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学国学】义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开心学国学】义庄,第1张

唐朝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使世家大族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经济地位的不稳固。宋代官僚阶层要想长保富贵,就不能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采取诸多新手段、新举措,以稳定经济地位,收合族属。范仲淹创建的义庄,作为一种前无古人的新举措,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向为研究者们所重视,论述已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诸如陈荣照《范仲淹的义庄》[ ](pp186-212)、邢铁《宋代的义庄》[2]以及廖志豪、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3]等等,多是就义庄本身立论,对范氏家族进行个案剖析则很不够。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家族建设新举措,如果能将义庄与范氏家族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说明宋代社会条件下的经济手段与世家大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意是很有帮助的。笔者不惴谫陋,拟从这一角度加以探讨,以补前贤研究之缺。不妥之处,肯望教正。

一、义庄之创立与发展

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知杭州。由于杭州与其家乡苏州相去不远,因而得以与族人有较多的接触。据范仲淹于皇佑三年正月八日所撰的《续家谱序》记载:“皇佑中(应为‘初’),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又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续家谱》而次序之。”[4](pp731-732)

在《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一文中,范仲淹又说:“皇佑初,某来守钱塘,与府君(范仲温)议,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5](P370)购买义田在是年十月,可知一年之内范仲淹在苏州为宗族做了两件事:一是续修家谱,一是创置义庄。 这一年,范仲淹61岁。

关于范仲淹创置义庄的动机,以往学者多认为出于范仲淹的公心和慈爱之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宋代“收族”观念的实践手段。这种看法固然不错,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没有被揭示出来。我们不妨先看看范仲淹曾对子弟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入家庙乎?[6](P863)、[7](P1174)

对于一个60余岁、为官数十年的老年高级官僚来说,与祖宗子孙同享富贵自然是一种颇令时人敬仰的思想境界。但不宜言表却更有吸引力的理想,则是如何使子孙后代长保富贵。在为乃兄范仲温所撰写的墓志铭中,范仲淹以“积善不诬,厥后其昌”[5](371) 作尾语,即已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而其贤子贤孙们,也是完全能够领会得出其良苦用心的。范纯仁曾说:“先文正公置义田,非谓以斗米疋缣使能饱暖族人,盖有深意存焉。”[8](1170) 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亦曾明确提出,创置义庄是乃祖“欲为传远之计”[9](P1164) 的结果。南宋刘宰在为希墟张氏义庄作记时,曾引用了范仲淹的上述一段话,并分析义庄创建的动机说:“夫乐富贵而羞贫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爱其子孙而不欲其贫且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10](P579) 可见,无论是范仲淹自己的言论,还是其后裔或其他士大夫的理解,都是将创办义庄与子孙长保富贵绾连在一起的。

由于一些研究者只注意了义庄对贫乏族人的赡助,所以很容易将其视作慈善机构。但从范仲淹初定的十三条规矩中,我们即可以发现以下这样几条内容:

女使有儿女在家及十五年,年五十岁以上听给米。

每房许给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子弟出官人,每还家待阙守选丁忧或任川广福建官,留家乡里者,并依诸房例,给米绢并吉凶钱数。虽近官,实有故留家者,亦依此例支给。

对于家中使唤着女使、奴婢的族人来说,显然原本就是没有“寒馁之忧”的。至于“出官人”,即使不在官任或暂不领取俸禄,也不应有太大的生活问题。范仲淹对他们的支助,自然已超出慈善的范围。何况对其他族众的支助力度,也基本上达到了衣食无忧的程度。明显具有慈善性质的条款,仅见一条:

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诒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可以看出,义庄的慈善性质并非主流。范仲淹的主要动机是为家族长保富贵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这一点,从范仲淹后人的行为中还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在陆续形成的续定规矩中,增加了对应举士人的资助及义学方面的内容,以便“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9](P1168) 牟巘在《义学记》一文中说:“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意最近古。”[11](P1188) 为了长保富贵,收合族众,加强宗族势力,范仲淹可谓殚精竭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范仲淹为宗族建设不吝钱财,但他本人生活却十分俭朴。据说在他创置义庄的前夕,子弟曾劝他“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12] ,被他断然拒绝。《宋史》说他“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13](10276) ,想必不误。

义庄创建之初,范仲淹就已十分注重它对维持提高宗族势力的长久作用。建义宅,设义学,续修家谱,制订义庄规矩,草创之初便注意各种配套措施,考虑可谓较为周全。但范仲淹在义庄建成后的两三年内,便去世了。义庄的巩固和初期发展,主要是在范仲淹儿辈们手中完成的。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首先,义田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义庄的主体经济势力是义田,初创规模为1000亩,范纯仁将其增加为3000亩。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14](10293) 。其做法颇似乃父,但官位却过之,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俸赐,从而也就更有条件为范氏义庄多做贡献。

其次,义庄规矩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日趋严密。范纯仁兄弟先后十次续订规矩,分别为熙宁六年(1073年)、元丰六年(1083年)、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绍圣二年四月、元符元年(1098年)、元符二年(1099年)、崇宁五年(1106年)、大观元年(1107年)、政和三年(1113年)、政和五年(1115年),平均4年左右续订一次。由于是“随事立规”,所以续订的内容,多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如果说范仲淹的初定十三条“止具给予之目,仅设预先支请之禁”,基本上是赋予族人获得资助权力的内容;那么范纯仁兄弟续订的二十八条,则“关防益密”[15](P1172) ,主要是对族人相关责任的规定。权力和义务的相互结合,必然使得义庄在管理上日趋严密。

再次,义庄规矩得到了宋朝官府的支持,从而具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治平元年(1064年),范纯仁上书朝廷,述说在义庄的管理中,“今诸房子弟有不尊规矩之人,州县既无敕条,本家难为伸理,五七年间渐至废坏,遂使子孙饥寒无依”,并因此而要求“朝廷特降指挥下苏州,应系诸房子弟,有违犯规矩之人,许令官司受理”。这一要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从此,义庄规矩以朝廷指挥作尚方宝剑,获得了政治上的保障。范氏子孙将其刻石于天平山白云寺范仲淹祠堂之侧,“子子孙孙遵承勿替”[16](P1160) 。

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中,范氏义庄受到了战乱的冲击。政局稳定以后,义庄已经是“虽田亩仅存,而庄宅焚毁,寄廪坟寺,迁寓民舍,蠹弊百出,尽失初意”[17](P1165) 。战乱不仅破坏了义庄的一些基础设施,而且也使义庄规矩受到了冲击,制度不能得到较好地执行,从而使义庄日益向着崩溃的方向发展。楼钥《范氏复义宅记》对这一情况做了如下叙述:

中更兵毁,族党星散。故基榛芜,编民豪据为居宇,为场圃。僦直无几,甚失遗意。粟无所储,寓于天平山坟寺,倍有往来给散之劳。寻复圮废,改置城中,反寄他舍,病此久矣。[15](P1171)

看来范氏义庄的庄宅不仅受到破坏,而且为他人所占,仅能收取微乎其微的一点租金。尽管田亩尚存,但已失去了各种配套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范氏子孙尤其是文正位有官职的子孙,力图加以重建。官至奉议郎的范公武,“念此有年,赍志而殁”。其子范良器、范之柔兄弟“慨然自任,思图其新”。庆元二年(1196年),他们正式开始了义庄的恢复重建工作。他们所做的第一步,首先是“历告居民,尽除僦直,约期而遣之”。但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有许多“不服者”不愿迁出,范氏兄弟不得不“诉于郡、于监司,以至上达台省”。由于提刑何异、太守郑若容“咸义此举,力为主张”,才使得范氏能够悉得故地。范良器兄弟所做的第二步,就是“首捐私帑,缭以垣墙;创建一堂,仍扁‘岁寒’,以祠文正;结屋十楹,以处贫族;就立新仓,寖复旧观”[15](P1171) 。这样一来,义庄的硬件建设便得以重新恢复。接下来便是制度建设问题,所以范良器兄弟所做的第三步,便是“参定约束,加备于前”[17](1165) ,范良器还“亲掌出纳一年,以为后式”[15](1171) 。他们还“经本州镂给板牍,揭示义宅”。尽管如此,时任左司谏的范之柔还不放心,又学范纯仁的做法,上奏朝廷,要求“特颂睿旨札下平江府”,保证新规旧约的执行。这一要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庆元二年(1196年)以来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对义庄的重建,在范氏义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表明义庄经受住了社会动荡的考验,也表明范氏家族的核心势力仍出自范仲淹一系(即文正位,范良器兄弟为范纯佑后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范氏义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除了范之柔上奏获准,义庄规矩的执行重新获得政治保障以外,南宋朝野人士还对范氏义庄给予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关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官府对义庄赋役的与免。在嘉定三年(1210年)范之柔主持的《续定规矩》中,曾提到“义庄及白云功德寺差役并应干非泛科敷并蒙官司蠲免”问题。嘉熙四年(1240年),提领浙西和籴所认为“范文正公义庄乃风化之所关”,理应“与免科籴”,因此免除吴县、长洲县范氏义庄劝米共计九百七十三石六斗二升。[18](PP1086-1087) 可见,义庄在经济上享有赋役与免的特权,逐渐成为宋朝政府统治下的经济特区。

二是地方官对范氏的优崇。南宋时期,范仲淹作为家乡的先贤,成为地方官员进行社会教化的楷模。因此,历任地方官无不对范氏家族和范氏义庄另眼相觑,多加优崇。咸淳十年(1274年),平江府知府潜说友有感于本府未有范文正公专祠,乃“事关风化”的要事,因此不顾财力“窘乏”,于范氏义庄之东建筑范仲淹祠堂。在建成了“为屋六十楹”的大祠堂之后,又“拨没官田土,拘收租米,充春秋二祀之费”。在范氏义庄附近建立的官方范仲淹祠堂,对提高范氏家族和范氏义庄的政治地位,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祠堂“春秋二祀,太守率其属亲莅”[19](pp1087-1088) ,可见,祠堂祭祀的仪式、规格,是很不一般的。

三是名人的宣传。由于范氏义庄的收族作用明显,逐渐受到了理学家们重视。许多知名人士纷纷撰文,对义庄加以宣传和褒奖。如刘清之“尝序范仲淹《义庄规矩》,劝大家族众者随力行之”[20](p12957) 。流传至今的此类文章,北宋时仅有钱公辅《义田记》一文,南宋时则有楼钥《范氏复义宅记》、孙应时《范氏义庄题名》、刘榘《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等文。此类文章的逐渐增多,无疑促进了范氏义庄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许多宗族纷纷效法范仲淹的做法,创建义庄,并借鉴范氏义庄的管理经验。范氏义庄逐渐成为宗族义庄建设的楷模。

通过南宋朝野人士对义庄的各种特殊关照,范氏义庄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得以不断提高。这既是义庄发展的表现,又反过来对义庄的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范氏义庄在两宋200余年的发展,尽管曲曲折折,并非一帆风顺,但毕竟逐渐稳定下来,在宋代的社会土壤中扎住了根。就这一点而言,已可说是社会奇观。要知道,宋代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是“田宅无定主”[21](P162) ,其土地所有权转移之频繁,时人甚至用“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 ](P494)之类的语言来加以形容。范氏义庄的发展,不但表现在制度的完善、地位的提高、声望的扩大等方面,而且其田产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初创时为1000亩左右,至嘉熙四年(1240年)提领浙西和籴所与免科籴时,其规模为吴县897亩、长洲县2271亩3角,合计3168亩3角。

二、义庄对范氏家族的作用

义庄的创立作为范氏家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座里程碑,对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无疑起过多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义庄赡养、团聚了大批家族成员。苏州的范氏族人,均为范隋后裔,至北宋中期已经过四五代人的繁衍。人口已具有一定数量规模,贫富分化也已非常严重。范仲淹虽出身于仕宦支系,但由于家世衰替,甚至“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而不得不声称“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6](863) 。义庄初建时登记在册的族人数量为90口。当时的千亩义田“岁入粳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余而无穷”[23](P1169) 。此后,范氏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义田虽经过一些波折,但规模也在扩大,且逐渐稳定下来。至南宋时期,3000余亩的义田已赡养了数百口范氏族人。在范良器兄弟使义庄“岿然复兴”之时,养活族人约四百五十口,与初创时相比,已是“五倍之矣”[24](P1173) 。

在义庄的庇护下,的确有大批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因为有着稳定的生活来源,自然就可以安土而居。同时,由于义田对“仕而家居”者同样予以支助,所以又对许多仕宦者回归故乡产生了吸引力,从而团聚了更多的家族中的精英成员。而两宋时期仕宦不归故乡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就范仲淹一系来说,出于仕宦的需要,子孙曾落户于京师附近的许昌,尽管仍与苏州的范氏族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到两宋之际的战乱冲击之后,不得不南迁。但与其他世家大族南迁后星散各地有所不同,南迁的范氏族人受义庄团聚力的吸引,基本上均落籍于苏州地区。南宋家铉翁以十分羡慕的口气说:“(范仲淹)立义庄,聚族而居之,至今二百余年,范氏裔孙列居文正坊中。”[25](P293) 可见,义庄对范氏家族成员具有稳定而长久的团聚作用。

其次,义庄为族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范仲淹是以科举起家的士大夫,他在为政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所至各地,兴学倡教,不遗余力。义庄创置的动机,就包含有他教育族人的思想在内。虽然在其初创时手定的规矩中尚无有关教育的条目,但在范纯仁首次续定的三条规矩中,便已有了详细的有关义学教师选拔和待遇的规定:

诸位子弟内选曾得解或预贡有士行者二人充诸位教授,月给糙米五石(若遇米价每石及一贯以上即每石即支钱一贯文),虽不曾得解预贡,而文行为众所知者,亦听选,仍诸位共议(本位无子弟入学者不得与议)。若生徒不及六人,止给三石,及八人给四石,及十人全给(诸房量助出钱以助束修者听)。

牟巘在《义学记》一文中说:“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意最近古。”[11](P1188) 必定是有一定根据的。在家族内部,有教师,又有学校,自然使家族成员受教育有了方便条件。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经济来源,足以使族众衣食无忧,这就为他们安心读书提供了基本保障,更何况家族内的教育又是全部免费的。

再次,义庄对范氏家族成员的仕宦具有一定的作用。范氏家族成员在教育中的有利条件,即已为他们从事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同时,范氏义庄还为实际赴考的子弟提供经费资助和奖励,鼓励子弟赴考。熙宁六年(1073年)的续定规矩中这样一条:

诸位子弟得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七十七陌下皆准此),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

嘉定三年(1210年)的续定规矩,又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如下调整:

旧规诸房子弟得贡大比者,义庄支裹足钱十千金。物价翔贵,难拘此数。如有子弟得解赴省,义庄支官会一百千,其钱于诸房月米内依时值均克。其免举人及补入大学者支官会五十千,度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

更重要的是,义庄为家族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家族成员在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中有了一个避风港。这就使家族的发展不至于骤起骤落,即使有波折,也不会使家族整体上衰败到一蹶不振的程度,而是总有重新兴起的条件和机会。在历史的短时段内,这种作用可能不甚明显,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但在长时段内,潜在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透过范氏家族在宋代的发展历史,时人即已看出了这种作用。南宋刘宰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何近时名门,鲜克永世;而范公之后,独余二百年,绵十余世而泽不斩也”[10](P580)

不过,就两宋时期而言,义庄对范氏家族世家大族地位的维持作用,毕竟是次要的,不能估计过高。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支系,对义庄的贡献是主要方面。由于定居于中原地区的许昌,成员从义庄中得到的实际助益并不多。这一时期范仲淹支系仕宦的昌盛,主要得利于其他各种因素,如荫补、婚姻关系、社交关系以及范仲淹声望的影响等。经济上由于有两代高官仕宦所得的丰厚俸赐为主要来源,再加上范氏俭朴家风的作用,至北宋末期尚没有衰败的迹象。南宋时期义庄的作用的确较为明显,但范氏世家大族地位的维持仍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应当加以注意的是,在宗族内部,义庄使范仲淹直系后裔基本上确立了族长的地位。元朝初年的范士贵,曾“充平江路学职,兼管本族义庄、义学勾当”,据云“系先贤范文正公嫡孙”[26](P1089) 。方回在其诗注中提到的范氏族长范邦瑞[27](P994) ,亦被称为范仲淹之八世孙。这说明,从增广义庄的范纯仁,到恢复义庄的范良器、之柔兄弟,再到异代鼎革后的范士贵、范邦瑞,范氏家族的***基本上是产生于范仲淹直系后裔之中的。由于在管理规矩中逐渐增加了各种对族人的惩戒内容,这些内容不但与族人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而且重要处罚还要“诸房具申文正位”[17](P1167) 。因此,义庄又为范仲淹直系后裔中的领导层实施家法族规提供了基础。明人方苞曾说:“范氏之家法,宗子正位于庙,则祖父行俯首而听命。过愆辩讼,皆于家庙治之。故范氏之子孙,越数百年,无受罚于公庭者。盖以文正置义田,贫者皆赖以养,故教法可得而行也。”[28] 可见,义庄在教养、团聚族人的同时,也束缚、控制住了族人。

三、结语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使官僚家族长期维持已有的社会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虽然依靠荫补、科举竞争、婚姻关系等手段,使大官僚家族的社会地位一般可以维持两三代人的时间,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其衰败也是较为迅速的。义庄的创置,为家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经济保障,对家族地位的维持起着潜在的和持久的作用。

范仲淹家族以科举而兴,又靠荫补、婚姻关系等手段使家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创置和经营义庄使这一家族在两宋时期没有彻底衰败,维持了较为长久的世家大族地位,成为宋代世家大族学习的楷模。

部分韩国人的祖先来自中国。

在韩国,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宗亲会,还有宗家。宗亲会是某个姓氏的统一协会,而宗家则属于该姓氏的某一分支或旁系。

如同样是姓姜的人,可因出生地不同而分为釜山姜系、光州姜系等。韩国划分家族依据的是血缘关系,并以长子为主干延续,弟弟的长子会分出另一支延续,所以大多数家族都是不断扩散,支系越来越多。

扩展资料:

韩国人的姓氏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朝鲜半岛的是殷朝末年的王族箕子,他率5000人定居朝鲜半岛并建立了箕氏朝鲜政权。以后不断有人从中国迁入,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家族,如孔子、岳飞和文天祥等的后裔。

韩国人的家谱每30年要修订一次,每个姓氏的宗亲会都有一份本家族的总的家谱,其中记载了本家族所有成员的个人情况,甚至可以追溯至几十代以前的老祖先。每个家族的每个宗家家里也都有一份家谱,另外,每个韩国家庭里也都有家谱。

这就保证了韩国人的家谱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不中断。即使在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里,韩国人的家谱也没有中断过,甚至许多人根据家谱在许多年以后又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即使远走异国他乡,他们也要把家谱世代相传。

人民网-家谱让韩国人更了解自己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2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成为明氏的一支。

  3 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4

  二 迁徙分布

  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江西、湖北、广东、四川均有分布,甘肃张掖也有分布。

  三 郡望堂号

  郡望:1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治所在乌程。是今天的浙江省 湖州 。2 平原郡:西汉的时候开始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平原县一带。明氏住在平原郡鬲县,是现在的山东省陵县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1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2 集庆堂 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赣州地区南康市)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代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3 助月堂 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姓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四 历史名人

  5 明克让:字弘道。隋朝 人。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都深有研究,各得其妙。先在梁朝作官,后又在周朝作官,累迁司调大夫。文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对当朝的实事,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地带记》、《续名僧记》等。

  8明玉珍:元朝随州人,元末农民大起义时率众加入红巾军徐寿辉的部队与元朝的军队交战,战争中眼睛受到到伤害。后来攻打重庆,攻陷了成都。后来徐寿辉被害,明玉珍以刘桢为参谋建立了以大夏为国号的国家。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他在位五年后就逝世了,那时他才有36岁。

  9明灿:字辩之,湖北浠水人。民国13年秋进入湖北陆军第四旅当兵,升至副连长。民国20年任陆军补充第一旅连长。民国26年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连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右臂受伤,随军队撤退。后来被保送到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六期苎怠1弦狄院蟛斡肼砘亓辍⑸细摺⒏甙驳日揭邸5诙�纬ど郴嵴绞钡魃�行8蓖懦ぁC窆1年代团长职。民国36年5月十四日,在孟良崮战役中代理旅长,16日身亡。时年40岁。

  2 明山宾:梁代东宫学士,字右若,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博通经传,累官至东宫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存世有《吉礼仪注》等二百余卷。

  A 明安:清朝名将,满族天聪间从征察哈尔,攻打大凌河,有功。雍正年间被封为一等侯,加字恭顺。

  4明亮:后魏阳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静厚道,知识丰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将军,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颇有惠政。

  B 明瑞:清代将领,满州镶黄旗人。初由官学生授为二等侍卫,乾隆间出征伊犁和缅甸,他都有很大的功劳,被授以将军的官职。后又为云贵总督事。存世的作品有《北窗吟稿》。

  3明少遐:梁代著名的 官员。

  1 明僧绍:南齐隐士,字陈烈,朝廷多次请他出去作官,他从来没有出去。他隐居在广郡崂山聚众讲学,高帝想与他见面,但后来他终于没有肯与高帝相见。

  C明安图:清代数学家,蒙族人,字静庵。曾任钦天监监正。当时有西方人来华,介绍了圆周率等三个公式而却无法证明。安图经过三十年的刻苦钻研,终于获得了证明,并且发明了另外六个公式。曾经著《割圆密率捷法》,书还没有写成就死去了。

  7明冕:为 五代后唐时人, 后汉乾佑时为工部侍郎葬于湖北阳新县排市镇。

  6明崇岩:唐朝著名将领,曾是女皇武则天的近臣。

  金 陵明 氏 五代后梁 时人 明章,子 孙 有北宋参知政事明镐,等等主要分布在 四川省成都,湖北省随州,江西省南康,上犹,江苏省 南通市如皋县, 通州市

  /////////////////////////////////////////////////

  湖北省明氏 始祖五代后唐时人 明冕,长子和次子留住通山县通羊镇,冕公携 三子移居阳新 县排市镇,[古代为兴国远滩]子孙有很多,代表人物有 工部尚 书明彦才,等等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二十多 个县市外省也有不少, 世系和辈份都很清楚具体情况查家谱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姓氏,就是遁入了空门都要姓「释」。不过向来所谓的「百家姓」,仅指北宋时代流传下来的《百家姓》,后来者即使尊贵如康熙雍正的「爱新觉罗」或老佛爷的「叶赫那拉」,都要被摒诸门外。中国香港人一向活泼开明,不喜墨守僵化规条,所以「百家姓」对大多中国香港人来说,熟知顺口溜:「陈李张黄何,欧周胡马麦」,想必已心满意足。 今天的中国香港人,几可说都是「移民」。早在北宋年间已移民至新界的,以「五大族」:邓、文、廖、侯、彭等氏族,最为兴盛。历数个世纪,都在新界一带处于领导地位。 二十世纪以还,中国香港的重要姓氏,已不限于「五大族」。只因百家人士,都涌至这片九龙吐珠的福地。其中当然包括了「董」姓。原籍上海的特首 ,正是在1947年方随家人抵港定居。事实上 系出名门,其父为叱咤国际航运界的船王董浩云。中国人讲究门第,都冀盼得享如 般克绍箕裘的福气。更有的索性以家族姓氏作招牌。在中国香港,无人不晓的例子,包括了「邵氏兄弟影片公司」。这个由邵逸夫爵士与其兄创立的**王国,缔造了无数个星光熠熠的梦。同样,中国香港饮食界的台柱之一,有「深井陈记烧鹅」,以色香味为中国香港庞大的陈姓人士争光。 「陈」无疑是大姓。现在中国香港最举足轻重的女性——方安生女士,夫家都姓「陈」。尽管外地传媒唤她为「中国香港的良心」,中国香港人却总爱暱称她「陈太」或「陈四万」(广府话常以「笑到四万咁口」表达笑容灿烂),无意间忽略了她娘家的「方」姓。扬名中外的Jacky Chan陈港生,中国香港人也没多理会他的本姓,只管唤他「成龙」。幸而「影迷公主」陈宝珠,连名带姓的刻在中国香港人的集体记忆里。著名填词人陈蝶衣,或许对名声毫不介意,只让《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等一阙阙风流歌韵,在华人社会口诵相传。 有道是「广东陈、天下李」,意谓广东省以「陈」姓人士居多,然而普天下却以「李」姓人士为众。中国香港「李」姓的也大不乏人,教人难忘的却一定少不了她——为中国香港摘下第一面奥运金牌的风帆选手李丽珊。当然,总有人会艳羡世界级富商李嘉诚父子的成就,也总有别人倾慕作家李碧华、摄影家李家升、大导演李翰祥的才华,还有那不灭的Bruce Lee李小龙神话。 虽说「李」姓者众,然而据说全中国华人以「张」姓最多,达一亿人。在中国香港,姓「张」的都很值得骄傲。且看演艺界,张曼玉是中国**史上获奖最多的女演员。连获中国香港杰青及世界杰青荣誉的张学友,单是《吻别》一碟的全球销量已高达三百万张。还有为新派武侠片奠下楷模的导演张彻,「中国**大王」张善琨,新进玉女张柏芝,原名张玉瑛的五、六十年代歌影巨星葛兰,华南影帝张瑛、张活游。张活游的公子,是纵横影圈数十年的导演楚原(原名张宝坚),共执导**超过120部,1973年的作品《爱奴》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之一。 广府话里「黄」跟「王」同音,容易混淆,所以中国香港人每爱声明是「三划王」或「大肚黄」以作识别(「黄」字里的「由」酷似一个大肚子)。也有人嫌不雅要另说成「江夏黄」,想必是源自廿四孝里的江夏黄香。「黄」与「王」俱是大姓,无分轩轾。黄金宝与黄德森两位运动员,分别在单车及风帆两项运动范畴,光耀中国香港门楣。王晶(原名王)与王家卫两位导演,更是中国香港影业的一时瑜亮,俨然中国香港大众主流**与小众主流**的代表符号。 「吴」姓的读音,也使它在中国香港的姓氏中,别具趣味。其一是与「伍」姓共享的。盖唯有中国香港人方会把这两个姓氏英译为没有元音的Ng,致使很多洋人张口结舌。其二则是它在广府话中「吴」与「唔」同音。「唔」有否定之意,于是「吴」姓人士取名时都不得不格外小心,且看1979年的中国香港**亚军,尽管明艳照人,芳名却唤作「吴美丽」。「吴」姓人士要是无意于这种美丽的幽默,或可参考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挤身荷里活大导之列的吴宇森等优秀例子。 中国香港集大江南北人才之盛,教人认识好些较为罕见的姓氏。万众瞩目的娱乐圈,在这方面就有不俗的贡献。例如新进小花丽明**姓「滕」,昔日小花黛音**姓「景」,昔日当家花旦骞人**姓「缪」、一代黄梅调歌后静婷**姓「席」。体坛也不甘示弱,有姓「齐」的羽毛球名将宝华**,有姓「湛」的攀山好手易佳先生。其他界别的代表,当然不能遗漏了红遍娱乐新闻媒体的商界人士「宝**」咏琴女士。 此外,不少旅港的外籍人士,比方说二十世纪的殖民地英籍官员,都爱入乡随俗,取个有中国人姓氏的中文名字,使不少姓氏平白多了一批「新丁」。且看位处北角的中文名校——金文泰中学,留名的正是第十七任港督Sir Cecil Clementi。不知就里的海外华人,还道是哪位「金」姓华籍商贾名人也说不定。末代港督Mr Chris Patten更全盘华化,自己取名彭定康,妻子唤林颖彤,三位漂亮千金四播的艳名,分别是姓彭名洁思、丽思、雅思。彭定康本人还始料不及地被中国香港人冠以浑号「肥彭」,亲切得有如港式茶餐厅里的富泰掌柜。 所以在中国香港别粗看名字就断定那是否中国人。就算是台湾出道中国香港起飞的中日混血艺人金城武,他承袭的姓氏也非中国单姓「金」,而是日本复姓「金城」。 唐代刘禹锡有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慨叹往昔六朝王、谢高门的没落。今天的中国香港,幸而没有如斯森严的门第,有的是各人头上的一片自由晴空,谁都可飞上枝头。没有贵族,则每个人都可成为贵族,只看谁懂「同台食饭,各自修行」的道理。当然,那不是穿两件国际名牌服装就可以侥幸了事的。 以上系中国香港的姓氏

不要看到百家姓就不看--

参考: blogyam/roffice/archives/970521

中国香港原居民姓氏族谱 姓氏 文氏 王氏 毛氏 方氏 朱氏 李氏 杜氏 吴氏 何氏 林氏 邱氏 胡氏 侯氏 翁氏 徐氏 袁氏 唐氏 梁氏 许氏 张氏 陈氏 陶氏 程氏 曾氏 冯氏 邹氏 温氏 彭氏 黄氏 叶氏 廖氏 郑氏 赖氏 蔡氏 邓氏 刘氏 黎氏 谢氏 钟氏 关氏 萧氏 罗氏 杂类 所有下述族谱的微缩胶卷

均收藏在大学图书馆地下之特藏图书库柜台。 libcuedu/electronic/genealogy 2006-10-30 21:49:42 补充: 文风俗通:「周文王子孙以谥为姓」。 路史:「太岳后有文氏

一云

当出卫将 军文子之后」。 续通志:「文彦博

本姓敬

其先以避后晋石敬塘讳

更姓文」

望出雁门。 宝安文氏族谱 UL HK Studies CS1169W45 P3 文氏族部下卷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 文氏族谱 [显微资料] 蜀派钱市固塘开祖泰亨始祖 UL Microform mic1219 新界新田村文氏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518 2006-10-30 21:50:53 补充: 王百粤姓氏考略:「姬姓

望出太原

周太子晋之后」。吴梅村宛平王氏家谱序:「吾闻王氏

有姬姓

有妫姓

有子姓

姬姓曰太原

琅琊

京兆

河间;妫姓曰北海

陈留;子姓曰天水

东平

新蔡

山阳

中山

章武

河东

汲郡

其他

共有四十余望

而唐室宰相表

五氏十三人

定着为琅邪

太原

京兆三族」。 2006-10-30 21:51:49 补充: 宋濂王府君墓版文:「惟王氏所出不一

有姬姓者二族

有妫姓

子姓者各一族

有虏姓者析四族

余未暇论述

然姬姓二族

皆出于周

其一

始于王子晋之子司徒宗恭

其后则太原

琅琊为尤盛

其一

始于毕公高之子毕万

其后则京兆

河间

为龙蕃

二者皆以王族

故氏之于王云

太原之族

自秦汉以至于唐

最多显著

与清河之崔

陇西之李

荣阳之郑

范阳之卢

天下号为五」。 2006-10-30 21:52:39 补充: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姓纂

王姓出太原

琅邪

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北海

陈齐王田和之后

东海出姬姓毕公高之后

高平

京兆

信陵君之后

天水

东平

新蔡

山阳

中山

章东武

河东者

殷王子比干孙号王氏

唐玉宗

隋末改王氏」。 姓氏考略:「姓派别甚多

通志

京兆

河间之王

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此姬姓之王

出北海

陈留者

舜之后

此妫姓之王

出汲郡者

王子比干后

此子姓之王

出河南者

为可频氏;出冯翊者钳耳族

出营州者本高丽

出安东者本阿史布

此皆虏姓之王

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

2006-10-30 21:53:01 补充: 号曰王氏

广韵所载

有廿一望

太原

琅邪

北海

陈留

东海

高平

京兆

天水

东平

新蔡

新野

山阳

中山

章武

东莱

河东

金城

广汉

长沙

堂邑

河南

以太原

琅邪为尤著

其余

又有赐姓

冒姓者

如汉书燕 之玄孙嘉

王莽时献符令

赐姓王氏

又王世充

本西域胡支氏

冒姓王

又五代王保义

则刘去非

冒姓王」。金竹排村王斯福家族谱 UL Microform mic1215 2006-10-30 21:53:30 补充: 毛姓纂:「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

因以为氏

支孙为周卿士

毛伯过

毛伯得

并毛公之后也

赵有毛遂

汉有毛公

治诗

赵人也」; 姓源:「周文王第八子郑」

汉毛公

即毛亨

治诗

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

时称为大毛公

苌为小毛公

望出西河

荥阳。 姓氏考略:「又氐酋有毛氏

苻健将有毛贵

见前秦录

明有伏羌侯毛忠

为赐姓」。 历代族内总薄 (毛氏)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9 2006-10-30 21:54:58 补充: 方明方正学族谱序:「方氏出于罔之裔方雷

比他姓为最先

黄帝时有曰明者

在七圣之列

其后有回

为帝舜友」。明宋濂方氏族谱序:「方雷者

西陵氏女

轩辗之正妃

是为嫘祖

或曰

罔之子曰雷

封于方山

后人因以方为氏

未详孰是」。姓纂:「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 诗小雅:「方叔莅止」

传:「方叔

士也」。 东莞方氏族谱 UL CS1169F3F3 东莞方氏族谱 : 2006-10-30 21:55:20 补充: [第一卷] UL CS1169F3F3 1965a 东莞方氏族谱 UL CS1169F3F3 1965b方氏家乘UC Univ Archive CS1169F32 1989方氏族谱UC Univ Archive CS1169F32 1992东莞方氏族谱 [显微资料]UL Microform mic1232 2006-10-30 21:55:41 补充: 朱姓纂:「颛顼之后

周封曹挟于邾

为楚所灭

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一云

舜臣朱彪之后

齐有朱毛

汉有中邑侯朱进

隐陵侯朱濞

吴郡

汉功臣

又都昌侯朱车

车至买臣

会稽太守」;望出沛国

义阳

吴郡

河南。 魏书官氏志:「渴浊氏

可朱浑氏

并改为朱氏」。 家乘 (朱氏族谱) [显微资料] 𪉃谷树村 UL Microform mic1220 2006-10-30 21:59:37 补充: 李姓纂:「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咎繇

为尧理官

子孙因姓理氏

裔孙理征

得罪于纣

其子利贞

逃难伊侯之墟

食木子得全

因变姓李氏」。姓氏考略:「一云

李古字通

老子因祖为理官

以为姓

望出陇西」。北史李士谦传:「赵郡李氏

为赵将武安君之后

李左车其先也」。晋书后蜀载记:「李特

蜀宝人」。 魏书官氏志:「叱李氏改为李氏」。路史:「徐氏、 邴氏、 安氏、 杜氏、 胡氏、 弘氏、 郭氏、 麻氏、 鲜于氏、 张氏、 阿布氏、 阿跌氏、 舍利氏、 朱邪氏、 董氏、 罗氏、 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 朱彝尊李氏族谱序 2006-10-30 22:00:05 补充: :「李氏望陇西

其次赵郡

陇西之系兴唐

本支日蕃

定着房三十有九

而赵郡亦有南东西三祖之别

定着六房

族最大

出张王刘赵之上

李白诗云

我李百万叶

柯条中州

其言大而非夸者邪」。小滘村李祖茂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5 大滘村李茂桂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沙螺洞UL Microform mic1225 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乌蛟腾 2006-10-30 22:03:30 补充: ULMicroformmic1221 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涌尾UL Microform mic1221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 莲澳村三福堂[联澳村]UL Microform mic1225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新界西贡北约十四乡輋下 李奕升遗存 UL Microform mic1223李氏族谱 [显微资料]黄贝岭约禾坑村ULMicroform mic1225李如奎祖族谱 [显微资料]九担珠村UL Microform mic1222 泥塘角村李开魁祖家族谱 [显微资料] UL Microform mic1216涌尾李捷登家族谱

参考: libcuedu/electronic/genealogy

【开心学国学】义庄

唐朝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使世家大族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经济地位的不稳固。宋代官僚阶层要想长保富贵,就不能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