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姓氏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林氏姓氏由来,第1张

  林姓是中国的一支姓氏,主要源自于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自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

  ③源自满族改姓: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编辑本段]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广西黄氏渊源 黄歇是史书上有事迹可考的第一个黄姓人,被后人奉为始祖。据传,4000多年前,中华始祖黄帝后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建立黄国,黄国存在了1400多年,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迁到江夏,并以国为姓。战国末年,楚国人黄歇曾任楚国宰相,受封为春申君,成为与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名的战国四君子。历史载黄歇死后葬于楚国南郡鄳县(今江夏)。   广西姓氏文化研究办公室黄主任介绍,中国南方黄姓全部源自福建,而福建黄姓又来自江夏。元明之际,黄姓的一支从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由固始辗转来到福建。在福建,黄姓分为十个支系,并继续迁移到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方的黄姓全部源自福建。 黄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西北部湾、广东潮汕、珠三角,福建泉州、湖南东部、江西赣州、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1015人以上,黄姓分布密度最高的(88—21人/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7%,黄姓人口大约770万;29—8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88%,黄姓人口大约1800万;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8%,黄姓人口大约920万。世界黄姓人口为7500多万。在中国有4200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20%(包含港澳台和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较少,在广东黄姓人口最多占了全国黄姓人口的23%,人口有700万以上占省总人口的8% 是黄姓人口第一大省,揭阳和湛江两市最多。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在30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0人以上。其后江门广州梅州河源汕尾都在5%以上。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在20人以上的黄姓分布密人口总覆盖面积占了广东面积的15%。 四川黄姓有人口380万居四川第七,广西黄姓有人口470万居省第一,湖南有人口220万居省第七。福建黄姓人口将近200万居第三。江西人口有190万居全省第五,是赣南客家的三大姓。湖北有人口170万居第八。江苏有人口160万居第八。台湾有人口150万,是仅次于陈姓和林姓的大姓,居第三,所以台湾地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浙江有人口145万居第六,安徽有人口140万居省第九。河南已有人口100万居十五。云南有人口100万居第九。以上十二个省份黄姓人口有3500万。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70%;其他省份黄姓人口一般在28%以下人口大约600多万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5%,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黄姓是华人大姓之一,海外华人华裔中在美国黄姓华人是第一大姓,菲律宾是第二大姓,泰国就有40万,韩国位居15有60万,在越南居第七,新加坡是第二大姓,在马来西亚是第三姓。 在1987年公布的百家姓排名中,黄姓排名第八位。在2007年公布的百家姓排名中,黄姓是中国排名第七位的大姓。中国黄姓人口近三千万,约占当代中国总人口的223% 黄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黄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16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  黄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25万,占346%;A型788万,占294%;B型735万,占275%;AB型288万,占85%。黄姓总人口三千余万。 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是黄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16%,黄姓742万,约占黄姓总人口的277%。O型295万。A型213万,B型184万,AB型50万。  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分地区是黄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26%,黄姓人口1139万,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6%

  早报讯 一套族谱在300多年后得以“重见天日”:这套装在黑色檀木盒子里的林姓族谱,近日在安溪县湖头镇一古厝里被挖出。

  8月2日,记者前往安溪县湖头镇采访了该套族谱的主人林宗凯先生。

  现年68岁的林宗凯老先生,系湖头林氏的第13世孙。记者看到,林老先生从一个黑色檀木盒子里,拿出一叠已经发黄的线装书。最上面一本封面上写着“莲城候伯林氏分派入湖武城林家谱”几个楷体字。这套林氏族谱共有8本,虽已流传300多年,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

  林宗凯老先生说,这套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林氏族谱是近日才从一祖厝内挖出的。这套族谱共8本。据称,当时编写这套族谱,整整花了10年时间,民国年间为了躲避战乱,编撰者把这套族谱放在一个檀木盒子里妥加保存。

  据史载,林姓是以周朝时期忠谏之臣———比干为始祖,其后裔枝繁叶茂,遍布海内外。而安溪湖头林氏则于清初年间,由惠安崇武迁入安溪湖头的。这套族谱详细地记载了林氏家族于清初年间,由惠安崇武迁入安溪湖头后300多年的历史。

  该族谱记载,安溪湖头林姓,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早在安溪置县之时,林八郎就迁至到湖头,开基创业并为平寇献出生命。当时人们为了纪念林八郎,就中湖头镇竹山村修建了一座庙宇,叫“猴山庙”。同在竹山村,清初还出了个叫名林孺的总兵,他曾协助施琅将军,为收复台湾征战而出谋献策,其墓志铭至今尚存。而崇武与湖头同是历史文化名镇,崇武林姓,是于明初随江夏侯周德兴开创崇武城堡。而且崇武林姓还出了个女名人,那就是“天妃娘娘”林默娘。(林福龙)

浙江苍南林姓迁徙

林姓迁徙和演变 入迁苍南的林姓,与陈姓入迁苍南同属历史悠久的望族。

基本上也分为五代、南宋、明末、清初等4个时期入迁定居,繁衍成族。

但不同的是,陈姓系颍川郡分南朝派、龙湖派、太傅派等3派,林姓分西河郡、济南郡、博陵郡等3郡。

林姓最早一支入迁的是,唐末中郎将林鲁直,号愚山,原籍福建莆田,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之子王曦、王延政兄弟为争夺王位而相互残杀,致闽疆大乱,林愚山即桂冠避居平阳金鸡山前(今苍南新安乡山北村),支分新安鉴桥等地。

西河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项桥林家塔、大渔南山、莒溪田寮、南宋北山街、南水头坝头、灵溪河美庄、龙沙下宅、盘山庵、赤溪圆潭、赤溪塘头、南水头北山下、观美大坡、观美大宇(雨)、桥墩钱仔脚、枫树湖、大龙长潭、桥墩三十六新村、大龙小沿底、中贡昌基内、桥墩中贡、龙泉田、大观岩头、渔塘口、东河、沪山百丈、水门、东垟、龙船湖、渎浦汤家垟、凤池上方、凤池水月、藻溪樟浦岭、浦亭黎湾、屿山、小亭西山、汇底、古磉后厝、下厝、浦亭渔池、藻溪桥头湾、险口、灵峰渔池、盛陶横山、百叶江边、西埕港边、杨家浃、浦亭小玉苍渡湾、沪山徐家垟、桥墩龙井、毛徐丘、垟贡、凤岙、沪山小光、灵溪水门、西山下、南宋后垟、埔坪夏井、埔坪王梅坑、华阳瓦厝、南坪松柏林、澄海斗垟、南坪深湾、南坪小、南坪柳垅、南坪水门宫、南坪牛溷(运)、南坪蛟龙头、沿浦仙峰头、蒲城城内、岱岭、平等林官仑、魁里中魁、城门东岭脚、宜山黄图头、白沙陈家巷、鲸头石贡下、金乡、新安小云兠、管店石塘、金乡周家畲、湖前朱家站、凤江长连屋、云头垟、沈家东、白河刘店、路边村、新街林头、矾山街、后街、龙舌头、矾山西坑、矾山白严、灵溪古磉、炎亭东沙、西沙、钱库街、灵溪街等地。

济南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23个村。

繁衍成族,享誉全县的如:金乡半浃连,中墩海滨、芦浦儒桥头、平等林官仓、新桥、沪山百丈、对务上村、浦亭南山、对务夏村、沪山山南、繁枝下村、昌禅、三大垟、老城半峡连、浃底、中墩、白沙第七河、五显殿后、白沙刘店、矾山贡子、信智乌岩、灵江四大、望里猪肝山、浦亭罗溪、浦亭坑垅桥、望里等地。

博陵郡林姓 入迁苍南分布有:新安山北、鉴桥、新城九刀莲、舥艚港边、舥艚林家庄、江南路边村、江南垟西、南道江边、望里东山头、新城马鞍桥、望里凤岙、林家堡北山等地。

苍南林姓人口

苍南林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林姓在历史上居平阳县大姓之一,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林姓约323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林姓约5400人。

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林姓约15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林姓约755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林姓约7630人。

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林姓约383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7960人,林姓约41180人。

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林姓约54000人。

浙江苍南林氏名人

据《宋史翼》卷32、《南宋书》卷62、《新元史》卷241、《宋诗钞》、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南宋至明、清三朝,苍南籍林姓人物共有58人。

其中,考中武科状元1人,进士36人(包括国学生、太学生),举人6人,贡生3人,地方官6人,将军4人,其他2人。

林倪,字仁乐,唐时,荪湖(今望里镇)人。

仕吴城为虞侯、节度使。

林薿,字仲立,亲仁乡荪湖(今望里)人。

18岁随两兄入太学,北宋宣和七年(1125),与陈东等伏阙上书。

南宋绍兴七年(1137)随驾到临安(杭州),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官尤溪知县。

乾道三年(1167)为随州(在湖南省)知州,被监司韩晓弹劾,罢官。

林清卿,字季仁。

繁枝(今藻溪镇繁枝)人。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进士,官福建沙县县丞、政和县令。

林湜(1132—1202),字正甫,松山(今桥墩镇人),(原籍福建长溪)。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进士,官富阳尉,以功改知江、司农丞。

湖北转运副使,直龙图阁至仕。

林迈,字仲逸。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

林仲懿,字绍孟。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官宣教郎、山阴知县。

林仲彝,字清叟。

夏口(今钱库镇夏口)人。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进士,官台州知州。

在故乡筑乌屿、新潜、湖南三所陡门,开河道五十五万五千九百丈。

灌溉四乡农田。

林管,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

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武状元。

(南宋临安府志·林管为榜首)。

林现,仲懿弟。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林士逊,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林有声,字大才。

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进士,官知高邮军。

林善补,字退思,下岭(炎亭)人。

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登进士第,官无为军教授,干办四川茶马分司公事、潮阳宰等职。

林湘,字宪。

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官真州教授、和州司户。

林自宪,字道章。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武进士,官吏部员外郎。

林倜,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武进士。

林济舟,字作楫,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武科进士,官融水县令。

林应周,字廷桂。

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进士,官邕州知州。

林孟治,林湜孙,字叔良。

松山(今桥墩镇)人。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林公度,字廷甫。

林坳(原籍藻溪镇繁枝,徙居八丈)人。

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进士,官昌化主簿。

林明善,士逊子,字体仁。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林思学,居雅次子。

字幼成。

舥艚港边人。

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迪功郎。

林思齐,字齐贤,荪湖(今望里镇)。

南宋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

林泳,字子浮,林坳(今藻溪镇繁枝)人。

南宋淳佑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官镇原州判官。

林杰,字孟璘,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宝佑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林雍,字公雅、尧民、功雄。

林坳(今藻溪繁枝,后徙平阳县梅溪)人。

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后考中文进士,官国史实录院编修。

林则祖(一作测祖),字兴周。

宝佑年间(1253—1258)游太学,与同舍生陈宜中、刘黻、黄镛、陈宇、曾唯等 ,揭发、声讨佞臣丁大全、卢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发送边远州郡拘管。

国子监祭酒、司业等闻讯,率领十二斋太学生整顿衣冠恭送6人出桥门。

丁大全闻讯大怒,在太学中立碑,严禁太学生“妄议国政”。

士大夫则翕然推许,称之为“六君子”。

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罢官,“六君子”才免解。

林则祖参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廷试,赐进士及第。

林弅,下岭(今炎亭镇下岭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戌辰科武进士,官殿前正将。

林奖,字孟功,下岭(今炎亭镇下岭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林雄,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林景熙(1242—1310),(一作景曦),字德旸,号霁山,杰出爱国诗人。

坳中(即在今藻溪镇繁枝)人。

南宋咸淳七年(1271),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初任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

德佑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兵败鲁港,13万宋军一时溃散。

三月,元军进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权臣还在勾心斗角,景熙不忍目睹故国沦亡,便弃官归隐于平阳县城白石巷。

林时中,八丈(原藻溪镇繁枝,后徙八丈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进士。

林雷振,八丈(原籍林坳,后徙百丈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进士,官中山知府。

林介,松山(今桥墩镇)人。

林湜子,南宋官户部郎中、提举两浙两路常平茶盐、浙西提刑、太府卿兼删修敕令官又兼临安知府等职。

林居雅,号四川,金乡艾阳人。

南宋嘉定初,太学生,官斋谕,平阳县令汪季良创筑阴均埭兼建徒门。

居雅与同乡郑万全兄弟及陈子直等各倾家助之,历一年建成,不受水旱灾害浸袭。

林宜中,时中长兄,字中行,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官知县。

林楶,林灵真祖父,林坳(今藻溪繁枝)人。

南宋官武经郎。

林嗣孙,林灵真父,林坳(今藻溪繁枝)人。

南宋官保义郎。

夫人徐氏,为状元徐俨夫之妹夫。

林灵真(1239—1302),本名伟夫,字君昭,林坳(在今繁枝乡)人。

宋元间符箓派名道士,被称为“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

母徐氏,为状元徐俨夫之妹。

林焘,迁子,荪湖(今湖里镇)人。

南宋官道州法曹。

林士裕,契子,字道足,原籍荪湖,后移居鳌江墨城。

南宋历官歙县县丞、房州、永州、建州等知州。

林自中,时中次兄,字系孙,林坳移居沪山百丈(今灵溪镇百丈村)人。

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

林思学,居雅次子。

字幼成。

舥艚港边人。

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迪功郎

林迁,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上舍释褐进士,官台州教授、南乐县令。

林翠,字元翌。

荪湖(今望里镇)人。

南宋靖平间授进士,官福州文学、广东经略司干办公事。

林嵩,字惟高。

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明洪武六年(1373)癸丑科举人,官庆符县丞。

林彦宽,字世大。

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科举人。

林彦范,字世正。

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

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举人,官宣城县丞。

林彦士,字高若,又字伯中,水心(今舥艚镇新城水心村)人。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授宁波税课大使、工部文思院副使等官。

林彦安,字世静。

东括(今括山乡东括村)人。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官兴化教授。

林继安,字尚荣,号定山,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

明末太学生,以孙东明赠怀远将军。

林伯鹤(1588—1646),继安子,字一升,号栋华,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

以子东明赠怀远将军。

林文梓,字震生,号晦庵,蒲门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

明末官惠州参将、护理广州协守、副总兵。

明亡后削发为僧。

林东明,字启生,一名文冕,号服周,魁里(今马站魁里)人。

清初投军,官授千总,后升任定州守备迁都司。

三藩之乱,东明奉旨领兵征剿,以战功升任南汝协镇、诰封定国将军。

林公彰(1664—1723),东明子,魁里(今马站镇魁里)人。

清初,官宁海同知。

林堂,字为登,号玉川,松山(今桥墩镇)人。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贡生。

林廷浙,字子瀚,汤家岭人。

清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贡生,官会稽训导。

林朝栋,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武举人。

林万青,南港汤家阳(今灵溪镇渎浦汤家垟村)人。

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恩科武举人。

林舒锦,字灿三,南港人。

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贡生。

根据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林氏在籍血缘人口为92469人,占全县总人口88%,名列全县第2位。

分布全县72个乡镇,乡镇人口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林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3214

中墩乡925

信智乡891

埔坪乡694

龙港镇2819

金乡镇5867

钱库镇3166

宜山镇1426

芦浦镇2097

望里镇2809

炎亭镇1163

湖前镇660

藻溪镇796

灵江镇820

桥墩镇1444

莒溪镇 1571

矾山镇 1321

马站镇972

霞关镇 653

赤溪镇 1158

沪山乡1822

凤池乡1042

渎浦乡1292

浦亭乡696

对务乡 1879

大观乡 740

渡龙乡 517

繁枝乡 546

挺南乡 734

沿江乡 201

龙江乡 526

白沙乡 1661

海城乡 797

铁龙乡 1057

平等乡 1125

凤江乡 1515

云岩乡 3005

江山乡 745

仙居乡 683

新安乡 3458

陈东乡 104

项桥乡 1047

夏口乡 759

括山乡 1564

舥艚乡 5440

大渔乡 2831

石砰乡 1152

新城乡 4581

观美乡 710

南水头乡 805

黄坛乡 594

五凤乡 307

碗窑乡376

腾垟乡177

大龙乡 500

天井乡 269

华阳乡 702

昌禅乡 382

南宋乡 781

渔寮乡 1384

南堡乡 220

沿浦乡 1777

南坪乡 2129

蒲城乡 279

云亭乡 204

城门乡 653

魁里乡 1194

岱岭乡 659

澄海乡866

龙沙乡1215

半垟乡215

凤阳乡 86

苍南县(2004年)林姓人口

2004年7月1日,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林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106208人,占全县总人口875%,名列全县第2位。

其中万人以上的有灵溪、龙港两镇,五千人以上的有舥艚、金乡、钱库3镇,二千人以上的有新安、霞关、云岩、宜山、望里、马站、桥墩、大渔、赤溪、矾山、凤池、沿浦、藻溪、芦浦14个乡镇。

其乡镇以人口数为序列表如下:

浙江苍南县林姓人口分布表

(2004年统计资料)

乡镇名 人数 每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15733 18188

南水头坝头、北山下、大观岩头、渔塘口、东河、百丈、水门林、汤家垟、汇底、古磉后厝、下厝、灵峰渔池、西程巷、洞美庄、杨家浃、徐家垟、凤岙、小光、西山下、上林、下林、山南、仓桥四大、双垟、新浦、水尾垟、仓桥四大、灵峰徐江、山东、望鹤

龙港镇 13988 16853 白沙黄头图、白沙陈家巷、朱家站、刘店、凤江长连屋、林官仓

舥艚镇 9171 50950 林家庄、浃底、新城马路下、新城北大垟、港边、新城九刀连

金乡镇 5863 13463

周家畲、老城半峡莲、郊外林家硐、老城洪山岭下,湖里瓦窑、湖里桥头连、湖里梅岭脚、湖里干溪

钱库镇 5538 22625 项桥林家塔、钱库街

新安乡 4584 56025 鉴桥、小云兠、管店、山北、林家堡

霞关镇 3858 11200

南坪松柏林、上林、下林、蛟龙头、水门宫、澄海斗垟、深湾、小、柳垅、牛运、长沙、岙内、北宝、坝头、库下、路尾街、三星、蕉坑林厝、瑶洞、霞关

云岩乡 3275 25192 鲸头石贡下、鲸头街、凤山、云头垟、金中、梁峰、三峰联友坑口、瑞岩

宜山镇 3112 24124 林梁、宜一、宜二、黄头图、芙蓉、八岱、谢垟底、东跳、陈家寺

望里镇 3046 9401 北茶寮、凤岙、罗厝半港、溪头埠、猪肝山鞍内、东山头

马站镇 3014 8372 中魁、下魁、赤岭脚、大贡牛运、南垄瓠靴山、桥头牛眠山、马站街

桥墩镇 2990 3719 黄檀口、钱仔脚、枫树湖、长潭、三十六、新村、小沿底、龙井、三十七新厝林、横墙

大渔镇 2906 18163 南山、大岙芦竹湾、大岙心

赤溪镇 2366 4732 官岙圆潭、大坝埕、塘头、流岐岙长岩、乌岩、后垵、棕利头、过溪松柏林脚、园林贡后、半垟

矾山镇 2361 4459 埔坪下井、王梅坑、盘山庵、矾山街、白岩、西坑、矾山贡子龙舌头、深白半山、埔坪、园盘后面厝

凤池乡 2122 15158 水月、垟岙、徐桥头、渔池

沿浦镇 2122 6442 沿浦、仙峰头、二十亩、鼻头、大姑、新塘沿浦巷、七亩、下在园山尾、岭尾拱桥内、斗门头新厝

藻溪镇 2106 2782

蕉浦岭、桥头湾、盛陶横山、盛陶毛徐丘、繁枝下村、公婆石脚、下九堡、吴家园老虎坑、险口、东垟、毛徐林厝、汇江寮、东湖、横圳大坑

芦浦镇 2091 34850 芦浦儒桥头、林家院

莒溪镇 1863 3689 田寮、中贡昌基内、莒溪

括山乡 1778 7408 将军、周家城、新岙路头林、西括三迭石、东括内、顺岭

观美镇 1579 3715 大埔、溪边垟岙内、华阳顶垟瓦厝林、西古竹子寮、十字路宋阳隔、赤山岭头坑

渔寮乡 1431 8418 王梅岭、雾城城后壁、割草旦、蛤蟆头顶林、览瑞、罗家山、王孙、打石坑、荷包田

龙沙乡 1411 4276 岭头坪、石塘垟头、下宅、岭门山、玉溪盘山庵

炎亭镇 1208 8628 东沙、西沙、洪岭头

石砰乡 1151 11510 坑南、北山、鸳鸯井、风水湾

浦亭乡 1103 4040 黎湾、渔池、小玉苍、罗溪、坑垅桥、北岙、锋底坑口、新同过溪、小玉巷渡湾、浦南山、丽湾

中墩乡 969 9690 王家山下厝林、中贡、屿山、下厝、尖礁

南宋镇 857 3895 后垟、北山街

仙居乡 688 8600

岱岭乡 684 3790 杨家边、朗腰

昌禅乡 378 1080 昌禅、大心垟、南山

五凤乡 315 1087

蒲城乡 282 3135 城北、甘溪岚下、西门外鸡松岩

腾垟乡 150 750大田后岭头

凤阳乡 105 500

  林姓起源

  出自姬姓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林氏姓氏由来

  林姓是中国的一支姓氏,主要源自于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