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是什么职业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4收藏

马未都是什么职业,第1张

马未都

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2008年,马未都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中文名:马未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5年3月22日

职业:作家,学者,编剧,

主要成就: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代表作品:《马未都说收藏》《醉文明》《中国古代门窗》《观复嘟嘟》《瓷之纹》《瓷之色》

政党:中国民主建国会

星座:白羊座

祖籍:山东荣成

人物经历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部有关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开幕时也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

2010年6月9日,成立观复基金会。

2011年,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指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专业工作者或“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他的话再次提醒收藏爱好者,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未都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来源:)

百家讲坛

马未都先生于2008年1月1日起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先后播出52讲。

分别为《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共10讲)、《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共23讲)、《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共8讲)、《马未都说漆器收藏》(共3讲)和《马未都说收藏杂项》(共7讲),以及《薪火相传说收藏》。

主持节目

都嘟

《都嘟》,马未都戏言“都嘟”二字颇有卖萌嫌疑,其实,“都”为本人,“嘟”是听他嘟嘟囔囔的意思。先生谦逊幽默如此,但《都嘟》却实为一档有态度、讲道理的文化脱口秀。

《都嘟》的态度文化,还体现在这是一个可以根据网友的要求来策划选题的节目,也就是“您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可谓顺应民心的诚意之作。故而马先生为自己的节目赐名《都嘟》,意为无所不谈的自说自话,其中亦有自由之意。

获奖记录

2002年出版的图书《中国古代门窗》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人物评价

他致力于关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中华上下五千年,除了闪烁着文明之光的中华文化始终未断绝,还流传了许多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的古物,而这其中又有许多成为了收藏家们的家珍,便成了收藏品。

唐朝的唐太宗就是一名书画收藏爱好者,据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帖就被他带进陵寝里了。而在当代,也有一名全国知名的收藏家,他住在北京二环,还在北京建了一所私人博物馆,里面藏品数不胜数,他的身价也让人难以估量,他就是马未都。

出身高干,骤然辍学仍不忘读书。

马未都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他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童年时便住在一个空军大院里。童年的马未都和任何处于那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一样,顽皮淘气,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他好多次与院里的小伙伴相约一起捅马蜂窝,还爬上过古城墙一览老北京城全貌。

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搞运动,所有的学生娃都要上山下乡。作为干部家庭的子女,马未都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只上过四年学的马未都就此离开了心爱的学校,而且再也未能再回到其中,因此他一生中并没有拿过任何文凭。

在他十六岁到十八岁那两年,他赋闲在家,不用去上学也不用去工作,闲在家里做些什么呢?他想到了看书。据他自己回忆,那时候他有一个邻居家里有一本《红楼梦》,这本书在当时是禁止翻阅的,但是也正因为是一本禁书,才激起了马未都更大的阅读欲望。那个时候,他尽情畅游于《红楼梦》世界中,他的个人情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这与他后来成为一个收藏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开始工作,依靠副业赚取大笔财富

一九八零年,饱读中外名著的马未都开始从事于文学创作,早年的知识积累让他在这一行业如鱼得水。一九八一年是他展露锋芒的时候,《中国青年报》就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以后,他的才华就被“伯乐”慧眼相中了。

很快,这个虽然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作家就调任为《青年文学》的编辑。要知道,在那时候编辑可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

那个时候,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变得越来越有活力。涌现出了许多敢闯敢拼的“下海”商人,马未都也不例外,他选择了那时候最有利可图的中药材买卖。

中药材买卖在当时可是一个可以牟取暴利的行业,多的时候,他一个月就能赚到七八万块钱。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人们眼中的不务正业,于是他一直没把这份副业告诉别人,别人也不知道他每个月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

买卖中药材赚取许多利润为他收藏古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把经商赚来的大部分钱用来卖古玩。古玩这个东西,不仅要看收藏者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还得有物质基础才玩得起这种阳春白雪的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未都与在文学界认识的作家王朔、刘震云等人合作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编辑室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就是在那时候被他们创作出来的。

爱上古玩,成为全国知名大收藏家。

据马未都自己透露,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收藏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文物根本就不值钱,人们像卖白菜一样卖古玩。他写一篇小说稿的稿费都能买好些个古董,要放到现在恐怕一百篇小说都难以买一件真正的古玩。

他从乡下回到北京城的时候,更是开始加速了他的收藏。那时他去单位上班的路上有一个买卖古玩的跳蚤市场。马未都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和这里的文物贩子唠嗑上几句。一段时间下来,他与那些文物贩子都成了好朋友,他也从他们口中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真才实学,这充分提高了他的鉴宝能力。

一九九二年,马未都将他在收藏方面的心得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都行之有效的鉴宝方法都写进了书里,出版了多部有关于收藏方面的书籍。那段时间,他就萌生了建立一个私人博物馆的想法。一九九六年,在马未都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在北京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建立。一九九七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他的博物馆不仅受到了诸多普通观众的好评,还收到了一些政界大佬的称赞。一九九九年世界建筑大会召开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古建筑方面的陈设展,把中国的建筑之美展现给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观众。

不仅如此,他还曾远赴法国展现中国传统艺术,引来外界一片好评。二零零二年,观复博物馆杭州分馆正式建立,二零零五年,厦门分馆建立。可想而知其身价之高。

身价成迷,连平时的零花钱都超过百万。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这位在北京二环都买得起房子的收藏界大佬的身价充满了好奇。我们先来对他的藏品做一些分析:他收藏了包括紫檀画桌、锦地拼面画桌、磁州窑梅瓶、景泰蓝火龙纹壶等顶级文物,再加上其他的藏品,二零一五年有人曾经估计过,他的这些藏品的总价值超过了七十五亿美元,换算人民币的话就是700亿!商界大腕在他面前也得低着头说话!

除了可以交易的文物,马未都手里还保存着一条汉代的鎏金蚕,要知道全国范围内目前只发现了两条汉代鎏金蚕,一条放在陕西省博物馆里面,一经发现就被列为了国家一级文物,而另外一条就是他手中这条。

二零零八年,马未都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为全国观众讲解收藏界的知识和奇闻趣事。他在栏目中开了五十二讲,深受全国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他也乘着这股热潮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丛书,这些书籍的为他带来了几百万的收入。

至于他到底多有钱,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不过我们可以从一次采访中见到一些端倪。有一次他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问他到底有多少身价,他回答还没有她赚得多,钱都归他老婆管,不过他身上随时都有超过一百万零花钱。而故宫里面的专家则估计他的身价至少不会低于一百亿。

王朔。根据查询马未都的简介得知,马未都和王朔都是大院子弟,拥有着相同的童年回忆,也为自己出身于军人之家而感到骄傲。马未都,男,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

艺术通讯社联合腾讯网,时隔三年再次进行权威统计,本次专家排行更加注重德行,同时参考专业知识程度,在国内3000多位报名专家里,经过多轮筛选,最后选出十位权威专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2金申,1949年北京出生,回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 [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著名佛教文物鉴定专家,文史学家,画家。文革中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内蒙古和北京文博系统工作多年。八十年代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多年研究佛教考古。归国后为国家文博系统培训文物骨干、为海内外高等院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教文物。在佛教学术研究、文物鉴定、文史考证等方面著述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除了学术研究著述以外还善禅意题材和草原人马书画。

3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

4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2] ,硕士研究生导师 [3] 。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5李鉴宸,曾名李健,祖籍江苏南京,现居上海,国际著名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全日制文物鉴定与修复科班毕业,先后取得劳动保障部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级高级资质高级文物艺术品评估师鉴定估价师三级等一系列中国国内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资质,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2016年至2019年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特约研究员,长期在香港,新加坡,雅加达三地发展,截至目前,在全球开办有十二处李鉴宸工作室。

6金运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7 丘小君,著名的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

8叶佩兰(1937-),浙江金华人,生于北京,汉族,为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鉴博艺苑(北京)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艺术网瓷器鉴定专家,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的彩瓷。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著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

9单国强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业务工作。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专著主要有《古画鉴赏与收藏》、《戴进》、《中国绘画史· 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美术》、《古画鉴定》、《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中国巨匠》"戴进"、"吴伟"、"林良"、"吕纪"、"禹之鼎"等。

10马秀银,女,1946年生。杂项专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文物、历史研究和鉴定工作近四十年,主要研究鉴赏范围:玉器、铜器、金银器、木器、瓷杂等。

马未都的父亲是一位经历战火洗礼的老一辈军人,面对生死的那种坦然,足以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汗颜。马未都的父亲患癌后,作为军人他想要选择有尊严地死去,便最终选择了安乐死。马未都时隔多年表示,我作为长子尊重了他的决定。马未都做出这个决定,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他的父亲又为何会选择安乐死?

马未都早年照

马未都的父亲祖籍山东,生于镆铘岛。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马氏族人倾举族之力,让马未都的父亲马丹林读书学习。马丹林读书确实是一块好材料,最终在镆铘岛之外当了一名老师。马丹林也成了老马家第一个走出镆铘岛的人,成为振兴马氏一族的中坚力量。然而,马丹林当教书匠的时候,偌大的中国已经无法安放一个书桌,日寇的铁蹄在蹂躏着神舟大地。马丹林作为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成为了抗击侵略者的一员。

马未都父亲马丹林像

根据马未都的说法,马丹林上过战场跟日本人拼过刺刀。可见,马丹林身上确实是有一股血性。马丹林在抗战胜利后,转隶第三野战军,参加了孟良崮战役,直到打进上海。马未都一直声称自己是诞生于上海,生于北京,这里边还是有一定说法的。1954年初,马丹林与马未都的母亲在上海结婚。1954年底,马丹林奉命进京建设空军,主管空军某医院院长。1954年3月,马未都生于北京。马未都是马丹林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马丹林夫妇

马未都基本上没让马丹林操什么心,一直以来都不怎么靠马丹林,都是自个儿在外打拼。老一辈的革命军人严于律己勤俭持家,道德情操高尚,对于子女打着自己旗号为己谋私是非常反感的。马未都下边有一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一大家子虽然清贫,倒也是其乐融融。马未都早年基本上没在父亲这里占到什么光,却依旧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马未都四十多岁功成名就,马丹林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不幸罹患癌症。马丹林主管医院多年,对于自己的病症非常清楚,便主动找到医院主治医生,淡定地给人家说要选择安乐死。

马未都全家福(骑木马者为马未都)

主治医生很是惊讶,如此淡定面对生死的人,马丹林是第二位。按照常理来说,在死亡面前大部分人都是非常恐惧的。马丹林的这种想法,自然而然的不可能绕过作为长子的马未都。马丹林对马未都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癌细胞每一分钟都在扩散,他的身体每一分钟都在忍受着疼痛。老父亲拉着儿子的手,语重心长的说,他不想让自己的身体连累自己身边的人。马未都随即找到相关医生,询问父亲的病况。

马未都与父亲合影

马未都问得很仔细,最终从医生口中得知,父亲的时间不多了。事实如此,马丹林最后的时光,都是靠奶**的液体在维持生命,非常的痛哭。马未都动情地说道,作为长子的我最终选择了最终他的决定。在马未都询问医生第四天后,马未都授意医生拔掉父亲身上所有的管子,为父亲喂下安眠药,还有其他一些镇定剂药物,最终有尊严地死去了。马未都的做法,不能用孝与不孝来衡量,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晚年马未都受访

面对生死,马未都父亲的选择,在笔者看来是对子女最大的父爱。至于马未都的选择,不能说得过于绝对。作为长子的马未都,尊重父亲的选择,这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孝道吧!马未都对于父亲患癌后,选择安乐死,他作为长子尊重了他的决定,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思想斗争是相当复杂的。逝者为大,在此不做过多赘述,是非功过时间会给马未都一个答案。

马未都是什么职业

马未都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1981年,在《中国青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