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张,听祖辈讲是从山西迁移来到山东,怎样才能续上谱?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值兀�宦鄹墒裁矗�蓟崃�肫鸸氏绲纳缴剿��N�思耐卸怨氏绲乃寄睿�蠖嘣谧约盒戮拥脑鹤永铮�竺趴谠灾只笔鳎�员矶怨氏绲牧袅岛突衬钪�椤S行┮泼竦角ㄡ愕睾螅�栽����迕��绫本┙记�姓猿怯�⒑焱�ê槎矗┯�⑵阎萦�⒊ぷ佑�龋�砻髡庑┚用袷堑蹦甏诱猿恰⒑槎吹鹊厍ㄈサ摹nbsp;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有812个姓氏,迁徙的区域共涉及18个省市500多个县,例如: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等等。
一、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由来
中原地区自春秋战国到北宋时期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然而到了北宋灭亡之后,中原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战乱不断,导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元朝残酷统治更是加剧了这一局面。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统治建国大明后,由于常年的战乱,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生产废置,国库空虚,老百姓饥寒交迫,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百废待兴,于是一场全国性的“大移民,大迁徙”活动便呼之欲出。经过一番分析对比后,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将移民起点定在了山西洪洞县。由于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战乱等天灾人祸也很少波及到,因此这里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很好,人口增长迅速,这里社会安定,风调雨顺,而且随着各地灾民的涌入,给这里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二、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
如果仔细观察各地流传的大槐树传说,就会发现它们各不相同,大致有这样几个版本:《胡大海复仇》版的故事发生在元末,胡大海早年在河南要饭时遭当地人侮辱,后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屡建奇功,朱元璋当皇帝后允他一箭之地报仇雪恨。谁知这箭恰好命中飞来的鸿雁,胡大海统兵随大雁向前杀去。河南和山东的百姓倒了血霉,当地尸积如山,后来朱元璋只好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向这些地方迁民。
现在的一些方言和习俗也被附会上大槐树的传说。据说当时的老百姓是在官府的强迫或欺骗下迁徙的。官兵每登记一人,就在他的小脚指甲上划一刀作为记号,所以现在很多人小脚指甲上有一分瓣。
五百年前是一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民谣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亦即公元1370-1417年的47年内。从朱元璋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所统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惊天动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大槐树下的移民代代相传,移民后裔,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已遍及中国和东南亚等国了。
元末明初的移民,涉及到北京、南京、冀、鲁、豫、皖、秦、蜀、吉、辽、黔、滇等省市。洪洞大移民从元末至正年间开始,持续到永乐年间,经历了近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时最久的移民行动。据史籍记载,明初大移民原因有二:之一是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大数量减少。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河南省仅存封邱、延津、偃师、登封几个县,沿黄河一线内外的苏北、皖北、山东、河北到处是荒凉、萧条、没有人烟。原因之二是元末明初战争连续不断,加上元朝当局的残酷镇压、杀戮,中原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江准一带。而这时的山西境内,政局安定,灾害少见,人口繁衍正常,总数达到四百多万。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接受了当时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臬、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施大规模移民,重点迁往冀、鲁、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当时山西的移民出发地,就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旁。明朝先后集体移民18次,移民人数100多万,迁往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在港、澳、台胞、海外华侨中,大槐树下的移民不乏其人。五百多年来,古槐树一直牵系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大槐树后裔的心。在今日河北省有的县内,六个村名叫上耕,当地民谚云:“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北京市郊有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这些村民的祖先是当年从山西长子县、赵城县、洪洞县、蒲州城迁来的。
《赞皇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自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到清初,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赞皇的居民分散在18个乡,65个村庄,多在槐、济河两岸。河北民间家谱《张文襄公年谱》载:张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传至端南皮东门内”。
今日寻根文化的扩张
在这根祖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强项产品就是洪洞县境内的寻根祭祖园。
它初建于1984年,原名“大槐树公园”。1998年更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从1991年以来的先后14届“寻根祭祖节”,就是根祖文化的大展示、大宣扬。近几年来,到洪洞县寻根祭祖的人与日俱增。之中,河南、河北、山东、北京人最多。作为明代移民的后裔,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时自然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感情波澜起伏、荡漾。人们在祭祖堂寻找自己的源头、姓氏、老家、故里……
“根”字影壁,已成为寻根祭祖园的品牌标志,根祖文化在这里得到释放、弘扬。“根”字庞大,意在添景,深寓思源的意韵。而“古槐逢春”牌楼的建设,又加深了这种厚重感。1991年,增建了“望亲亭”、“月季园”、“莲花池”、“假山”、石阶等游览设施。1998年,增建了“寻根祭祖堂”,祭祖堂前方有碑林。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大槐树后裔,捐赠纪念碑49块,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2001年4月,新建的万寿碑林景,碑廊长36米,高287米,共有碑刻110块。万寿碑林,刻有各种形体的寿字一万个,这是传播根祖文化的又一次大动作。与此同时,还修建了民俗展览馆、苏三卸枷处、槐根展示等多处景观。目前,新建的寻根祭祖园扩建工程已在实施中,这一项目,总投资8061万元,占地20公顷,建筑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2005年将建成三大景区,即名胜古迹区、祭祖活动区、风景游览区
我姓张,听祖辈讲是从山西迁移来到山东,怎样才能续上谱?
本文2023-12-08 17:14: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