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编写家谱时,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在农村编写家谱时,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第1张

世系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在有些族谱中也叫“齿录”,在族谱中,指的是人口资料。

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况。那么齿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撰写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1、谱名之左,标明“某人第几子”,说明身之所出;

  2、谱名用黑体字标明,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字、号,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标明“配”、“娶”,说明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用黑体字标明,与夫并列。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如果已离婚或改嫁,亦说明清楚;

4、于配偶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数偶,并各有子女,则子女各随母后。子女“夭”或“殇”,在其后加括号注明,不再撰写其齿录。子女出继,则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出为XX嗣”,子女受继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抚XX第几子为嗣”;  5、无子,以女儿入赘外姓为嗣,符合现行《婚姻法》之规定,应视为本族之人,在其谱名之左,注明“XX赘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贯。其子女,如随母姓,理属我族,如随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齿录。

6、子女“夭”或“殇”入谱的惯例,就是多大夭折才能入谱,在我们那地方(江西赣州)一般“洗过脚盆水”(俗称婴儿“洗三朝”)的都要收录。1994年我老婆第一胎早产,生一女七天后夭折,在1995年出版的《赣西南联修邹氏家谱史》上也有编录记载,女一:昙花……应该是写入谱资料时我父亲给她起的名,取“昙花一现”之意。

  摘 要: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

关键词:宗祠建筑;木雕;石雕;灰塑;供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1-02

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大冶宗祠建筑中有着大量的装饰作品,品种繁多,其中由已木雕、石雕和灰塑为盛,内容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

一、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如殷祖镇水南湾曹氏宗祠中,室内的门窗梁柱有许多雕刻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图1)。这些木雕图案大多蕴涵吉祥含义,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场景和一些传说的祥瑞吉兽为主。同时还十分注重装饰与光线的关系,让光线从天井射入,透过漏窗、门窗与木棂,来渲染空间气氛。

还有如刘仁八镇卢均受村卢氏宗祠的入口木构架横梁上的木雕纹饰(图2),殷祖镇余海庄余氏氏宗祠中的木梁上的木雕装饰,题材为凤凰和亭阁相映(图3)。

二、石雕

石雕在宗祠建筑中的作品随处可见,石雕窗框、抱鼓石、石雕的门联等,甚至下水池的下水口,也是精美的石雕。石雕艺人雕刻工艺精湛,奇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其圆雕、浮雕、镂空透雕都有,造型风格简洁大方,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4,图5)。

三、灰塑

灰塑是以石灰、细砂、牛胶为原料按一定比率混合而成的塑泥进行艺术塑造的一门艺术。大冶地区宗祠建筑的灰塑装饰中,主要用圆雕手法表现,并在背景上以浮雕衬托,一般都是装饰在雨挡和墙画上(图6,图7)。

四、供台与神龛

供台在本文中特指宗祠建筑中的供奉祖先牌位、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的供桌。供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和石质两种,这两种类型的供台在大冶的宗祠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因各姓宗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各自的供台的造型差异也较大。

(一)石质供台

刘仁八镇的刘氏宗祠中的石质供台设置在此宗祠建筑的第三进中,供台的墙体宽约为5米,高约为35米,高未通到屋面,供台类型隔断将宗祠的三进分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前面用来祭拜先祖,供台后面用来存放物品,供台的背墙两侧各开设有一个门洞可通向供台的背面,门洞的上面开放有一个八卦形的洞口。门洞的上方和八卦形洞口的四周均绘有图案。

供台的正上方用灰塑的工艺写有“如在”两字,代表对先祖的哀思之情。“如在”的下面是用砖砌而成的一个内凹结构神龛,采用四个小红柱进行装饰,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神龛的上面用深色涂料绘制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神龛的下面是石质的供桌,依稀还能看出上面绘制过图案,因为年代的久远,整个供台的下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受损比较严重,但是整个供台的庄重感还是很强烈(图8,图9)。

还有殷祖镇塘下村卢氏宗祠中的供台也属于石质供台,供台的背景墙为建筑的外墙在供台的范围内很特别的呈弧形分布,在弧段内设有四颗小立柱,立柱之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立柱的柱脚为莲花台状,并有彩色的涂料对莲花台进行涂染。

供台为长方形,在供台的上部有莲花瓣的雕刻花纹饰边,也用彩色的涂料进行的涂染,供台的下部雕刻分成三个方框,两侧的小方框内绘有仙鹤的彩色图案,中间的较大方框内的图案因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出图案的内容。另外在供台的底部装饰也有石质的花纹。

这种采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建筑,在本次调查中仅仅只在这座宗祠中发现,其他宗祠中绘制的图案均为单色绘制(图5-10)。

(二)木质供台

木质的供台因为材质的原因,长期放置供奉祖先的烛火和等,限定了它保存时间的不易久远。但是木质供台因可塑性更强的因素,因此它比石质供台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殷祖镇塘下村邹氏宗祠中的供台属于木质供台,其供台将木雕的工艺的表达的淋漓精致,在供台的装饰中各种木雕技术均有应用,各种祥瑞吉兽栩栩如生(图11)。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宗祠—(乡土瑰宝)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谢玉明著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陶友松著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邹姓的发祥地应以今山东邹城为主源。邹为楚灭后,邹姓开始向河北一带迁衍,后逐渐称盛于范阳一带。古时的范阳,即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州一带。西汉以后,邹姓的一支自河北范阳迁居河南邹坊,成一大聚落。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烽火连天,称盛于古时范阳一带的邹姓,首当其冲身受其害,他们也同北方其他士族一起,避祸南迁于江、浙一带,后又散居于闽粤一带。唐代是邹姓南徙最频繁的时期。

  唐初,有府兵队正邹牛客,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定居。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安徽当涂迁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其后不久,为避黄巢之乱,邹垣又举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唐末,有光州固始人邹磐、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其中邹勇夫曾镇守归化镇(在今福建省泰宁县),其子邹相遂家于当地。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县)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并有迁居广东之梅州、揭阳、广西之平乐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宁,邹姓更是族大人众,是当地名望地位较高的家族。

  此际,邹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已广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明清之际,邹姓已广播于江南广大地区,并有闽粤之邹姓渡海赴台,进而飘洋过海,远播海外者。如今,邹姓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六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三。

中华邹氏历史源远流长,人口播迁甚广。得姓来源一支为皇帝五世孙,子姓契,得姓于契的三十八世孙宣靖,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邹为姓。另一去出自皇帝支孙苗裔曹挟,形成于战国时期,如邾娄国,鲁穆公张为邹国,后南迁邾城,系以国为氏,邹为姓。公元前11世纪,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在原商都的周围地区建立了考交,官至宋国上卿,封他为邹(今山东邹城东南)。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生二子木金于宣靖,兄弟二人为避开杀身之祸,木金奔鲁,该子姓为孔姓,宣靖留邑,该子姓为邹。契是殷、商的先祖,邹、孔是殷、商的后裔。正考父的第五世孙叔梁纥收曼父当嗣子,叔梁纥以邑名邹为姓。宋淳三年,邹氏先岘公撰《江大邹氏宗谱集序》载“吾宗出自正考食邑于周,春秋时值宋华督之变,奔鲁者孔,留邑者邹,遂以邑为氏。

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山东邹城一带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邹氏中的一去迁到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东晋下六国,由于战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邹氏一支系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安徽迁往福建邵、泰宁。北宋时邹氏始迁广东,南宁时泰宁邹氏每秒,出状元邹应龙,其后裔散居于闽、粤、桂,后发展到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清康熙年间,江本南丰上茶垅邹氏轩佑公第十五世孙邹元老,率四子迁崇安县下梅(今武夷山市下梅村)。繁衍至今。

清康熙年间,邹元老率四子由江西南丰迁福建崇安下梅里。台始烧炭,后开辟茶园与经营茶叶大红袍其时本县茶叶在下梅、赤石、星村集运转销。武夷山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洲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崇安县志》记载“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此时下梅邹氏茶商发,遂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雍正年间,晋商至福建经营武夷岩茶,与其交易者,多为崇安下梅邹氏。乾隆、嘉庆年间销于广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梅(邹氏茶邦)、潮州、广州三邦至县采办。邹氏经营茶叶,去粤东,通洋艘,洋人辄信尝其利,由是家日铙裕,为闽巨室,恢弘广裕下梅里,每年获资百余万,遂建豪宅70余陈,所居成市。由此下梅邹氏发祥起祚,子孙每秒,人文蔚起,科第峥嵘。留存《南丰茶溪邹氏家谱》载下梅邹氏支系字派排列国为: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廿世

从 贵 德 廷 仲 本 子 元

廿十一 廿二世 廿三世 廿四世 廿五世 廿六世 廿七世 廿八世

世 永 太 昌 大 家 声 远

廿九世 卅世 卅世 卅二世 卅三世 卅四世 卅五世 卅立世

传 宗 纪 善 良 希 景 先

卅七世 卅八世 卅九四 四十世 四十一世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贤 步 必 尊 孔 孟 芳

在农村编写家谱时,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

世系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在有些族谱中也叫“齿录”,在族谱中,指的是人口资料。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