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的族谱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林姓的族谱在哪,第1张

林姓

一、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3、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

二、迁徙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历史名人

1.政治名人

比干:商纣王荒*无道,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之一。

2.社会名人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 "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3.海外名人

(1)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2)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

(3)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4)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5)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6)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7)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8)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9)林德甫,文莱富商。

(10)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11)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12)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13)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14)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15)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16)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乙酉正月初四日孤山放鹤亭感怀并诸联

正月初三晚,杭州大雪。予想孤山寒梅当雪中静放矣,更想起林氏先贤逋公与启公在孤山北麓左亭右社的遗迹来(此地本为三林之属,另有林典史祠,已不存),故次日傍晚乃独自至孤山踏雪寻梅并萦於放鹤亭与林社……林社乃清杭州知府林启的祀祠,闽侯人启公杭州任上于教育、文化卓有功德(今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中西书院即由其创办),殁后杭人葬之孤山并建社以祀。放鹤亭则因纪念北宋文人林逋(諡和靖)筑庐、植梅、放鹤以隐居於此而建,代有废毁和再构,另有衣冠冢和鹤冢二。亭、社相邻,依山面湖,北向葛岭,各在三四株巨大古樟的掩隐下高低有次;黄昏细雨,残雪新梅,亭社静静,湖山蒙蒙,身为林氏后人,乃追思而怅然不已……

处士千年身羽去,

春梅秋鹤一亭空。

四时风月怜双冢,

雨露沾香花影中。

乘桴於海一身客,

雌雉山梁时几何?

素隐未然行怪异,

浮生夫子亦吟歌。

唐棣之花翩又返,

风乎雩舞咏南山。

求仁无怨何须隐,

沧浪濯缨清浊间。

仁山智水儒门月,

佛海禅心释路花,

万物群生皆乐育,

牟尼孔老共浮槎。

注一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一作奉化人(奉化《黄贤林氏家谱》)。少孤力学,恬淡好古,长期隐居于西湖孤山,不娶,无子,植梅畜鹤,工书善画,放情湖山与诗文,仙风道骨,时有文名,卒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诗词和墨迹存于今世。

关于林逋,民国十三年版我《平远济南林氏族谱·九牧派纪略》记载他为循州林氏第四代(循州在今广东惠州/梅州境内)。《九牧派纪略》说:“逋公字君复,是公子,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善作诗,多得奇句,不存稿。真宗时,隐于杭州西湖二十年,足迹未尝入城市,征辟不就,卒谥和靖。”林逋的生平事迹详见《宋史·隐逸列传》及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九牧派纪略》另记载一则循州派林氏与宋代杭州有关的奇特史料,未知其它文献存及否,姑录之:“景熙公子德阳,元兵破宋都,西僧杨琏辈尽发宋诸陵,取其骨筑塔宋内旧址,其遗骨弃草莽,人莫敢收。公与唐珏诈为樵者,至陵上,以草囊拾而取之。又闻理宗头颅骨为花瓶投湖,因以钱购渔者,至幸一网而得。盛以二函藏于越山冬青树下。”

据《黄贤林氏家谱》的奉化地方文史资料:

林逋(967-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今属杨村乡)人。父早亡。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及长,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应门童子便纵鹤放飞,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以湖山为伴,20余年足不及城市。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往往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郡守薛映敬其为人,又爱其诗,常至孤山与之唱和。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闻其名,赐与粟帛,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绝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亦被婉言谢绝:“荣显,虚名也;供职,危事也;怎及两峰尊严而耸列,一湖澄碧而画中。”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造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其《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诗抒发思念故乡之情。丞相王随亦与之赛诗,并出俸银为其重建新宅。

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米50石,帛50匹。

注二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1889年为浙江道监察御史,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并亲自负责国文教学。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今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之先河。在杭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

注三林典史,姓林名汝霖,字小岩,生卒年未详,福建侯官人,咸丰年间人仁和县典吏,为职位很低的官吏。太平军攻打杭城时,林及全家殉死(详细事节待查考),后清廷昭旨赐谥,并在孤山建祠祀之,诸如“烈士”云云。——“典史”,明清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典吏”,则乃司道、府厅、州县所属吏员的通称,为清代之制。

注四乘桴于海一身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宪问》)“(孔子)使子路反[返]见之(隐者),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万章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万章下》)。——孔子亦有浓郁的隐逸情绪,只是他割舍和放弃不了救世情怀,故“知其不可而为之”,详待作《孔子的隐逸情绪与春秋思潮》,敝《孔子的好学精神》一文曰: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结篇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在指向世事人生的儒学中,基于“我”和本于“天下”的儒者,总是有一种难与调和的壮怀与悲凉:行之于世而不能,去之于世而不忍,现实之世事与仁义之我心,遂在“有道”与“无道”之间,演绎了二千五百年的孔门儒学。所谓“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里仁》)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世道如斯,累累若犬尚能内省自讼、知命安仁者,其惟孔子也欤?子曰:“不怨天,不尤[怣]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注五雌雉山梁时几何:“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乡党》)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八有《山雉》一诗,为孔子当时内外情境的绝好注脚,诗曰:“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梁恩,必有牺牲患。”另其卷十《首夏》、卷六十六《春日闲居三首》等诗也及之,《春日闲居》其二说:“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可谓两千年来解《论语》此章最佳切者!朱熹和近人杨伯峻等不得其解而委之以“疑有脱漏”,殊非,唯钱穆《论语新解》甚切之。“(山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共[拱]之,三嗅而作”——予少在乡村山丘上常得此情景,此章叙事乃极为平实。

注六素隐未然行怪异:“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礼记·中庸》)“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夫子忤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子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下》)

注七浮生夫子亦吟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盖寝疾七日而没。”(《礼记·檀弓上》)“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其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间,予殷人也。后七日,卒。”(《史记·孔子世家》)

注八唐棣之花翩又返:“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注九风乎雩舞咏南山:“(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子曰……。”(《颜渊》)“雩舞”,因诗律而“舞雩”之倒装,“舞雩”故址在今曲阜县南,临水高地有坛,俪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曰:“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即曾皙所欲风处也。”东汉王充《论衡·明雩》对此颇有见解,曰:

“《春秋》,鲁大雩,旱求雨之祭也。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

何以言必当雩也?曰:《春秋》大雩,传家左丘明、公羊、谷梁无讥之文,当雩明矣。曾晰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春雩废,秋雩在。故灵星之祀,岁雩祭也。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使雩失正,点欲为之,孔子宜非,不当与也。樊迟从游,感雩而问,刺鲁不能崇德而徒雩也。

夫雩,古而有之。故《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夫如是,雩祭,祀礼也。……推《春秋》之义,求雩祭之说,实孔子之心,考仲舒之意,孔子既殁,仲舒已死,世之论者,孰当复问?唯若孔子之徒、仲舒之党,为能说之。”

笔者以为,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反映的乃是古代的修禊之事,未必全是祭祀性质而无半点风雅之意,也未必全是游赏性质而无半点祭祀意味,只是由祭祀发展而来的古老民间风俗而已(巫觋之风的存遗)。《周礼·春官》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祭祀,则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馆。凡祭事,守瘗;凡丧事,掌巫降之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则与祝前。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汉郑玄注“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把修禊列为重要祀典,云:“《周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去,始絜之也。”刘昭注之曰:“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又曰:“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详参《后汉书·礼仪志上》、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及赵洛《从修禊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光明日报》2000/03/09)。

注十求仁无怨何须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子曰:不怨天,不尤[怣]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腾文公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注十一沧浪濯缨清浊间:“如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诗吟沧浪自适者甚多,如卷五《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曰“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卷六《舟行·江舟路上作》曰“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卷五十二《池上夜境》曰“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卷五十四《江上对酒二首》“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卷五十六《见殷尧藩侍御……因继和之》“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 西湖孤山“三林”诸联集录 ※※※

┉┉┉┉┉┉┉┉┉┉┉┉┉┉┉┉┉┉┉┉┉┉┉┉┉┉┉┉┉┉┉┉

以下放鹤亭联,吴棣华、范松上、林则徐撰或题: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

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

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

以下为放鹤亭旧联,王家冶、□□□、□□□、林则徐撰或题:

第三桥是苏学士堤,问夹浦垂杨,可似老梅冷淡?

不数武有岳鄂王墓,慨中原战马,何如野鹤逍遥。

风月无边,笑栗碌劳人,侣水上闲鸥不得;

湖山大好,问孤高处士,比吾家携鹤何如?

苍柳野亭开,居士身闲来放鹤;

湖山行处好,圣朝恩重莫骑驴。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

以下为林和靖墓/祠联,张岱、李光泰、郭文垲、□□□、

虞文桂、□□□、吴芝瑛、陈若霖、□□□撰或题:

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

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孤屿含光,千秋高隐;

巢居潜德,百代清游。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我是香山旧居士,人称落地小神仙。

香掬冷泉,曲院孤山藏处士;

春逢巢鹤,平湖秋月照先生。

生前不系黄金带,死后空余白玉簪。

伊人亦云逝,寒华徒自荣。

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迹;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大义秉纲常,千秋浩气昭云汉;

德星辉翰墨,万古文章灿牛斗。

┉┉┉┉┉┉┉┉┉┉┉┉┉┉┉┉┉┉┉┉┉┉┉┉┉┉┉┉┉┉┉┉

梅亭联,赵祖望、武曾保撰或题:

若问梅花消息,须待鹤归来。

梅横孤影自绝俗,山附高人亦可传。

┉┉┉┉┉┉┉┉┉┉┉┉┉┉┉┉┉┉┉┉┉┉┉┉┉┉┉┉┉┉┉┉

鹤冢联,秦锡田题:

终古吟魂恋,空山旧梦迷。

┉┉┉┉┉┉┉┉┉┉┉┉┉┉┉┉┉┉┉┉┉┉┉┉┉┉┉┉┉┉┉┉

以下为林社联,吴鸿宾、陆元鼎、杨临、

孝恂、□□□、邵章、郑孝胥撰或题:

为我湖山留一席,看人宦海度云帆。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旁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己是梅花。

苍生不可赎,此老亦已葬,区区身后名,未足塞众望;

杭人悲太守,作社寄湖上,千秋姓林者,山水擅佳藏。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平生不随波,吾气一何壮,于何见颜色,隔岸耸秋嶂;

文章易朽耳,在日即行状,为我问孤山,年来谁绝唱?

┉┉┉┉┉┉┉┉┉┉┉┉┉┉┉┉┉┉┉┉┉┉┉┉┉┉┉┉┉┉┉┉

以下林启墓联,□□□、周锡璠、□□□撰或题。其中第一联,

清李伯元在《南亭四话》卷五赞叹有加,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p307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清福几身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鬃,捋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

以下现林社俗称林启纪念馆联,张学理撰:

两浙展宏图,桃李争妍怀太守;

孤山留片席,鹤梅对舞迓先生。

┉┉┉┉┉┉┉┉┉┉┉┉┉┉┉┉┉┉┉┉┉┉┉┉┉┉┉┉┉┉┉┉

林典史祠联,分别由朱砺金、董慎行、明德、吴廷康、戴槎、

沈景修、吴廷康、程钟瑞、薛时雨、蒯贺荪撰或题:

一命重朝官,劲草疾风终树节;

千秋依处士,寒梅孤鹤与招魂。

劲节抗冰霜,千树梅花皆玉照;

丛祠倚林麓,四山鹤唳即神弦。

上下五百年,处士忠臣各今古;

回环三十里,于祠鄂庙共湖山。

亘古气节,长在人间,两少保立地擎天,跻昔贤坐位可争,直教冷署留祠、明湖建庙;

旷览名山,幸埋忠骨,一家人捐躯报国,对圣主网常无忝,足壮清臣大义、处士先声。

梅鹤旧家风,抷土丛祠,香分一席;

湖山新祀典,忠魂毅魄,足并千秋。

泉冷古梅花,可与盟心惟白水;

亭空孤鹤影,居然埋骨共青山。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更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茎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半壁起层峦。

一片土本属通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大节媲阎公,取义成仁,国史于今尊县尉;

忠魂依处士,补梅招鹤,孤山终古属林家。

部分林氏通用联

林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九龙堂"和“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鹤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少年时有大志,凭宏词中进士,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双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有仙鹤飞来,饮露而去,人们认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谥和靖先生。诗作风格谈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务本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西河为林氏总堂号,全联典指春秋·林放,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御夷励志;助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庙前有一池塘,人称“纱帽池”;门前一对青石雕石狮,威严雄壮,它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原本属于中国琉球群岛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二字,是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屏风后面是一座大戏台。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22面,还有各种楹联10余对,最著名的是这一副林氏宗祠对联,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诸多祠堂、家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墙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若问梅消息;且待鹤归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同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悬有这副楹联,此联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西河世泽鼎盛;九牧流芳无疆。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林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联上联的联释)。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授大理评事不就。晚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1785-1850)的事典。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八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付之一炬,全部销毁。 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尘。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1852-1924)事典。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学堂。翻释英美待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颇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叶茂山东不夜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联。上联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徙而来。下联“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祖举添朝家声远;盛世文明光大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济南”堂名,全联典出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1)。祠祀开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下同)。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堂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心修治黄河;在江苏巡抚任上,又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曾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抗击英军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历官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工诗、能文、擅对联,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间进士,历官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经七战而胜,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垂,双桂流芳。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西河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号名。双桂指林禄之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少颖不凡,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 ——胡乔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这副对联,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义礼智绵世泽;斯堂开麟野,士农工商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和溪林氏家庙“聚斯堂”联。堂祀开基祖林长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 ——林召棠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安堂村是个有63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允文公子玄兴公来到安堂开枝散叶、后裔蕃昌。至今,仅在村里常住的林姓人口已超过5000人;玄兴公祖屋,据说是10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区的望族名乡。唐朝之后,受历代世人虔诚敬仰的妈祖(又被尊为“天后”),同为林披公后人,安堂林姓林姓后人,世代尊称妈祖为姑婆,并建有妈祖天后宫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唐·林嵩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林嵩抒志联。 家之兴在礼义,朔望参谒者礼义之本;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2)。 自长仄开基,积厚流光,克继九龙绵世泽;由万安卜宅,地灵人杰,足追双凤振家声。——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梧宅镇林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林希逊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堂祀开基祖林广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佚名撰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历史上英雄辈出,爱国爱家,报郊祖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爱国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爱国爱家内容的族训堂联比比皆是。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以《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名世。不娶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林和靖诗集》存世。前人对其论述颇多,如元人脱脱在《宋史•隐逸传》中说,"(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淡峭特,多奇句",同时人梅尧臣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趋向博远,寄适于诗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其诗澄淡高逸,如其为人",钱钟书先生的说,"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笔者搜检建国后有关论文,发现林逋的生卒年研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而林逋的籍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林逋的诗歌创作研究,已经认识到"平淡"特色,至于林逋的酬唱之作今人仍未进行有意的研究;而关于他的思想研究还处于试探状态,没有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认识。笔者仅撰此文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作一资料性的整理。

一 林逋生平思想研究

(一)生平研究

1、籍贯研究。今人的诸多文学史著作都是沿用《宋史》,"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然而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奉化县的方志作者认为,"林逋为奉化黄贤村人。"(远阜《林逋是哪里人》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 他们依据《黄贤林氏家谱》立论,此种看法后来被编进《奉化市志》。也有对这两种看法持保留意见的提法,如《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编》[5]这样表述:"林逋,奉化人,一作钱塘(今属杭州)"。林逋是杭州人,还是奉化人,抑或出生于奉化,后移居杭州,个中因缘尚待探究。

2、生卒年研究。林逋的生卒年一般表述为:(967——1028)。如《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8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429页),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大典(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1281页),李俊琪绘画 高克勤等撰文的《中国历代文学家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29页)等皆作"林逋(967——1028)"。学者对林逋的卒年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一般都无异议。值得探讨的是,林逋的卒年是"六十一岁"还是"六十二岁"。李一飞《林逋早年行踪及生卒考异》(《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1期)和朱则杰 《孤山 处士 林和靖》(《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2期) 二文都认为应是"卒年六十一岁"。以此逆推,林逋生年当为"乾德六年(968)"。朱则杰先生认为,此前的文学史资料记载的只有《全宋诗》中的林逋简介是正确的。其实,徐规先生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也确定林逋的生年为968年。

(二)思想研究

钟婴《林和靖其人其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一文纵观林逋的一生,认为他的"隐"有家世的原因;有对宋朝世俗社会及对当时某些国策(如封禅等)的不满,也有自身的佛学哲学思想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等多种原因。"恬淡好古"的性格因素固然重要,但主要是社会因素。俞明伦《略论林逋的思想与艺术》(《浙江学刊》,1986年第1-2期)一文,认为"林逋被逼成隐士沉没下去"、"林逋本来也是个自命不凡、热中功业的人"。此论对林逋的看法好像有点不堪听,但是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10]对林逋的评价更低,说他"长揖公卿,妆点湖山,而颂其诗,想见其为人,身冷眼热,遂开后来山人无数法门,而逋其典型也。"俞文引言部分谦言,"本文不能说旁征博引,抉幽探微,只是想讲出一点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谓之翻案文章,亦无不可",可惜未能引起当时学界的反响。钟婴《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评传》[11]一文对林逋的生平及家世进行论述,其中对林逋的籍贯"四明(宁波古称)说"存疑。林逋和"宋初五代遗民及诗僧"的交游,此文论述至为详尽,全景式的展现了林逋的生活和才识。将林逋的哲学思想界定为"主要继承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尤为可贵的是,文末附录了"林逋生平系年",于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有开创之功。谢先模《林逋诗中的愤世思想》(《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一文在分析了林逋的有关诗歌后,认为"林逋诗歌中表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屈服,对官场丑恶现象给予辛辣的讽刺,对世道的愤慨","凡此种种,使他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他痛苦极了,于是愤世嫉俗的思想产生了"。有关林逋思想中的矛盾成分,赵齐平先生亦有论述[12]。林逋确实一直停留在"隐、显"的矛盾之中,不能解脱;中国古代隐士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林逋也不能例外。张毅先生认为:"在林逋身上,儒家的道德完善与道释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相表里,表现出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和高雅闲逸的人格。"[13]马茂军《林逋的复远古思想与文学创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一文认为,"林逋追慕的是更为远古的太古、三代的生活方式追慕的是巢由那样的太古逸民人格",林逋的"隐逸思想融摄儒道,而且浸染了禅学思想"。此论为我们探究林逋的思想渊源,提供了一个视角,也为林逋处士身份的阐释做了有益的尝试。

林姓的族谱在哪

林姓 一、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