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女属虎男属鼠
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
孙安徽怀宁孙氏宗谱[22卷,首末各1卷]存18册(缺卷1,3-4,14,16,19)[522页]
孙安徽怀宁孙氏宗谱[22卷,首末各1卷]存18册(缺卷1,3-4,14,16,19),1948[14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宗谱存1册(卷2),1866[140页]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宗谱存3册(卷3,11,卷末),186-[396页]
孙安徽怀宁官庄孙氏族谱[13卷]存2册(卷1-2),1795[174页]
孙安徽蒙城(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安徽潜山孙氏族谱[38卷,首3卷,末2卷]存29册(共缺15卷)[5344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10卷](复本1)10册(817页),1911[817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10卷](复本2)10册[940页]
孙安徽寿县孙氏支谱[6卷]6册(551页),1893[551页]
孙安徽宿县(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安徽太平宣池富春孙氏宗谱[10卷]10册[798页]
孙安徽桐城孙氏宗谱15册(1477页),1903[1478页]
孙安徽黟县古筑孙氏家谱[4卷]6册[497页]
孙福建安溪狮渊孙氏宗谱[8卷]存1册(卷1),2001[192页]
孙福建福安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福鼎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福清柳塘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155页),2007[155页]
孙福建古田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晋江塔江乐安孙氏公谱[10卷]存1册(上册),2008[400页]
孙福建屏南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寿宁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厦门柳塘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155页),2007[155页]
孙福建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福建永泰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福建周宁闽东孙氏志[不分卷]1册(222页),2007[222页]
孙广东潮阳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海丰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惠来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揭阳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陆丰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6卷]1册(565页),2002[314页]
孙广东梅县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世与学养1册(118页),1972[119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家世源流考1册(46页),1947[47页]
孙广东(孙氏)国父家世源流考1册(57页),1943[55页]
孙广东孙氏族谱[6卷,首1卷]4册(479页),1938[479页]
孙广东忠埧孙氏族谱节钞及有关文件1册(120页),1941[83页]
孙广东沙边孙氏族谱[4卷]4册(365页),1938[366页]
孙广东不详上袁田孙氏族谱1册(48页),1976[50页]
孙广东不详孙氏族谱(忠埧)1册(57页),1933[60页]
孙广东不详富春龙门孙氏宗谱38册[4231页]
孙河北宁晋宁晋孙氏族谱[4卷]8册(515页),1907[516页]
孙河北原武孙氏族谱1册(200页),2022[200页]
孙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复本1)4册(233页),1926[233页]
孙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4册(241页),1926[241页]
孙河北枣强山东淄川村孙氏家谱1册(740页),2001[738页]
孙河南固始狮渊孙氏宗谱[8卷]存1册(卷1),2001[192页]
孙河南济源孙氏族谱1册(61页),2022[61页]
孙河南洛阳洛阳谷水孙氏族谱(乐安世家)[7章]1册(230页),1995[129页]
孙河南密县孙氏家谱(映雪堂)1册(95页),1993[84页]
孙河南睢县睢州孙都堂孙氏族谱[2卷]2册(493页),2012[493页]
孙河南中牟孙氏族谱1册(200页),2022[200页]
孙湖北崇阳孙氏宗谱[30卷首1卷]存8册(缺多卷)[908页]
孙湖北鄂城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87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三修族谱[12卷](谷诒堂)12册(611页)[611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53页]
孙湖北黄冈孙氏族谱[12卷]12册[4994页]
孙湖北罗田孙氏宗谱[各房分谱,首7卷]80册[8780页]
孙湖北麻城孙氏宗谱[6卷](金声堂)6册(395页)[395页]
孙湖北麻城孙氏宗谱[8卷]8册(513页)[513页]
孙湖北蕲春孙氏宗谱[系图4卷,世传22卷,首2卷]存24册(缺系图卷2,4,世传卷16,18)[24
孙湖北浠水孙氏三修族谱[12卷](谷诒堂)12册(611页)[611页]
孙湖南长沙孙氏支谱[4卷]4册(377页),1949[378页]
孙湖南长沙孙氏支谱[8卷]8册(702页),1948[703页]
孙湖南沣县孙氏族谱(乐安堂)[22卷]存2册(卷1-3),1842[166页]
孙湖南沣县孙氏族谱(乐安堂)[40卷]存3册(卷1-5),1931[304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支谱[4卷]4册(377页),1949[378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族谱[10卷]存4册(卷1,5,7,9),1922[417页]
孙湖南宁乡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祁阳孙氏续修宗谱1册(285页),2003[149页]
孙湖南祁阳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湘乡孙氏四修族谱1册(100页),1937[100页]
孙湖南湘乡孙氏续修支谱存3册(卷中下,卷9),1912[270页]
孙湖南新化孙氏三修通谱存6册(缺卷2-11),不详[595页]
孙湖南益阳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36卷,首6卷](复本1)41册[3335页]
孙湖南益阳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36卷,首6卷](复本2)41册[4941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10册(528页),1889[529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590页]
孙江苏常熟孙氏宗谱[20卷]20册(961页),1889[961页]
孙江苏丹阳前观孙氏宗谱[8卷]8册(677页),1901[678页]
孙江苏丹阳孙氏宗谱[6卷]6册[439页]
孙江苏丹阳云阳孙氏宗谱[12卷]14册(1314页),1929[1314页]
孙江苏丰县古丰孙氏族谱[4卷]存3册(缺卷1),2007[410页]
孙江苏丰县古丰孙氏族谱存1册(缺卷5),1963[80页]
孙江苏江都孙氏家谱[14卷]14册[1407页]
孙江苏江阴沙洲孙氏宗谱[16卷]16册(1015页),1889[1016页]
孙江苏江阴沙洲孙氏宗谱[18卷]存18册(缺卷4)[1550页]
孙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咏[7卷]1册(417页),1929[420页]
孙江苏南通新安迁通孙氏家乘[12卷,首1卷]12册(1303页),1927[1304页]
孙江苏武进孙第桥礼嘉桥孙氏宗谱[上下集]2册(845页),2000[846页]
孙江苏武进孙第桥礼嘉桥孙氏宗谱存13册[1401页]
孙江苏武进毘陵孙氏家乘[16卷]20册[1812页]
孙江苏武进毘陵孙氏家乘存19册(卷2-9,11-12)[1721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0册(528页),1889[529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458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12卷]12册(936页),1930[936页]
孙江苏无锡孙氏宗谱[20卷]20册(961页),1889[961页]
孙江苏锡山孙氏宗谱[10卷首1卷](映雪堂)10册(1590页)[1590页]
孙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13卷,末1卷]12册(414页),1926[415页]
孙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13卷,末1卷]12册(461页),1926[462页]
孙江苏镇江孙氏族谱[4卷]4册(183页),1811[184页]
孙江苏镇江润州孙氏族谱[4卷]4册(261页),1797[262页]
孙江苏镇江润州孙氏重修族谱[6卷]6册(462页),1905[463页]
孙江西抚州双溪孙氏三修宗谱[5卷首1卷]存3册(缺卷首,3-5),1923[371页]
孙江西乐安乐安孙氏大成谱[3卷]3册(946页),2011[946页]
孙江西上饶双溪孙氏三修宗谱[5卷首1卷]存3册(缺卷首,3-5),1923[371页]
孙江西婺源泓塘乐安孙氏支谱[4卷首末各1卷]存1册(卷首),1887[166页]
孙江西婺源湖溪乐安孙氏宗谱[8卷]8册[836页]
孙江西不详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孙氏卷1册(430页),2011[430页]
孙江西不详孙氏宗谱[6卷](金声堂)6册(395页)[395页]
孙江西不详孙氏宗谱[8卷]8册(513页)[513页]
孙山东博山般阳颜山孙氏谱族谱[8篇]1册(548页),2001[548页]
孙山东费县孙氏族谱5册(1816页)[1817页]
孙山东即墨孙氏宗谱2册(107页),1681[108页]
孙山东即墨孙氏谱书[不分卷]1册(34页),1894[34页]
孙山东莱芜封邱孙氏五修族谱[不分卷]存1册(卷1),2004[184页]
孙山东牟平(孙氏)族谱8页,1984[5页]
孙山东牟平[孙氏族谱]6页,1986[3页]
孙山东平度孙氏家乘[4卷]4册(322页),1849[323页]
孙山东青岛[孙氏家谱]2页,1984[1页]
孙山东曲阜岘阳孙氏族谱[18卷,首末各1卷]12册[1116页]
孙山东寿光乐安孙氏寿光北城西孙氏宗谱[不分卷]1册(203页),2007[203页]
孙山东烟台[孙氏家谱]1册(10页),1984[7页]
孙山东烟台[孙氏家谱]1册(12页),1984[6页]
孙山东沂水封邱孙氏五修族谱[不分卷]存1册(卷1),2004[184页]
孙山东章丘般阳孙氏家谱(四支一册)1册(1266页),2004[643页]
孙山东沾化沾化孙氏族谱[上下卷]1册(436页),2009[434页]
孙山东淄博般阳颜山孙氏谱族谱[8篇]1册(548页),2001[548页]
孙山东淄川孙氏族谱1册(271页),1997[272页]
孙山东淄川山东淄川村孙氏家谱1册(740页),2001[738页]
孙山东淄川般阳孙氏家谱(四支一册)1册(1266页),2004[643页]
孙四川会东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会理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宁南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四川万县孙氏族谱[10卷]存4册(卷1,5,7,9),1922[417页]
孙高雄(孙氏)族谱3页,1982[3页]
孙高雄乐安孙氏迁台祖谱1册(24页),1985[13页]
孙高雄高雄大社孙氏系统图页2,不详[2页]
孙苗栗宁化孙氏族谱1册(48页),1984[26页]
孙孙氏家谱1册(36页),1977[20页]
孙宁化孙氏族谱1册(48页),1984[26页]
孙禾山孙氏族谱1册(56页),1761[39页]
孙台南麻豆镇孙氏族谱9页,1971[11页]
孙孙氏族谱9页,1981[6页]
孙云林孙氏族谱1册(16页),1985[10页]
孙彰化孙氏族谱1册(16页),1985[10页]
孙不详(孙氏)祖谱2页,1984[1页]
孙不详[孙氏家谱]1册(10页),1984[7页]
孙不详[孙氏家谱]2页,1984[1页]
孙不详不详乐安孙氏大成谱[3卷]3册(946页),2011[946页]
孙云南昆明乐安堂云南昆明市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256页),2004[256页]
孙云南巧家乐安堂会川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2页),2007[175页]
孙云南宣威乐安堂云南宣威孙氏族谱[不分卷]1册(319页),1997[319页]
孙浙江富阳富春龙门孙氏宗谱38册[4231页]
孙浙江浦江浦阳槁溪孙氏宗谱(十七修)[5卷]5册(1060页),2003[1050页]
孙浙江绍兴天乐孙氏宗谱[20卷]22册[2457页]
孙浙江绍兴会稽孙氏宗谱[24卷]14册[1809页]
孙浙江绍兴绍兴孙氏宗谱[25卷](复本1)16册(2168页)[2168页]
孙浙江绍兴绍兴孙氏宗谱[25卷](复本2)16册(2263页)[2263页]
孙浙江绍兴阳川孙氏宗谱[30卷]10册(634页),1830[634页]
孙浙江绍兴阳川孙氏宗谱[30卷]10册(999页),1830[998页]
孙浙江吴兴孙氏先德传[1卷]1册(16页),清代[17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孙氏宗谱[10卷]10册[1131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孙氏宗谱[4卷]7册(660页),1924[661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湘湖孙氏宗谱[24卷](复本1)存2册(四房行传),1928[215页]
孙浙江萧山萧山湘湖孙氏宗谱[24卷](复本2)存22册[2458页]
孙浙江永康(胡氏卢氏马氏孙氏王氏)古山志2册(984页),1997[985页]
孙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2卷]6册(216页),1807[217页]
孙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存1册,1808[107页]
孙浙江余姚孙氏宗谱[6卷,首1卷]7册(643页),1854[644页]
孙浙江余姚洋溪孙氏宗谱[10卷,首1卷]9册(925页),1940[926页]
孙浙江余姚余姚孙氏宗谱[20卷]8册(580页),1919[581页]
孙浙江诸暨孙氏宗谱[3卷]存2册(缺卷1),2008[786页]
孙浙江诸暨诸暨渔橹孙氏宗谱[3卷]3册(1220页),2008[428页]
孙不详不详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不分卷]1册(863页),1999[861页]
孙不详不详孙氏宗谱世系源流[不分卷]1册(431页),1996[429页]
孙不详不详赤石岗孙氏家谱绵延表1页,不详[3页]
孙不详不详阳川孙氏宗谱[18卷]12册(896页),1791[897页]
王浙江永康(胡氏卢氏马氏孙氏王氏)古山志2册(984页),1997[985页]
张河北玉田孙氏家谱稿(复本2)4册(234页),1926[234页]
桕村孙氏家乘[124页]
甬北孙氏宗谱[345页]
蛟川淸水桥孙氏宗谱[532页]
鄞东韩岭孙氏宗谱[465页]
四明章溪孙氏宗谱[871页]
鄞县北渡孙氏宗谱[1445页]
港口孙氏宗谱[147页]
萧王孙氏宗谱[1153页]
孙氏宗谱清孙朝珍纂修木活字本崇明崇明孙氏33页
华溪孙氏家乘 不详木活字本永康永康孙氏96页
古虞孙氏宗谱清孙朝土等纂修木活字本上虞忠烈堂175页
翠峰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绍兴永萃堂181页
钱塘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义乌义乌孙氏193页
石孙氏宗谱清孙最良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197页
暨阳平溪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暨阳敦睦堂218页
阳川孙氏宗谱 不详刻本绍兴绍兴孙氏313页
鄞邑甬北乐安孙氏宗谱孙馨蓥纂修木活字本鄞县裕彦堂463页
孙氏族谱清孙振矪等纂修木活字本巴陵乐安堂538页
屏山孙氏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会稽敦伦堂566页
暨阳孙氏宗谱清孙一贯纂修木活字本暨阳彝叙堂573页
屏峰山孙氏宗谱清孙华泰等纂修木活字本会稽敦伦堂774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循诚增修据清道光10年1830本铅印绍兴敦彝堂1249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循诚增修木活字本绍兴敦彝堂1290页
孙氏续修族谱清孙诗宝等纂修木活字本辰州文献堂1343页
洋溪孙氏家乘清孙嘉善重修木活字本馀姚永思堂1461页
阳川孙氏宗谱清孙俊渭续修刻本绍兴绍兴孙氏1532页
翠峰孙氏宗谱清孙立瘅等纂修木活字本绍兴永萃堂1631页
石孙氏宗谱清孙望初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1645页
斜河孙氏宗谱孙春荣主修木活字本江阴世德堂1702页
斜河孙氏宗谱清孙双喜主修木活字本江阴世德堂1729页
馀姚兰风孙氏宗谱孙子荣主修木活字本馀姚叙堂2113页
暨阳石孙氏宗谱清孙荣光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2223页
华溪孙氏家乘清孙成章等纂修木活字本永康永康孙氏3163页
暨阳石孙氏宗谱孙吉人等纂修木活字本暨阳暨阳孙氏3163页
会稽孙氏宗谱清孙镜清总纂木活字本会稽垂裕堂3490页
金华中柔孙氏重修宗谱 不详木活字本金华金华孙氏3938页
绍兴孙氏宗谱孙臔声主修木活字本绍兴垂裕堂4285页
孙氏家乘:不分卷:[上海](清)孙廷鐆纂修版本:清雍正元年(1723) 稿本居地:上海
定海孙谦堂孙氏宗谱_ 十二卷,首一卷孙璧山纂修21年(1932) 木活字本
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不分卷()孙炳奎九年(1920)浙江杭州
菱湖孙氏续支谱(清)孙鸣鹤等纂光绪29年[1903]浙江吴兴
孙氏家乘不分卷不分卷孙锦光绪间山西代州
孙氏族谱六卷首一卷六卷首一卷(清)孙松龄清宣统元年(1909)山西小兴州侨居河北蠡县
孙氏宗谱图咏七卷七卷()孙汇沣(1929)江苏南通
解梁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八卷首一卷()孙殿枫二十五年(1936)山西解梁
玉田县孙家□孙氏家谱不分卷不分卷()孙焕仑十五年(1926)河北玉田
开沙孙氏宗谱四卷四卷(清)孙家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江苏镇江
楚沩孙氏四修支谱四卷孙益悉纂修38年[1949]湖北黄冈
孙氏宗谱四卷四卷()孙汉槎等二年(1913)江苏毗陵
孙氏家乘六卷六卷()孙振麟二(1939)浙江平湖
阳川孙氏宗谱三十卷三十卷(清)孙循诚十六年(1927)浙江绍兴
孙氏族谱孙鸿等纂修8年[1919]山东济宁
韶山孙氏谱记十一卷十一卷(清)孙廷瑞等纂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湘潭
孙氏支谱八卷孙乃禧等纂37年[1948]湖南长沙
孙氏宗谱四卷首二卷四卷首二卷()孙远骐九年(1920)安徽太湖
前观孙氏宗谱六卷六卷(清)孙长福等清光绪三年(1877)江苏丹阳
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十卷()孙清源等十一年(1922)江苏句容
黄墅桥孙氏家乘六卷六卷(清)孙裕松等清同治八年(1869)江苏毗陵
孙氏族谱五卷孙远阶主光绪33年[1907]湖南靖州
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三十二卷()孙荫十一年(1922)安徽桐城
孙氏宗谱十二卷十二卷()薛景渲十九年(1930)安徽休宁
荆西孙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孙锁麟十五年(1926)江苏宜兴
乐安孙氏宗谱十卷十卷()孙贻谋等(1929)福建浦城
余姚兰风孙氏宗谱二十卷二十卷()孙子荣等二十一年(1932)浙江余姚
孙氏族谱十一卷孙氏修间[1912-1949]湖南常德
义乌孙氏宗谱十卷十卷(清)孙耀宗等清宣统三年(1911)浙江义乌
葛巷孙氏宗谱十六卷十六卷()孙十一年(1922)江苏毗陵
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十六卷()孙氏合族十年(1921)江苏毗陵
古筑孙氏家谱四卷四卷(清)孙氏嘉庆十七年(1812)安徽黟县
孙氏三修支谱十二卷孙裕衡等修23年(1934)
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十二卷首一卷()孙汇澧等十六年(1927)江苏南通
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二十四卷()孙志儒等三十年(1941)江苏阳羡
绍兴孙氏宗谱二十五卷二十五卷()孙秉彝十三年(1924)浙江绍兴
孙氏六修族谱二十三卷卷末一卷孙锺等辑纂25年(1936)湖南长沙
孙氏宗谱二十八卷二十八卷()孙毓芝三年(1914)江苏溧阳
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三十六卷卷首五卷孙颜翼等修37年[1948]湖南益阳
新安孙氏宗谱五卷清孙毓华纂修抄本清
浙江余姚洋溪孙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孙宝林监版信息
孙氏世乘清孙兆熙等纂修刻本馀姚馀姚孙氏
孙氏家乘 不详木活字本出版地不详
以上就是与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相关内容,是关于江苏女的分享。看完女属虎男属鼠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摆脱贫穷与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在这期间,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各直辖市和道(相当于省)成立“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各市和郡(相当于县)成立救持会,健全了“新村运动”指导网络。
[编辑本段]新村运动的演变及影响
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
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城奇迹”,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在这期间,“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新村运动”从农村发端,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同时逐渐进入城市社区。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离农”现象,即大批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谋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转移,城市社会文化走向繁荣。随着人口和产业转移,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展,帮助城市解决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农村先行开展的“新村运动”在向城市扩展过程中,又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好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进城就业引发城市出现过多的社会问题。
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载体,否则大家只能空谈而不会有实际行动。“新村运动”便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确,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与我国隔海相望,其国土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万左右,但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22%。1945年光复后,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面临着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从1970年起,韩国政府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新村运动),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实践。最近,中共中央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韩国农业与我国一样,同属东亚小农生产,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编辑本段]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对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25%点扩大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8%,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编辑本段]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激发村民投身新村运动。韩国政府认识到农村开发事业,需要广大农民提高认识,主动、积极、自发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政府重点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扶持,即使对村民有好处的事也要先征求村民的意见,决不强制推行。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政府重点推行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以村为单位实施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每年2-3月,各村开展有计划的新村工作,由村总会研究决定具体项目内容、规模、实施范围、预期目标,村开发委员会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操作计划,如资金分配、劳动力安排,工作日程等,还要记录每天或每周的工作进度,并依此制定相关的措施,如动员村民补充劳动力,向政府通报信息,求得人财物支援和对策分析等,以保障新村开发项目按时完成。
二是实施奖优罚劣的开发政策。新村运动中,政府在人财物的支援上,没有采取平均分配政策。刚开始,以村为单位,平均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平均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经过几年的建设,积极参与的农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抱着消极旁观态度的村见邻近村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从政府的奖励先进和重点扶持、援助中受到刺激,奋起直追,到1978年,全国绝大分村都成为自立村或自助村。
三是实施村民监督制度。新村运动中有,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资,如何保证这些财物有效地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去是政府考虑得较多的问题,他们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采取“一竿子到底”,所有的财物以村为单位申报领用,政府各部门不参与工程建设。政府每村只委派一个公务员具体负责统计工作,并接受村民监督,政府把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将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作为考核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标志,公务员的晋职升薪与每个公务员在新村工作中的政绩、水平有关。另外,各村的村民代表可参与郡、面政府的有关决策会议,可以约见市长、郡守,并当面提出问题、批评与建议。
(二)设立高效统一的新运动组织管理机构。为完成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财物援助项目,减少扯皮和内耗的重复中间环节,韩国中央政府合并或取消了一些机构,根据需要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中央成立了“中央协议会”,直属内务部,并由内务部部长任议长,中央部委副部级官员但任议员。 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模式,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协议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建立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村级设立开发委员会,由10-12名村里的有识之士及农民代表、新村指导员组成,里长或新村指导员任议长,具体筹划、协调和执行村级新村运动。村开发委员会根据中央协议会的基本方针,制定具体的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方案,再经面促进委员会、市、郡协议会,逐级报到道、中央协议会,重大事项由中央、道协议会研究解决。
(三)制定严格的新村运动建设管理制度。韩国政府认识到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即使制定出再好的政策措施和宏伟蓝图,也无法得以善始善终的实施而取得预期效益。为此,韩国政府经认真研究后,制定出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对各级政府的管理对象、内容、方法、信息分析,组织和反馈体系等都做出明确详实的规定。一是面(乡镇)级管理职责。面政府公务员每天在村时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新村运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向面长报告,面长通过建立图表档案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情况,每天或每周向郡守报告有关统计数据。二是郡级(县级)管理职责。郡级管理监督的目的和任务是及时发现农村基层组织有关情况,检查监督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是否及时、准确地送到面、村并合理使用。三是道(省)、中央级管理职责。及时撑握郡、面、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加以矫正或推进,各道(省)的副知事负责及时收集和分析各郡守提出的报告和有关厅局经调查研究提出的报告,全面负责新村运动的具体实施和按期完成。各道(省)政府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后写成报告,每月或定期向内务部部长报告。内务部部长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内务部长委托大学教授负责全国的检查监督工作,并根据情况派中央有关部委官员到道、郡检查监督。
(四)实施农村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建设战略。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如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实施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改造等,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称赞。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修建了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来启发村民们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五)强化对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韩国学者认为,要想把政府的意图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新村教育,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精神的民主市民意识。1972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央研修院,1990年,该院正式定名为“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中央研修院”。新村运动初期,新村教育比较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的培训,如举办过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组合长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土地改良组合长班、水产团体干部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了342万多人次。中央研修院通过新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骨干,为推动韩国加入世界发达、文明国家的行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又实施了“志愿指导员”制度。自愿服务者是指为了区域共同体的发展,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根据自己的自发行动,无偿地提供自己的知识、能力或付出努力,志愿义务工作者主要来自大学教师、学生。这一活动并没有强求,而是学生自愿报名,学科主任推荐后,再申请具体的服务项目。从新村运动开始发起至今,历任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会长都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全国300万新村运动指导员(农村、城市等基层单位的运动骨干)也都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
(六)韩国新村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就。1971-1975年间,韩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万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设施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协同组织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农村中百户拥有彩电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 %、电话999%、计算计67%,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
[编辑本段]中、韩在解决农村问题上的比较
(一)指导思路上的差异。建国以来,如何确保农产品稳定、有效供给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把农村问题简化为农业问题,简化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很少考虑生产农产品的主体—农民的实际需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减免农业税赋、实施种粮直补政策等等无不沿袭着这样的政策思维。单一的思维使我们的农村政策越走越窄,政府对农业生产调控能力越来越弱。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表明,解决农业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民的问题,通过实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设,让农民安居乐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们享受的福利水平,他们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二)农民参与程度的差异。农民的参与程度低是我国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程度低。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部门和专家为主体,农民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期养成了依赖和漠不关心的习惯,各项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政策承担载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组织化不断弱化,税费改革后,农民的分散化加快,农村出现管理真空,出现了“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尴尬现状;三是乡村政权改革滞后。乡镇政府职能取向错误,承担了过多的经济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强化了对乡村的控制,民间力量得不到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以村为单位实施各项政策,并推行竞争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政府惠农政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和热情。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用在协调、管理、监督方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三)管理体制的差异。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发后,虽进行了修修补补,但总体格局未作大的变革。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差,缺少统一协调管理的权威部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封锁、争权夺利现象突出。支农政策和资金由各个部门组织实施,部门利益难以打破,出现了农业管理官僚集团,财政支农中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效益低下问题突出。
韩国政府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成立了新村运动“协议会”这一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全国新村运动的各项工作,为新村运动有序、高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编辑本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仍是我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所,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韩国政府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给我们至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农民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才会体现出来。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决不强行推行,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如我们继续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沿袭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的工作作风,势必抑制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农民的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无法取得成功。
(二)要贯彻落实全面综合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建设,并要求各地把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建设和治理。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中来。当前,应先从村庄改造、乡村道路等小型工程入手,建设村容整洁,生活、生产便利的新农村,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自治管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积极、健康文明新风尚形成,树立勤劳节约、互助合作、尊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指乡村治理结构,宏观层次指县以上农村管理体制。微观的改革重点是推进村民自治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实现乡镇自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是最佳选择,这也符合“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改革方向。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对乡村的治理,基层党组织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宏观层次的农村管理改革首先是合并职能,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农管理职能合并集中后由统一的部门来执行;其次是下放管理职权,改变县级尤其是省级以上集中了过多的支农财物分配权的现状;最后要改变涉农管理中人员分布的 “倒金字”塔型结构,让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不改变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项惠农政策和支农资金就无法真正让农民得益,中央政府制定再好的宏伟蓝图也难以变成现实。韩国政府也曾有这方面的类似教训,在1970年以前,韩国政府曾投资20亿美元,以推动农业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与机制不健全,以致资金的投入效益不大。为此,韩国政府不得不从1971起启动全面的新村建设运动,宏观管理上建立“协议会”统一机构,微观上发挥农协组织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建设中的作用,并于1984年制定了《农协法》,确立了农协组织在农村农产品流通、物资供应、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福利等的组合功能。
(四)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宣传贯彻和教育培训。我们党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我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城市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工作,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改变当前农业教育中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重点加强对农村中那些具有公益心,具有动员和组织能力,具有开放性的农民骨干力量的培训,在培训中要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
马氏家族的辈份排行:登、逢、众、朝、国,龙、王、光、开、得,德、廷、祚、万、中,世、代、大、清、农,应、启、新、明、社,如、成、学、正、宗等。马姓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为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52位。
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中国统计》2014年第6期)。关于汉族马姓的姓源,《姓纂》记载:汉族马姓源于嬴姓,系承赵奢。由此看来,马姓先祖是2000多年战国赵国马服君赵奢,所以,赵奢为后世汉族马氏的始祖。
马姓家普简介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字辈排序: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乾德秉天勋泽永传”。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云南鲁甸回族马氏一支字辈:“贤正义之春荣阳龙明兴毓林广西成刚永长洪真”。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明才贤永关”。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恩清家普昌礼义”。云南东川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贤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宽。
资料已毁,口传祖籍,南京应天府高石砍柳树湾。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扩展资料: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
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赵奢得姓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
主要分布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06%,排名
第17位。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
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
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
赵文王二十九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
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
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家谱体例: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
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
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
”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
”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
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惩罚。
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姓马的辈分有:登、逢、众、朝、国,龙、王、光、开、得,德、廷、祚、万、中,世、代、大、清、农,应、启、新、明、社,如、成、学、正、宗等。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
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
由此看来,马姓先祖是2000多年战国赵国马服君赵奢,所以,赵奢为后世汉族马氏的始祖。
马氏家族谱字辈马氏家族的辈份排行:登、逢、众、朝、国,龙、王、光、开、得,德、廷、祚、万、中,世、代、大、清、农,应、启、新、明、社,如、成、学、正、宗等
历史来源
1、由“马服”氏改变而来。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2、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修缮电子家谱最好的选择,百姓通谱网哦!!!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河南省
河南杞县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宗孔 马毓昌等续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南杞县马氏木刻本河南图注:明崇祯十三年创修
河南·安阳蒋村马氏宗谱八卷 (清)马吉樟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河南项城·马氏家谱六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修 宣统三年(1911年)马世成续修何南项城县档
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以爵号为氏。 2、源于金朝,始祖为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氵兆狄道,成为马姓一支。 3、源于元朝,始祖是在金为官的蒙古人月乃和,后人以其官马步指挥使命姓,成为马姓一支。 4、回族人内迁与汉人通婚,采用汉字马姓,为回族常见姓之一。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6、出自他姓改马姓。汉代,马矢。 得姓始祖 赵奢。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
1920属猴年龄查询表,女属虎男属鼠
本文2023-12-08 12:11: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