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第1张

1,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杨继盛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2,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3,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吴如胜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4,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吴呜凤撰,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5,吴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两卷,(民国)吴传篪等编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兰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6,吴氏冯墅分宗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吴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8,吴氏世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吴治埔主修、吴治鸠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让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9,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莘耕纂辑,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0,吴贺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吴人镜七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1,吴氏历代及德庆广公派下迁西族谱一卷,(民国)吴冠凡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毂城县图书馆。

-吴姓

安徽宿松吴氏原派:金木水火土,国士日方永。续派:怀诚秉信,国学笃行,诗书世第,长振家声,东山衍庆,德泽维新。

  湖南益阳吴氏豫章老谱派语: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邵阳旧谱派语:□□通必政,福受忠廷永,喜嘉友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八修新辑派语:荣章开泰运,嗣续茂芳春,仰源思祖泽,敦本耀先声,治际昌隆会,恩敷亿兆宁,清芬怀礼让,南楚育奇英。

  湖南资阳吴氏老派: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肇启,元恺齐芳,永新世泽,锡祚其昌。二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克振,品尚端方,敦厚孚信,守正安常。三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承平世运,治化光昌,茂才必选,以衍其祥。四、五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肇启,衍庆最长。永新世泽,锡祚其昌。六修起字改启。新派语:梅里遗徽远,延州令望扬,相传惟礼让,定许迪前光。

  湖南湘潭吴氏派语:启自大朝堂,传家世德光,书林文国美,才学永隆昌。

  湖南望城吴氏派语:继嘉道开,世泽中和,盛朝荣锡,佐定宏勋,光增诒翼,蔚启人文。

  湖南芷江吴氏派语:揖让开周祚,功勋定汉基,前贤垂美荫,英哲继光仪,骏烈贻诗礼,鸿模教孝慈,家声南楚盛,万世庆咸宜。

  湖南浏阳文家市吴氏老派:凤麟仕祺文学绍,训子千端孝为先,新明德厚常发达,智守义方启万年,荣华富贵咸光显,世代隆昌福自全。

  思源堂吴氏旧派: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新派: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三让堂吴氏派语: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湘乡延陵堂吴氏派语:姬周丰镐盛,贤圣地灵钟,泰伯龙三让,偕行有仲雍,君吴传廿世,季札绍遗风。

  至德堂吴氏派语: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谦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渊源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据《史记�6�1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趁古公生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归之者千余家”,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hé lǘ)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吴氏不始于太伯。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说: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就有吴权;《史记索引》中舜后也有吴氏;《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按这种说法,则最早的吴氏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阳),所以这支吴姓的祖根在濮阳。不过多数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吴姓作为吴姓的主要来源;各地吴氏族谱也都把太伯作为他们的远世始祖。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乐平、进贤、安仁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永安吴姓郡望延陵。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我们家谱也失传了,只知上七辈辈份大,广,会,金,长,学,正,我们是正字辈,主坟在海河十八烈土墓旁,现寻找吴广春,吴广磨(上六辈)吴会青,吴会云,吴会志(上五辈)的后人,如有知道上述辈份的知情者提供线索,重谢!

\吴泰伯--吴芮(28世)--吴千秋(32世)--吴隆(35世)--吴少微(63世)--吴明(69世)--吴琮(73世)--吴用清(77世)--吴太二(83世)--吴道一\吴道二\吴道三(84世)

吴道一迁桐城东乡豺(字打不出,豺字无才边)岭,今枞阳金社乡寨岭村,后代形成豺岭吴,主要辈字:家法可遵,礼义文章

吴道二迁桐城东乡马埠山,今枞阳项铺,后代形成马埠吴,主要辈字:德显名彰,忠贞世笃

吴道三迁桐城县城,后代形成众多吴氏分支,具体不详

豺岭吴: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详

吴翥,757年生,字凤翔,号文简,舜咨之子,唐赐进士及第,唐大中八年854年五月十七日,宣宗嘉其德,御书文简先生四字赐之,中晚年尝游暨阳,配陈氏,继娶导尉迟氏,生三子,吴盖,吴益,吴绎,吴盖随父徙居暨阳大田里,吴益随子徙居永嘉库村,吴绎迁居今孙端镇呈吴融村

吴绎,字九成,一说可久,翥公三子,娶欧阳氏,生二子,吴榆,吴融,吴榆迁居暨阳县吴融字子华,854年九月十三生,904年十二月十五终,唐龙纪889进士,配施氏,(一说配王氏继梅氏),生三子,吴浚,吴济,吴汉浚为新昌南明吴氏一世,济为新昌叠石吴氏一世,汉仕宁海教谕,居宁海城关后街

此内容与吴氏名人世系中的内容有不同,而与政和吴氏源流有相近处,

政和吴氏源流内容摘选如下

吴翥,字明举,隐居山阴,生三子,长侃(后嗣迁暨阳),次佖,三仲(子为融,翮)

佖,生三子,长畦(居泰顺库村),次畴,三亩

看来浙江省中南部的吴氏家谱内容与网上的世系有此不同,请各宗亲帮助比较并判别

我始祖复伍公于明朝自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迁至无为县东乡长坝定居历时数百年,绵绵繁衍,自成一族,其间六续家谱第六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迄今已有105年,其时兵荒战乱,时代变迁,子孙繁衍生息,且迁徙不定,落户分散,无法查寻

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自古盛世修志,子孙续谱,族下名士,意欲七续宗谱,一倡而应,为遵祖遗训,别族人以长幼,记族下之英才,录族丁于族谱传承祖德,今续修家谱,势在必行

为考虑怕漏支,转告家族,目前二十四辈如下 :

一世修德 万代咸昌 克承先业 定继前光 传家忠厚 长发其祥

我按祖辈份起名字,我叫吴咸生,如下的文章是我同辈写的,我网上淘的,是真是假,需要验证的,仅供参考,

濡须胡氏续修宗谱序

夫溪流千里,始于滥觞;树高百丈,始于径寸;绵绵瓜瓞,源于吾祖之品正德馨。我始祖复伍公于元朝至正年间自江右新吴迁至濡须长坝更胡姓为吴至今,历六百余载,繁衍廿五世。窃以先人迁居之由及更姓之故,前六次续修之谱牒之述备矣,兹勿赘顾也。其间吴氏族裔赫奕炳蔚,勋业巍峨,文章焕耀,史册昭垂者不胜枚举。然自光绪丙午续修谱牒迄今,年逾一百有五,历数世流传,旷而未修,其间或缘水患所阻,或因兵燹所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实乃谱牒纂修所滞之故也。流积既久,支愈分,派愈远,孰为昭,孰为穆,孰为高曾,孰为克,将有混淆莫辨焉。而族亲将视如陌路,湮若凫雁,此则吾辈之大憾也。爰于共和庚寅仲春族人咸来、咸柱、昌木等首聚议修华乘,余之族裔众襄大义,幸有代传公存有原六修后谱牒全套以为师范,此乃我祖之神佑,而使谱牒虽历百年有余而不至散佚也。然护谱至诚至孝之心亦可昭日月矣。聿众乃鸠工庀材,共檠百年之义举。诸公不惮烦劳琐细,事必躬亲,四方联系,搜集誊录,校勘孜孜,苦心孤诣,剀切详明,以付剞劂,拳拳之心,天地可鉴。此固本培源之举,非惟光宗耀祖,令我族门楣生辉,抑亦彰显贤者之德,述能者之功,实收族睦宗之功德之举也。其至诚孝道,上可感先辈神灵,下可携子孙福祉,德莫大焉。

人生于天地者,敬祖睦宗唯其至道也。德之至焉,世代之薪火相传也。厚德以载物,修身以齐家,笃实诚恳。此乃吾族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彪炳千秋,泽被后世之典范也。忝为吴氏子孙得亲览吴氏谱牒之大略而序之,幸莫大焉。

古语云:有径必有权,有常必有变,此宇宙之道也。以故此次谱牒续修亦以今之人情物理衡之,顺应时势而为。既循旧制,不越雷池,又不拘昭穆之序,落于通达,诚于中而形于外也。然则谨记孝道,秉承家训,以俾吾族传承之精髓是也。

谱牒纂修历三载余,此上安先灵,下启后嗣之盛举终至告竣。权乃受族人之托,不辞谫陋,搦管以书弁言数语,俟后之览斯谱者有无昧于亲亲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也。吾愿足矣。是以为序。

二十世孙 咸权 秉简拜撰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有两份老谱,其中

有一份是乾隆四十一年手抄本世德堂我姓堂号为世德堂。乾隆四十一年的手抄本只一本了,还有一份是

二十四本全套光绪年间手抄本的老谱)上面记载祖籍: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招宾村。祖胡姓为安定后裔,老谱在此

处只一笔带过,没有更多记载)我一世祖名胡公字裕卿,号复五公,娶余氏,(生子三;)公生于元至大戊申年

(1308年),任:元奉义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福建中书省右左司郎中。在福建任右左司郎中时因性情耿直,

弃官于任上,(此弃官年代没有记载)回途经于安徽无为县东乡,因对这里的风景喜爱异常逐定居此处,并自改

胡为吴,取名以明(不知道为什么改姓老谱也没有记载)。胡公字裕卿,号复五公(估计在家排行为老五,没考

),自改胡为吴后,有遗言:“生姓吴死为胡。”迄今到我辈已20代,都以吴为姓。我上辈(在1949年间)为续

谱,去过江西南昌奉新县无功而返。(因为我们的老谱没有我祖复五公的长辈们的辈份记载以及受当时的时事所

左右没有更多的时间)若知道我祖上的情况,或知道世德堂的情况也行。(我不知道江西南昌奉新县还有没

有世德堂了。)现在我们就想和老祖辈的谱能续上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1,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杨继盛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2,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