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分几种流派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武姓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郡望堂号
堂号:
"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武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後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後,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历史来源
「武」源出
在我国历史上,武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为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
武(Wǔ)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①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②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①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②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①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②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补阙高风。——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庆衍奇文。——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练湖著名。——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练湖著名。——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太原世泽长。——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皇后竟号则天。——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诚心饱领嵩岭霞。——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良冠非冕旒。——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掩映叶光含翡翠;参差石影带芙蓉。——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武吧:http://postbaiducom/fkw=%CE%E4
武氏家族QQ群:16753723
更多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3581&replyID=459386&skin=1
■武姓排行
在我国历史上,武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为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
■姓氏源流
武(Wǔ)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 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彠: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 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武长友中将
武长友(1926-——),河北省清河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连长。参加了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参谋长、副团长。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历任空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是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武姓排行
在我国历史上,武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为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
■姓氏源流
武(Wǔ)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 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彠: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 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武长友中将
武长友(1926-——),河北省清河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连长。参加了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参谋长、副团长。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历任空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是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太极拳分几种流派
本文2023-12-08 19:0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