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王家家谱的详细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谁知道王家家谱的详细排列~~~~,第1张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28日,记者来到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王清华家,恰逢老人家上山干农活。得知记者要看家谱,王清华的妻子马清荣(音)从卧室里把一个锁了好几层的深色木盒子拿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盒子精致的做工令人眼前一亮。马清荣并不知道如何打开木盒,还是旁边另一名王家人帮忙弄了一阵后,才打开了盒子。在精致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纸张因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而变色的王氏家谱。家谱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3厘米左右。翻开家谱,均为繁体文字,即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王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闻讯赶回来的王清华回忆,家谱是自己奶奶传下来的,因为近几十上百年间,他们这一族近几代以来家道衰落,族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他自己更是没读过几天书,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他也不清楚。但由于前辈的叮嘱,他把家谱看成是王家最珍贵的东西,妥善保存着。王清华也不知道他的上几辈人何年何月来到雅安生活,但家中保存的老宅和供奉祖宗的祠堂似乎告诉别人,这家人也曾一度兴旺过。

在王老汉家的后面,就是王家老宅,老宅全木质结构,堂屋有三扇大门,各种装饰、雕刻非常精美,门坎高过膝盖。堂屋内部高约5米左右,靠后墙正中的祠堂摆放着祖宗灵位。王老汉说,家谱以前就是与祖宗一道供奉在祠堂里的,如果有人要想观看,必须得到当家人的同意,并沐浴焚香、三拜九叩后才能观看。现在为了防盗,他把家谱收起来了,祠堂如今也已是布满了蛛网。家谱里有王羲之据对王家家谱有过一定研究的市民刘传康介绍说,这本王家家谱为清朝康熙庚申(公元1680)年,王氏第23代孙续修,距今约300年历史,记载了上至周灵王台子晋,下至清朝康熙26代孙,王家家族变迁历史。研究家谱得知,王家先后辗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家谱同时还收集了历代皇帝给王氏的皇令全文,祖宗图像以及墓葬地点。

与记者同去的几人根据该家谱里有关记录“羲之率祖若诸姬之……南国柱宗哉”而推测,这家人可能与晋时大书法家,曾做过东晋宰相的王羲之有关。但由于无专家在场,大家不敢断定家谱里所记录的是否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家谱里可以看出,王家来四川的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从家谱记载王氏家族2000余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记者王金贵

我也姓王。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武姓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郡望堂号

堂号:

"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武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後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後,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留[留、畱,读音作liú(ㄌㄧㄡ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

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

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

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者,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

在朝鲜佚史《留纪》中,也记载了留氏族人的历史,高句丽国王和大臣的王号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7年左右)迁至东北亚地区,以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为都城,建立了高句丽国,国王和大臣多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四、留姓历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绍兴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历权中书舍人,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免奏御。从之。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绍熙初,拜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赵汝愚与之共政。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谏,退再上疏,言极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国公,进少师观文殿学士。卒,谥忠宣。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留正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而且在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之中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留梦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汉辅。生年不详,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

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留双龙,男,汉族,大专文化,长沙市优秀教师,望城县黄金乡桐林中心小学校长。小教一级教师。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县黄金乡龙塘村;1991年毕业于长沙市教育学院历史产业。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任教导主任四年、中学校长四年、中心小学校长3年,两次评为县化教师,一次评为县学雷锋优秀个人,一篇论文获省《程序导学》课题组一等奖,有多篇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学校管理论文获市县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1993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留从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镇留安村)。著名五代时期晋江王。

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

留金锁:(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人。著名现代史学家。

1955年毕业于内蒙师大文史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历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1955~1972年在内蒙古师大历史系任教。

1972年调到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1983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 特殊津帖。

二十多年从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编写并审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著有《十三~十七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蒙古历史概要》、《成吉思汗传》等。校注蒙文《白史》、《水晶鉴》、《黄金史纲要》,撰写论文多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组建了内蒙古历史学会,结合地方史编写,组织召开三次全区性的地方史学术讨论会。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学百科全书》副总编、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师大蒙古史研究所 教授。

留展型:(公元1959~今),福建石狮人。著名地方贪贿官员。

原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土地规划管理局局长,因巨贪受贿六百万元而潜逃,至今仍被通缉。

五家乘谱牒:

清源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嘉靖戊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曲姓望出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陕郡(今河南陕县一带)、雁门郡(今山西北部,一说今四川宜宾西南)。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曲姓后裔分布于陕、甘、冀、鲁、豫、京等地。

至于家谱辈分,每个地方甚至每个家族都不一样,我找了下资料,大概是这样:

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

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

山东淄博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

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

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

山东宁海曲氏字辈:“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

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

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

山东蓬莱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牟平曲氏字辈:“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山东烟台曲氏字辈:

一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

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声鸿守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复县支派:“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山东登州曲氏字辈:“家生永振世得容昌”。

山东龙口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

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整赞凤子营千青禧育恂和茂继登尚守希延凡明”。

河南偃师曲氏字辈:“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

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尚人元希伯玉广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祥发福临骏基鸿名玉振金声忠孝久远百世光荣”。

辽宁大石桥曲氏字辈:“浮文成连科明远显”。

辽宁大石桥吕王乡曲氏字辈:“仁喜曾士众,允庭万德明,克广文常友,连添景照成”

辽宁新宾曲氏字辈:“家声永振世德荣昌”。

吉林德惠曲氏字辈:“成永林祥兆文清奉继昌”。

吉林九台曲氏字辈:“连国奎文忠广明万永君静海继长生洪光照庆东”。

黑龙江宾县曲氏字辈:“承德勇少忠长兆胜学功传将从立本万事国安宏”。

曲氏一支字辈:“水和节奏雅兆耒全德培”。

吉林省吉林市曲氏字辈:“荣耀秀恩汉,惠德印明方”。

山东牟平北山村曲氏字辈:“树之宗绪 在汝致思 如其学道 斯德可嗣”

辽宁大连庄河曲氏字辈:“忠成永殿传四方”

山东牟平西山北头曲氏字辈:维振文传广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儿[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不可读作ér(ㄦˊ),不可写作“儿”]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邾国君主之子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儿,古体字为“儿”、“倪”、“郳”,读音作ní(ㄋㄧˊ)。“儿”字有简化字“儿”,但“儿”字不可用于姓氏字。

儿氏源于姬姓,出自曹姓小邾国,亦称儿国、倪国、郳国。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一百二十八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今陕西黄陵)全境,又称沮河,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史籍《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十一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黄帝娶了四位夫人,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嚣。

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即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在典籍《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中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在典籍《山海经·海内经》中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颛顼少负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颛顼城)。在史籍《帝王世纪》、《皇览》等书中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梁庄乡)。而在《山海经》中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务隅、附禺)。在史籍《春秋命历序》中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二十代,统治中原三百五十年。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两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即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三年(一说十一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六个儿子:三个从左胁下取出,三个从右胁下取出。

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氏;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六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氏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曹氏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在文献《 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前2206年在位,则曹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晚期。

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推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三十华里的小部族国家,而且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

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氏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氏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氏,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氏朱氏。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氏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

“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疆域东到今山东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

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国亡。

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十二年,在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逝世,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

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鲁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十七(公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三十四年,他死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晚期已经属于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各诸侯国和本内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楚国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

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郳(今山东滕县),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

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小邾国国都在儿,因而又称儿国,其子孙国民便以国名为姓氏,因其地又为古郳国故地,后人加“邑”称为郳国、郳氏。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两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因文献记载缺失,待考。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国、小邾国一起被楚国灭亡,族人为避殃杀,遂改为儿氏,战国后期又加“亻”偏旁改为倪氏。

邾国君主世系:

曹 挟:公元前1046~前?年待考

曹 非:生卒年待考

曹 成:生卒年待考

曹车辅:生卒年待考

曹将新:生卒年待考

曹訾父:生卒年待考

邾武公:曹颜(曹夷父),生卒年待考

曹叔术:公元前795~前781年

曹夏父:公元前780~前?年待考

邾安公:曹克(曹仪父),公元前?~前678年待考

邾宪公:曹琐,公元前677~前666年

邾文公:曹蘧蒢,公元前665~前615年

邾定公:曹貜且,公元前614~前573年

邾宣公:公元前572~前556年

邾悼公:曹华,公元前555~前541年

邾庄公:曹穿,公元前540~前507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506~前486年

邾桓公:曹革,公元前485~前474年

邾隐公:曹益,公元前473~前471年

曹 越:公元前471~前?年待考

曹 越:之后八世灭亡。

得姓始祖:倪宽。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注释:“儿,姓也。 :儿良一篇。师古曰:六国时人也。 :儿宽,千乘人也。”

儿宽,即倪宽,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儿宽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

儿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因郳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期,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为避难去掉“阝”旁成儿氏,最后又加“亻”旁成倪氏。因郳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儿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氏尊倪宽为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2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

三最古老的家谱: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谱,目前为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所记载儿氏家谱。中国最早的有形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当推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

1994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上,对《库方二氏藏甲骨》(库方二氏乃美国的两位传教士,专门从事甲骨文的收藏工作),第1506版中牛胛骨上的刻辞,组织了专门研讨,认定为这个拓片上所著录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家谱,台湾历史学家张秉权、董作宾先生认定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并将拓片上刻辞的儿氏十一代传人,按长幼排辈依次列位,使人们清清楚楚地认识了上古族人。台湾第三代甲骨文研究传人“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兢新女士,为牛胛骨上的儿氏家谱作了专题论著,在其“结语”中,阐述了中外考古研究专家对“儿氏家谱”的真伪之争,肯定了“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在传世的甲骨文中,却还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释读,共有三件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是最古老的家谱,一件最早见于容庚等编的《殷契卜辞》中,序号为209;一件最先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一件最初见于董作宾的《殷虚文字乙编》,编号为4856。第一、第三件文字不多,价值相对差一些,第二件“库1506”为一大片牛肩胛骨,1903年左右为美国人方法敛收藏,今藏大英博物馆,所载文字是一极为完整的、典型的商人家族世系。有关本片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是伪刻的有胡小石、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胡厚宣等先生,认为是真品的有张政朗、陈梦家、于省吾、饶宗颐、李宗勤等先生。不过,近年来的学者,大多认为是真品。全片从右到左,共十三短行,每行一句,除第一行为五字外,其余十二行均为四字,行间无直线。陈梦家先生在其《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将这件甲骨片定为武丁时代所刻,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三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二百余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

通过这件家谱实物,人们可以这么认为,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此外,这三件实物资料上的人名,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之中,显然,它们都不属于商代王室成员。由此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三千二百多年之前,不仅王室,就是其他一些显贵家族,也已有了本家族文字记载的家谱。“库1506”家谱共有十一代世系,以每一代世系三十年计,这个家族有家谱的历史又可上推三百余年,这件家谱实物年代之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的家谱文献,中隔了许久,且为上层社会所拥有,就是说,凡记载久远历史的家谱,通常都是高宦名门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显要氏族间联姻和入仕之主要依据和纽带,应用价值的提高,使之得以相对广泛发展,其地位日渐上升。汉唐时期,地方富贾及绅士编修家谱悄然兴起,到宋朝中期,民间编修家谱已经合法化了。而明清两朝及民国期间,家谱编修达到盛极。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

谁知道王家家谱的详细排列~~~~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