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胡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谁知道胡氏家谱?,第1张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历史名人:

胡姓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小说家胡也频

你好,咱们是一个村的。我是乃字辈。现住青岛市区

光玉乃克昌,同新(心)共作续(叙),千里少书香。我知道的就是这些了

另转载:烟台莱州市人南胡家村: 始祖胡大海,我们这里的辈份是:tong shan 为家训 光玉乃克昌 同心共作叙 千里少书香

经过网络查询转载以下内容:上面的字辈只是听老辈人的口述记忆下来的,有很多错误。请知情的宗亲指正

看族谱论越国武庄公胡大海世系

(以下是转载,非本人原创。。。。)

谱册之修盛于明、清,惜旧时烽烟四起、战乱不断,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浪迹天涯。更由于信息不灵、交通落后、疾病缠身、英年早逝等社会原因,致一家骨肉、同族、同胞兄弟,东离西散,互不相知。或因没有统一字辈;或因迁徙遗忘;或因先人文化有限、忽略、早逝,而累及后世,使谱史难考···“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我 胡国用乃明臣 越国武庄公胡大海之后裔,先祖胡德山系胡大海第五子。靖难兵起,二十三世祖 德山,以不乐屈服,挟册而逃,遂家于黄邑之高王村。嗣后人丁日盛,棋布者三十余村。(···胡沐为二十一世;胡大海为二十二世;胡德山为二十三世··· 到我 胡国用已是四十三世了···)我族谱近代于清朝、民国三修。现始可考于清咸丰辛亥年间,谱载:“胡氏系出陈之满,···自唐而五代、而宋、而元、而明、而至于今,迁徙不一,而昭穆不紊者谱存也。··· 余胡氏自靖难兵起,二十三世祖 德山(胡大海的第五子)负老谱册,逃于黄邑,生五子:长琛、次璜、三琮、四珦、五璟。嗣后 琛祖生三子:长钧、次钊、三镛。皆居黄县。璜祖殇。琮祖生二子:长铨、次锺,亦居黄县。珦祖生一子镇,迁居莱邑。璟祖其后失叙。··· ”

修谱,是一项繁琐、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既不能攀高权贵、依附名人,又不可随意妄断、牵强附会。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是修谱的首要。纵观我谱,误处亦存,问题在一世至十七世间,年代混杂、同代异记、岁轮不符,或是前修者攀高、或是手中资料欠缺、或是主观臆断。总之,错误的地方、不当的措辞,必须认真的对待,并虚心地加以更正。这也是先人的志愿、我辈的必然!家乘异于国史。国史所以纪事,而家乘则所以敦宗睦族也。——作者:胡国用

今以我《胡氏族谱》为依据,自十八世 胡龙 公始,选录如下:

十八世 胡龙 字飞云,节度使,年五十五岁。妻赵氏。

十九世 胡羽 字臣銮,国子生,年六十二岁。妻孙氏。

二十世 胡楠 字香之,迪功郎,年七十二岁。妻陈氏。

二十一世 胡沐 字子熏,国子监丞,年五十三岁,元末迁凤阳府。妻刘氏。

二十二世 胡大海 字通甫,号百川,行一,铁面身长、智勇过人,佐明太祖取天下。急于荐贤而刘基、宋濂等人皆公所荐也。封越国武庄公,年五十七岁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渊 字子渊,行二,左都督。妻范氏。

二十三世 胡德济 字世美,行一,都督指挥使,袭越国公,年三十六岁失叙。妻陈氏。

胡德源 字世杰,行二,都督指挥使,年三十四岁阵亡。妻周氏。

胡德清 字世俸,行三,参知政事,年二十四岁阵亡。妻刘氏。

胡德淮 字世真,行四,都督佥事,年一十六岁阵亡。妻定汪氏未娶。

胡德山 字世重,号海滨,行五,原籍凤阳府虹县,以靖难迁于黄邑,锦衣卫千户,以子贵赠户部员外郎,有传入邑乘寓县志,年八十岁。妻刘氏、包氏。

胡德水 字世弱,行六,羽林千户,迁文登。妻王氏。

胡德林 字世茂,行七,迁潍县。妻周氏。

胡德琮 字世全,行一,左翼元帅,年三十五岁阵亡。妻冯氏。(胡大渊 之长子)

胡德琛 字世贡,行二,骄骑指挥使,年三十三岁阵亡。妻范氏。(胡大渊 之次子)

本人 胡国用 字信之,是越国武庄公胡大海第五子胡德山的直系后裔,住山东省龙口市屺母岛村。QQ1424977836 依我《胡氏族谱》记,到我辈已是胡氏四十三世了。

明臣越国武庄公胡大海的父辈与兄弟 简介:

胡大海 行一,字通甫,号百川,年五十七岁(1306年—1362年)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渊 行二,字子渊,左都督;妻范氏。

(胡大海、胡大渊为亲兄弟。其父 胡沐 字子熏;母刘氏。)

胡大河 行一,字汝通,锦衣卫千户,年四十三岁。迁徽州府;妻袁氏。

胡大渠 行二,字汝道,金吾卫指挥使,年五十六岁阵亡;妻赵氏。

(胡大河、胡大渠为亲兄弟。其父 胡杲 字子炁;母孙氏。)

胡海 行一,字汪洋,明太祖封为东川侯,年六十三岁阵亡,住武昌府;妻吴氏。

胡美 行二,字廷瑞,封豫章侯升临川侯,年五十六岁;妻张氏。

(胡海、胡美为亲兄弟。其父 胡巢 字子煎;母王氏。)

胡泉 行一,字汝清,封梁国公,年七十八岁;妻章氏。

胡汝 行二,字敬之,常德卫指挥使,年六十六岁;妻薛氏。

胡通 行三,字尚杰,都督佥事,年六十五岁;妻金氏。

(胡泉、胡汝、、胡通为亲兄弟。其父 胡窠;母徐氏。)

以上 胡大海、胡大渊、胡大河、胡大渠、胡海、胡美、胡泉、胡汝、胡通 九人皆为堂兄弟,名列我《胡氏族谱》之二十二世。

简述 本族直系先祖世序(自十八世胡龙 起):胡龙——胡羽——胡楠——胡沐——胡大海——胡德山——胡琛——胡镛——胡灏——胡植——胡熙正——胡以堪——胡士俶——胡怡(三十一世)——胡屿生——胡自省——胡盛——胡其温——胡洵——胡连贵——胡毓九(三十八世)——胡志善——胡维苹——胡本道——胡立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谱宗亲拟自三十八世起,命名 辈分字式为:“毓善为家训,光裕乃克昌。同心延作述,千载绍书香。”

迁居龙口市屺母岛的 胡怡 后嗣,自三十八世起,命名字式为:“毓善维本,立国守贞。作承有道,庭振家声。” 我为胡氏四十三世,“国”字辈。······ 怀古追远,勿忘祖先。——————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胡氏族谱》 序一:

(原始序)稽古虞舜,黄帝八世孙也。生于姚墟,以姚为氏。迁於妫汭,以妫为姓。皆因所居之地焉!自周武分封,求其后嗣,得虞阏父使为陶正,遂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於陈、是为胡公。吾胡氏之受姓,概自此始。惜乎!家声不振,隋唐而前、先祖之名讳,泯然失考。及天宝壬午,治祖以进士及第,吾族始克详叙。故谱册中,即以 治为始祖焉!

序二:

(述)德山祖迁黄邑歌:“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嘉言懿行载邑乘,略举一二明肺腑。及今每到古冢前,心痛鼻酸不忍睹。”

——— 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选自《胡氏族谱》

附 越国胡公世系考———(明) 虹令张凤翼 撰文:

越国公大海,虹之五都人。从明太祖廓清华夏,屡建奇功。父子兄弟一十二人佐命开基,拔城三十七座,血战三百余阵,勋业昭著。都督胡大渊、胡泉、胡美、胡涧(汝)、胡通皆大海伯仲也;子七人,长德济,大海既下信州,上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守之,破陈友谅、李明,遂又破张士诚、吕珍,擢浙江行省右丞,克杭州迁浙江左丞,移镇于杭。次德源、德清、德淮,俱都督,殁于镇。又次德山、德水、德林。德济子继成,上念其为功臣裔,亲赐名,甫三岁召至南京护养,授东川侯。德济以征庄浪重伤卒。一门皆死王事。独德山、德水以襁褓不仕、同德林徙居山东获存。门第衰落,屡遭荼蓼。永乐后岐阳东瓯概停不袭,至嘉靖间,始有继绝推封之命。大海孙汝锺告袭,距继成五世、德济六世,在大海则七世矣。府县经核实申详,特以家业凉薄卒不果袭。嗟乎!以英武如越国固明之飞将军也。虽其马革疆场,勋业未半而考之,功臣庙祀己位次西平之下,使不与金华之难,则其所建笠有不凌六王而上者哉!乃不数传而辄斩,然不祀文诰荡为乌有。本支沦于齐庶,又何劝壮士于生前,慰忠魂于死后。即明太祖在天之灵且愀然,其弗宁矣。带砺之盟何在?吊古者痛之,因叙集其世第若此,以为观风举废者采焉。(原文载自清朝著《泗州志卷十一 艺文》)

胡人言之(古月清风QQ1424977836)

一、 胡琏的出生时间和世系

据1996年重修的《胡氏族谱》称:对琏公世序的订正,势在必行。因现存之旧谱,一载琏公为纲公长子,珙为次子,另一载珙长琏次,二者任取其一,均难说保持原貌。同时,这次订正,绝非我们杜撰,其实质是民国十四年的继续。那时,曾有先贤考证出:珙琏并非兄弟,而是祖孙,琏乃潭公之子。这位先辈,还专门撰写了考证文章,惜未刊于谱,但一直家藏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被毁。此公意见虽未被采纳,但谱印成后有的版本将琏公序为长房,有的版本删除了琏公的世系,这些版本,至今尚存,个中缘由可能就是向后人传达琏公世序有误的信息。

1996年重修《胡氏族谱》的编委会,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次修谱,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水平,应当实事求是,尽责尽力,保持原貌,但按照历史的实际进行注释,并撰写文字说明有关情况,刊于谱中,以待后人评说。

上面两段话,是1999年出版《胡氏族谱》的编委会的一致意见,如果没有新的历史资料,这两段话是在胡琏世系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还算一个比较合理的推理和解释, 编委会的编辑态度“应当实事求是,尽责尽力,保持原貌,但按照历史的实际进行注释,并撰写文字说明有关情况,刊于谱中,以待后人评说。”这无疑也是无可指责的。

然而正是新发现的史料屈万里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有胡琏亲自填写的家庭情况和出身经历等,使我们对传说资料和由此的推理结果不能认可, 这无疑也是无可指责的。

1琏公的生卒年代。

对胡琏的生卒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各种资料上说法也不统一, 1996年重修的《胡氏族谱》根据三个“准确”的时间记载,考证出琏公的生卒年代。一个是在世时间七十三岁,“无需”考证。一个是中进士时间不论史、志或族谱,记载均一致,是大明弘治乙丑科,即弘治最后一年,一五O五年中进士。

但查《明世宗实录》卷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辰朔。癸亥,“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琏卒,赐祭葬如例。”按五月朔(初一)为甲辰,癸亥则为五月二十日。胡琏实为七十五岁卒。

但《万历淮安府》志和《胡氏族谱》云,胡琏七十三岁卒。以致上面还说“无需考证”。其实“三”可能为“五”之误。

新《胡氏族谱》继续说:还有一个是关健的致政(退休)时间,这个时间是琏公的同僚吕柟(nán同“楠”,吕柟系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南京尚宝司卿,前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兼修国史的臣僚),为琏公写了一篇叙,即《胡公致政还沭阳叙》,此叙明确记载作于嘉靖十二年岁次癸未四月(一五三三年),根据明代吏制,规定致政年龄为六十五岁,那就是说一五三三年琏公应为六十五岁。

从这一年上溯至一五O五年,为二十八年,则为琏公中进士的从政时间三十七岁。再往上溯,从一五O五年中减去三十七年,再加上本命年,为公出生时间,那一年是成化五年己丑(一四六九年)。

另外,胡琏门生程文德《祭胡南津尊师文》云:“公于吾翁,生同己丑。”公指胡琏,翁则指程文德的父亲程銈。程文德为胡琏的学生,程、胡两家有通家之好,程说他的父亲与胡琏同生于己丑,即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他的说法应当不会有错。(《程文恭公遗稿》卷17)此与前段推测正合。

从一四六九年再往后移,到七十五年后,即公的逝世时间,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年。

这样,故琏是生于1439年,三十七岁时,1505年中进士,六十五岁时,1533年退休,七十五岁时,1543年五月二十日逝世他这一生就很完整了。

这次新发现的史料《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有胡琏亲自填写的出身时间, “字重器,行三,年三十七, 十二月初一月生”与上面的的计算一致,这就进一步确定胡琏生于1439年12月1日(农历)

2琏公的世序考。

关于胡琏世系,原历次修谱都不够准确,这次史料《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胡琏对自己的四代亲属都填写清楚,不需考证,这就是“曾祖(父)(胡)辅,祖(父) (胡)友良,父(胡)纲,母赵氏,具庆下(父母俱存者) ,兄(胡)瑄、(胡)珣,娶屠氏。”

胡琏有4个儿子:胡效才、胡效忠、胡效谟、胡效诠。另有孙辈、曾孙辈等若干人。

3为什么琏公的生卒和世序会出现问题。

这要从编谱的过程和古人思维习惯上找原因。

沭阳《胡氏族谱》,1996版序言中明确记载“雏于清之康熙乙丑(1685年)年又弓公之手”, 康熙乙丑年(1685年) 10世胡简敬、胡简文始首次修谱,此时离胡琏1543年逝世,已过去六、七代人,达146年之久,沭阳的胡氏和淮安胡琏后代早已失去联系,对胡琏后代的资料仅从传说和史料中获得,面且很不完整,否则不会只记录胡琏三个儿子及三个孙子情况,甚至连第四儿子胡诠也丢掉了,胡琏和胡珙关系也搞不清,胡琏的第四、五、六代情况甚本全无,更不可思议的是胡琏还有二位兄长下落没有交代,胡涟长辈住址及坟茔也没有交代,这些问题当时如找到胡琏后代中任何长者,或获知关健史料,如《明代登科录汇编》之类的,都会有所交代,毕竟这次胡谱也仅是始修,收集材料而已,且名义是胡简敬参与,实质他在京城,那有时间过问, 5年后1690年(康熙庚午29年) 因吏议重谴,被上从宽,发往河南汝阳垦荒、更没有心思修谱了。

所以《胡氏族谱》民国十四年本序载:“胡氏族谱,虽为简敬公首创,但十世之前,人丁未蕃(fán茂盛或繁多),较为简略,充实增修的,还应从十四世诵琴公算起。〞说明首创谱料,不但简略,也很粗糙。

这样时隔很久,简略又粗糙的族谱素材,内中不合理或明显有误的草谱,又经嘉庆5年初修未果, 咸丰4年三修未付印,直到“至民国十四年仰敬、丕时等公集数十位先贤之力,耗巨资,历七载,刊本问世,流传至今。”其间各次编修对先辈留下的抄本又都遵循一条不成文“原稿不可改动”的祖训。因此即使错了,也原文照抄,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二、胡琏简年谱  (参考刘怀玉先生研究资料)

1469年(明中期成化五年己丑) 出生于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东(即原新挑河白鲤沟东)

关于胡琏的出生地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民间传说并结合墓碑后发现,基本(墓志铭字迹不请)能确定为白鲤沟东的后沙河一带(见本文后附录)

1495年(弘治乙卯八年)27岁中举人

1505年(弘治乙丑十八年)37岁直隶沭阳人,二甲第七名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正五品)。

1512年(正德壬申七年) 胡琏升福建按察佥事,分任漳南巡海道。

调闽广二省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出兵荡平南海之敌

1517年(正德丁丑十二年)49子岁  长子胡效才考中进士。约此时胡琏父亲去世,享年90余岁。

1519年(正德已卯十四年) 51岁 胡琏在家为其父守孝。约在八九月间起复归福建。胡琏作《忠孝书院碑记》。

1521年5月(正德十六年辛己)53岁,胡琏升任广东按察副使,参与对葡萄牙人的海战。

1522年(嘉靖壬午元年)54岁,平佛郎机牙有功,先后升任按察副使。

晋中丞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福建沿海(正三品)。(所在地有乡贤祠等旧迹)

1531年4月(嘉靖十年辛卯)63岁,改任江西巡抚。10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

1533年(嘉靖十二年岁次癸未四月)65岁,退休回乡沭阳,乡居至68岁。退休后教授很多弟子,邹东的郭守益,程松溪,文德皆考上秀才,继承儒家学说。

1534年(嘉靖十三年甲午)66岁  胡琏乡居三年。作《重浚支家河记》。

1537年4月,(嘉靖丁酉十六年)69岁 户兵二部议处,以闻寻诏,起原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胡琏,为户部右侍郎。(正三品)征讨安南。

1539年9月,(嘉靖十八年己亥)71岁胡琏复被令致仕。再次回乡,回沭不久,便举家搬迁淮安府山阳县平桥定居,且在平桥交结好友。

1543年(嘉靖癸卯二十二年)75岁本年五月二十日, 胡琏卒。

《明世宗实录》卷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辰朔。癸亥,“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琏卒,赐祭葬如例。”按五月朔(初一)为甲辰,癸亥则为五月二十日。

按《万历淮安府》志和《胡氏族谱》云,胡琏七十三岁卒。“三”可能为“五”之误。

墓在府治(淮安府)东石塘。敕授文林郎,浩封奉政大夫,特授通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配屠氏,敕封孺人,诰封宜人,晋封二品夫人。

国家崇祀乡贤,予以隆重表彰,建祠纪念。胡公天性孝亲爱友,历任高官皆以廉洁著称且不标榜显示自己。

三、胡琏的历史贡献

胡琏(1469—1543)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抗葡英雄。字重器,别号南津,为胡刚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新河人,晚年告老还乡后,从沭阳迁居淮安府城。胡琏懿行美德,与为官之功绩盛大显著。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兵备尤精,胆略过人,为我国学习和改进西方坚船利炮之先驱人物。

胡琏在闽广兵备道任内,战功卓著,名贯遐迩。当时葡萄牙人盘据在东南沿海岛屿,仗其火器先进,经常肆意骚扰我沿海居民生产生活,无恶不作。胡琏曾以精锐之师,出其不意给海匪以沉重的打击,屡次获胜,缴俘颇丰,荡平南海之敌,国威大振。胡琏把缴获的西洋火器称其名为“弗郎机”,其杀伤力强,为害尤烈,胡琏命明朝神机营进行改进和仿制其火器,将火炮引入,后名为“神机炮”,用于武装军队,对当时中国军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胡琏在闽任上剪除恶吏,执法如山,加强海防,政绩卓著,闽人念其功德为其造像勒石,颂其功德。征讨安南(今越南)时,朝廷不顾当时胡琏年事已高,决定再次起用,委任督运粮饷,胡琏欣然领命,老当益壮,为国效力。

胡琏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书,秉成家学,工书法,善诗文,学习十分勤奋,年青时就

名闻乡里,被当地人尊为诗坛之首,史书称其聪颖嗜学,喜交文友,名噪一时。胡琏告老还乡后,潜心研究经史,教授生徒,邹守益、程文德两学者钧在其指点而成名。奉政大夫,经筵讲官,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吕柟先生,于胡琏退休时为其写赞,即《胡公致政还沭阳叙》,对其生世作了记载并作客观公正评价。

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科钦授翰林院检讨,山阳毅文张鸿烈拜赞胡琏像曰:“鲸波弗靖,岛寇乱华。火器猛迅,杀人如麻。厥器何名,佛郎机牙。谁其殪之,封豕长蛇。胡公一怒,令肃风沙,折馘授首,如剚鳍鲨。夺其利器,捷于镆铘。流传中国,机巧有加。文臣不封。至今叹嗟。”亦对其功绩作了记载并作客观公正评价,应该可信,足以说明胡琏之历史贡献。

晚年教授门徒,兼修国史,著有《南津诗集》行世,但此书巳失传。官至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配屠氏, 敕封孺人,诰封宜人,晋封二品夫人。墓在府治(淮安府)东石塘。地方崇祀乡贤祠。旧县(沭阳县)治前有公进士坊额曰:黄甲传芳。子效才进士坊额曰:青云接武。

四、胡琏的子孙

胡公家学有法,家教有方。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实为罕见,四个儿子:

长子孝才:字汝园,生卒年不详,胡琏长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随父侨居山阳(今淮安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升授直隶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知府,诰封中宪大夫。

谏官史道、阎闳因建言获罪,胡效才挺身而进,上疏辩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德、嘉靖年间宦官当道,败坏朝纲,时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国事为重,上疏弹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为之咋舌。

嘉靖七年,巡按御史胡效才《查处重镇武备疏略》中题:臣伏见昌平州天寿山一带地方,乃祖宗陵寝所在,而畿辅要害最先。比之他镇,为尤不可不严。而其将领之选,比之他镇,为尤不可不精也。累朝增置长陵等七卫官军,每卫无虑数千员名,而又专设内外守备各一员以居守之。

父任京堂而子为科道者,例得回避改他官。耿裕、许诰俱以父任冢卿故得改授翰职。嘉靖九年,御史胡效才以父琏任都御史,奏当回避,上曰:‘近年科道改翰职,此阴厚私弊,效才准于在京别衙门相应职事改授。’以后俱照此例行,凡回避者,不得改翰职矣。

嘉靖十年六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效才巡视天寿山营操后,所上《查处重镇武备以防不测疏》,其中指出:“臣顷巡关,先入其境,时方四月,尚未开操。查问其见在官军数目凡两日,而官之来见者陆续尚不及三分之一。军余之所可见者止有守门、巡捕数十名而已,又皆老羸狼疾之甚。至于鞍马、金鼓、旗帜、器械等项,俱无一物鲜明锋利。其余营操旗军则更无一人应命者矣。守备而下,展转支吾,或曰在京打卯,或曰出差未回,或曰巡山不在。访其实,则半皆役占买闲,半皆纵放歇役也。夫以畿辅重镇所赖以障内而捍外者,而武备之废弛一至于此!不知内外守备官员平时所干何事!倘万分一黠虏毁墙而突入,群盗乘虚而肆起,不知仓卒何以御之!”

胡效才墓,在山阳县治西范家墩。胡效才妻子:冯氏,诰封恭人。儿子:胡应徵,字梦云,嘉靖丙午科举人礼记魁

孙子:胡一炳,寄籍淮阴。

次子效忠,字尽臣,胡琏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随父侨居山阳(今淮安区),胡效才之胞弟,生卒年不详。明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举人,官任顺天府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诰封通议大夫。子胡应嘉官至吏科都给事中。

明嘉靖39庚申年(1560),胡效忠游览黄梅四祖寺,刻柳宗元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于灵润桥下西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宗元。”落款:“大明嘉靖庚申(1560)胡效忠来游刻石。”该石长方形,高147米,宽087米,竖刻六行,每字高014米,宽013米,行草阴刻。由于年代久远,字迹较模糊。以此幅石刻为中心,形成了明清摩崖石刻群。

妻子:沈氏,诰封淑人  儿子:胡应嘉

三子效谟,字帝猷, 蒙乃父之功德得赐为荫生, 官任云南澄江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

效谟聪颖好学,尤喜实用之学,能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又能自立一家之言。效谟荫仕至云南瀓江府知府,晋中宪大夫,勤于政事,廉洁自律,执法严明,刑赏不诬,豪右权贵畏惧而有所收敛。效谟关心民间疾苦,率民治水,减轻灾害。为政之余,潜心学问,著《复闸旧制》一书,资料丰赡,颇多创见,时人极为推重。顾炎武、胡渭、阎潜邱等大家,在其著作中多有引用效谟书中材料。

万历四年(1576),黄河泛滥,水灌淮安三城。胡效谟《淮安大水记》略云:水高五六尺,由通闸建瓴入。高于街四五尺,悬注以入。水且沙半,凡所经河渠,中心皆沙为洲,所过街市,房廊两旁堆沙三四尺,门户闭,晓即沙壅,挖始得开。院落中,蚊可斗量,昏明之交,声若风雨;平地水已七八尺。乡聚屋低者,水压其檐。人皆穴屋栖梁上。高者门未没尺许,人皆桴偃卧出入,稍不戒随浪旋没。时两城水关皆闭,城门皆筑土坝。外水固不得入,城中雨水积已五尺余。城外水高于城内屋脊,夜静水声汹汹在梁栋间,坐卧令人魂摇心荡。八月十八日,大震电一夜,城中水深七尺,烟火尽绝。

妻子:仲氏,诰封恭人。儿子:胡应恩,嘉靖时贡生,任广东合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

四子效诠

历次编修的《胡氏族谱》都漏掉此公,估计系胡琏晚年所生之子,家乡一般人不了解,主要生活在外地,最后搬迁到山阳平桥时才定居。据吴承恩在为潘埙撰写的《通议大夫都察院右都御使潘公神道碑》中说,潘埙的女儿潘采苹嫁胡琏四子胡效诠。

潘埙生于明成化12年比胡琏小7岁。生有异禀,工于文章。正德2年,与同里蔡昂、杨谷一同中举,时年32岁。次年连捷,又与同里李元一同中进士。至次年6月,始选授工科给事中(负责向皇帝提意见)。正德9年5月,升吏科右给事中,10年6月升工科左给事中,11年8月升兵科都给事中。该年11月因建言为忌者所中,特旨升一级外放开州同知。潘埙在朝八年,弹劾过不少大臣。在开州待了三四年,正德15年,始升南京太仆寺寺丞。16年5月,正德皇帝驾崩,吏部建言,先朝因直言守正被降黜者应录用,潘埙被恢复言官之职,并升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4年5月,升任山东右布政使。6年10月,升浙江右布政使。上任不久,即于7年正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地方。这是他宦海的顶峰。8年3月他54岁,被勒令致仕。从此退出官场,屡荐不起,直至以87岁高龄寿终正寝。

潘埙回乡住在淮安城里,在平桥东南部今九洞地方,置得田产400亩,常下乡观稼督耕,经营三十余年,在平桥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庄园,待胡琏征安南从沭阳迁平桥时, “会少司徒南津胡公琏亦家居,公平生交也,联庐结亩,尚羊啸咏,相与陶陶然”(见吴承恩撰《通义大夫蓟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公神道碑》),这俩人不仅伐平生知已,还房连房,地连地的,两家结成亲家就很自然了。

延伸阅读:

《射阳先生存稿》卷四有一篇《寿胡母牛老夫人七帙障词》,这篇文章是吴承恩为胡效

才的夫人牛氏贺寿而作的。他在障词中说,他与胡母牛氏的关系是“自淮累叶周亲,亦是连枝娇客。”从这句话看来,吴承恩应与胡效才为连襟姻缘兄弟,同为牛氏娇客即女婿,他的夫人应与胡母牛氏为同胞姐妹,因而“同气连枝;”哪么,吴承恩的第二位夫人即应姓牛了。按牛氏亦是当时淮安的望族,牛蟠、牛斗父子与朱应登、朱曰藩父子两世同年(举人中式),牛斗官至主事,朱曰藩在淮安避倭时就是住在他家的,以后还曾联过姻。胡效才的父亲胡琏是吴承恩的老师,与潘埙为亲家,是吴承恩的父辈人。按照当时的社会地位与家族关系来说吴承恩与胡效才为联姻兄弟,对牛氏自称“连枝娇客”,也是合适和可能的。《寿胡母牛氏老夫人七帙障词》大约作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按照“新婿曰娇客”的说法,吴承恩与牛氏结婚即当于此前不久,其时的他已是56岁的人了。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经过两年多的打磨整理,在这一年当中,65岁的吴承恩终于将《西游记》写完,且分清卷次,立好回目,予以定稿

胡琏有三个孙子:

长孙应徵,字梦云,效才儿子,明世宗嘉靖丙午(1547)科举人,礼记魁。配钱氏,诰封孺人,有子炳,寄籍淮阳。

次孙应嘉,(?-1570年),字克柔,又字祈礼,号杞泉,胡效忠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居淮安府城。出身书香之家,幼年受良好教育,学业大进,青年即中举。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及第,初任江西宜春县知县,不久任吏科给事中

(正七品),后三迁都给事中,迁湖广布政司左参议,晋中议大夫。

应嘉峭直,恪尽职守,且不畏权势,曾弹劾过侍郎黄养蒙、李登云及布政使李磐、侯一

元等,使其劣迹暴露,被革职。还曾揭发大学士高拱庇护乡里,执法不公,并趁帝病,私运直庐器物于宫外诸罪。穆宗嗣位,应嘉靖帝御文化殿,与辅政面议大政,以集思广益。穆宗欣然采纳。

隆庆元年(1567)正月,吏部尚书杨博负责考核京官,挟私贬斥给事中郑钦、御史胡惟新,而庇护乡里,山西人无考核下等者。应嘉弹劾杨博私愤,贬斥言官,包庇同乡。胡惟新亦上疏,揭发杨博考察官吏不公,上下其手,营私舞弊。大学士高拱等挟私报复,指责应嘉、惟新“党同官妄奏,拟旨斥为民”,引起舆论哗然。给事中欧阳一敬、辛自修,御史陈联方等不平,联手俱交奏章营救,指责高拱、徐阶,应嘉遂得以免祸,调任建宁推官。后任湖广布政司、左参议等职,仍一如既往,直道不诬。

应嘉居言官,主张仗义执言,不能“挟私妄论邪正臧否”,并断言“忠直者,必正人也;谄谀者,必小人也。”应嘉是当时号称“敢言”、“忠直”的贤臣,奸官视之若虎。后高拱重新柄政,气焰嚣张,应嘉一再遭受打击,郁郁不得志,忧愤回归故里。多善政,终以未竞大用,为士论共惜云。敕授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墓在淮安治西毕家沟,茔地16亩,入祀乡贤祠。晚年汇编《科甲奏疏》。

妻子:王氏,敕封孺人,诰封恭人,晋封淑人    儿子:入籍淮阴

三孙应恩,字敬熙,又字祈沾,号西畹,胡效谟之子,祖籍南直隶沭阳县新河,生卒年不详。明嘉靖间为岁贡生,任广东合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因家学渊源,于四书五经之外,多留心致用之学,尤喜农水知识,长于治水,对淮水潮汐及海口淤塞情况甚熟,著《淮南水利考》,资料翔实,颇多创见,实用性强,名重一时。

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摘引应恩书多至69页。应恩为政精明,办事敏捷而允当,且尊重人才,尝云“办集众务,当用士类。吏惟书牒不得轻书一言;士类必贤者始可依赖。”时人以为名言。

妻子:汪氏,敕封孺人    儿子:入籍淮阴

五、胡琏及子孙著述和原住地

⑴胡琏及子孙著述

胡琏晚年兼修国史,具体编修过程及内容未见记载。

明万历《准安府志》 清乾隆《山羊县志》均有其传记。

胡琏在晚年从沭阳搬迁淮安(今楚州)平桥,他生活时间只有三五年,其后代陆续寄居准阴,故这次编写组前往平桥调研,竞未发现其后代遗迹。

胡琏遗著有《南津诗集》,其余未结集遗失。这次编写组前往淮安(今楚州)平桥调研,发现早前冒广生著《楚州丛书》中说上书巳散失。

胡琏正德已卯年作《忠孝书院碑记》。

《霜台奏疏》  (明监察御史效才公撰)。

《复闸旧制》《淮安大水记》胡效谟撰。

《论侍郎黄养蒙李登云不职疏》、《论布政使李磐侯一元不职疏》、《劾大学士高拱疏》、《重延纳广聪明以隆新政疏》、《劾吏部尚书杨博疏》、《科甲奏疏》(应嘉晚年汇编)

胡应嘉隆庆2年(1567)《重修儒学碑记》 。

《淮南水利考》(明嘉靖贡生 广东合浦知县应恩公撰)。

2关于胡琏出生地的确认

一、民间传说

①老教师、胡氏文化传承人胡绍周生前多次讲过胡琏沙河人、故事《吴承恩三进胡家花园》也是他口述。

②靠近沙河的许振贵同志小时曾听顺河一位胡氏老人讲述许多关于胡琏、胡简敬的生动故事

二、墓碑出现

庙头乡后窑村的房爪东北角500米处,1981年前后,村民在挖地时挖出两块石碑,当时字迹清楚,碑石完整但35年以来,碑在村民赵立荣家刀砍斧跺,在上磨刀墓志表层损坏严重,但乃能辨出“皇清”“赐进土”等字,加上墓碑上的16个字清楚明白:“皇清待赡 国学廪监生 帝臣胡公墓志铭”,就是一位胡公之墓。

屈万里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明代登科录汇编》·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胡应嘉》。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辑,1969年,用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景印。

胡琏、胡应嘉填报的“三代脚色”,胡琏曾祖名胡辅,祖父名胡友良。以孙胡琏贵赠右副都御史。父亲名胡纲,字秉常。以子琏封刑部主事,赠户部左侍郎。母亲赵氏。有二兄:胡瑄、胡珣,自己行三。娶屠氏。

胡琏父亲胡纲名下有“遇例冠带”[]4字。封建时代朝廷有事,如灾荒、赈济、战争等需要,动员富民捐助银两、粮草等,朝廷按“例”给以一定官职名号。“冠带”是其中一种,即给以某级官员的顶戴和服饰,但无官位和官俸,只是给以荣耀而已。这说明胡氏是当时沭阳的殷实富户。

胡琏有4个儿子:胡效才、胡效忠、胡效谟、胡效诠。

符合这个时期的人物只能是胡琏的父胡纲或祖父胡友良

1查明朝沭阳共10位进士其中只有三位胡姓,且为胡琏一家

2清朝胡氏进士虽有六人,但沭阳境内只胡简进一人,且清朝胡氏祖茔都比较明白包括胡简敬在沂河淌及汝阳先祖在“种荫记碑”处

三、地理位置与传说相符

“白鲤沟东”,“后沙河”,墓不远处老地图上还有“胡庄”,估计应为胡琏后裔

“白鲤沟东”,“后沙河”和“胡庄”及胡公墓地位置图

陕西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7-04-20)

陕西胡氏字辈:鸿光照远昌,贤才广大志,江南那边迁住陕西的 只听祖辈说,那时候有个地名叫苏同县的,不知现在叫什么

河南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7-04-06)

河南信阳胡氏字辈:庆,换,长,方,思

云南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云南地区:始祖原居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县衙后,约200年前迁云南。字派:寿义德绍 升仕廷光 青龙正显 世运中阳 兴国定泰 洪发绪昌我祖"胡正节"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大桥头

广东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广东地区:广东省信宜市胡姓的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广东省连州鸬鹚嘴大塘湾胡氏家族,祖上是江西九江过来的,始迁祖不明,安定堂.班辈是:道通满朝定,曾贵永世

天津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天津地区:始迁祖泰贞,二世熙寰,三世国宗(王字旁)、国兴(王字旁)。由浙江绍兴山阴县袁家窖村之民籍。清康熙间,三世祖国兴(王字旁)宦游冀北知文安县政,是为徙津第一代。四世祖圣源公(焕若公次子,名承泗)

贵州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贵州地区:贵州省黔西县雨朵镇高田村,原籍贵州省大方县陇公坝。字派(可能有些不对):元绍德世玉,金正士应连。国朝天万相,清恩端锡贤。昌荣族乃大,裕后续光前。安定家声远,经治永为先。 贵州遵义某

福建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福建地区:福建永定中川胡氏,堂号是安定堂,《同永胡氏家谱》载我们的字辈排序是:博厚特载,柔顺谦光,礼义忠信,恭俭温良,苏湖济美,淮海传芳,华林育秀,安定发祥,经文纬武,陈纪立纲。明朝成化年(公元148

重庆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贵州迁入重庆大足,时间不祥字派:朝大单海运,国正天兴顺,祖贤公德宣,世新明应远,家宽万代传。(该字辈为音译,如有错误请指正)重庆合川钓鱼城胡氏“湖广填四川”时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字派为“派传安定,炼登

四川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四川地区:长汀朱紫胡氏第十七世祖志深字宏似、志渊字容似、志澐字升似三公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长汀古城迁来四川成都府属郫县。字派从17代始:志家文德昭昌,光先承世泽,佑启有贻谋。四川省资阳县田布沟宗族支脉系

湖南省胡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1)

湖南地区始祖胡刚(公元前50—公元29?),是西汉名臣,清高有志节者。23年王莽败,自襄阳迁居华容,已有近两千年。自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起,使用用以的世系派序。字派:自汉从隆盛,宗芝启兴云。美景淑乙正,纲

湖北省胡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1)

湖北地区湖北枝江市羊角洲(现为百里洲)迁楚时间约在公元1560年(即明嘉靖39年)前后)率概、绅、缘三子迁楚,长子胡概落籍于旧属枝江县羊角洲大是为承接江西祖籍的辈份,实则仅大本一人。胡则指概公,所

江苏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江苏地区始祖胡世道,约400年前安徽徽州地区迁到江苏清江浦,后迁浪石镇,最后迁江苏泗阳(原桃园县)水晶湖落户。字派:世文希涛兆芳心应律书裕德传家克昌其后江苏徐州安定堂字派:大德传后世,纯仁继续长,庆祥

江西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江西地区:江西奉新,《华林大宗谱》(以朱熹赞词为字派):唐宋美名久着,有虞盛德贻芳。文章甲第继显,道义真传蕃昌。诚意正心本学,修齐治平均良。支分任在衍庆,永远以绍书香。始迁祖绵久,立基于江西吉安值夏道

安徽省胡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1)

安徽地区:始迁祖胡淑英,淑英公名鹗,字端人,1200-1288年,南宋端平二年进士,怀宁县令,为北宋名儒瑗公六代孙,(瑗公-志宁公-守恭公-润公-周卿公-鹗公)瑗公生于江苏如皋,字翼之,谥号文昭。因祖

浙江省胡氏字辈(更新时间:2016-07-01)

浙江地区: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         看你是哪个地区的了!求采纳!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②以国名为氏。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国人都以胡为氏,世代相沿。③出自他姓或他族。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楚时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入中原后均改为胡姓;后周胡琮本为敕勒族等。  始祖:胡公满。迁徙:  胡姓最初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是今河南淮阳,一是今安徽阜阳。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居多,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胡姓。目前胡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三位。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新蔡郡 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  淮阳郡 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吉州郡 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堂号:  澹安堂、庐陵堂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邦衡,字澹庵,著有《澹庵集》。  安定堂 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固原),后徙临泾(今甘肃镇原),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历来为胡姓望族聚居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淮阳、吉州。②自立堂号:乐善、思贻、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大雅、庆宜、永言、立爱等。字辈:  江西泰和胡氏字辈:德泽敷南国,鸿章锡远方,谦恭崇厚道,仁孝振纲常,治谋原笃□,缵绪克隆昌,勋业怀先代,钟祥保祚长。  江西婺源胡氏字辈:崇嗣起昭光,昕晖培钜泽,本炽□钟湥,枝燔基镒湜,秀炜班银汉,材勋□锦漪,历秋等镐洛,述烮在铭沩。续字辈:桂荣封锡永,杏苏玉銮游,彩焕垂金钓藻,来熏□镇流。  桂竹胡氏字辈:为秀起贤良,家传定福祥,光宗能孝友,祖德庆绵长。  湖南宁乡胡氏字辈:克仕旭□秉,九宗懋衷孝。锡泽本光培,镇湘麓荣增,锦清集耀在,鉴治业炳均。  湖南湘阴胡氏字辈:宗从巍世琦,显子延火同,正天申硕范,扬志裕元功,克家敦礼让,辅国尚贤忠,应兆嘉祥远,咸承惠泽隆。  湖北十堰市胡氏字辈:敬天洪道,泽承先世,其祚延长,敦仁尚义,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胡氏字辈:永敦高昌,家维和顺,朝庆贤良。  重庆合川胡氏字辈:派传安定,炼登文王,国仕世尚,正大谦光,崇德宝善,万代荣昌,宗支有序,祖泽孔长。  广东信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  广东清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而曰昌,必克斯可言。  云南某支胡氏字辈:寿义德绍,升仕廷光,青龙正显,世运中阳,兴国定泰,洪发绪昌。  辽宁沈阳胡氏字辈为:万亮明。成仁芳显世,立德可光宗,礼义常言孝,善良久安荣,宏鹏高锦志,路桥亦青松,勤俭创伟业,谋勇建奇功。  云南思南胡氏字辈:祖文天在,世大正月,腾凤仕新。  陕西商南胡氏字辈:金海德先启,洪文显大家。  浙江镇海胡氏字辈: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于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咸景元佑,继仕庐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恒周,恢宏芳绪,光耀贻谋,雍容谦逊,衍祚长休,远教奕世,敬服先猷。  安徽绩溪胡氏字辈:正名定位、裕嗣荣昌、显祖锡祚、继续永康。  安徽舒城胡氏字辈:辞武国志士,元美家青太,梦自朝有良,光荣继泽昌。  湖北赤壁胡氏字辈:雨水调阳起,文虞大成治,容法安定国。  湖北汉川胡氏字辈:敬祖宏献,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达名留。  安徽太湖胡氏原字辈:宗兆大万家,高登庆衍遐,邦国尤昌太,富贵永荣华。新字辈:富贵传科第,立德承宏声,克知勤继本,文秀存敦伦,良善荣为瑞,美贤裕宽仁,廉义长远久,奕叶著芳名。名人:  胡琛(-526),北魏末高平镇起义领袖。敕勒(高车)族。本为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524)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赫连恩(匈奴族)等响应破六韩拔陵起义,围攻高平镇,推他为首领,称高平王,为魏将击破北走。后高平镇为莫折大提将卜朝(一作卜胡)所袭破,镇兵杀卜朝迎他为主。孝昌元年(525),他派万俟丑奴和宿勤明达南攻泾州,大败魏军。次年,为费律诱杀,万俟丑奴继领其众。  胡太后(-528),北朝魏宣武帝妃。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尊为皇太妃,寻改皇太后,临朝称制。性聪悟,多才艺。为太后后,逼幸清河王元怿,为天下所恶。领军将军元叉幽之于北宫。后太后与孝明帝及高阳王雍计,解元叉官,复临朝。孝明之死,或谓太后及幸臣郑俨、徐纥之计。尔朱荣称兵入洛,沉太后于河。谥灵太后。  胡曾,唐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一说长沙(今属湖南)人。初屡试不第。咸通中登进士第。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十卷,今佚。今存《咏史诗》三卷,收一百五十首,皆七绝,依据儒家传统思想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有影印宋钞本,陈盖、米崇吉注。  胡瓌,五代后唐画家。契丹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擅人物、鞍马、骆驼,作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及其骑猎、游牧生活,手法细致,形象逼真,富有生意。有《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等传世。  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春秋口义》等。  胡安国(1074-1138),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系出孙复再传。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今佚。  胡铨(1102-1180),南宋大臣。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金军渡江时,他在赣州募义兵,保卫乡里。绍兴五年(1235),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以上书斥和议,乞斩王伦、秦桧、孙近,除名编管昭州。十八年,改新州,移吉阳军。二十五年桧卒,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隆兴二年(1164),兼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乾道初知漳州,改泉州,留为工部侍郎。七年(1171)以敷文阁直学士奉祠。淳熙六年(1179)召归经筵,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著有《澹庵集》一百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  胡宏(1106-1162),南宋学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季子。从小随父学习程氏理学。二十岁入太学,师从杨时。与父亲胡安国共同建立“湖湘学派”,哲学思想受二程影响,认为“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气之本也”,“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与秦桧世交,但隐居衡山,不与往来。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南宋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胡大海(?—1362),明初大将。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字通甫。太祖初起,他谒见于滁阳(今安徽滁县),遂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今安徽宁国)、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浙东平定后,进克信州(今江西上饶),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今浙江金华),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未几,为叛将蒋英袭杀。治军严明,不妄杀人,注意农桑,受民众拥护。  胡惟庸(-1380),明臣。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从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四年起任右丞,六年起任右丞相,十年迁左丞相至十三年(1380)。宠遇日盛,独相数年,专权树党。十三年以谋逆罪被杀,后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称为“胡狱”。  胡天游(-1397前),元诗人。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元末隐居不仕。所著有诗集《傲轩吟稿》。  胡广(1370-1418),明臣。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进士,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朱棣即位,复名广,向成祖宣誓效忠,升侍读、侍讲、右庶子。永乐五年(1407),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参修《五经大全》,为科举取士标准书。书成,进文渊阁大学士。常与杨荣等随成祖北征,深得成祖信任,为人缜密,时时密诏议政,未尝告人。尝谏封禅及郡县穷治建文“奸党”株连无辜,均为成祖采纳。善书法,成祖每勒石,皆令广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二十卷行世。  胡居仁(1434-1484),明学者。江西余干人,字叔心,号敬斋。师事吴与弼,绝意仕进,一生以讲学为业。是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以主忠信为先,求放心为要。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日众。后主持白鹿洞书院,以布衣终其身。著有《居余录》、《易象钞》、《胡子粹言》及《胡文敬公集》。  胡宗宪(-1565),明臣。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联络严嵩党羽赵文华,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行使抵御倭寇的职权,后又代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晋兵部尚书。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严嵩败后,他被劾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直(1517-1585),明学者。泰和(今属江西)人。字正甫,号庐山。嘉靖进士。曾任四川参议、广西参政,官至福建按察使。王守仁再传弟子。接受佛教“三界唯心”,的观点,认为儒佛在“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这一点上,并无不同,反对程朱一派“穷理致知”之学说。著有《胡子衡齐》。  胡登洲(1522-1597),明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字明普。陕西咸阳渭城人。回族。幼习经学,后及儒学而不成。年及五旬始习诗书,并探求伊斯兰教经籍。偶得一阿拉伯缠头叟传授,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感于当时能直接释读经义者日见稀少,教坊掌教后继乏人,遂立志兴学,在家收徒讲学,提倡讲授经典,改变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开创新的教育形式。后经他的弟子们努力,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形成中国穆斯林自成体制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应麟(1551-1602),明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万历举人,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佥事。筑室山中,聚书四万余卷,从事著述,征引广博。诗文承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著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诗薮》等。  胡震亨(1569-1642),明文学家。字孝辕,号遁叟,一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举人,初知合肥县,荐补定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学问渊博,家藏书万余卷,凡秘册僻典,莫不在搜罗补缀之列。偏重收集文学、词学图书。所辑有《唐音统鉴》,搜罗丰富,为历代研究唐诗者所重视。另著有《靖康咨鉴录》、《赤诚山人稿》、《海盐图经》、《读书杂志》等。  胡正言(约1584-1674),明末书画家、刻书家。字曰从,安徽休宁人。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精于篆刻、绘画,嗜好藏书与刻书,天启七年(1627)用饾版刻印《十竹斋画谱》。后又与名刻工汪楷等合作把饾版与拱花结合起来,于崇祯十七年(1644)刊印《十竹斋笺谱》。画面神韵生动,超越前人刻本。著有《印存玄览》等书。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其说实袭自五代末道士陈抟,为修炼、术数两家旁分易学的支流。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胡中藻(-1755),清臣。江西新建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督湖南、广西学政。文辞险怪,以韩愈自命,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大兴文字狱,摘其“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指为悖逆,下狱处死。  胡天游(1696-1758),清文学家。一名骙,字稚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副榜贡生。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置酒高会,分题命赋,天游辄出数千言,沉博绝丽,见者咸惊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见,不可得。后举经学,再报罢。客山西,卒。以骈文著名,也能诗。著有《石笥山房文集、诗集》。  胡培翚(1782-1849),清经学家。字载屏,又字竹村。清安徽绩溪人。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传祖父胡匡衷之学。后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郝懿行、胡承珙遗书皆赖其次第付梓。又学于凌廷堪,尤邃精“三礼”。认为唐贾公彦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40余年之力,撰述《仪礼正义》,约以四例,即疏经以补注,

谁知道胡氏家谱?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