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第1张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国古老哲学、医学、兵法、美学、运动学的精髓,而且融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养生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通过练拳者长期习技、研理,潜移默化,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势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物件,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陈家沟人称之为“圈”。因为清贫赘婿于赵堡镇,遂在那里教拳,所以又称赵堡架。

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至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则为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所继承和传习。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武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汉族传统拳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说到 太极拳 大师,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张三丰,很多人对于太极拳的兴趣都源于对一代大师张三丰的崇敬。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以及身法要求。欢迎阅读!

 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一、手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武氏太极拳身法要求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武氏太极拳。

 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一)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二)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三)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

 (六)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武氏太极拳风格与特点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大架与小架,也不同于杨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虚实,胸,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叫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到四传郝月如(1877--1935)改为不纵不跳。

 

武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以及身法要求相关 文章 :

1 武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2 武式太极拳的招式及动作要领

3 太极拳的基本功和身法要领

4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解析

5 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6 吴氏太极拳的身法特点

这要看你能找到什么太极拳师傅。

如果暂时找不到师傅,可以先学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又叫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在1956年组织专家,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的。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

之后可以学学48式太极拳。 48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在1979年编创的,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动作。掩手、马步靠有发力动作,属于陈式太极拳。

要看太极拳老拳谱,精典的要背下来,如太极拳论、十三势歌、打手歌、四字密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太极十要、杨家老谱、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陈王廷拳经总歌、陈鑫太极拳论著 等。

推荐书籍:

《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全书》

《太极拳使用法》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

《陈氏太极拳图说》

《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

《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

《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

《太极拳谱》

《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

《太极拳运动》

《吴式方架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论谭》

《孙式太极拳》

《张三丰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全书》

《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

《正宗吴式太极拳》

《炮捶》

《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

《常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剑·刀》

《武当三丰太极拳》

《太极拳体用全书》

《全佑老架太极拳》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些�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

  太极拳又叫‘十三势,这将在以后引述太极经典时经常看到。 但是,为什么叫太极拳呢? 太极拳最初是 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 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太极拳动作圆活,像环一样没有端点,不知终止处,则又 所谓太极本无极也。势势之中,着着之内,都含有一个圜形,所以假借太极的道理来加以说明。 阴阳动静刚柔进退等用太极来比喻其作用,并非世俗迷信者所谓的太极也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兰葩,并已逐渐普及到国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陈式太极拳又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自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几百年来,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独留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色。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畲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各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除了上述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流派以外,还有诸多门派,如:龙形太极拳、蛇雀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等都继承发扬了太极拳的精髓与文化。

  24式太极拳

  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风似闭、十字手、收势。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1、起势 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与方法

  9---10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低而稳定,绵绵不断而不停顿,心静体松。

  8----89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稍低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一次的停顿。

  7----79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稍低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二次的停顿。

  6----69 动作较正确,较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高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二次的停顿。

  6分以下 动作有严重的错误,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停顿。

  考试满分为10分,其中25分为动作的姿态、重心、稳定,3分为动作的难度,如云手、左右蹬脚、左右下势独立、搬拦捶。2分为动作的完成分,25分为动作的节奏等。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家谱不仅让一个人、一个家族找到根源,也让本土文化的溯源有了依据。通过对家谱的深入研究,从而了解一个家族和过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家谱可以记载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推荐百姓通谱网给你,修缮网络家谱很好用哦!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和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