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听我爸说我的老家也是从那里迁到河南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听我爸说我的老家也是从那里迁到河南来的,第1张

  第一讲 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一讲明代移民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

  一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河北、河南、山东各省的父老乡亲,都非常关心。

  在华北平原的许多省份,民间都广泛流传着“燕王扫北”和明朝从山西洪洞县往华北迁民的传说。甚至有许多人都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

  在华北平原的一些村子,许多乡民据说都是洪洞县移民的后裔。

  民间还传说,从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小脚趾的指甲上都有一个小的附甲;可见明代移民对华北地区的影响巨大。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这么多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呢?

  今天,我们结合民间传说与有关历史资料,对明代移民的传说,作一些剖析。

  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燕王扫北”和“燕王扫碑”的传说

  民间传说,明代移民的原因,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的减少。

  其实,“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出兵北征北元残余势力的征战,这与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的关系并不太密切。

  真正与大移民有关的事件,是“燕王扫碑”,也称“靖难之役”。

  燕王,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通过兵变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皇位的明成祖,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我们的首都北京,就是他夺取皇位后创建的首都,因位于他父亲朱元璋的都城南京以北的北部京师,所以也是从他开始,称为北京。

  世界著名航海政治家郑和,就是明成祖派遣出海进行海外贸易的使者。

  还有现在安葬在德州的菲律宾古代的苏录国的国王,也是为了朝拜明成祖而来到中国,因为国内发生政变而滞留中国,最后病逝在中国。被明成祖朱棣安葬在德州。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而且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女婿,他在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明朝灭掉元朝以后,虽然元顺帝北逃大漠,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具有“引弓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资装铠仗尚赖而用。”所以,他们经常南犯。

  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境,分别封两个儿子为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曾经多次率兵出征,并在北部边境建筑城池,驻兵屯田。譬如,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北击元顺帝余部,北元丞相咬住等投降,其部属归燕王统领。朱棣多次的北征,历史上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对河北平原的人口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从长城沿线向河北中部平原,迁移了少数边地的贫民。因此,这一点,民间传说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另一种传说,是“燕王扫碑”。就是到南京城祭扫朱氏的祖宗碑。还相传明朝河北这一带有“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大臣们立允文为帝,史称明惠帝,因为他的年号“建文”,所以俗称为“建文帝”。

  朱允忟为帝,燕王朱棣心中不服,加上建文帝生怕诸王的势力强大,难以控制,就采纳了近臣的建议,决定削藩。

  民间传说,燕王借机起兵,声称打进南京“清君侧”,要为建文帝“靖难”并到南京祭扫父皇功德碑。他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着攻山东,然后南下江苏,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抵抗,双方大战数年,终于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华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局面。相传,由于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所以百姓们都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瘟疫的意思,所谓“红虫”吃人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靖难之役”的战争,民间又称为“燕王扫碑”。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自焚,他即位以后,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拥护他,他就诛灭了方孝儒等建文帝要臣的十族,又实行了“瓜蔓抄”,把反对他的人和同村的人也全部杀光。不久又把都城迁到北京,并下令向华北平原移民,开荒种田,发展经济

  2 明代河北移民的传说与历史(与宣化有关)

  “燕王扫碑”的靖难之役,确实是导致华北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也是明成祖朱棣向华北移民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明朝移民的唯一因素。在明天的节目中,我将详细分析明朝移民的真正原因。

  第二个传说,就是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大槐树

  我们都知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流传很广的民谣。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就是许多华北平原移民后裔传说中祖宗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这棵古老的大槐树,西面就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古树上的老鹳窝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树移民,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晋南、晋东南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百姓们都惊呆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许多明代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移民离别大槐树时,为了告诉子孙后代不忘故里,特意量了一下古槐的树身,当时没有尺子,只好几个人手拉着手围树量,七个男人连起来又揸了八揸,当时正好有一个年青媳妇站在空当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七搂八揸一媳妇”的传说。

  由于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自称祖先是大槐树移民,近年,山西人干脆在此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寻根旅游建筑群,得到全国许多移民后裔的支持,如今不仅成了效益可观的名胜,而且还建立了网络存根的网站,大肆宣传大槐树移民的史实,极力炒作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寻根热潮。

  这种狂热的形象,源于现代人对民间传说的盲目迷信。

  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且官方组织的山西移民,也决不都是象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残酷。实际上,有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洪洞县的大槐树和广济寺,也只是永乐年间办理移民官谍的机构。

  后面,听我讲完明代移民的来源,大家就明白了自家祖宗迁居河北的真实身世,不必都去盲目充当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子孙。要知道明代移民的详细历史,明天接着听我讲移民的背景和移民的来源及类型。

  今天,我要讲的第三个传说,就是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

  在华北地区的许多村庄,民间把去厕所,称为“解手”,这种特殊的民俗语言,相传也是来自明代官方组织的山西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

  民间传说认为,明朝政府的迁民,都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移民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编队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有人要行方便。就必须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解开捆胳臂的绳子。最初时,人们的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方便”。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方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

历史发展 源流发展

源于黄帝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

姬字演化

外姓更改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 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公孙姓恢复。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为褒鲁节侯,奉周祀侯二千户,本系鲁顷公姬仇之裔,更姓为公孙氏,后来又恢复为姬姓。

周姓恢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召附王伟,避侯景讳,改为姬姓;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为姬。

宗姓所改。《续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记载: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属河南省),章宗时(1190~1208)避睿宗讳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尧),凡太宗诸子皆加"山"为崇,并改宗氏为姬姓。

雍姓所改。金国时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为避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名讳,改姓为姬,名志真,其后世沿用姬姓。

少数民族

白族姬姓,为"鸡氏族"谐音所变。苗族之姬姓,为名字所改。《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据传清朝造册登记时,依名取姓,有祖公奶名'香鸡'者,遂谐鸡音而为'姬',以为姓。"回族中的姬姓,有的系外国人姓氏所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姬姓 。

满族姬姓,为近代才才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格格氏,满语为Gege Hala,汉义"姐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为古靺鞨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的原始姓氏。靺鞨族以传统渔猎为生,后成为靺鞨族黑水部,史称黑水靺鞨,在唐朝时期隶属于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到了宋朝时期,黑水靺鞨演变为完颜部,即生女真,格格氏即其分支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格格氏所冠汉姓即为姬氏 。

少数民族姬姓的分布范围、人口都远不及黄帝姬姓。

得姓始祖

黄帝,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且在他统治期间有了文字。黄帝有嫘祖、女节、丽娱、嫫母四位夫人。

黄帝像 迁徙演化

迁徙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姓氏树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

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国被秦所灭,迁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七次:前249年,鲁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四散,隐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东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别由山西省迁居河南、山东、河北、浙江、陕西各地,其后裔又有转迁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演化

在当今《百家姓》上,姬姓名列第297位,人口约54万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姓所以别婚姻,区别家族;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秦灭周后,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极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数。同样,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其王族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吴、鲁、魏、胡、杨、蔡、韩、霍、蒋、郑、毛、卫、阎等姓,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又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分支

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

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李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米脂县万圣山姬氏宗祠

姬姓的望郡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

堂号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丘,所以有这个堂号。

赤舄堂:歌颂周公旦的诗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

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黄帝,望出南阳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红衣国士,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正统年间监生姬序。英宗曾在梦中见异人,被告知:监生中穿红衣服的是忠臣。待监生们朝贺时,只有姬序穿红衣褐袄,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联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

邠封衍庆,狼乳流祥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

明代西安知府,汉时信义将军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上联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学,孟津人。德行纯备,节操过人。下联典指后魏信义将军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封楼烦侯。

七言

帝喾苗裔周室后,姬氏圣王天子门

--姬序阳曲公爵后裔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横匾批额:寿丘世庭,吉时撰。

九言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姬姓的祖先后稷。下联典指姬姓的先人迁岐。

家谱文献 地区 名称 编纂者 编纂方式 藏地 山东金乡 《姬姓族谱》四卷 (民国)姬中伦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石庙村 山东汶上 《姬氏志》 著者待考 1990年计算机排印本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河南南阳 《姬氏族谱》 (现代)姬丰全 1993年计算机排印本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离休干部姬丰全处 河南新安 《姬氏宗谱》 著者待考 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河南安阳 《姬家屯志》 (现代)姬长城、姬鹏辉 2005年稿本 河南省安阳市姬家屯姬姓宗祠 江苏邳州 《姬氏家志》 著者待考 公元1988年戊辰重印,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乡百户村至德堂 建立政权

详见:周朝、周代诸侯国

朝代

周朝:西周,建都镐京(宗周);东周,建都洛邑(成周)

诸侯国

周太王系:太伯吴国 、仲雍虞国

季历系:虢仲西虢国、虢叔东虢国、姬耀岑国

周文王系:管叔鲜管国、周公旦周国、蔡叔度蔡国、郕叔武郕国、霍叔处霍国、卫康叔卫国、毛叔郑毛国、聃季载聃国、郜子郜国、雍子雍国、曹叔振铎曹国、错叔绣滕国、毕公高毕国、原公原国、酆侯酆国、郇侯郇国、叔颖赖国、羽达息国(鄎国)

周武王系:邘叔邘国、唐叔虞唐国(晋国)、应侯应国、韩侯韩国、邗叔邗国

周公旦系:伯禽鲁国、君陈周国、凡伯凡国、蒋伯龄蒋国、邢靖渊姬苴邢国、茅侯茅国、滑伯滑国、胙国、祭国

召公奭系:燕侯克燕国(战国燕国)、召幽伯召国

毕公高系:西周魏国、楷伯楷国、毕仲毕国、季孙潘国、魏国、韩国

唐叔虞系:晋国、公明贾国

其他系:黄帝后裔禺阳祝国、周成王之子单公单国、芮公芮国、周厉王子友郑国、周宣王子长父杨国、周宣王次子志宏詹国、周平王幼子精英枞国、周惠王子叔带甘国、周僖王子虎王叔国、周顷王子王季子刘国、周贞定王子揭西周国、西周威公少子根东周国、中山国、随国、耿国、焦国、荣国、甘国、樊国、巩国、密国、胡国、共国、沈国、道国、北虢国、郄国、厉国、贝国、盛国、项国、顿国、彤国、岑国、巴子国、养国、汝州国、鼓国、南虢国、隙国、骊戎、翟国

汉代:卫公国 、卫满朝鲜

姓氏名望 政治名人

颛顼 :号高阳氏,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后稷

帝喾 :名俊,一作夋,号高辛氏,史称帝喾,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不窋: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

公刘 :名刘,史称公刘,周部族的杰出首领,修复后稷之业,务耕种行,迁国于磁、豳,周道之兴自此。

古公亶父: 名亶,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史称古公亶父,姬发追谥他为"周太王"。

泰伯:本名姬泰,史称泰伯、太伯,古公亶父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是吴国第一代君主。

姬昌 :即周文王,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灭商建周,追封其为文王。姬昌根据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而推演的《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

不窋

姬发 :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史称周武王,姬昌次子,因其兄被纣王杀害,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6年2月消灭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姬发灭商建周,改"帝"为"王",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第一王"。

姬奭 :又称召(shào)伯,也称召康公、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蓟(今北京),建立的诸侯国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毕公高:本名姬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东夷毕方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伯爵。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史称毕公高。 姬封:周 文王之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史称康叔封、卫康叔。武庚乱平后,周公把殷原统治地区封给他,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监管殷的余民;并分给殷民七族,驻重兵八师,建立卫国,为卫国的始祖。

姬诵 :史称周成王,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諡号成王。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姬禽: 史称伯禽,尊称禽父(父是尊称),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姬钊 史称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君主。与周成王在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姬满:史称周穆王,西周第五位君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记载周穆王的《穆天子传》。

姬和: 史称卫武公,谥卫睿圣武公,卫国第11代国君,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毕公高

姬宜臼:即周平王,东周第一代王。

姬寤生: 即郑庄公,郑国第三代国君, 评价郑庄公"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被称为"春秋小霸"。

姬诡诸: 即晋献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姬重耳 :即晋文公,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欢: 史称晋襄公,通称晋侯欢,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在位期间继其父晋文公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度推向高峰。

阖闾:本名姬光。泰伯、仲雍之后裔,吴国君主,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姬夫差:又称吴王夫差,春秋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

毕公高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姬职 :史称燕昭王,諡号昭襄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姬丹 :即燕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姬嘉: 西汉时期周子南君国的第一代国君。

姬相如 :周公旦后裔,新王莽元始元年(公元1年)十一月,继承褒鲁侯爵位,负责祭祀周公,并改姓为公孙姓,称公孙相如,后又改回姬姓。

姬常 :东汉时期卫公国卫公,史称周承休公。

姬澹:字世雅,南北朝时候后魏的信义将军,被封为楼烦侯。

姬奠川:民国时期河北定兴人。历任中原银行董事长、天津市商会理事长。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

姬鹏飞: (191029~2000210),山西省临晋(今临猗)县人。历经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长期担任外交工作,中国第三任外交部长,参与制定《香港基本法》和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姬延芳:河南社旗人,现任武警总部副参谋长,少将警衔。

文化名人

周公 :本名姬旦,尊称为叔旦,史称周公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諡号周文公。《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姬周设立的"嫡长宗法继承制"与"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制定的《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王朝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夏曾佑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姬鹏飞

姬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鲁班:(前507年-前444年),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扁鹊 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慧可:又名僧可,俗名姬光,号神光,南北朝著名高僧,得达摩衣钵真传,是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被尊为禅宗二祖。

姬敏:明朝西安知府,字号学,孟津人,律学家、数学家。

姬斌: 瞭望周刊社社长兼总编辑。

文艺界名人

姬际可 (1602年-1683年),字龙峰,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有神拳之称,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姬麒麟

姬麒麟: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宝莲灯》、《岳飞》、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殷天正、张纪中《碧血剑》饰演木桑道长,《新射雕英雄传》王重阳等。

姬晨牧:演员,姬麒麟之子,代表作《小活佛》、《应声阿哥》、《皇嫂田桂花》。

姬云飞 制片人,代表作《圆圆的故事》、 《我爱我家》。

人口分布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姬姓人员,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苏北、淮北,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老河口、襄阳,湖南省芷江,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泸水、河口、陇川,四川省合江县,福建省宁德市、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福海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等地。姬姓族人主要为汉族,满、回、白、壮、苗、水、布依、僳僳族等多个民族也有姬姓人家。

姬姓分布图

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建议楼主 百度一下: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

追寻老字号商业精神

  老字号值不值钱?这是个问题。有人说现在导入一个全国性品牌,需耗资上上亿元,因此声震八方的老字号很是值钱;有人说时下的老字号经营不善的居多,工艺落后,产品简单,管理混乱,产权不清,已经是明日黄花。支持者认为老字号本身就是块金子招牌,不能糟蹋了,需要发扬光大;反对者认为老字号能否生存,应该问市场,不要人为干预。

  但是,不论怎么说,老字号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总是客观存在,也总有其可贵处。那么,除了品牌价值,什么是老字号真正的财富?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经君健曾说,老字号的存在动辄以百年计,之所以如此有生命力,在于它以诚待客。表现在生产环节,就是货真;表现在销售上,就是价实。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这种商业文化发人深思。

  有时这种诚信超乎想象,近乎传奇。100多年前,有位名唤陈其昌的商人开了家货栈,有个人在他那里存了一批货。结果一等十几年,那人再没去取。当有人劝陈其昌把货处理了时,陈不为所动。后来,那人的后代前去取货,发现完好无损。其实,从法律上说,十几年早就超出了存货的期限,陈其昌完全可以不承担保管的责任,但让他这么做的也许是道德上的责任感。

  或许有人要问古代商人难道就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道德云云,不过是沽名钓誉,是赚钱的手段。对此,我倒想再举一个例子。

  1887年,晋陕豫三省大旱,到处颗粒无收,持续三年,人畜饿死不知多少。由于无马可用,一位专门从事茶叶贩运的常姓商人损失惨重。但就在此时,他宣称要耗资3万两白银,修建戏台。周围乡亲,不论是谁,哪怕能搬动块砖头,就可以获得一日三餐,不至饿死。旱灾持续了三年,工程也持续了三年。最后花了多少银两,谁也没有计算。人们方才明白,修戏台是假,赈灾是真。而之所以不打赈灾的名义,是为了让受助的乡亲有尊严地吃饭,不认为是施舍。

  这位商人认为,不能沽名钓誉,名誉和财富是日常修身的副产品,常姓家谱上有此人的一句话:持义如崇山,仗信如介石。而明人王现对修身和赚钱的关系说得更明白:夫士与商,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利以义制,名以德修。

  在传统商人那里,经商赚钱不过是修身的一种途径,不能为赚钱而赚钱,更不能赚昧心钱。这种集诚信观、义利观、名誉观等于一体的传统商业文化和商业伦理,也许正为时下商人所缺失。

  当西方人用严密的法律和契约规制商业交往中的各种漏洞时,我们老字号的创始人们,却用道德和人格的力量构建了同样有效的商业平台。学者余秋雨感叹道:买卖者之间尽管有法律保护,但空子很多,所以道德很重要。老字号往往是靠经营者个人的人格操守变成人际间的契约,又变成群体性的人格操守,成为商业的平台。

  也许正是老字号留给今人的最大财富。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我现在都21岁了还不知自己的姓有什么历史,哪些人能告诉我啊~~~

解析:

一、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居住地。“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起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4、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相通,郭氏即为虢氏。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五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

得姓始祖: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三、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 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此外还有:

曲 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 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西 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 。

云 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 。

洛 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邯 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闻 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敦 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晋 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京 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

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郭姓宗祠门楣题辞〗

汾阳世泽

“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处:即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至唐代,郭姓出了个威名盖世的大将军郭子仪,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对郭子仪的功勋,历代名人多有赞誉(如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寇准、明代解缙等)。今录范仲淹诗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储勋汝更多。心服边戎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自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本让和。图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阙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汾阳”为堂号。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

-----------------------------------------------------------------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

威重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

我裔继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 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

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远;

地卜奇山甲第兴。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 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 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 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 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 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

郭主好礼,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

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

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

——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

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 乡郭氏宗祠联(2)。百崎 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 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百崎郭氏既然是 ,为什么自称是 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 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其实,百崎 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 ,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 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 人汉族姓的由来。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

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

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

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

——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

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 乡郭氏宗祠联(3)。百崎 开基祖是郭仲远。宗谱载,他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郭仲远率妻子来惠安,卜居于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安家创业,生五男二女。死后,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 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 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百崎郭氏宗祠中的这副对联,“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 形式,族属分明的百崎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郭氏初修族谱的题辞中,其实亦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卒于正统十四年已已(1449年)。他说自已为郭氏家谱题辞用意在于“世代相承,别其长幼而稽其姻亲,俾代不乏书而传于无穷。”

谱有祖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

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功臣以流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叶相承,迭有贤豪兴异代;

祠宇据印尼雅加达之胜,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孙,更传于后世,一龛共祀,还期俎豆享千秋。

——郭汤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联(37+37=74字)

此联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郭氏宗祠联。

============================================================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中国人民 郭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bbslnd/dispbbsboardid=112&id=70845

回[回、囘,读音作huí(ㄏㄨㄟ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唐陆龟蒙《销夏湾》诗:“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后用作火灾的代称。宋朝时期的朱熹在《答包定之书》说:“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明朝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卢师山》中也说:“平坡寺既回禄后,荒凉殊甚,惟后殿藤胎大像,亦唐制,佳。”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仇大娘》也描述:“适西邻有回禄之变,魏托救梵而往。”

回禄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回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

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听我爸说我的老家也是从那里迁到河南来的

  第一讲 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一讲明代移民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  一提到――山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