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的姓氏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左氏的姓氏历史,第1张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今淄博市)人,官秘书郎,貌陋口讷而博学能文。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谧诛,归乡里专事著述,曾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至今仅存14篇,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棻(fēn) (253?~300)《晋书》作左芬字兰芝,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女文学家、诗人。父左雍,官殿中侍御史。兄左思,当时著名文人。左棻少即好学,工于诗文。晋武帝闻其名,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召入宫中,初拜修仪,后封贵嫔。因姿容丑陋,不得宠爱,但却以才德受到礼重。视左棻宛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左棻体弱多病,却身居陋室。司马炎每次漫游到其近处,必去她的住处谈论文墨。凡遇外地进贡,常请她赋颂。凡是皇家需要用文字记录的婚丧嫁娶,也要她写诔作赋。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左棻在宫中整整度过了28年。其凄凉、悲哀、孤独、绝望的心情,常使后人顿然泪下。左棻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赋,据传,有文集四卷,惜已散失。今存赋五篇,诔、颂各二篇,赞十三篇,古诗二首,大都是应诏颂人咏物的作品。左棻自幼丧母,与父亲、哥哥相依为命,以至成长。后来被迫入宫,永别了亲人、失去了自由、绝缘情好欢娱。满腔悲愤抑郁之情,使她凝注而成“愁思之文”。

左雄(~138年)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时州部多不法豪族,雄揭发贪猾,无所顾忌。永建初年(126)征拜议郎,当时朝多阙政,左雄切谏屡中,为顺帝所倚重,再迁为尚书令,掌纳言,对朝政多所匡正,尤其对选举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阳嘉(132~135)中,又迁司隶校尉,不久坐法免职。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138)卒。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悺:河南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鼎: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贪官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提出“三因”(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十四议”(一议浚川、二议疏渠、三议引流、四议设坝、五议建闸、六议设陂、七议相比、八议筑池、九议招徕、十议力田之科、十一议募富开爵、十二议择人、十三议择将、十四议兵屯)。奏章获得皇帝赞赏,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开恳农田。光斗还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由于光斗 的倡导和躬亲力行,使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并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光斗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书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左懋第:(1601一1645),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称“明末文天祥”。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历任陕西韩城县令、户部兵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侍正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诸府,督师经理河北军务。封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韩城有苏武墓,任韩城县令的左懋第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作人气节,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知韩七年,以出色的政绩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委、国计虚耗四弊,上书奏请纳监、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求得偏安,准备向入关的清廷割地求和,派左懋第担任使臣。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请求另择合适人选。遭朝廷拒绝后,左懋第迫于君命,只得屈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临行前力主加强战备,他愤慨上书以为辞行道:“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1644年7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受到清廷的冷遇,谈判中据理力争,与清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始终保持了凛然民族气节。后离京南回,清廷中途变卦将左追回,关押在太医院,派200名士兵严加看守。左懋第题字门上:“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泰然面对种种威胁利诱。见劝降不成,清廷将左严刑拷打后关入水牢。顺治2年(1645年)6月,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审讯左懋第,曰:“今日降,今日富贵矣。”左仍严厉斥责,坚贞不屈,遂被押往菜市口,左面南朝拜,从容就义,时闰月六月二十日。 后清廷谥号忠贞。清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著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 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以骁勇善左右射,为侯恂所识拔。后拥兵多至80万,驻武昌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作战多年,为明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部队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宁南候。后起兵讨马士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军至九江,病死,终年46岁。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寸,湖南湘阴人,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代表人物。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五年在福州创立福建船政局,成为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同年调任陕甘总督,先后镇压了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大军入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准备收复伊犁地区,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光绪三年在兰州筹设织呢局。光绪七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出兵抗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终年73岁。著有《左文襄公全集》。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左权:(1905-1942), 1905年3月13日生于湖南醴陵 黄茅岭,读中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4年 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 2月加入中国***。12 月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在闽西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长、新 十二军军长。1931年 5月调任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处长。 1932 年 1月任第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军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 6月, 受诬陷,被降职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并受留 党察看八个月的错误处分。 1933年 12月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参与指 挥第一军团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多次战斗。到陕北后 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 5月任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 西征,11月与聂荣臻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 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善于 把握全局,考虑问题周密。 1938年 4月,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 围攻”。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主持召开参谋长会议, 制订司令部工作条例,健全司令部的机构和工作制度。1940中 2月, 兼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3月指挥所部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 队的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 8月至 10月,与彭德怀指挥 百团大战,并为这一战役命名。 1941年 11月,指挥总部特务团进行 黄崖洞保卫战,歼灭日军八百余人。 12月就留党察看问题向中共中 央写信申诉。1942年 5月,日军对太行区进行“铁壁合围”,25日,他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不幸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在邯郸除建有左权陵墓外还建有左权纪念馆。他学识渊博,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在军事理论方面论著颇丰,多有建树,发表《论坚持华北抗战》等文四十余篇。他还和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山东省东明县南一带。

  2、堂号

  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此外,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都堂”、“敦厚堂”等。

1 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

(原文)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飞自年少就有气节,沉默,憨厚少说话。天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可以背诵书籍,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贫穷,拾柴卖钱买来蜡烛,学习起来通宵达旦不睡。天生有神奇的力量,未成年,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学射于周同。周同射三支箭,都是中的,用眼睛暗示飞;飞拉弓一箭,正射在周同的箭尾;再发,又中。周同大为震惊,把所爱良弓送给他。飞因此更加强自我训练,尽可能学到周同的全部箭术。

筈:kuò 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2 岳飞习射的古文翻译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贫穷,捡到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箭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再发一箭又中。周同非常吃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因此练习得更加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hai ning jing rui

3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向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射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4 谁来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

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

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

(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

(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

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

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5 文言文翻译谢谢

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翻译: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

柳浪闻莺各位芝麻竭诚为您解答

您的采纳是我们坚持百度的动力

6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 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 、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翻译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7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是哪个文言文

《宋史·岳飞传》

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

同术

翻译: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

〔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

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

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

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8 求岳飞传记,古文的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

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

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

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相有剧贼陶俊、贾进和,飞请百

骑灭之。遣卒伪为商入贼境,贼掠以充部伍。飞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

贼出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进和以归。

康王至相,飞因刘浩见,命招贼吉倩,倩以众三百八十人降。补承信郎。以铁

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

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

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

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

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

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

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

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所问曰:“汝能

敌几何?”飞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

皆谋定也。”所矍然曰:“君殆非行伍中人。”飞因说之曰:“国家都汴,恃河北

以为固。苟冯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

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招抚诚能提兵压境,飞唯命是从。”所大喜,借补武经郎。

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

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

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

彦不许。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

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

二年,战胙城,又战黑龙潭,皆大捷。从闾勍保护陵寝,大战汜水关,射殪金

将,大破其众。驻军竹芦渡,与敌相持,选精锐三百伏前山下,令各以薪刍交缚两

束,夜半,爇四端而举之。金人疑援兵至,惊溃。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

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又

擒贼杜叔五、孙海于东明。借补英州刺史。王善围陈州,飞战于清河,擒其将孙胜、

孙清,授真刺史。

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

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师次铁路步,遇贼张用,至六合

遇李成,与战,皆败之。成遣轻骑劫宪臣犒军银帛,飞进兵掩击之,成奔江西。时

命充守建康,金人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

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9 宋史丘崇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丘崇字宗卿,江阴军人。隆兴元年进士,为建康府观察推官。迁太常博士,出知秀州华亭县。捍海堰废且百年,成潮岁大入,坏并海田,苏、湖皆被其害。崇至海口,访遗址已沦没,乃奏创筑,三月堰成,三州舄卤复为良田。除直秘阁,入奏内殿,因论楮币折阅,请公私出内,并以钱会各半为定法。诏行其言,天下便之。召除户部郎中,被命接伴金国贺生辰使金历九月晦与《统天历》不合崇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历法异同合从会庆节正日随班上寿金使初难之,卒屈服。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崇素以吴氏世掌兵为虑,奏曰:“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挺死,崇即奏:“乞选他将代之,挺长子曦勿令奔丧,起复知和州。”朝廷命张诏代挺,遂革世将之患。其后,韩侂胄复以兵权付曦,曦叛,识者乃服崇先见。韩侂胄招以见,出奏疏几二千言示崇,盖北伐议也,知崇平日主复仇,冀可与共功名。崇曰:“中原沦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交胜负未可知。此必有夸诞贪进之人,攘臂以侥幸万一,宜亟斥绝,不然必误国矣。”升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金人拥众自涡口犯淮南,或劝崇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崇日:“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俱存亡。”益增兵为防。侂胄诛,改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淮南运司招辑边民二万,月廪不继,公肆剽劫,崇乃随所屯,分隶守臣节制。其西路则拣刺为御前武定军,以三万人为额,分为六军,余汰归农,自是月省钱二十八万缗,米三万四千石。武定既成军伍,淮西赖其力。以病丐归,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忠定。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

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

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一、 姓氏起源   1、  据《吕览》载,黄帝时有小臣左彻,为左姓之始。   2、  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之后。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   3、  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各诸侯国大都置有左史官,其后便以左为氏。如楚威王有左史官倚相;周穆王有左史戎夫,他们皆为左氏之祖。   4、 左氏得姓很早,是以官名而得姓的,至今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  5、 本族姓氏,上古由姬姓传颛顼,子孙传熊氏,所生弟六子,入楚鬻熊,在楚国,威王封左相为史,以官为氏 。

 二、 郡望堂号      战国时,左姓人多居于河南、山东一带。两汉时,江苏、安徽也出现了左姓大族。隋唐时,四川左姓发展很快,宋代以后,两广等地出现了左姓望族。   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南渡后废,其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山东东明一带。    堂号"传经堂":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了传《春秋》作了《左传》,详细解释了《春秋》的内容。 "高义堂":春秋时候左伯桃和羊角哀一起到楚国去谋事,途遇大雪,天寒食绝。伯桃把自己的衣服、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人到楚国去,免得二人都冻饿而死。伯桃自己则钻到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冻饿而死。羊角哀在楚国得官后,回到那棵柳树下劈开树干,重新礼葬了左伯桃。    三、 历史名人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先儒以为左丘明好恶同于圣人,故孔子作春秋为素王,丘明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传,是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横。时诸侯争霸,鱼肉百姓,愿救水火之中。闻楚庄王贤君,相约共赴。路暴风雪,饥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树下,伯桃劝弃,角哀不忍。俩死不如一活,终明事理,受粮上路,一步三回,泪流成河。至楚庄王,急回寻之,伯桃冻儡树中,角哀痛不欲生。后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祷也。       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今淄博市)人,官秘书郎,貌陋口讷而博学能文。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谧诛,归乡里专事著述,曾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至今仅存14篇,以《咏史》八首最为著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说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雄(~138年)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时州部多不法豪族,雄揭发贪猾,无所顾忌。永建初年(126)征拜议郎,当时朝多阙政,左雄切谏屡中,为顺帝所倚重,再迁为尚书令,掌纳言,对朝政多所匡正,尤其对选举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阳嘉(132~135)中,又迁司隶校尉,不久坐法免职。后复为尚书,永和三年(138)卒。       左小娥:东汉犍为人,清河王刘庆姬。有才色,喜辞赋。和帝赐给清河王,生子刘祜,后祜继承帝位为安帝,尊其为孝德后。       左悺:河南平阴人,东汉显宦。初为小黄门史,后因与单超等五人合谋诛灭外戚,以功迁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势后,日益骄横,其兄弟亲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压民产。被人告发后自杀。       左慈:庐江人,东汉末方士。据传有神道,并在曹操面前表演过。葛洪称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师       左君弼: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曾盘据庐州十余年,为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领。曾降元,后又降明。       左鼎: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进士出身。授御史,巡抚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声誉。以善写奏章著称,有左鼎手之誉。官至广东右参政、左佥都御史。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贪官恶吏畏惧敛迹。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提出“三因”(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十四议”(一议浚川、二议疏渠、三议引流、四议设坝、五议建闸、六议设陂、七议相比、八议筑池、九议招徕、十议力田之科、十一议募富开爵、十二议择人、十三议择将、十四议兵屯)。奏章获得皇帝赞赏,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开恳农田。光斗还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由于光斗 的倡导和躬亲力行,使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并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光斗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书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左懋第:(1601一1645),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称“明末文天祥”。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历任陕西韩城县令、户部兵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侍正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诸府,督师经理河北军务。封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韩城有苏武墓,任韩城县令的左懋第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作人气节,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知韩七年,以出色的政绩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委、国计虚耗四弊,上书奏请纳监、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求得偏安,准备向入关的清廷割地求和,派左懋第担任使臣。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请求另择合适人选。遭朝廷拒绝后,左懋第迫于君命,只得屈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临行前力主加强战备,他愤慨上书以为辞行道:“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1644年7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受到清廷的冷遇,谈判中据理力争,与清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始终保持了凛然民族气节。后离京南回,清廷中途变卦将左追回,关押在太医院,派200名士兵严加看守。左懋第题字门上:“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泰然面对种种威胁利诱。见劝降不成,清廷将左严刑拷打后关入水牢。顺治2年(1645年)6月,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审讯左懋第,曰:“今日降,今日富贵矣。”左仍严厉斥责,坚贞不屈,遂被押往菜市口,左面南朝拜,从容就义,时闰月六月二十日。 后清廷谥号忠贞。清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著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      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以骁勇善左右射,为侯恂所识拔。后拥兵多至80万,驻武昌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作战多年,为明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部队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崇祯十七年封宁南伯。福王立于南京,又进封宁南候。后起兵讨马士英,清顺治二年(1645年),军至九江,病死,终年46岁。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寸,湖南湘阴人,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代表人物。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军队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五年在福州创立福建船政局,成为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同年调任陕甘总督,先后镇压了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大军入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准备收复伊犁地区,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光绪三年在兰州筹设织呢局。光绪七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力主出兵抗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终年73岁。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清末将领。甲午战争时,以总兵之职率军赴朝鲜平壤拒日。督军浴血奋战,亲手燃放大炮。后中炮阵亡。      左权:(1905-1942), 1905年3月13日生于湖南醴陵 黄茅岭,读中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4年 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 2月加入中国***。12 月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在闽西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长、新 十二军军长。1931年 5月调任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处长。 1932 年 1月任第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军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 6月, 受诬陷,被降职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并受留 党察看八个月的错误处分。 1933年 12月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参与指 挥第一军团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多次战斗。到陕北后 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1936年 5月任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 西征,11月与聂荣臻指挥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 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善于 把握全局,考虑问题周密。 1938年 4月,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 围攻”。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主持召开参谋长会议, 制订司令部工作条例,健全司令部的机构和工作制度。1940中 2月, 兼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 3月指挥所部参加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 队的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 8月至 10月,与彭德怀指挥 百团大战,并为这一战役命名。 1941年 11月,指挥总部特务团进行 黄崖洞保卫战,歼灭日军八百余人。 12月就留党察看问题向中共中 央写信申诉。1942年 5月,日军对太行区进行“铁壁合围”,25日,他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不幸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在邯郸除建有左权陵墓外还建有左权纪念馆。他学识渊博,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在军事理论方面论著颇丰,多有建树,发表《论坚持华北抗战》等文四十余篇。他还和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       四、族谱 济阳郡左氏合编族谱民国10年(1921年)。现存《昌阳左氏族谱》共6卷(含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昌阳(今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左氏,先祖从河北枣强迁山东济阳,从济阳迁章丘,从章丘迁莱阳,已历二十余世。 山西五台左氏家谱一卷 (清)左逢原撰 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江苏常州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元成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裕德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江苏淮安左圩左氏宗谱五卷 (现代)左元香纂修 手写雕刻版本,流传19世  安徽合肥淝水左氏宗谱六卷 (清)左江等修 清嘉庆七年(1802)敦善堂刊本 六册 美国 安徽泾县泾川左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左骏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注:一名《古猷左氏重修宗谱》。  安徽桐城左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左家修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左祥顺 左祥官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孔埠乡王瓦村  湖北新洲左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左承祭 左祥云等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柳溪村 注:左国寅、左长明等创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湖北新洲在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左文林续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旧街乡楼寨村  湖南左氏九修宗谱□□卷 (清)左文鐄 左茂苞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花石董南山刻本 湖南图(存卷末) 注: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湖南湖潭长丰左氏十一修族谱三十卷 (清)左逢原 左云裳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诒善堂排印本 三十 册 广东中山图  湖南衡阳三甲左氏六修族谱□□卷首五卷 (民国)左雏麟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翼经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四川长寿左氏续修谱五卷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四川长寿县葛兰乡葛兰村(存卷1一4)  四川仁寿左氏宗谱一卷 (民国)左立太等续修 民国间成都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万县左氏族谱三卷 (民国)左自任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卷1、2) 云南巍山蒙化左氏宗谱 刻本 一册 云南大理州图 注:此为彝族族谱。     飞 山东青州左氏宗谱一卷 (现代)先祖(左滨)于大明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迁山东青州,已历二十余世。 

左姓网同第一馆 左宗棠 (左宗棠) 建馆于2000-3-24 12:23:08

左姓网同最新馆 永世长存馆 (左杨清) 建馆于2006-11-10 12:27:15

左姓网同人气馆 致永远的爱妻 (左玉存) 当前访问量为27418人次

左姓网同第一谱 左氏家族谱 (1743)

左姓网同最新谱 左氏臣公派 (6)

左姓网同人气谱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左圩左氏族谱 (3067)

左氏的姓氏历史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后人因其目盲,称之为盲左。相传他曾任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作《国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