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第1张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丰都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北距重庆主城九区172公里,南距湖北宜昌476公里。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单独设县。

丰都县辖21个镇7个乡2个街道,即虎威镇、社坛镇、三元镇、许明寺镇、董家镇、保合镇、仁沙镇、兴龙镇、树人镇、十直镇、兴义镇、双路镇、高家镇、龙孔镇、暨龙镇、龙河镇

以及:武平镇、江池镇、湛普镇、包鸾镇、南天湖镇、双龙场乡、青龙乡、三建乡、三坝乡、栗子乡、都督乡、太平坝乡、名山街道、三合街道,共有53个居民委员会、277个村民委员会。

以下为各乡镇人口列表:

虎威镇:地处重庆市丰都县西部,总人口26万人。

社坛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总人口50800人。

三元镇:地处长江北岸,距丰都县城59公里,总人口23237人。

许明寺镇:位于长江北岸,与垫江、忠县接壤,距县城64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

董家镇:1984年建镇,1992年飞龙乡并入。总人口约308万人。

保合镇:面积78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6万人。

仁沙镇:下辖石盘滩村、永坪寨村、仁寿村。总人口31万人。

兴龙镇:兴龙镇位于丰都北岸黄草山脉下的渠溪河畔,户籍人口21000人。

树人镇:距丰都县城20公里,辖区面积892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

十直镇:位于丰都北岸,长江之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3489户38642人。

兴义镇:全镇海拔175~1200米,幅员面积1142平方公里,总人口385万人,常住人口5万余人。

双路镇:全镇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18172人。

高家镇:位于丰都县东南部,地处长江之滨,是丰都县的“东大门”,户籍人口43887人。

龙孔镇:位于丰都县城东部,距丰都县城33公里,全镇共16740户、26387人。

暨龙镇:暨龙镇地处丰都长江南岸山区,距县城60公里,总人口14万人。

龙河镇:全镇幅员面积139平方公里,总人口51130人。

武平镇:全镇幅员面积15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17417人。

江池镇:位于丰都县“东大门”,全镇幅员面积684平方公里,总人口174万人。

湛普镇:全镇幅员面积3765平方公里,全镇共有户籍人口9635人。

包鸾镇:地处丰都县城北,距主城区54公里,有2880户10261人。

南天湖镇:地处长江南岸,距县城约42公里,下辖9村1社区64小组18万人。

双龙镇:全镇幅员面积78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青龙乡: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北部,距县城77公里。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13万。

三建乡:位于长江南岸,距丰都县城28公里。总人口13941人。

三坝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1567平方公里,总人口13324人。

栗子乡:全乡幅员面积442平方公里。总人口3638户12633人。

都督乡:幅员面积782平方公里,距县城96公里,总人口4309人。

太平坝:全乡幅员面积637平方公里(不含林场森林面积),下辖5个村22个社,1236户4437人,

名山街道:是中国重庆市丰都县下辖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名山街道幅员面积636平方千米。人口62万。

三合街道:前身为三合镇,街道实有人口约2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8万人,农业人口2万人)

扩展资料:

丰都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5798万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283万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45743万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785772万元,同比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2:458:38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434元,比上年提高6598元。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23684人,比上年减少6710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245684人,乡村人口578000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427632人,女性人口396052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0。

全年出生人口8059人,人口出生率为98‰,死亡人口10039人,人口死亡率为1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出生婴儿性别比106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迁入人口5369人,迁出人口10117人。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786万人,比上年减少08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94%,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丰都县

丰都县人民政府网-2017年丰都县统计公报

动易政府-丰都县政府检索平台

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