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曲子戏有哪些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新疆曲子戏有哪些特点?,第1张

新疆曲子戏是流行于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焉耆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戏曲剧种,形成于乌鲁木齐及北疆地区。新疆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地方剧种。

新疆曲子戏俗称“小曲子”,它是由所谓越、鼓、平、赋为主体,其中越就是陕西眉户,鼓就是兰州小曲子,赋就是青海平弦,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沿途演唱实践,改革融合,传入新疆哈密、奇台、乌鲁木齐等地后,又与新疆少数民族民歌和说唱艺术互相影响、逐渐渗透、改造嬗变而成的一种戏曲艺术品种。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大批陕、甘籍官兵入疆屯戍,来自内地的商贩和民间艺人也相继入疆。天山南北、伊犁河谷,人们随口吟唱家乡小调,吹拉弹唱各显神通。

陕西的曲子、兰州的鼓子、青海的平弦,还有民间轶闻趣事,伴着奶茶的醇香和瓜果的甘甜,一同融入异乡生活,从此,新疆曲子产生了。

20世纪20年代初期,敦煌曲子艺人徐建新、徐建善兄弟二人,为躲避兵灾,流落哈密,成为曲子戏在哈密的第一代传人。他们组成曲子戏自乐班子,在哈密城乡演出。

因小曲子以坐唱和走唱为主,所以演出形式简便,往往是一人多角,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和四胡,其他如板胡、甩子、瓦子、笛子、鼓钹等,可视乐器和演奏人员情况而定,有则上,无则罢。

自乐班子重在乐字,每逢婚丧嫁娶,冬闲年节,张家请、李家邀,无需酒肉款待,只求酽茶伺候。能唱的成本大套,初学者三言两句,唱的唱,拉的拉,场面十分热闹。

演出剧目有《打烟灯》、《大保媒》、《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雅仙刺目劝学》、《周文寻父》等,另外还演唱《孟姜女》、《小放牛》等小调。

后来,曲子戏进新疆后的第一个定型剧目《下三通》问世了,从而使作为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综合艺术的新疆汉语地方戏曲子戏,初步形成剧种雏形。

徐氏兄弟参加《下三通》这个戏班到奇台去演出,引起很大轰动。哈密的曹大鼓、顾占元等人又重新组建自乐班子,成为曲子戏在哈密的第二代传人。

20世纪30年代初,民间艺人马玉清、马玉川兄弟由敦煌来到哈密,加入第二代传人的自乐班子,马玉川还在哈密沁城教唱曲子戏,组成沁城自乐班子。

马氏兄弟加盟,大大推动了哈密曲子戏发展。哈密工商会组织曲子戏演出,又从乌鲁木齐请来艺人黑牡丹、陈翠红、老二,共同组班演出,正式登上戏剧舞台,将哈密曲子戏演出推进了一大步。

新中国成立后,姚春喜、马玉清等人继续组织演出。在哈密流传的曲子戏有词有曲的曲牌就有越头、背宫、五更、六月花、银纽丝、一串铃、大石片、越尾等36个。

与秦腔的36大调、72唱法的格局基本相同。但曲子戏的曲牌都以小调为基础,这些小调好听易学,适宜在群众中普及,受到人们喜爱。

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元新剧院组成迪化第一个以演唱新疆曲子为主的戏班。元新剧院开办得比较早。最初在老君庙,由王福掌班唱秦腔和新疆曲子剧。

王福并非演员,而是开茶馆的小业主,他自任领班,目的是为了给他的茶馆招徕生意。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个戏班略有扩大,改由刘左泉领班,并从老君庙迁到了左公祠。

元新剧院的新疆曲子戏是在刘左泉之后,由张权掌班开始真正地兴盛起来。这时,从外县来了—位较有名气的演员叫贺老六。贺老六加入元新剧院后,设立科班,教授徒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曲子剧演员,其中较有名气的有侯立明、魏桂红、马秀贞等。

元新剧院的新疆曲子戏班与其他剧种的戏班,比较起来规模要小得多,只能演唱些较短的折子戏,如《卖水》、《对花》、《张良卖布》、《双官告》等。

新疆曲子的道白用的是新疆汉语方言兰银官话;唱词和曲调杂糅了多种民族语言和音乐调式。水袖里甩出个俏姑娘,跟斗中翻出个好儿郎,最精于唱念做打的,当数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剧团。

1959年,在新疆曲子戏流行最广的吉昌回自治州正式成立了新疆曲子剧团。从1960年以后,已先后挖掘出50多个传统剧目,47个唱腔曲调和10余个曲牌。

这些唱腔、曲调和曲牌,虽大多吸收自眉户、鼓子曲、平弦和新疆各族民歌、音乐,但都在长期的运用中有所丰富和发展,带有浓厚的北疆地方色彩,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深为观众所喜欢。这个剧团演出的《李彦贵卖水》等剧,从剧本到演出都得到评。

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剧团,是新疆曲子戏的正规剧团。该剧团自成立以来,还承担了新疆曲子戏的民间整理和演员培养工作。

剧团先后收集曲目126出,曲调172首,排练大小剧目100余出,巡回演出3000余场次,长期坚持上山下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疆曲子戏的曲调之所以优美动听是因为它善于博采众长。它不仅以陕西眉户、兰州鼓子、青海平弦为基础,还吸收了西宁的俗曲、河州小调、苏北民歌《茉莉花》、东北秧歌二人转、回族的花儿、撒拉族的撒拉调、锡伯族的《太平歌》以及兼揉维吾尔、哈萨克民间曲调的曲子戏音乐太平令等。

新疆曲子戏在新疆流传十分广泛,凡是汉族聚集的城乡,特别是陕、甘、宁、青籍群众居住的地方,都有新疆曲子戏演唱活动。

在乌鲁木齐、奇台、哈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焉耆、伊犁等地的汉族、回族、锡伯族,甚至一些维吾尔族人都能演唱。

多种民族音乐成分的融合,使新疆曲子戏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婉转,伴奏旋律独特,调式生动别致,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新疆地区汉族来源广泛、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特色。

所以经哈密发展起来的新疆曲子戏,很快传遍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成为新疆汉文化中的一枝艺术奇葩。

土家族民族文化和特色有:摆手舞、舍巴歌、山歌、打溜子、毛古斯。

1、摆手舞

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

2、舍巴歌

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起源,追溯了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业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词以二、四、五三种句式居多,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从歌唱样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称“喊山歌”;“平腔”叙事,为“唱山歌”,且分类细致,采茶歌、穿号子、翻山调等曲式各异,韵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祝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演剧者浑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动作粗狂滑稽,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伴讲语词怪诞的土话,唱土语歌。

  1、多彩斑澜的民族服饰,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

 2、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

新疆曲子戏有哪些特点?

新疆曲子戏是流行于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焉耆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戏曲剧种,形成于乌鲁木齐及北疆地区。新疆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