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可以告诉我郭氏家谱吗
找到一个本家啊,呵呵。
好像姓郭的没什么名人的。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湖南郴州 临武县麦市乡上桥村就有一支郭氏 供奉的祖先就是郭子仪。他们的郭氏祠堂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你可以试着去找找线索
我这里可以查询的郭氏家谱中也有以下是郭子仪的子孙
安徽 亳县 亳县郭氏宗谱 [10卷] 1926年
来源一
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项之少子阳)也称
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郭来自虢,古代二字通用,古郭国在今山东聊城西北一带,郭姓出自古郭国。夏后御臣郭哀,夏王孔甲大臣郭支是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商朝时,郭国降为子爵,商王大臣郭崇是其杰出的代表。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公元前670年灭于曹,子孙遂以国为氏。任姓﹑郭姓至少有4000年历史。[1]
来源二
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周平王东迂时,西虢东迁于
郭氏始祖
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迂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迂有功的郑国,东虢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另封虢叔之孙虢序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号郭公。四个虢国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姬姓郭已有3000年的历史。[1]
来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围、池是也。”郭,亦称廓,字义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传。[2]
来源四
回 族中 的 大姓郭 姓,早 期见于 元代福建 泉州和惠安等地。 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 族人汉字姓的由来。元朝时福建出现亦思法杭兵乱,发生“反色目”的排外风波,回 族郭氏为求得拖延和留在中国,只好改假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下,故改以郭子仪为祖,"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即郭氏先祖的关巩(波斯语译"巩"谐音为汉字姓"郭",且阿拉伯人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的关巩谐音译为郭关的。今泉州和惠安百崎乡万余名回 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 姓回 族,多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郭关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 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
来源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在五代时期,后晋政权中有一著名将领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的后裔。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养子、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家为家奴,常跟从李嗣昭征伐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字姓为郭氏。
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称郭氏至今。北方,西方少数民族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
来源六
满族郭珲氏,亦称古勒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满语拼音为Gohun Hala,汉义“钩子”,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佳氏,满语拼音为Go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勒本氏,亦称郭尔本氏,满语拼音为Golbon Hala,汉义“衣架”,世居黑龙江郭洛果多(今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拼音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郭氏等。
《八旗通志》记载:
满族郭齐里氏,亦称柯齐礼氏、科奇哩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西伯利亚 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世居辽宁省新宾一带,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郭氏、李氏等。
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陶氏等。
满族郭武尔氏,满语为Gour Hala,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郭氏、武氏等。
来源六
源于冒姓或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商有引各种原因改为郭氏者,例如后梁政权中有大臣郭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再有后周政权的太祖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随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来源七
源于朝鲜族。朝鲜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高丽玄宗执政时期,公元1024年),郭祥避辽、宋两国之战乱而迁居朝鲜半岛清州郡(今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定居,此后在韩国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称清州本贯郭氏。
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他在宋真宗赵恒宣和四~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六年(高丽仁宗王楷执政时期,公元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两国之战乱迁居到朝鲜半岛玄风郡,即今朝鲜密阳市玄风县,此后在朝鲜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称玄风本贯郭氏。
来源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豁罗剌思氏的后裔,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蒙古喀尔喀部的分支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
⑵蒙古族郭尔罗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郭子仪的故里在陕西,但是后人的下落并没有记载
来源: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
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扩展资料: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1] 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郭姓大约有10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6%,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山西、甘肃,这四省郭姓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北、山东,这二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国的郭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晋甘为中心的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郭姓大约有9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七大姓。宋元明约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郭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
明朝以前,郭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和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郭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山西为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218%。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西二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40%。
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河北,这三省的郭姓又集中了23%。明朝时西南的贵州和云南郭姓稀少。宋元明期间,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由西向东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地晋冀鲁、南方赣浙二块郭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500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500多万,大约增长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
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
在近600年时间里,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北、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郭姓
-郭子仪
有谁可以告诉我郭氏家谱吗
本文2023-12-08 13:19: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