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道口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滑县道口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滑县道口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滑县道口的介绍,第1张

滑县景点

滑县的景点有明福寺、宋阁老墓、道口镇、滑县大王庙、滑县民俗博物院等。

1、明福寺:位于滑县老城西南隅,于隋仁寿四年(604年),由当地人杜明福施宅而建,故曰明福寺。

2、宋阁老墓:位于滑县南宋林村,为明初特擢国子祭酒宋讷的家族墓地,石碑林立,石像生布列神道两旁,威严壮观。

3、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卫河之滨,大运河从道口古镇曲穿而过,保存有原生态的古河道、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等丰富的历史建筑2000多间。

4、滑县大王庙:于明万历十八年由做盐业、绸缎业等八大商家集资建造,建有大小庙宇三十余座,建国后遭渐次拆除,仅剩明代大王庙正殿。

5、滑县民俗博物院: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设婚俗厅、纺织厅、生产厅、生活厅、民间工艺厅五个展厅和文源。

滑县道口镇有什么适合情侣玩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

道口烧鸡

滑县道口镇旅游景点

顺河古街

位于安阳市滑县西北角卫运河畔的道口古镇,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博物馆。现存的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多间,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

此外,现存的还有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票号1处、绸缎庄1处、南大王庙重修碑1块、北大王庙1座、火神庙遗址1处以及其他遗存。该街被宛如游龙般的卫运河所怀抱,且沿卫运河而兴建,南北绵长约3000余米,故有顺河街之称。顺河街和大集街交汇处的十字街,又将该街一分为二:十字街以南叫顺南街,以北叫顺北街。

古商铺

顺河古街临街古商铺前脸儿大多属木质结构。木柱承重,板条门启闭。山墙承接房檐处大多有砖砌斗拱,斗拱基座多是美丽的砖雕,砖雕上雕刻有蝙蝠、喜鹊、仙鹤、梅、竹、菊、云纹和寿字等图案,取富贵长寿、吉祥和美之意。所有商铺不带走廊、挑檐。下层门面房,每家三五间大小不等,开间不足3米,进深4米左右。二层住人,开方格木窗。

老民居

临街商铺后面是民居,民居过道就开在门面房左边一侧。过道至少有两道门,这跟民间所说的大家闺秀“头门不出,二门不踩”的渊源有关。过道的头门两侧还有抱鼓样式的门墩石,门墩石上雕刻有文字、花卉和动物等图案。其中一户的门墩石上,雕刻着猴子摘桃的图案,这大概是取“马上封侯”之意吧。

美丽的家乡-滑县道口古镇

我的家乡有三宝,道口古镇:道口烧鸡:道口大曲。

除了三宝还有美丽的西湖:彩虹桥: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

道口古镇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历来商家云集,日进斗金,素有小天津之称。

明月照滑城,彩灯映古街。

古街的店铺有古老的烙画,烧鸡老铺一家挨着一家,展览厅里面有出土的文物。

平日里的古街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给古街增添了一份喜庆,茶余饭后与家人逛上一逛,吹一个十二生肖的糖人“舍不得”吃掉,再买上一串冰糖葫芦酸酸甜甜,象征着幸福与团圆,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每年的道口大会期间,这里更是闹翻了天,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人们都聚拢而来,为的是一睹古会的高跷:背阁:抬阁:旱船:担花篮:耍狮子。做生意的商贩们早几天就来“安营扎寨”,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出会的演员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练节目,为的是把节目演得更精彩,特别是高跷,脚底下踩着一米多高的棍子要不停的来回走动,这还不说,他们还要亮出真功夫从桌子上蹿过去,稍有不慎都会伤筋断骨,但是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个个武艺超群,像走平地似的,轻车熟路。你们看,我没夸张吧!

再看背阁抬阁的演员们也不甘落后,个个精神抖擞,虽然大会期间还是寒冷的天气,但背阁的大人们却汗流浃背,精神十足,年纪大点的老人敲锣打鼓,容光焕发,孩子们在阁上个个威风凛凛,看!扮演穆桂英的那个小演员还真像那么回事。

再看划旱船的演员们,个个都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这艘旱船足足有二十多斤重,是用绑带在肩膀上挂着的,连续三天都要出会,晚上到十点多才散会,有的演员肩膀上磨出了泡,有的脚底下也磨出了泡,但谁都没有抱怨。有了付出,有了团结的力量,大会才能更精彩。

玩够了再说吃的

道口烧鸡以独特的色:香:味:型四绝,被国家译为“中华第一鸡”。

道口烧鸡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其中义兴张:张存有:画宝刚:齐君峰等等特别出名。师傅们在选鸡宰杀撑型烹煮用汤火候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采用新鲜活鸡和各种名贵药材,沿用陈年老汤精细加工而成,皮色鲜艳嫩黄,肉质粉红,有韧性,五香浓郁,咸淡适口,熟烂离骨,凉热食用均余香满口,达到了色香味型俱佳的境界,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是人们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馈赠佳品。

再带你们游西湖

西湖又称千翠湖,道口人习惯叫水库,西湖面积约有一千八百亩地,绕西湖转一圈需要两个小时,中间有个湖心岛和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桥,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蓝天白云的时候,这里更是美丽无比。喜欢旅游的朋友可以坐大巴来道口,再坐七路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热心的师傅们都会带你们到此一游。

吃的玩的介绍过了,想必朋友们都累了吧!给你们推荐一处最好的住处,道口最豪华温馨舒适的四星级国宾大酒店,国宾大酒店是集餐饮客房会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房间大环境优雅设施齐全价位合理餐厅饭菜可口服务热情周边交通方便,给你们到家一般的感觉。

当你们安顿下来后,到餐厅与朋友共进晚餐时,一定记得品尝道口生产的大曲酒,道口大曲的酿制工艺源于冰糖春酒,用滑县广泛种植的高粱水稻谷物小麦等做为酿酒原料,所酿冰糖春酒醇厚绵甜,不口干不上头,曾被道口人誉为“道口大曲到口香”,带着对道口大曲酒的祝愿,此时我竟然有点晕头了。

最后给你们介绍一下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

大运河滑县段全长八千二百四十米,宽三十三米,高五十米,面积二十七万一千九百二十平方米,是最好内涵散为丰富的河段之一。

随着申遗的成功,滑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滑县段大运河以及古镇实施保护措施,沿河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整修拓宽,美化环境,并引入黄河水入运河运河由此变得水清暗绿,在沿岸古码头古城墙新修遗产小道,在仿古路灯的映衬下,蜿蜒出一道与众不同耐人寻味的风景。

彩虹桥虽然没有列入三宝,却是道口古镇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彩虹桥处于道口中心,位于大宫河之上,桥上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河两旁的空旷处在路灯的映衬下有跳舞的:有健身:有下棋的:有吹拉弹唱的:路两旁的树荫下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与恋人依依不舍道别的等等。

说不完道口的美景与小吃,当你们来道口古镇时,一定记得品尝当地的老庙牛肉:留固的烩饼:八里营的壮馍:牛屯的大肉火烧,万古的羊肉卤。诚邀远方的朋友来道口古镇做客,包你们玩的开心吃的放心住的舒心。如果你们想驾驶自己的爱车来也不必担心堵车现象发生,因为道口已实行了限行日。

朋友们!当你们看完了我给你们介绍的道口古镇的面貌时,肯定为之动容了吧!快快行动吧!别再犹豫了。

美丽而又古老的道口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远方的客人,朴实而又厚道的道口古镇人将以热情的服务欢迎你们的到来。

朋友,当你们来道口游玩过后,记得临走时一定给您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带上几只正宗的道口烧鸡,让我家乡的烧鸡香飘万里,也祝愿家乡的烧鸡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

滑县周边有什么好玩的?

民俗博物院

滑县民俗博物院为国家2A级景区,位于河南滑县道口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距郑州150公里,北距安阳70公里,西距107国道30公里,106国道、阿深、济东高速贯穿南北,省道、城乡公路交叉纵横。

滑县民俗博物院是经过三年的论证、征集民俗物品、展厅建设和设计布展等准备工作,于2005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设婚俗厅、纺织厅、生产厅、生活厅、民间工艺厅五个展厅和文源。这些物品绝大部分目前已经停止使用,有些已非常珍稀。滑县民俗博物院自开业以来,来院参观游人络绎不绝,截止目前,共接待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有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老人,学生等等,著名作家刘震云、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王怀让、肯尼亚纳库鲁市市长本森·姆旺基等先后来此考察、指导工作,并作出了高度评价。本森·姆旺基市长在留言中这样写道:“我参观滑县民俗博物院后,感触颇深,古老的民俗物品,承载着辉煌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惊叹”。

张 家 遗 址

张家遗址位于大寨乡张家村东南半公里处。遗址长和宽各120米,面积144万平方米,稍高于周围耕地。1984年秋,文物大普查时发现,文化层厚度不均,有鬲足、灰色陶片、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1985年4月,在遗址西南部又发现很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属仰韶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 云 观 遗 址

白云观遗址位于赵营乡中新庄村东80米处。该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8万平方米。从遗址西边断层看,文化层厚度约15—3米,地表散存大量的灰色、黑色陶片纹饰为方格纹、粗绳纹、细绳纹、人字纹等;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陶胎薄而坚硬;还有红陶钵、夹砂鼎、绳纹鬲、蚌屑、石斧等器物。经鉴定为仰韶文化遗址,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 岗 军 点 将 台 遗 址

瓦岗军点将台遗址位于瓦岗乡瓦岗村东北半公里处,面积约1334平方米,高约25米。遗址附属文物有大铁斧、石槽、水井。1973年于此设立保护标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介绍,隋朝时候,瓦岗紧邻黄河。因为黄河多次泛滥,使这里沙丘起伏,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击。此外,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称军事战略要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园二十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沿袭至今。

李 文 成 故 居 遗 址

李文成故居遗址位于城关镇谢庄村,立有保护标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 福 寺 塔

明福寺塔坐落在旧县城内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福寺塔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年)。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塔高40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边形,七级密檐式。塔耸立于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径6米,其身中空,第二层以上,东南西北面各辟圆_门。每层出檐两级,檐下雕刻有斗拱、莲花瓣、飞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横排面砖,上

有圆龛,内刻坐佛。塔身各层高度和平面直径自下而上逐层匀递减。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显弧形。柱上饰以仰、俯莲花。第五层的四个侧面饰有长方形直棂假窗,第七层的四个侧面饰有_字形图案。顶端各角分上下挂有铜铃3个,八角24个。

塔内原有木阶梯可攀至第五层,后塔遭雷击,阶梯焚毁。民国修复时,未修阶梯,现无法从塔内上攀。塔墙内,初建时砌有石阶,塔外檐上筑有蹬道皆与圆券门相通。从塔式起重机内登石阶而上进入圆券门,再由圆券门外出,沿蹬道上攀,进入上层圆券门,里外盘旋而上,直至塔顶。

明福寺博物院建于明福寺塔西侧,南北400米,东西200米,门前市场东西260米,总占地面积119公顷。博物院以国内仿古建筑中所缺少的隋代风格为主,总体包含中、东、西三路和多院落,单体建筑形式都体现隋代古刹遗风,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旅游观赏价值。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以植物造景为特色,突出自身平原森林的特色,同时还有生物景观、风景水体景观、野生动物景观,是可供开展风景游赏的森林公园,也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平原森林为特色的森林公园。

欧阳书院

欧阳书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书院内建有富丽堂皇的画舫斋和秋声楼。画舫斋是欧阳修的“燕私之居”,为欧阳修所造,秋声楼位于画舫斋之后,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得名。整座书院堪称滑县内一大胜景,历来贤尹多会于此,作为育人之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损

皇 姑 寺 塔

皇姑寺塔位于半坡店乡皇塔村中学校院内。明代有一皇帝之女,路过此地,得病身死,为纪念她,于明正统九年(1443年)二月修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塑有皇姑泥像,改名皇姑寺塔。塔为宝瓶式七层六棱形砖塔,塔顶为一亚腰葫芦形铁刹。塔高11米,下有台阶,高262米,周长223米,台阶正南的踏垛长28米,宽225米。

天 锡 殿

天锡殿位于万古乡古村,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古庙院内还筑有玉皇阁、千佛阁、盘古二楼、转转楼、关爷殿、泰山殿、米神殿、钟鼓二楼、吉神庙和东庙和东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天锡殿。殿为歇山顶,青砖砌墙,木结构,有12个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顶上是青、黄琉璃瓦。殿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04米,高72米。殿南边有香房、_棚顶、八个石明柱,上有雕刻。门脸前边房檐下有透花木雕。民国年间,当地群众曾经捐款修葺。今西墙倒塌,房顶琉璃瓦残缺甚多。

宋 文 恪 公 祠 堂

宋文恪公祠堂在牛屯镇宋林村,为明代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宋讷之祠堂。现存大殿三间,高门楼一间,上有清代滑县知事吕文华挂的红底金字“宋文恪祠堂”及明帝朱元璋亲笔题的“开国明师”两个匾额。

广 济 桥

广济桥又称曹村石桥,坐落于四间房乡曹村西头。建于明万历年间,系三孔石拱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有狮、猴、麒麟等石雕。桥体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是一座完整的古代桥梁,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 子 冢

惠子冢在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春秋时期卫国国王驸马惠子死后葬于此,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保护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 阁 老 墓

该墓位于牛屯镇南宋林村。墓地庞大,石碑林立,桦柏苍翠。宋阁老,名宋讷,明初国子监祭酒。讷80岁卒,明太祖朱元璋写祭文悼念,遣官护殓入葬。并为阁老碑题词曰“开国名师”。1985年全国文化大普查时,发现此墓地另有两块高大的石碑:一块是巨形蛟龙碑,高440厘米,厚50厘米,宽110厘米,系元延祜五年(1318年)十月所立;另一块是巨型的四棱柱石碑,四面碑文皆为历史名人所撰,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所立,碑首是屋脊形,碑趺为等腰莲花座形状,高390厘米,宽77厘米,厚77米,上有元末明初书法家康里夔手题。该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晏 子 墓

晏子墓位于焦虎乡晏口村东北半公里处。长135米,宽125米,高11米。据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被奸臣车裂,百姓极为哀痛,暗地将其尸体巡葬于此。奸臣知道后,要把其尸抛骨扬尘,人们为迷惑他们,土封起许多假墓,奸臣元法辨认。后来假墓相继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

翟 义 家

翟义冢又称马城冢,位于万古乡冢后村西南半公里处,翟义为汉代东郡太守,因起兵讨伐王莽,被莽所杀,葬于此。冢高3米,占地1334平方米。冢内出土物有空心砖、陶罐、陶壶、铜器还有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时期的陶片,纹饰为方格纹、条纹和绳纹。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有什么好吃好玩的?

“道口烧鸡”闻名国内外,“道口烧鸡”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型”四绝,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誉为“中华第一鸡”。滑县的旅游景点 1明福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早期建筑。位于河南省滑县城关镇九街南,南距省会郑州150公里,北距古都安阳70公里,西距107国道30公里,106国道、阿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省道、城乡公路交叉纵横,道路四通八达。明福寺塔为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四十三米,底面直径十一米,平面呈八角形,塔体逐层叠涩内收,略呈优美的抛物红形。整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用青石筑砌,塔身及塔刹则由70余种不同规格的灰砖砌成,塔身各层角隅均筑砖雕仰、俯莲组成的精美的竹节状椅柱,塔身外壁镶嵌50多类共1234块佛砖雕像,人物造型具有唐代遗风。塔内结构亦分七层,与外楼分层相同,壁体内砌筑梯道,与平座之攀沿走道相结合,盘旋而上,可至塔顶,顶置桃状塔刹。 明福寺博物院建于明福寺塔西侧,南北400米,东西200米,门前市场东西260米,总占地面积119公顷。博物院以国内仿古建筑中所缺少的隋代风格为主,总体包含中、东、西三路和多院落,单体建筑形式都体现隋代古刹遗风,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文化旅游观赏价值。2瓦岗寨遗址瓦岗寨位于滑县南部,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根据地。据史书介绍,隋朝时候,瓦岗紧邻黄河。因为黄河多次泛滥,使这里沙丘起伏,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以便于出击。此外,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称军事战略要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园二十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沿袭至今。3民俗博物院滑县民俗博物院为国家2A级景区,位于河南滑县道口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距郑州150公里,北距安阳70公里,西距107国道30公里,106国道、阿深、济东高速贯穿南北,省道、城乡公路交叉纵横。滑县民俗博物院是经过三年的论证、征集民俗物品、展厅建设和设计布展等准备工作,于2005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设婚俗厅、纺织厅、生产厅、生活厅、民间工艺厅五个展厅和文源。这些物品绝大部分目前已经停止使用,有些已非常珍稀。滑县民俗博物院自开业以来,来院参观游人络绎不绝,截止目前,共接待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有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老人,学生等等,著名作家刘震云、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王怀让、肯尼亚纳库鲁市市长本森姆旺基等先后来此考察、指导工作,并作出了高度评价。本森姆旺基市长在留言中这样写道:“我参观滑县民俗博物院后,感触颇深,古老的民俗物品,承载着辉煌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惊叹”。4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以植物造景为特色,突出自身平原森林的特色,同时还有生物景观、风景水体景观、野生动物景观,是可供开展风景游赏的森林公园,也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平原森林为特色的森林公园。5欧阳书院欧阳书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书院内建有富丽堂皇的画舫斋和秋声楼。画舫斋是欧阳修的“燕私之居”,为欧阳修所造,秋声楼位于画舫斋之后,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得名。整座书院堪称滑县内一大胜景,历来贤尹多会于此,作为育人之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损。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段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之天灾不断,最终引起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战乱,中原大地一片荒芜,人口稀少。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规模移民,即从地窄人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迁徙人口。此次移民时间长,包括地区多,迁出地主要是山西,迁往地主要是豫、冀、鲁、皖等省。河南洛阳自然是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至今在洛阳城乡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已成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共同根源。那么,移民与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需要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顺帝从大都(今北京)败逃塞外,历时不足百年,虽也曾盛极一时,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及自相残杀不断。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到顺帝即位(1333年)的25年中,元朝九易其主,故有“席不暇暖”之说。 特别是到元朝末期,由于蒙汉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不断流亡,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黄淮多次决口泛滥,农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51年终于爆发了元末最大规模的红巾起义,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随后,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响应。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朱元璋逐渐消灭了其它势力,推翻了元朝统治,并于1368年建立了明政权。 但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朝统治者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局面。由于多年的战乱,战争最惨烈的中原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死的死,逃的逃。据清乾隆《偃师县志》记载,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伊洛河泛滥,淹没千家,生灵涂炭,十室九空”,“至正廿二年(1362年),洛阳、偃师、孟津大旱,人相食”。天灾人祸并至,遂致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渐绝”((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而这个时期,相对远离战区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所以人丁兴旺,并逐渐出现了地窄人密的矛盾。 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首要解决的便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果断地从洪武初年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山西就被指定为最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令“疏散山西两府(平阳、太原)五州(汾、辽、蒲、潞、沁)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等广大地区”,使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好景不长,接着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战乱达四年之久,天下被破坏的程度,甚于明太祖时代,结果造成“中原田多荒”(《明史、食货志》),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于是,明成祖朱棣不得不继续大量移民,补充人烟稀少的地方。因此,移民高潮历三朝五十年,这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明初移民的事实,在《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日知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政府对移民采取了鼓励和奖励政策,被迁徙的老百姓每户发给银锭二十两,作为安家费,使其置耕牛、种子、建房等,并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赋役。 那么,山西迁民,为什么仅洪洞大槐树影响最大呢这是由于山西人口之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正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它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且是晋南平阳一带人口最为稠密之县。明代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作为迁民重点是很自然的。 洪洞县西周为杨侯国,秦汉置杨县,隋代改为洪洞县至今。在县城北郊贾村西,有一处公园式建筑。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常驻驿官,办理公差。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即从树下通过。 为此,明政府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移民“凭照川资”。 元末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因天灾战乱,造成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中原地区又是明政府的重要根据地,所以,河南必然成为移民的重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63个县有移民。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山西迁民于河南者,以彰德府(今安阳)、怀庆府(今沁阳)、归德府(今商丘)为最多,河南府(今洛阳)、汝宁府(今汝南)、南阳府(今南阳)也不少。”洛阳所在的河南府中,据记载永宁(洛宁县)、孟津、偃师、洛阳县山西迁民为数不少。据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看,都记载有迁民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多数正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迁来,虽然有些村庄氏族无所记载,但他们都知道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通化《河南通志》记载:明初洛阳县有人口82841人,永乐十年(1412年)8312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85124人。《偃师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3961户,29125人,永乐十年(1412年)4017户,30000余人。这些都是迁民以后的数字。 现就看到的部分家谱、石碑所记载的情况,摘录如下:偃师山化乡游殿村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续写的(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年。……考《明史》洪武朝户部郎中刘元皋上疏,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欲地无余利,人无失业也。上从其言,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则滑氏之来偃,其在明初无疑矣!”游殿村西滑氏老坟有一碑载:“自山西洪铜(洞)迁来……”。 偃师寇店韩寨《赵氏族谱。引》:“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河南府洛阳县东南路偏五里孙贺庄,后改名杨裴屯。”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碑}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 洛阳《王氏祠堂碑》载:“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明中期由洛阳北窑迁到洛阳府高崖寨。” 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师山化乡王窑村《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聚族邙山角下,洛河北岸,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已来至四百余年。”山化乡关窑《王氏家谱·序》及祖茔碑文均记载:“祖讳贵,原籍山西阳城县大王庄人,于明洪武初年迁偃,至今六百余年。” 宜阳县城关乡河下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创修谷氏祖庙碑记》载:“明初,谷氏仁美公自山西洪洞迁居宜阳县寿安之左,迄今四百余年。” 据宜阳《裴氏家谱》载:其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闻喜迁来,当时是裴成夫妇携五子,现已繁衍到2700多人,分布于三乡的可乐湾、杨圪塔、赵堡乡的油路口及盐镇等地。 宜阳《许氏老八门家谱》载:先祖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迁入宜阳鱼泉,至今已繁衍至19代。 宜阳莲庄《王氏家谱》载:王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夏邑小李庄迁入。当初仅为母子四人,现已繁衍到1927人,分布于宜阳县的莲庄、张坞、韩城、盐镇、石陵、赵堡等乡。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邦瑞即为此支王氏之名人。 东赵保(张氏祖茔碑文)载:始祖友谅公系山西洪洞县八政村人,于大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南省宜阳县东赵保。” 新安县《陈氏宗谱》载:先祖于明代由蒲坂迁至河南省新安县窨兴村。六百年来,人口繁衍流迁,今分布于宜阳、新安、济源、渑池、孟津、洛阳、嵩县、卢氏等地。 由以上所列资料看,洛阳一带在明初有许多山西迁民,说明大槐树处集中迁民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究竟有多少人,则无从查考,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证。也许有些已不知由山西何处迁来,但大家公认是大槐树处迁民的后裔。迁民到了新的居住点后,他们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槐树,借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总之,明朝初年大规模迁民,客观上缓解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因此,迁民政策应该说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有关当时大槐树迁民,还流传着不少传说故事,其中“复形小脚趾甲”、“背手走路”、“解手”的来历最为生动形象。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说凡是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都有一裂缝好象是两个小趾盖。据说明朝政府为实行迁民垦田政策,也实行了优惠政策,如发给川资盘缠及安家费,但人们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而去千里迢迢投奔异乡因此,明政府在迁民前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晋南、晋东南、晋中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暗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大官员在官兵簇拥下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犹如晴天霹雳,他们这才明白上当受骗了。人们哭着、骂着、呼爹唤娘,混乱一片。但这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者脱掉鞋子,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因此,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被砍一刀的缘故。 在押解迁民时,为防止逃跑,被迁者都用绳反绑,然后用一长绳联结起来。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告诉小孩子:“这里就是咱的老家,这里就是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一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自然要经常有人要大小便,这时,只好央求官兵:“老爷,请解手,我要拉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明白了。以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牛氏系出中天司徒之后子主祭至孙成汤原姓于,世封商伐夏而有天下。历纪六百四十四年,相传二十有八君主,至殷纣王无道崇妲己,任崇侯狎侮五常毒病之四海,纣庶兄比干谏而死,箕子作狂而为奴,微子叹月残害兄弟不如挂冠而去,出五朝门时举目观看,太阳已过午时,遂以午字出头即是牛字,因而改为姓牛,此是牛氏所有来也时至元朝太宗天下平定,有圣定,有圣临川祖籍贯山东因官上河南开封府尉氏县,又出任山西省洪洞县后,寄籍山西洪洞椿树街衍生子三人,长子讳洪顺宗时由翰林院编修官居吏部天官;次子讳裨顺宗时由翰林院检订后坠陕西省三边总督;三子讳超顺宗时武进士出身因征南有功,后封为满汉大将军。

历后各生六子,同堂兄弟一十八位聚首何乐如此,至大明朱元章平定天下,迁民领者一家而故乡难留。

我祖兄弟一十八领先人装载守资并带大锅壹个,由山西迁居河南开封府郑州汜水县西十里亭,迨至红小泉贱人作乱,恃众抢掠。我祖兄弟一十八人各持弋戟以敌红贼,及战至三天三夜,我祖兄弟众人知势难敌,遂将大锅破分一十九片后,各执一片,闺女一片,婆家汝阳杨氏以为后记。以求生路分四面八方而去,各投亲戚为安身之所。后知颖祖骑至北直隶,堡祖以奔直肄,迁祖奔至山东,翼祖复回洪洞,其余兄弟一十四人皆散河南。以后兄弟难忘,各通信息,约定每年十月初一日十里亭对锅而会,及知迁居外省者四人,寄居本省者十四人。所谓根深叶茂,源流不息,迄今四百余年。我祖宗而身始得其来,而沐其教泽也。因地少人多,无以为养,遂以技艺四方以为糊口之资。因而远历外省近关本郡,乃一十八祖之寄居者,历历可考也。

有同祖而能明其世系者载之。同族不明世系者阙之。如密县而知郁祖之后,鄢陵而知志祖之后,洛阳而知秉祖之后,以及汝宁、上蔡、陈州、西滑、怀庆、温县无不秩然有序,昭然不索各名某祖之后。而为吾所观而目睹者也。慨然于祖宗功德不忘,水源木本之至诚而念也。楷祖迁济居地县东五里河。秉祖迁洛阳居城东牛家集(即今之潘寨)。末祖居汝宁固始县城内。抗祖居归德鹿邑县城中。捷祖居郑州牛家岗。铨祖居西滑。青祖居祥符东北,村名系沙滩。秦祖居夏邑东北庄名金刘家,健祖居密县东五十里后又分居八里岗,鹏祖居孟县后移温县西河村,志祖居鄢陵,世居亦各牛家集。园祖居上蔡县东牛家庄。栾祖居太康县东南水家寨。颖祖居宪 平县牛家大场。堡祖居泗州肝贻县城南边属江南凤阳。翼祖归洪洞县椿树街。颖祖山西平阳,迁祖居冠县东五县河附山东之东昌,又移至惟恐不远矣,皆身依岳家。

始祖讳川字圣临开封府尉氏县人,祖居仪封县,元太宗元年甲子科举人乙丑科进士,原任河南府教谕、堡山西洪洞县知县,后寄籍县南二十里椿树沟,其墓在尉氏县东中岳庙东山,配马氏生三子,长子名洪,次子名裨,三子名超。

洪祖字碧波娶李氏系阳府李翰林之女,元顺帝正十一年辛卯科举人、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坠吏部上书天官,后告老还乡,生六子:楷、秉、来、抗、捷、铨。

裨祖字程波,娶郭氏,系洪洞县郭部吏部侍郎次女,元顺帝正十四年甲午科举人、乙末科进士,入翰林院检封坠陕西省上边总督,生六子:青、健、郁、颖、秦、堡。

超祖字振波,娶陈氏阳城县武殿大学士陈公之女,元顺十七年丁酉科举人、戊戍年科进士,后征南有功,帝封为征南大将军、满汉大将军,生六子:鹏、志、园、翼、栾、迁。

以上是川祖三子并十八孙也。

洪祖后 六子

楷字大儒,娶女郝氏系源县郝总兵长女,生六子,住县东五里河;秉字璨然,太学士,娶黄氏,系洛阳县黄汉林第六女,生四子,住县东西牛家集(即今之潘寨),后第三子分居城内,次子移居伊南蒂驾庄(即今牛家庄),四子移居洛阳七立射庄。长子孙系支:来字奏凯,宋贡生,娶刘氏谷始县民女,生六子,住汉宁府固始县城内;抗字超西,太学生,后选园州,娶李氏系鹿邑县城内;捷字会九,廪膳生娶女郑州张翰林之女,生好六,俱廪膳生员住郑州东牛家岗;铨字奉简,太学生,娶女裴氏,系西滑县牛家集。

裨祖后 六子

青字奉白,廪膳生,娶妻生三子,贪婪祥符县东北沙滩村;健字乾乙,贡生,娶妻刘氏系汤阴县民女,生七子,住彰德府怀县东沙滩河村;郁字文培,武举生,娶妻张氏,系密县民女,生五子,住县东五十里分店八里岗;秦字西会,附生,娶妻周氏,系夏邑县民女,生三子,住夏邑县东北金刘家;颖字奉州,太学生,娶女陈氏,系保定府完平县民女,生八子,四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附生,住完平县牛家大场;堡字路有,廪生,娶妻薛氏,系盱眙薛宰相之女,生六子,住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城南边。

超祖后 六子

鹏字程九吏元,娶妻薛氏,系孟县民女,生四子,住温县西河村;志字盖山,廪生,娶妻相氏,住开封府鄢陵县南牛家集,生五子;园字百生,武举生,娶妻孙氏,系上蔡县民女,生四子,住县东牛家庄,又分居城内;翼字鹏飞,廪生,娶妻徐氏,系洪洞县徐公树之女,生十子,六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副榜,住洪洞县椿树沟;栾字伯纯,太学生,娶妻高氏,系太康县民女,生二子,住太康县东南水家集;迁字伯移,廪生,娶氏卫氏,山东省冠县卫宰相之女,生六子,住东昌府冠县东五里河 牛氏家谱,载明始祖,讳川墓在尉氏县东岳庙东山,于楷祖十四世孙讳凤山系状元汜水县居住。囡子名宣于同治四年乙丑科中武贡生,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膳奉旨旧里先庙祭祖,囡思追考始祖之墓,并一十八祖宗嗣于腊月初自至密县祭郁祖,又赴鄢陵祭老祖,又赴尉氏祭超祖,又复始祖之墓。族众均原知者,在三查问,有一牛典,据程说,河水未波以前,东岳庙东山四十余步,有一墓冢,传问是牛氏墓坟之地,被他人侵占,又进朝控告,将地争回,经河水涨后,迄今不知有墓冢否。于是遂者领路到墓冢查看,仍有墓冢形迹,上有砖头数块,查问该庙主持者,俱程牛氏老坟,复询地主贵孙,亦系牛进朝将此坟地三亩捌分立约新当价钱三十二仟,又托身添起坟地等处余,因着人将冢封起竖立旗杆一对,复嘱族从务清明节以前将碑竖立此查真实,乃始知其为牛氏始祖之墓也。

滑县道口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滑县道口的介绍

滑县景点滑县的景点有明福寺、宋阁老墓、道口镇、滑县大王庙、滑县民俗博物院等。1、明福寺:位于滑县老城西南隅,于隋仁寿四年(604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