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是因为做了什么,才会在生下皇子以后被送给别人抚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荀氏是因为做了什么,才会在生下皇子以后被送给别人抚养?,第1张

古代的时候,人们格外重视子嗣问题,如果女人没有生下孩子,就会受到婆家的冷待,尤其是皇家,更是重视女子是否能够生育,这会影响女人的一生。

不过这一点,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那里行不通,在他的后宫中,皇后虽然没有生育,但是颇受宠爱,而他的妃子虽然生下了两位皇子,但是却被送给老汉,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睿当琅琊王的时候,在自己的封地上遇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就是虞孟母。虞孟母是大家族出身,从小就十分聪慧,才貌双全。但是在年幼的时候,家道中落,从此活得不如普通人。

司马睿在遇到她之后,被她的才情打动,又十分可怜她的经历,就将他接进宫中,封为了王妃。两个人成婚后十分恩爱,虽然虞孟母没有为司马睿生下孩子,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感情。

而在这个时候,宫中的一名荀氏宫女得到了司马睿的临幸,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荀氏的身份比较低微,再加上司马睿只喜欢虞氏一个人,所以荀氏的生活待遇没有得到改善。

但是荀氏却不自量力,认为自己有两个儿子,是可以取代王妃的,所以就传播了很多关于王妃的坏话。司马睿知道之后十分的生气,后来还将荀氏送给了一个老汉为妻。想来荀氏也不会想到,自己为司马睿生下了两个儿子,却被赠给了别人。

后来司马睿登基称帝,建立了北魏,这个时候虞氏已经病逝了。于是司马睿将自己的妻子于是追封为“敬皇后”,并表示此生都不会立后。由此可见,司马睿是多么的喜欢自己的妻子,但是将生下孩子的荀氏送给别人,也是有一些绝情的。但是荀氏错就错在她的不知足,想要取皇帝心爱的女子而代之。

其实女人一旦失去了自由,就成了一个悲剧。她的一生都要围着男人转,没有自主意识,是生是死,也全由男人说了算,这是让人愤恨的。

所以生在现代的女人,一定要珍惜现在,不要依附别人,要记住,能够依靠的人只有自己,只有这样,女人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不被别人摆布。女人从来不弱,封建社会女人就有没低头的,现代社会女人更要挺直腰背,实现自己的价值!

古人的名字其实是分开的,《颜氏家训》提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礼记》也说:“幼名,冠字。”意思是出生几个月后取名,行冠礼后取字也就是表字。

三国时期有些人名和表字套用现在的词汇来看有点令人忍俊不禁,比如袁术字公路、眭固字白兔、丁廙字敬礼等等,有些则是意味深长;还有些则是生僻的保准你要去查字典;论取名字三国我只佩服颍川荀氏:实在惭愧,一大半我都不认识,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颍川荀氏

三国时期不少风云人物都有一个显赫的祖先,不过其中真真假假,比如孙坚说是孙武后人,但《三国志》的记载却不是那么肯定:“盖孙武之后也”,至于刘备自称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质疑之声更多,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却是可信的,比如今天要说到的颍川荀氏,《后汉书》记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

颍川荀氏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后人,三国荀氏的发达始于汉和帝至汉桓帝时期的荀淑,荀淑品行高洁有知人之明,处事正直且明于治理,被称为“神君”,他有八个儿子个个才华出众,人称荀氏八龙;汉献帝时的尚书令荀彧是他的孙子,魏国第一任尚书令荀攸是他的从曾孙(荀攸的祖父荀昙是荀淑的侄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荀氏成为了豫州乃至中原地区最富盛名和最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之一。

荀彧心向汉室,但是随着曹操地位的上升和野心的日益增长,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无可调和,终于在212年荀彧劝阻曹操称魏公后忧虑而死,也正因为荀彧一心只做汉臣,所以曹魏立国之后荀彧无缘配享曹魏太庙。

不过荀彧虽死,曹氏对颍川荀氏仍然很看重,加上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拥有相当多的政治资源,他们之间更是通过联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颍川荀氏在曹魏混得相当不错,比如荀彧长子荀恽娶了曹操之女安阳公主,孙子荀霬娶了司马懿的女儿,荀彧女儿则嫁给了陈群,荀彧次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等等,曹魏风云变之下颍川荀氏仍然能左右逢源而屹立不倒。

荀氏似乎有个传统,那就是取名都比较生僻,荀彧经常被错读成苟或就不说了,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荀氏八龙至少就有两个生僻字。

和荀彧同辈的荀氏族人取名同样生僻,比如荀彝(荀攸的父亲)、荀爽之子荀棐、荀彧的堂兄荀愔,其余荀谌、荀衢也不算是常用字,到了荀彧子侄辈和孙辈取名更是一代更比一代生僻。

荀彧至少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荀恽、荀俣、荀诜、荀顗、荀粲,此外加上荀谌之子荀闳,荀彧的孙子荀甝、荀霬,荀爽的孙子荀肸和曾孙荀勖等等,不算荀氏八龙这一代,从荀彧这一辈开始算起,随便列举十个:荀彧、荀棐、荀愔、荀俣、荀诜、荀顗、荀闳、荀甝、荀霬、荀肸,不查字典能认出一半以上算你厉害!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玡)、《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荀氏是因为做了什么,才会在生下皇子以后被送给别人抚养?

古代的时候,人们格外重视子嗣问题,如果女人没有生下孩子,就会受到婆家的冷待,尤其是皇家,更是重视女子是否能够生育,这会影响女人的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