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族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余氏家族族谱字辈,第1张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又有: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颜姓大致有三套字辈:

第一套:明代61世宗祖颜鋐制定颂行的60-90世共30字。

61-公、62-重、63-从、64-嗣、

65-胤、66-伯、67-光、68-绍、

69-懋、70-崇、71-怀、72-士、

73-锡、74-振、75-承、76-景、

77-世、78-廷、79-秉、80-培、

81-克、82-建、83-永、84-沛、

85-昭、86-启、87-裕、88-显、

89-兆、90-守(同第二套90世“肇”字套入)。

第二套:清代72世祖颜星篆修《颜氏通谱》康熙恩赐的74-105世共32字。

74-崇、75-怀、76-宗、77-邦、

78-其、79-泽、80-允、81-昌、

82-家、83-学、84-克、85-复、

86-道、87-德、88-昭、89-扬、

90-肇、91-庆、92-宏、93-祚、

94-应、95-毓、96-国、97-良、

98-惟、99-思、100-一、101-本、

102-继、103-起、104-有、105-常。

第三套:甘肃颜氏派字言66-90世共25字。

65-如、66-凤、67-秉、68-文、

69-祖、70-学、71-永、72-宗、

73-东、74-鲁、75-伟、76-仁、

77-仰、78-大、79-贤、80-寻、

81-中、82-须、83-择、84-善、

85-克、86-复、87-广、88-心、

89-傅。

第四套:广东颜氏血脉

第79代:颜贵武

第80代:子:进裕1983年

第81代:孙:祖德2009年

----颜氏根(普行)

贵进祖光

吉庆华章

大同和顺

国运隆祥

衡阳怀节颜氏班辈:

原老谱班序:

华政甫景宗

思得友添文

世大登中献

承熙永昭宏

学尧裕佳兆

万仕朝端荣

昌宁定国泰

光廷显瑞龙

(从五十九世至九十八世本派,从七十三代“献”后接《颜氏通谱》康熙班辈)

石氏家谱是记载一个石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石氏字辈如下:

1、山东徂徕石氏字辈: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2、山东蓬莱石氏字辈:乃裕懋德天永其昌本立丕振安守经常乐国仁义文明荣光。

3、江西婺源石氏字辈:德用彦宗永思文添起之继节光廷瑞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贞毅允珍儒台衡为国辅孝谨衍孙枝。

石姓的来历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石姓中有很多改姓族人,比如在滕州市的石姓族人基本都是明朝时期忠臣李三才的子孙,当时因为受到奸臣谋害,所以被满门抄斩,其中有一脉逃到山东滕州市的莱村,当时官兵追到这里后,李姓便改为石姓才躲过一劫,从此他们便一直以石为姓。

许氏字辈排行

1、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2、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3、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4、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5、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

6、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7、湖南湘西许氏字辈:“必文允一廷添之启升昌应如星月惟有忠厚可传家慎修敦序光先泽”。

8、湖南湘潭许氏字辈:“长学一经传为世职大启文明远辉邦国培植宗功光昭祖德于万斯年代显英杰”。

9、湖南湘潭颜家坝许氏字辈:“祖继潮彦添绍祖朝万国木宏水祚金玉维良先泽昭章培承厚德载锡之光孝洽家邦辉照九有纯嘏自晋永昌派字后启”。

扩展资料:

许氏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虚,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

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ㄏㄨˇ);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属于高甸吴

安徽桐城吴姓

2007-08-17 08:04阅读:2,716

安徽桐城吴姓X吴(Wú),常见姓氏之一,百家姓排六,本义为大言也。《集韵》、《释名》中“吴”通“虞”(秦汉以前,吴虞不分)。据传,远古吴氏族,以句(读“勾”)芒玄鸟为图腾。吴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句芒是鸟身人面,少皞氏之子,曰重,古代神话中的木官(春神)。

吴姓的英文翻译: Wu(大陆/台湾)、Ng(港澳)、Goh(新加坡)、Ngo(越南)、Oh(韩国)、Woo(仿西方)。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元和姓纂》和《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吴姓的渊源由五大支组成:姜姓、姬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吴氏族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曾与神射手后羿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雍原。因古公亶父欲传位于文王之父季历,太伯与仲雍知其意,便断发纹身奔荆蛮,历经四代到达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前473年被越国灭,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已有26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大批使用吴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之后裔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卷章),老童有二子重黎、吴回,在舜时代二人先后任祝融,祝融是远古火官名。夏朝时,吴回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回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 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建立吴方国。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是商朝东方的强大方国。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州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桐城吴姓的源流与分支

据《吴回照轩家传》记载,安徽桐城的吴姓宗族都是元明之际由徽州迁来,但分为三个不同的宗派,即高甸吴氏、麻溪吴氏、马埠吴氏,其中以高甸吴氏最兴旺发达。而徽州吴姓又是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之后(一说季札之后),所以,桐城吴姓应属姬姓吴氏。

高甸吴氏

在明清时期的吴姓宗族中,安徽的桐城高甸吴氏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支,它不仅人丁兴旺,宗族显贵,而且到近代还产生了清末著名文学家、桐城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吴汝纶。

高甸吴氏以始迁桐城的吴泰一(名玉,一名伟,字文桂)为一世始祖。大约在元朝末年,吴泰一为了逃避兵乱,携带老母程太君和夫人汪氏,由安徽婺源黄岭花桥迁来桐城南乡峡山一个名叫高甸(《桐城吴先生(汝纶)全书·传状》又作'高店')的地方居住,后裔子孙繁衍发达,遂称高甸吴氏。并在峡山建立吴氏宗祠。

高甸吴氏自第二世起便分为两大支。吴泰一生了两个儿子:吴七评、吴八评。长房吴七评一支后裔叫做高甸吴氏保庆(姚永概《吴挚甫先生行状》中作'宝庆')股,他们在高甸中庄建立吴氏支祠;二房吴八评一支后裔叫高甸吴氏荣华股,他们则于老冲建立支祠。《吴挚甫先生行状》记载说,高店吴氏两支兴衰荣显有别,长房保庆一支'多科甲仕宦',家门备极兴盛,而二房荣华一支,除请前期有一位名叫吴生南的'以古文名于京师'(其实也只是小有名气)外,其余则衰微不显,直到近代,才产生了'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著名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

据《吴回照轩家传》(吴光祖,民国十三年),高甸吴氏长房保庆一支,传到第3世为吴庆一、吴庆二。吴庆二之子第4世是吴天财,吴安四、吴安六、吴天富、吴天富又生有吴福一、吴仲善、吴仲诚、吴仲铭、吴仲贵、吴仲显、吴仲义、吴仲仁等8个儿子。这8子'或数传而衰,或至今犹兴,其子孙繁滋,家声显著,则以仲诚支下为最'。

荣华股的字辈有:增、锡、溥、森。

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

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 (作者吴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麻溪吴氏

始迁祖吴恩光,又名太一,系唐左台御史少微二十五传后裔。于宋末自休宁长丰避兵迁入,居今枞阳县钱桥镇古麻溪河(今钱桥河)滨开基,为一世祖。二世祖吴应真支下分东西两股。自五世始,东股又分为东一、东二。自五世始,二世祖天佑支下返长丰,复迁麻溪者称长丰股。前三股为大股,每股中复分房头,以七世名讳为房号:东一股志高支下分为俨、悦、辅三房,志明支下分为倬、仙二房;东二股志清支下分为伦、佑、俶、任五房,志仁支下分为信、价、俸、逼四房。志遂支下分为仅、偃二房;西股志广支下为佶房,志远支下为仲房,志善支下为(亻+态)、僟、偆、亿四房,志诚支下分为仁、俅、俦三房。

自明清以来,麻溪吴氏兴旺发达,涌现了一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东股有麻溪十世吴一介,官明廷河南右布政使;十二世吴用先,官兵部侍郎、蓟辽总督。西股有十一世吴应琦,官明南京大理寺正卿;吴叔度官湖广黄州知府;十八世吴世荣,官清廷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从一品。仅西股于明清两代授、封、赠知县、知府、千总、将军、兵备道等正七品至从一品者达90余人。

字辈是:贻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岭吴氏

豸岭吴氏以吴太二为始祖,宋末同兄太一、叔小七由婺源(有说是婺源大树村,也有说休宁长丰)迁桐城,居马埠山。太二生三子,长子道一为豸岭吴二世,次子道二形成马埠山吴,三子道三后世不祥。

字辈是: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马埠吴氏

马埠吴氏以吴道二为始祖,字祥甫,少微后裔,于明洪武三年(1370),自婺源大树村迁居安徽桐城东乡马埠山,其后代形成著名的桐城马埠吴氏。

字辈是: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旂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怀宁)崇让堂吴氏

怀宁崇让堂吴氏以吴寿一为始祖,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少微后裔孙。南宋末期,偕弟吴寿二、吴寿三迁徙于怀宁县大丰乡。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字可夫,号新村)迁太湖县。后裔星散各地,繁衍20余世。

字辈是:位高由德邵,福祚自延长,必忍方能济,维和乃致祥,一门敦孝友,万代启书香。

(潜岳)至德堂吴氏

元时,吴寿一的孙子吴宗赐,又名云一,移居新安(今潜山)。其后宗支日蕃,尊吴宗赐为肇基祖,建祠“至德堂”,吴宗赐后裔分四支。

字辈是:承志光前绪,忠贞世代传,功烈贻谋远,家声永庆延。

(怀宁)观乐堂吴氏

明初,少微后裔吴升曜渡江北上,迁于安徽怀宁梅冲里(今安庆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成为观乐堂吴氏始祖,后裔现遍布安徽怀宁、桐城、潜山、岳西、安庆等地及五湖四海。

字辈是:升恒协度,奎壁联辉,里居醇朴,祖泽崇巍,行敦孝友,言发珠玑,清廉传世,揖让馀徽,麟山秀毓,梅村翠微

东中畈吴氏

说明:关于这个吴的归类,是笔者的个人说法,其祠堂在黄铺水库里名叫东中畈(读音)的地方,估计近挂车山,以后有机会考证清楚时再予正名,现姑且此名。

字辈是:宗士志遐长,孝友肇基芳,相承为东本,柏怀永名扬

汪河吴嘴吴氏

据说,很久以前,有吴氏两兄弟途经桐城的三道河(又叫三叉河)时,那时,天正接连数天下着大雨,三道河的水很大,老大没过河,就在童铺落了户;老小过了河,来到黄甲的汪河,在汪河的吴嘴那儿落了户,并称自己是吴氏的二世祖,把自己的父亲定为一世祖。

字辈是:文字光先德,兼和体道行,恭宽皆慧敏,日月放光明

(罗岭)陡塘吴氏

字辈是:成平思凝,纪纲家振,世秉述继,正大光明,先典曰一,孔曾同心,时中日省,绍学以兴

(罗岭)缪山吴氏

缪山吴氏家族历史悠久,人丁兴旺,世益弥远,族益滋大,人益兹繁。现已初步知晓各房支系省内主要分布在怀宁育儿、凉亭,桐城黄甲,潜山,岳西,安庆罗岭、皖河农场,肥西三河镇,来安,青阳等地;省外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陕西,河南,湖北,江苏等地。

字辈是:世应鸿文士,辉光裕德昌;明良传绍永;经济定家邦。

余氏家族族谱字辈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