲:那当阳桥就是我们家给修的!
乙:啊?!又是你们家修的?哎?不对呀!当时修长城,你们家是在北方呀。可是这当阳在湖北呀,你们家怎么又跑到南方去了?
甲:你糊涂呀!当时秦朝的刑法多严了。甭说偷工减料了,就是你误了工期就得杀头呀,更何况我们家把长城修城那德行了。这要是让人查出来还不得祸灭九族呀?所以我们老祖先一想,赶紧跑吧,于是就全家跑到了南方去了。
乙:噢,这回我明白了,修这当阳桥的时候,你们家又犯老毛病了。
甲:嗨,反正那活儿干得是有点毛……不过张飞让我们家给捧红了。
乙:照这么说你们家还捧红谁了?
甲:那可太多了。其实我们家不光捧人,而且还成全过一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缘人。
乙:谁呀?
甲:当时,在我们家的帮助下,有两位男女青年不顾封建礼教的舒服,冲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桎梏,大胆地结合到了一起,演义出一部凄凉悲切,而又感人肺腑的的爱情故事。
乙:梁山伯与祝英台!
甲:西门庆和潘金莲。
乙:嗨!您瞧他们家成全的这俩人!
甲:你知道他们俩儿是怎么认识的吗?
乙:知道哇。不就是潘金莲想用一根棍儿把窗户支开,结果没拿住,支棍掉了,正砸西门庆脑袋上。
甲:你说的不对。那棍儿在手里攥着,没人搭理它自己就掉了?不对。
乙:那你说是怎么回事儿?
甲:当时潘金莲却是想把窗户,然后用棍儿支上。但是她开窗户的时候用力稍微大了点儿,一推窗户棱子掉了,把她吓了一跳。她用右手下意识的一抓窗框,没留神,左手这根棍儿就掉了,这才砸的西门庆脑袋上。你明白了吗?
乙:我明白了。那甭问,这窗户一定也是出自你们家之手啦!
甲:那还用问,除了我们家也再没人能干出这种效果了!
乙:你们家在不在湖北呆着,怎么又跑山东去了?
甲:我们家一看也城修到了,当阳桥也断了,想搞再建筑是不行了,于是就改干室内装修了。武大郎他们家是我们接手第一个活。
乙:这武大郎也是够倒霉的,怎么就单看上你们家了呢?
甲:我们价钱便宜呀!武大郎又是个会过日子的人,想省点儿钱,他不找我们找谁去。
乙:您听见了吗,以后想装修可千万别图便宜呀!一图便宜就能遇上他们家这样儿的。
甲:其实那活儿干成那样儿也不全赖我们家呀。
乙:那赖谁呀?
甲:我们家给武大郎干了一个月的活,整整吃了30天的炊饼,连面条都没看见过。
乙:是呀,他们家也没别的。
甲:吃的我们一个个是晕头转向,你说那活儿还能干好了吗?
乙:可是《水浒传》里怎么没提到你们家呀?
甲:当时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书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了。这要是给我们家写上一笔,以后谁还找我们家干活儿呀?
乙:那怎么办呢?
甲:要不说我们家老祖先聪明呢,有超前意识!听说作者要写《水浒传》了,一点儿没耽误,马上就亲自到作者家里意思了意思,所以作者对我们家的光荣事迹是一个字都没写。
乙:别没羞没臊啦,还“光荣事迹”呢!
甲:所以我们这个伟大的家族就靠着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自强不惜的性格一直发展到了今天!
乙:我明白了。你是为了振兴你们家的祖业,才改的行,对吗?
甲:对!我要让我们家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就在前二年,我们家承包一项重大工程又捧红了一位震惊世界、轰动全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美国总统听了都害怕的大牌明星!
乙:你们家干的什么活儿呀“
甲:美国世贸大厦。
乙:噢,本·拉登啊!
问题一:辈分之间的称呼 直系血亲在补充栏里;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
问题二:现在道家法号最高辈分是什么 按照道教典籍来说,道教神仙最高的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最高的)――“三清”(道的化生)――“四御”――万神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法名》,即道名,是恩师根据自己的门派传承字辈,给弟子们取的的名字,保留原姓,中间的字必须是派系传承用字,后面的字可以随心取,一般师父们取法名,如果弟子们原来的姓加名就俩个字时,只要在姓和名中间加上派系用字就可以了,如果原来的名字是三个字的情况下,一般是去掉名字的第一个字,然后加上派系用字就可以了,也有按照徒弟们命理五行中所缺进行起法名,以此达到平衡。 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字辈谱系,代代相传,法名必须是拜师后,师父赐给弟子们的。 俗家弟子(居士),办理皈依证,拜师后,皈依恩师亦会赐给法名,皈依证书上会载明门派、俗名、法名等事项。 《法号》,又称道号,是修道者自己根据自身特点给自己取的别号,道教中一般道号都为某某子或者是某某某道人。比如“纯阳子”、 重阳子、玄诚道人等。 法名:一般来说只有一个(多个派系除外),法号可以有多个。
以下附主要一些门派的字辈谱系:
天师张真人正一派(天师派)(天师道)包括台湾现用其字派系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元)韫,高宏(弘)鼎大罗,三山扬妙法(愈兴振),四(福)海涌洪波。
许真君净明宗派系是: 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数,功果保忠祯,守本高无量,昭明自古今,含元时抱一,长合圣贤心,业复宗前哲,基兴格远程。返还修日茂,造就体但新。至理通天地,微言悟典型。精神参化育。训诲著遗盟,达立原和厚,栽培定畅荣,启成千百代,后世永奇英。
茅山清微派亦称三茅派,其字派系是: 混靖希景,守汝玄志,宗道大天(夫),得(德)性自(同)尊,克崇祖德,光绍真应,师宝友嗣,永仁(世)世(仁)昌,恭存依敬(以存恭敬),伦思继本(有自必承),丹贯以丞(能思继本),灏演精信(端拱一诚),念爱明(敏)持,载启先觉,云章揖业,珠进遥芝。
龙门派的百字派系是: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守,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华山派的百字派系是: 至(志)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万里复元亨,清静通玄化,体性悟诚明,养素守坚志,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慎修保纯贞,敬谨规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运,积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书盛名,圆满光华照,云天庆上升。
随山派的百字派系是: 思道明仁德,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宗友茂惟祥,盛益希诚朴,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智慧保宁光,圣体通三界,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月盈妙中黄,用功悟仙号,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圆融衍相逢,莲开龙虎诏,超升崇利享。
武当三丰派字辈如下: 玄元通道居端静,白鹤乘虚向自清,师资月圆皈志礼,身中抱一管丹成,太上渊微入妙园,凌云星朗贮壶天,功候到日憨许就,始悟真言信可传。
南无派的百字派系是: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在云霄上,功成必有名,大教明清静,>>
问题三:请问高的辈份是怎么排列的 我现在是 ,有,字辈的 那下一辈是什么 高 字辈 是 立 玉 传 宗 广 诗 书 教 字 长 忠 厚 兴 家 远 广 士 文 达 苍
问题四:和尚最高的辈分是什么 你应该说的是少林寺的僧人的辈份排列吧, 少林寺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问题五:12生肖辈分比较高的是什么 鼠吧
问题六:封神榜里辈分最高的是谁? 封神演义辈分最高的是创世元灵。共收了4个徒弟,他们是,老大,鸿运老祖,老二,锟祖师,老三,女娲娘娘,老四,陆压道人。。。
问题七:中国最古老,辈分最高的神是谁 中国有几大神话体系,互不统属。分别是佛教神话体系,道教神话体系,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神话体系。而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神话体系又分为四大系统,即由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 西方昆仑神话体系以西王母为尊,东方蓬莱神话以东王公为尊,南方楚神话神话以盘古氏为尊(千百年来,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一直在中华各民族中流传.但盘古神话究竟起源于何地,由哪一个民族所创作,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近来,壮学专家在来宾市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时,发现当地壮族民间保留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活态性盘古文化,证明来宾一带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实证了我国神话研究先驱茅盾、袁珂等先生早年关于“盘古神话流行在南方”的推论),中原神话体系以三皇五帝为尊。佛教神话最高神只为如来佛祖,道教神话最高神只为玉皇大帝,这在中国古代都为官方所认可。后世小说家之言,变怪杂糅,尽出己意,《西游记》崇佛抑道,《封神演义》崇道抑佛,此皆不足为信。
问题八:辈分的来历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
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
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这里仅选其中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
『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
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
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
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
、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
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
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
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
、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
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
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
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
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
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
,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不知道辈分算不算一种文化,然而弄清辈分却真得算一门学问。在中国,辈分的起源和历史,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够考证的,然而从古籍中的记载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阅历,却使我触摸到,辈分经历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而潜移默化变化的河流。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曾读过这样的史料:在山西、五台山下,有一个4000余人的大村庄――槐荫村。赵姓占了90%以上,人称赵氏一家村,人兴族旺。据《槐荫村志》记载:槐荫村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明朝洪武年开始,赵氏始祖伯英公从朔州马邑迁来五台,定居槐荫,以务农为主,勤俭持家,逐渐成为五台望族。赵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传25世,勤奋起家,豪爽待人,传宗续谱,辈分严谨,还组织筹划>>
问题九:请问高家的辈分是怎么排列的? 在一些单字名中,有的用字的偏旁部首来表示其字辈。 北齐高欢15个儿子均为单字名,单字名均带有“氵”偏旁。 文宣帝高洋诸王子为双字名,字辈为“绍”,故其子名依次为高绍德、高绍义、高绍仁、高绍廉。 五代十国时,荆南武信王高季兴,其子字辈为“从”,其孙字辈为“保”,曾孙的字辈为“辅”。所以,高季兴各子名为:高从诲、高从诩、高从诜、高从让、高从谦,诸孙名为:高保勋、高保正、高保寅曾孙名为:高辅政、高辅之、高辅尧、高辅国。 由于高氏分布较广,人口众多,所以各宗、各支、各房字辈名都不大一致。有的祖上数代、十数代字辈名一致,随着支脉的繁衍,各支脉向下又自行编排字辈名。一般同宗同支同房的字辈名基本上是一致的。 河南安阳东夏寒村高氏字辈名从明末到现在已排出60世,其中前20世已用过,其排字辈如下: 鹏育岐安恒、骸庭震九宗、清典宇体治、百世品仙成、聪明睿知临、宽裕温柔容、发强刚毅执、齐庄中正敬、忠孝传家宝、内圣基业宏、仁义布德宗、外王至善功。 您可以参见高氏家谱网gsjp
问题十:年纪大,辈分高的是什么者 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清 胡寿颐 《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 张姥 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3、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4、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5、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6、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馀。翁曰:‘此拙荆。’公揖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旧唐书·肃宗本纪》中,述说肃宗改名字的原因时,讲到肃宗名字从“绍”改为“亨”是因为:“绍”字与宋太子同名。
杜月笙本是卖水果的,发迹后,想认个好祖宗,以示自己非寻常之流。于是,他利用资源,笼络一帮文人,替其翻中国历史,从杜氏名人中海选了一批,如西晋大将杜预、唐代名相杜如晦、诗人杜甫等等备用。仔细研审后,杜月笙嫌杜预年代太久远,杜如晦的晦字不吉利,杜甫一生又太过穷酸,俱不满意。后来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出马,为其修订家谱,并考证出杜之先出于帝尧,其直系祖先为北宋名将杜衍,并在家谱中称颂杜月笙任侠, 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至此,名人名后,两面俱光矣。
相比这类主动认祖的,有一些人自己本无意,却被某些有心人误认为是名人的后代,从此飞黄腾达。唐宣宗年间,礼部侍郎主持科考,误认为考生颜标是鲁郡开国公颜真卿的后代。出于对颜真卿的景仰,礼部侍郎录颜标为状元。及至两人见面,礼部侍郎才知颜标与颜真卿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这也给后人提了个醒,祖宗并非毫无意义,如不好好加以利用,也有浪费之嫌。祖宗虽无形,若碰到礼部侍郎这样的超级血统迷,就可能转化为有形之喜。届时,姓白的成了白起后人,当了将军;姓苏的成了苏轼后人,进了作协。好祖宗是稀缺资源,未必人人能攀上,退而求其次,名人也可能成为瓜分对象。
清初,山东省阳谷县西城门外有座大坟,年代久远不知墓主,乡人据地理位置呼其为西门冢,久而久之,被讹传为西门庆的葬身所在。于是,当地潘、吴两大家族就动了脑筋,各称自己就是西门大官人的嫡室吴氏与妾潘氏的娘家。结果,有一天逢集,吴家人请戏班演《武松杀嫂》,潘家人不干了,声称吴家故意抹黑本家姑奶奶潘金莲。两家闹到县衙,县令闻之大笑,索性就假玩真,还治其身,将潘、吴两家各自绑了几人游街示众,用的是《水浒传》与《金瓶梅》上的罪名,然而潘、吴两家却一直没有悔悟。
认祖之争中,也并非没有明白人。朱元璋当皇帝后,招了一班笔杆子修家谱。原本老朱想让南宋大儒朱熹当祖宗,可凑来粘去,俩老朱硬挂不到一个秤钩上。这时,朱熹老家有个小官求见,朱元璋问对方是否是朱熹后人,对方答不是。朱元璋忽然大悟:一个小官都不肯乱认祖宗,自己坐拥天下,却绞尽脑汁给人当孙子,真是吃错了药。从此,老朱开诚布公,以布衣自居。老朱虽然没有乱认祖宗,但由于老朱自己是大名人,后来倒有不少人想认他做祖宗。现如今,也时常爆出某位明星是皇族后裔这样的新闻,不知道是出于炒作还是虚荣,若他们都有朱元璋这样的胸襟,也不至于贻笑大方。
找一段相声,很早了,其中提到孟姜女哭长城,张飞三喝当阳桥,还有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本文2023-12-08 19:37: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