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4收藏

易姓祖先是谁?,第1张

一、易氏之起源说法各异

据宜春易氏总谱记载:易氏之受姓(变姓)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之久。由受姓(变姓)始祖尚公列为第一世起至今已蕃衍八十一代,其中入鹤始祖顺之公蕃衍三十一代。

因朝代迭更,谱牒之不全,加之远隔千里,交通不便,先贤无法探索真情。对易氏之起源、迁徙之过程,世代之番衍,历代谱牒之阐述均各有异。

(1)易氏之祖本子姓,是商之宗室,商纣失德,戕害诸父,庶兄启惧,负祭器逃于荒服。祖忧其祸,以避往大陆西耕,今为平陆县,居山西平阳府,武王伐纣,封商宗室,祖变姓名渔于易水,遂以为氏,殁葬太原,子孙居之,迁于长沙(载吴川易氏族谱姓源)。

(2)易氏受姓始其子,后其有功于殷,武王遂封朝鲜,与秦战败,奔燕,遂以为氏,(载易氏族谱旧序,明万历乙末年(一四一五)璘公撰。

(3)祖其先楚人周召公丧之后。其孙封于北燕,本姬姓,何有易姓,湖广旧谱云:召公分陕夹辅成王有功于周,周思其绩,至三十七世文公太子,因易水封为易王,遂以为氏,祖墓俱在易州,宋状元礼部尚书祭基碑赞尚存,载之史册,班班可考。(载厚斋祖墓碑文)

(4)吾易氏由来是以地为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河北之易水流域,有个易氏部落,易氏正公是易氏部落后裔,仕周为上卿,名重破隆,上赐易地,以地为氏。(载宜春丰城河湖易氏族谱)

(5)易氏之先,本出自有熊氏黄帝孙伯倏之裔,封南燕伯、至周时居郑地,仕郑封于雍邑,以邑为雍氏,雍倒之裔尚公,徙齐地仕齐,食采于易水,后以易为氏,移于山西阳曲,故以太原名郡。(载宜春温泉易氏旧谱)

二、易氏起源历史渊源

吴川房易氏族人因要进行本届重修族谱,该族族人认为,对姓氏之起源、迁徙之过程及世代之蕃衍等必须穷寻其源,以正其本,经众集议,决定派出专人组成寻根团,前赴江西宜春实地深入考查,并于一九九八年夏六月选派显东、显泽等三人为寻根团前往江西宜春进行深入考查,蒙当地宗亲们的热情支持,首先瞻仰状元重公的名胜古迹,如重桂路、状元洲,拜谒易氏宗庙和重公祖坟茔,然后由参加纂修鼎臣总谱之负责人,提供旧谱资料六十一套,三百八十多本,从中跟查入粤祖先线索,加以新修总谱之考证。经一一核查,获得了端倪而归,并撰写了寻源记编入吴川本届易氏新谱,寻源记分别以易氏源流概述和易氏姓原考作了详尽和以史实为依据的论述,谈论述实乃易姓之珍贵历史文献。

姓氏之设,始于轩辕,盛于商周,以分封赐地,以地为氏者居多,后以官名、谥名、人名、山名为氏者亦不鲜。考吾易氏之源,认定出于姬,乃周之后,食采于易,以地为氏者望也。子姓之说,或见其讹:其一,正史有记,纣王无道,微子去国,武王伐纣,封微子为宋国君(诸侯)没有变名、姓名,渔于易水史实。其二,箕子被囚,武王克殷,封箕子于朝鲜而不仕,无奔燕而改为易氏之文据。其三,微子启,耕于平陆,渔于易水,葬于太原,千里遥遥,事实可疑。以上三疑,足证子姓有误。旧谱记述易源于姬,以地为氏,文字虽殊,其义同也。如雍纠出自雍伯,雍伯是周文王之子,雍纠后裔尚公,仕齐,食采于易,以地为氏,战国时移于山西,以太原名郡可信也。江西宜春易氏尊尚公为受郡始祖,列为第一世。玉桥易氏,裔出宜春重公,亦以尚公为受姓始祖也。(载自吴川易氏新谱)

从上说明:广东易姓是同一支派,源自姬姓也。

三、易姓之源流概述

万物生于天地,子孙出自祖宗,故木必有本,水必有源,考吾易氏由来,系以地赐姓。尚公,东周时仕齐,为上大夫,食采(分封)于易地,其郡山西太原府易城,后以太原名郡,为易姓受郡始祖。(详载宜春鼎臣总谱易氏源流)

尚公八世孙洗公,祖居太原,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大将军,领兵镇守宜春郡,由山左而江右,仕于袁,卒于官,葬萍水之东、沪溪高岗塘将军坟山。生二子:长曰繁,次曰珉。珉公传六世孙淑仁(十四世)于东汉永元年间,徙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丰溪。淑仁传六世孙、承球之子淳公(十九世)因汉末曹丕篡逆,球公遇害,母子出逃,徙居湖广长沙、浏阳县金塘,为长沙始祖。淳公十三世孙正杰(三十一世)徙居长沙孟村。正杰传五世孙铨公(三十五世)字庭章,仕唐,任宜春节度使,因天宝安禄山之乱,隐居宜春郡南,集云山紫云峰,择居九联坊,为宜春易氏发祥之地。铨公传五世孙重公(三十九世)字鼎臣,唐会昌五年(八四五)钦点状元,官擢大理寺评事。生五子,第五子璠公,字大珍,任福建莆田县令,隐居福建兴化,为福建始祖,生三子,长子文斌,初徙居上高县璠村,年四十,仕南唐庄宗,初任建武冠军使,升雄州刺史,卒于官,民怀其德,留葬东山,墓左建祠祀,生子迎庆,建梵宇于祠后,曰东山寺,置田饭僧以供祠墓,山下有一村曰牛田铺,沙沃野环之,迎庆不忍弃祠墓,因家焉,更名长沙里,子孙居之,为入粤之始祖。(详鼎臣总谱及徙居历史考)

文斌九世孙家公(四十九世)号丹阳,累官同知,祖居南雄,因坡垌顽豪作乱,蔓及雄韶,祖预为避之,于宋淳熙甲辰年(公元一一八四年)五月,徙居广州城南小市街石亭巷。生子叔止,叔止生四子:长曰东之(现子孙分居南海大步、半仙岗、大园阁为南海房祖)。次曰西之(现子孙分居清远英德长宁牛牯潭,为番禺房祖);三曰和之(现子孙分居连州市大路边镇易家村,为粤北房祖);四曰顺之(五十一世)现子孙五万余人,分居鹤山、吴川、广西、梅州、高明、新兴等市县。为鹤山房祖,仕宋为二十六宣义郎,入赘肇府刘公桓之女,致仕后隐居高明县洞心村,公殁,年已八十高龄的刘氏太夫人携子元伯徙居鹤山玉桥村。元伯生四子:长曰康孙、次子陈孙、三子张孙俱住玉桥,四子仕熊(五十三世)号凤台,宋咸淳甲科武进士,官王府仪宾,尚晋王郡主,宋朝末年,闻宋王居石匈州(属吴川县治)公至吴阳极浦亭寻陈宜中集汉勤王,而宋室君臣已赴崖门,公避居吴邑,是为吴川易氏始祖。

易氏奠居吴川,迄今七百二十载,蕃衍三十世代,人口三万多人,徙居雷州、化州、廉江、钦州、合浦等地,而且簪缨继世,代有闻人,成为粤西盛族。(载自吴川易氏新谱)

从上所述:玉桥之祖(顺之)是来自广州,广州之祖(丹阳)是来自雄州,雄州之祖(文斌)是来自江西,江西之祖(铨公)是来自湖广长沙,长沙祖(淳公)是来自河南陈留。陈留之祖淑仁,来自山西太原。玉桥易氏发展至今已居住在鹤山沙坪、雅瑶等10多条村庄,人口有5000多人,另外华侨港澳同胞3000多人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迁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图谱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谓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无位,患所立然,则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古制,乡举里选类,以德行道艺进,唐宋沾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荐辟,由人才,由荫袭,由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德人袭盛,天宝以后,诸科轻,于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唐宝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梁灏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状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无德而身,以廉为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无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宝历迄宋绍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期流自长,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务此本源,别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顾不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迨至北宋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萍乡东路之荣溪,递传递衍,已历十三世。我牌楼下之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世孙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迁入,至于今,计年则数百年,历世则二十七世,绳绳继继,全赖祖宗之庇荫,有以绵世,祚于无穷。

  惟我族向亦梓有谱帙,因明末兵焚遗失,荡然无存。幸嗣临公录其稿于前,曰谦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读时,每检书匣,见所抄旧谱,即有志缵承先绪,奈命运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谱牒之修延搁至今。兹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谱之修,非予任之,谁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议,遍寻遗稿,细加考订。其韶闻公以前,略而费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始祖,递传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列世系。而于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图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几本源之地不致数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孙固宜表扬予生也。聪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阙多万阙,详者乃详,惟其实不惟其虚,惟其真不惟其伪,所望后之子孙,览斯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叙其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缘由,于此是为记。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属清朝时从湖南省的新化县迁入资源县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大坨村,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新村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

  曹廷匀震天芝 苍闻周体远 文明开正显 齐家思治国 光宗向太原

  广东梅州平远中行易氏字辈: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国)道(进、达)枚(梅)怀(子)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易氏字辈:

  湖北武汉新洲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河南鹿邑易氏字辈:“年修绍山殿进广传应同私纪洪超登云”

  河南光山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墩子堂易氏字辈:“敦敬立本,明善怀仁,慎修积德,永守章程,绍世咸起,宏绪谨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家谱文献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面几个族人回复都有错字,应该是 京绍兴元受,文良国泰民,安玉开光显,朝宗本德新,家传存忠厚,先志重贤仁,昌邦昭永祚,必世庆长春。族谱上面翻的 (^_^) 好像还有些别的小祠堂定的一些,有大、金这些字辈的,在这边都有对应的字辈,如果你也是易氏族人,可以去翻一翻族谱。目前来说合川易氏族人大多处于“朝宗本德新”这句对应的字辈,希望能帮到你!

是“朝宗”不是“朝中”,还有就是“存忠厚”不是“承忠厚”,可能是重庆方言把“存”读作“承”的发音,前几位老兄搞错哒

易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它在百家姓中排339位,得姓始祖为大家所熟知的姜子牙。生活中,大家对易姓不陌生,易中天、易烊千玺都是很出名的人,但更具体的就不知道了。接下来通过易姓起源和来历,我们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易姓。

一、易姓起源和来历

1、得姓始祖:姜子牙

姜子牙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姜姓部落族长,在伐纣中统兵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姜子牙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这些易姓族人,非常敬仰姜子牙,并将其视为易姓的得姓始祖。

2、出自易牙之后

春秋时期,齐王有一个宠臣壅巫,他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易牙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

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在齐王生病期间,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易牙后被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此为山东易氏。

3、 出自少数民族 :另外,易姓也出自少数民族,据了解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这也是易姓起源和来历之一。

二、易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

易姓是一个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起源主要有以上三处,得姓始祖为姜子牙,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居古姓之后,慎姓之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古姓起源和来历,以及慎姓起源和来历。

三、易姓有多少人口

易姓虽然在百家姓中排名不高,但就人口而言,易姓是人口大姓,人口已达到170多万,在全国姓氏排名第106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在现代,易姓比较出名的人有易中天、易烊千玺等。

排名 93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36

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

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

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

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

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

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

南宋宁乡人易祓,

字彦章,

号山斋,

淳熙年间状元,

官至礼部尚书。

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

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

与上官不合而归隐,

为一时师表。

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

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37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

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

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

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

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

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

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38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

延庆事典。

十、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

339

姓(

40

)。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

79%

,人数超过

1

亿。

占汉族的

1%

以上的

19

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

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

93

位,

人口不多。

39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92

,总人口

228

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

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

36

42

)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

43

)。不过由易

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

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

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

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

44

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

胜聚众为乱,至正

11

年(公元

1351

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

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

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

1357

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

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

1358

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

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

石矶,击死徐。

1360

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

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

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

40

易姓祖先是谁?

一、易氏之起源说法各异 据宜春易氏总谱记载:易氏之受姓(变姓)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之久。由受姓(变姓)始祖尚公列为第一世起至今已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