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人黄氏家谱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桐城人黄氏家谱在哪里?,第1张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侬智高起义

侬智高是北宋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他是起义的发起者。他在一个叫傥犹州的地方建立大历国和交趾的李朝相抗衡。在同李朝抗衡的同时,他向宋朝表示臣服,希望求得一个职位,可以震慑和联合各个部落,用来组织反抗交趾的掠夺。但是遭到宋朝的拒绝,于是就在他自己的家乡安德洲建立了南天国,称自己为仁惠皇帝。他曾多次打退交趾的入侵,再三请求归附遭到拒绝后侬智高起义造反了。

当时,韦、黄、周、侬四大姓称雄于广源州,在相互的争夺中,侬姓占了上风。在宋朝一开始的时候,侬氏就和宋朝皇室交往密切。党犹州的侬民富是个富豪,在民间威望很高,被宋朝封为司空、御史大夫。等到了侬智高父亲的时候,权力就更大了。之后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注定归附宋朝。因为侬智高的父亲自己自封为“昭圣皇帝”立自己的妻子为“明德皇后”,因为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所以被交趾派兵俘虏了,之后还被斩首了。侬智高为了逃避战乱是在安德州长大的、

侬智高因为仕途的不顺利又因为亲人被杀了,这两种怨恨都聚集在他一个人身上。便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的统治看到侬氏家族居然又有人想要东山再起,就派兵去攻打,侬智高不敌被抓回了交趾的都城中国。之后,李德政看到杀了侬智高的父亲都没征服侬氏势力,就把侬智高放回去了。侬智高想向宋朝求个官职,但是几次三番下来,宋国都没有同意,他就召集部众说自己得罪了交趾,宋朝又不接纳我们,我们已经无处藏身,只有造反了,不久就爆发了侬智高造反起义的事情。

在侬智高失败回到邕城,狄青率领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城北,就是现在的南宁人民公园这个地方扎营,直面大南国城下。这时候的侬智高已经陷入寡不敌众的情况了,战况很是不利,于是不得已之下一把火烧了营房,便逃离大南国帝都邕城,逃回广源,之后有辗转流亡到大理,两年后就死在大理。

壮族起义领袖侬智高反对赵宋朝廷的起义,可以说是一场反对内外统治的压迫和剥削的完全正义的战争,这次的起义还得到沿途各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拥护,至今某些地区还有在流传着许许多多歌颂当时侬智高反对宋朝统治的诗歌、民间故事等等。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虽然,起义的最终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起义还是狠狠地教训了宋朝宋仁宗的统治集团。在经过平定了侬智高起义后,当时朝廷更是更改了对广源等地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

侬智高所说是起义,但是由于侬智高的起义引起的战乱,在极大程度上损害的都是岭南汉族的利益,所以在汉族的史书中,侬智高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侬智高的起义是被定义为侬智高叛乱,当然在现代历史观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四年,广南东、西路宣谕明橐言:

平、观二州本王口、高峰二砦,处广右西偏,旧常无虞。崇宁、大观间,边臣启衅,奏请置州拓境,深入不毛,如平、从、允、孚、庭、观、溪、驯、叙、乐、隆、兑等十有二州,属之黔南,其官吏军兵请给费用,悉由内郡,于是骚然,莫能支吾。政和间,朝廷始悟其非,罢之。或者谓平州为西南重镇,兼制王江、从、允等州及湖南之武冈军、湖北之靖州、桂州之桑江峒猺,观州则控制南丹、陆家砦、茆滩十道及白崖诸蛮,以故二州独不废。臣自历边,即乞罢平、观者,前后非一。内摄官吴芾尝充经略司准备干当,颇得其详。

观州初为宜州富仁监,大观间,帅臣王祖道欲招纳文、兰州,都巡检刘惟忠谓得文、兰不若取南丹之利,因诬其州莫公佞阻文、兰不令纳土,为公佞罪,惟忠遂禽杀公佞。帅司奏其功,乃改南丹为观州,命惟忠守之。公佞之死,人以为冤。其弟公晟结溪峒图报复,连岁攻围,惟忠中伤死,继以黄璘代守。璘度不能支,辞疾告罢,以岑利疆代之。黄忱复建议,欲增筑高峰砦于富仁监侧,为观声援。会朝廷罢新边,遂请以高峰砦为观州,设知州一人、兵职官二人、曹官一人、指使砦保官七人,吏额五十人,厢禁军、土丁、家丁又千余人。岁费钱一万二千九百余贯、米八千八百一十七石有奇。州无税租户籍,皆仰给邻郡。飞挽涉险阻,或遇蛮寇设伏,阴发毒矢,中人辄死。人畏贼,率委弃道路,纵然达州,縻费亦不可胜计。昔为富仁监时,不闻有警,惟是边吏欲以刺探为功,故时时称警急,因以为利,遂欲存而不废也。比年户籍日削,民多流离,或转入溪洞,公私困弊为甚。

平州初隶融州,亦羁縻州峒也。旧通湖北渠阳军,置融江砦及文村、临溪、浔江堡,后以地隔生蛮,遂废。崇宁间,复隶融。王口砦地接王江,更为怀远军,后更为平州;更吉州为从州、王江为允州;并隶黔南。政和二年,复废。边吏黄忱、李坦诳其帅臣程邻,乞存平州,设知州一人、兵职官二人、曹官一人,县令簿二人,提举溪峒公事;本州管界都同巡检二人,五砦堡监官指挥十人,吏额百人,禁军、土丁千人。岁费钱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贯六百文、米一万一千一百二十五石有奇。州无租赋户籍,转运司岁移桂、融、象、柳之粟以给之。及徙融州西北金溪乡税米四百九十余石隶怀远,縻费甚于观州。况守臣到任,即奏推恩其子,州、县、砦、堡例得迁官酬赏,而税场互市之利又为守臣边吏所私,独百姓有征戍转输之苦,诚为可悯。臣以为宜罢平、观二州便。

然尚有可议者,观州初为富仁监时,有银冶二,官取其利有常额,熙宁元降条例具在,宜先下经略司,责公晟等依熙宁条例施行。况公晟实公佞弟,理宜掌州事,近虽逃归,未为蛮族信服,察其情势,不得不倚重中国。若乘时授之,彼知恩出朝廷,必深感悦。

枢密院亦上言:"广西沿边堡砦,昨因边臣希赏,改建州城,侵扰蛮夷,大开边衅。地属徼外,租赋亦无所入,而支费烦内郡,民不堪其弊,遂皆废罢。唯平、观二州以帅臣所请,故存。今睹明橐所奏,利害之实昭然可见。缘帅臣又称公晟于南丹、观州、宝监境上不时窃发,若废二州,恐于缘边事宜有所未尽。"诏令广南西路帅、漕、宪司共条具利害以闻。既而诸司交言:"平、观二州困弊已甚,有害无益,请复祖宗旧制为便。"诏从其言。

乾道六年,诏补蒙泽进武副尉。初,宜州蛮莫才都为乱,广西经略刘焞遣进勇副尉蒙明质贼巢,谕降才都。既而复肆猖獗,戕贼官兵。未几,禽才都,械送经略司伏法,悉破其党,而明亦遇害,备极惨酷,边人怜之。焞乞推恩其子泽以旌死事,朝廷从之,故有是命。

淳熙十年冬,安化蛮突入内地,焚砦栅,杀居民为乱。宜州驻紥将官田昭明与蛮力战败,死之。十一年,广西路钤辖沙世坚言:"官军与瑶人兵器利钝不同,宜敕沿边军州多置强弩毒矢,以惧瑶人。"从之。是年,安化蛮蒙光渐率众抄掠,世坚讨平之。初,知宜州马宁祖不支思立砦盐钱,执议以为前守所积逋,止给钱一月,不能遍及蛮部,而权思立砦准备将领杨良臣复镇抚乖方,遂致激变光渐等。诏罢良臣,贬宁祖秩,敕帅、漕以时给溪峒盐钱。

十二年正月,广西漕臣胡庭直上言:"邕州之左江、永年、太平等砦,在祖宗时,以其与交阯邻壤,实南边藩篱重地,故置州县,籍其丁壮,以备一旦之用,规模宏远矣。比年边民率通交阯,以其地所产盐杂官盐货之,及减易马盐以易银,忽而不防,恐生边衅,所宜禁戢。"既而诸司上言:"经略司初准朝旨,置马盐仓,贮盐以易马,岁给江上诸军及御前投进,用银盐锦,悉与蛮互市。其永平砦所易交阯盐,货居民食,皆旧制也。况边民素与蛮夷私相贸易,官不能制。今一切禁绝,非惟左江居民乏盐,而蛮情亦叵测,恐致乖异也。"乃牒邕州,禁民毋私贩交阯盐,以妨钞法。是年,诏以杨世俊袭父进通职,补承信郎。

绍熙初,广西帅以本路副总管沙世坚素有韬略,累立边功,为群蛮所畏服,尝破蒙光渐,示以威信,光渐不敢寇边者累年。乞以世坚兼知宜州,实能制伏蛮夷,为久远之利。帝从之。庆元四年,宜州蛮蒙峒、袁康等寇内地,夺官盐为乱,广西帅司调官兵招降之,朝廷推赏有差。

嘉定三年,章戡知静江府,建议以为广西所部二十五郡,三方邻溪峒,与蛮瑶、黎、蜑杂处,跳梁负固,无时无之,西南最为重地。邕、钦之外,羁縻七十有二,地里绵邈,镇戍非一,请增置雄边军二百人及调宪司甲军二百隶帅司。初,安平州李密侵邻洞,劫掠编民,并取古甑峒,以其幼子变姓名为赵怀德知峒事,戡谕邕守推古甑一人主之。十一年,臣僚复上言:"庆历间,张方平尝以为朝廷每备西北,孰不知瑶蛮冲突岭外,南邻交阯,势须经营。唐时西备吐蕃,其后安南寇边,旋致庞勋之祸。国朝每忧契丹、元昊,而侬智高陷邕州,南徼骚动,天子为之旰食,岂细故哉臣等比见淮甸间版筑荐兴,更戍日益,而广南城隍摧圮不葺,戍兵逃亡殆尽,春秋教阅,郡无百人。虽有乡兵、义丁、土丁之名,实不足用,缓急岂能集事宜于岭南要地增筑城堡,籍其民兵,岁时练习,定赏罚格,以示惩劝。如此则号令严明,守御完固,民习战斗,可息瑶蛮侵掠之患,措四十州民于久安之域矣。"诏从之。

广源州蛮侬氏,州在邕州西南郁江之源,地峭绝深阻,产黄金、丹砂,颇有邑居聚落。俗椎髻左衽,善战斗,轻死好乱。其先,韦氏、黄氏、周氏、侬氏为首领,互相劫掠。唐邕管经略使徐申厚抚之,黄氏纳质,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皆定。自交阯蛮据有安南,而广源虽号邕管羁縻州,其实服役于交阯。

初,有侬全福者,知傥犹州,其弟存禄知万涯州,全福妻弟侬当道知武勒州。一日,全福杀存禄、当道,并有其地。交阯怒,举兵执全福及其子智聪以归。其妻阿侬本左江武勒族也,转至傥犹州,全福纳之。全福见执,阿侬遂嫁商人,生子名智高。智高生十三年,杀其父商人,曰:"天下岂有二父耶"因冒侬姓,与其母奔雷火洞,其母又嫁特磨道侬夏卿。

久之,智高复与其母出据傥犹州,建国曰大历。交阯攻拔傥犹州,执智高,释其罪,使知广源州,又以雷火、频婆四洞及思浪州附益之。居四年,内怨交阯,袭据安德州,僣称南天国,改年景瑞。皇祐元年,寇邕州。明年,交阯发兵讨之,不克。广西转运使萧固遣邕州指使亓赟往刺候,而赟擅发兵攻智高,为所执,因问中国虚实,赟颇为陈大略,说智高内属。乃遣赟还,奉表请岁贡方物,未听。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阯,拒之。后复赍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不报。智高既不得请,又与交阯为仇,且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数出敝衣易谷食,绐言洞中饥,部落离散。邕州信其微弱,不设备也。乃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等日夜谋入寇。一夕,焚其巢穴,绐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

四年四月,率众五千沿郁江东下,攻破横山砦,遂破邕州,执知州陈珙等,兵死千余人。智高阅军资库,得所上金、函,怒谓珙曰:"我求一官统摄诸部,汝不以闻,何也"珙对:"尝奏,不报。"索奏草不获,遂扶珙出,珙惶恐呼万岁,救自效,不听,乃并其属及广西都监张立害之。立临刑大骂,不为屈。于是智高僣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赦境内。师宓以下皆称中国官名。

是时,天下久安,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相继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害曹觐于封州、赵师旦马贵于康州,余杀官吏甚众。所过焚府库,进围广州。初,智高将至,守将仲简不许民入保城中,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智高势益张。先是,魏瓘筑州城,凿井畜水,作大弩为守备。至是,智高为云梯土山,攻城甚急,又断流水,而城坚,井饮不竭,弩发,中辄洞溃,智高力屈。会知英州苏缄屯兵边渡村,扼其归路;番禺县令萧注募土丁及海上强壮二千余人,与智高众格斗,焚其战舰;转运使王罕亦自外至,益修守备。智高知不可拔,围五十七日,七月壬戌,解去。由清远济江,拥妇女作乐而行,遇张忠战于白田,忠死之。去攻贺州,不克,夜害蒋偕于太平场。九月庚申,破昭州,害王正伦等于馆门驿。州之山有数穴,大可容数百千人,民闻兵至,走匿其中,智高知之,纵火,皆焚死。十月丁丑,破宾州。甲申,复据邕州,日夜伐木治舟楫,扬言复趋广州。十二月壬申,又败陈曙于金城驿。初,智高以反闻,朝廷命曙就击之,既而杨畋、曹修、张忠、蒋偕相继出,又以余靖、孙沔为安抚使。畋、修闻智高至,退军避之。忠、偕勇而无谋,皆死。智高益自恣,南土骚然。仁宗以为忧,命狄青为宣抚使,诸将皆受青节制。曙恐青至有功,亟挑战,故败。

五年正月,青及沔、靖会兵宾州,官军、土丁合三万一千余人,按军法诛曙及指挥使袁用等三十二人于坐,一军大振。于是进兵,青将前阵,沔将次阵,靖将后阵,以一昼夜绝昆仑关归仁铺。智高闻王师绝险而至,出其不意,悉众来拒,执大盾、摽枪,衣绛衣,望之如火,青阵少却,先锋孙节死之。青起麾蕃落骑兵,张在左翼出其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其众不知所为,大败走。会日暮,智高复趋邕州,夜焚城遁,由合江口入大理国。得尸五千三百四十一,筑为京观,所掠生口万余人,复其业。获伪印九,黄师宓而下伪官五十七人,枭其首城上,收马牛、金帛以钜万计。智高自起兵几一年,暴践一方,如行无人之境,吏民不胜其毒。朝廷为下赦令,优除复,慰拊疮痍,百姓始得更生云。先是,谣言"农家种,籴家收。"已而智高叛,为青破,皆如其谣。

智高母阿侬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僣号皇太后,性惨毒,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智高败走,阿侬入保特磨,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余人,习骑战,复欲入寇。至和初,余靖督部吏黄汾黄献珪石鉴、进士吴舜举发峒兵入特磨,掩袭之,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至京师。初未欲杀,日给食饮,欲以诱出智高,或传智高死,乃悉弃市。既而西川复奏智高未死,谋寇黎、雅州,诏本路为备。御史中丞孙抃又请敕益州先事经制,以安蜀人。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

作者: 侬芸青、侬兵、侬国权、侬正章

上联:傥犹州智高顶天立地反抗压迫御外侵勋盖当代名声远

下联:大历国侬帝兴稷安民争来通商赢办学惠及后人恩泽长

侬智高是我国古代壮族领袖、民族英雄。傥犹州所辖之安德州乃侬智高出生地。侬智高在安德州出生,在傥犹州长大成材。此处靖西县坡州侬智高洞,系侬智高据傥犹州称帝建大历国及抗击外敌入侵的主要据点遗址。侬全福任傥犹州知州时与武勒州知州侬当道胞姊阿侬结婚,公元1015年生侬智高。侬氏累世威武显荣,侬智高祖父、广源州大首领侬民富,受北宋诰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官职,并荣膺左江最高首领称号。侬智高出世不久,侬民富辞世,其长子侬全福继任父职,侬智高全家随之移居广源州。全福之弟全禄仍知万涯州。其时,交趾反动势力暴侵日频,广源州首当其害,侬全福屡据理上奏,宋廷置若罔闻,智高父子只得孤军御敌。继交趾兵掳去邕、钦、廉三州人口、寇太平寨杀寨主李绪和寇凭祥杀登碗镇将之后,1039年交趾王掳杀侬全福及其五子智聪,并攻占广源州。侬智高时年廿四,遂与母复据傥犹,1041年称帝建大历国,抗敌安民。随后,傥犹州沦于交趾,侬智高移居安德州,1045年建立南天国,年号景瑞。侬智高秉承祖训,文武全才,勇而善用兵,经数年厉兵秣马,终于在1048年击溃外寇,收复广源、傥犹二州,继续统制左右江,声威大振。但宋廷昏庸,丧权辱国,仍视侬智高为异己,一再拒附。不许朝贡,严禁互市,同时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左右江各溪峒首领如黄守陵、韦老宏等均与侬智高结盟,救亡图存。侬智高顺应民心,于1052年农历四月初六在安德州举旗起义,以战逼附。义军五千,浩浩荡荡,破横山寨,开仓济民。五月初一攻占邕州,严惩宋赃官知州陈珙,建大南国,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继而乘胜东进,两旬内连破横、贵、浔、龚、藤、梧、封、康、端等九个州郡,夺三水,一路人心归附,队伍猛增至四万余人。攻广州五十七日不克,遂调兵回邕,沿途击败宋军,陷清远,破杨畋部八千士卒于英州,杀张忠、蒋偕两员大将于贺州,歼桂、宜、柳三州兵马于龙岫峒,重创杨文广兄妹所部于桂北,消灭陈曙部八千精兵于金城驿,大将陈曙毙命,桂州知州余靖龟缩避战,邕州知州宋克隆弃城逃遁。侬智高逐鹿千里,战果辉煌,威震华夏。

侬智高在节节胜利之际又第七次向宋廷上疏求附,内向之心可鉴。然宋仁宗偏信馋言,陷害忠良,令狄青率几十万官兵征剿,侬军同几十倍于已之敌鏖战于昆仑关,1053年元宵节,侬军防守失利,狄青偷越险关得逞,导致归仁铺仗败,智高之二弟、侬军大将智忠以及谋主黄师宓等文武要员五十七人罹难,损失惨重。侬智高四弟智会和大将许然、伍赫利、次子宗旦和大将卢貌、黎顺等同心协力,转战于左右江流域,侬智高亲自率余部入滇,1054年在特磨道与追敌交战,相继击退宋军石鉴、杨文广等部的屡次进犯,随即将兵五百直驱大理,以图重整旗鼓。奈因叛徒出卖,致使留守特磨道的母亲阿侬、三弟智光、长子继封等人被捕,1055年春在汴京午门英勇就义。侬智高闻讯,椎心泣血,率众遥祭于大理之野。此后,对侬智高的去向有多种传说,一说被害,一说病逝,一说不知所终。

侬智高领导的民族起义,是反侵略、反压迫的正义战争。义军仗败南撤,狄军五十万入城掳掠烧杀,尸积不下十万。狄青退兵时,掠去白银三百余万两,足见宋军平南,实为一场对壮族人民大屠杀、大掠夺、大镇压的不义战争,侬姓族人受害尤为惨重,宋廷下令剿灭侬族,滥杀无辜,侬氏族人被迫改为农氏,部分改为赵氏或其他姓氏,此桩冤案史书无载,但有壮族人民祖传口碑为证。

侬智高正义之师,有侬、韦、黄、周、白、伍、许、卢、黎等姓氏,既有百越优秀儿女,也有汉族仁人志士。起义失败后,侬族子弟及侬军将士散居于桂西、滇南、安南一带,据说相当多人迁居暹罗、老挝等地。起义虽遭失败,但客观上,却迫使宋廷接纳边地内附,为壮族人民争得了设市通商和设校办学等权利。这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防,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侬智高起义为壮族人民谱写了一部惩腐恶、抗外侮、争自由、求生存的英雄史诗。侬智高有功当代,遗泽后世,历来受人崇敬。

侬智高之事迹流传甚广,其遗迹遍布边寨壮乡,此处侬智高洞仅是其中之一。洞内水源不竭,底层还出土了石器、古代的稻谷、木炭、夹沙陶、螺壳、钙化石粟壳饰物和北宋钱帛、器皿等遗物,岩壁上人像逼真;洞外清泉涓涓,场地广阔,练兵场、阅兵台、山口寨门等营盘遗址历历在目,护城墙基依稀可辨,当年风雷犹萦耳际,此壮族先民生息之地,诚为侬智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所,侬智高洞之得名并非虚传。由于历史被扭曲,如此胜地文物却无碑文标志,实为大憾。值此盛世,铭文纪念,让侬智高之业绩彪炳千古,其爱国主义精神感召后人,实为爱我中华之义举也。

侬智高永垂青史!

公元一九九六年岁次丙子年冬立碑

备注:本“碑记文”已载入1、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优秀论文集》。2、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改革创新发展——国际优秀新思想新学术论坛”评为国际金奖。3、人民日报社主办的《跨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并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4、《创新、实践、发展优秀论文集》特等奖。5、《优秀论文集》并荣获特等奖。6、《中华优秀论文(作品)集》特等奖(2004年)。 7、《精选论文集》特等奖。8、《中国现代理论创新与实践优秀论文精选》获特等奖。9、“新世纪优秀论文奖”获特等奖并载入《当代理论创新成果文集》。 10、《理论·创新·发展》特等奖。11、《中国科学发展战略文库》特等奖。12、《中国管理科学理论从书》并获特等奖。13、《前进的中国——中国理论发展研究与实践特辑》并获特等奖。14、《中国当代优秀论文精选》特等奖。15、《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特等奖。16、《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成果精选》并获壹等奖。17、《中华优秀论文(作品)集》并荣获一等奖(2003年)。 18、“市场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交流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19、《中国新思想新学术获奖成果精粹》并荣一等奖。20、《新时代中国***英模·文论卷》并荣获一等奖。21、《中国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报告》一等奖。获“中国改革之星”荣誉金奖。22、《中国现代管理成果汇编》一等奖。23、《中国改革与发展精典论著》一等奖。24、《中国基层优秀人才科研成果精选》壹等奖,授“中国基层十大文化领袖人才”特别提名奖。25、获“当代世界功勋名人优秀成果”壹等奖并获“当代世界功勋名人”荣誉金奖。(2005年)26、《当代学术前沿精典文丛》壹等奖。27、中国英模研究院,中国英模文化学习促进会评《侬智高出生地纪念碑碑记》一文为“共和国创新英模优秀创新成果”壹等奖并授予“共和国十大杰出创新英模”荣誉称号。28、首届“全国文化创新理论成果”壹等奖并授予“全国十佳优秀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9、获“首届国家创新论坛优秀理论成果”壹等奖并授予“全国十佳先进创新工作者”荣誉称号。30、《中华全国理论创新》贰等奖。31、《广西南古今》。32、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中国人十年优秀文选》。33、《走向辉煌》特授予“中华精英”荣誉金奖。 34、《华夏名人论坛》。35、《中华名人文论大全》。36、《盛世中华·理论动态篇》。37、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理论与发展优秀论坛精典》。38、《新时期中国***人·理论成果汇编》。39、《全国学习与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理伦探索篇论文卷)。40、中共中央党校《党旗飘场》。41、《当代中国科教文集》。42、《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论文获奖文库》。43、《国际学术交流杂志》和《中国新时期学术论文经典》。44、《中国当代优秀领导理论文选》。

桐城人黄氏家谱在哪里?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