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程」源出

一、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二、以邑为氏。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堂号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河南信阳程氏字辈排列如下: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程氏来源: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其他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

我们在怀来县档案馆看到了程氏族谱一卷《河北省怀来县程氏族谱》,北宋理学家“二程”的名字赫然列在谱中。一个叫程宝善的人给家谱作了序。按照他在序言中所说,怀来程氏自认“二程”的祖父为其家族的始祖。虽然在“稽古”一章中说“此系琴泉公(程宝善的哥哥)中举造履历稽来,有旧稿可凭”,但终究没有列出确凿的证据。他自称“七世孙”,应是以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迁到怀来的“魁宰公”为计算世系的原点的。至于“二程”是否真的是怀来程氏的先祖,还有待研究。

家谱序言如下:

沮阳程氏族谱序

谨考程氏讳(王向)字伯温,宋人,二程灏、颐之父也。其先曰乔伯公,为周大司马。封于程,遂以程为姓。曾祖在宋太宗朝以辅翊公显,赐第京师。遂居河南。仁宗朝,录旧臣,后授伯温,知冀州。神宗行新法,独抗议,指其不便当道者,怒,即移,痛致士,事累转大中大夫。其为人也,慈恕而刚断,所得俸钱,分瞻亲戚之贫者。恤孤爱寡,惟恐有伤。初见周茂叔,视其气貌非常,知为道学贤士。因与为友,乃遣二子从游。时二子年方十四五,便脱然愿学圣人。宗周子为师焉。配寿安县侯氏贤而内助,治家有法,伯淳兄弟在襁褓时抱凡饮食衣服不令择美,常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及稍长,常使从良师友游,其慈义兼至,如议。大中公年八十五卒,宋元佑追封永年伯。

自明嘉靖时,从祀圣庙,启圣祠,称先儒程氏。由是观之,程氏之始基兆于乔伯公矣。其后,嫡派之滋生蕃衍,布之四方,延之近境,要其初,应无不皆至河南起至家于徽州或家于北直山西支。分派别不可胜举。夫尝曰:水有源,木有本。为人之有祖,亦犹是也。代深年远,虽不究其分支何人、移居何地,然同姓之宗自各有其可知者存。我先祖居地山西太原府太谷县之一贾村,想亦应历有年矣。闻其旧有族谱自国初迁至怀来卫之土木一支,原无次传。二兄琴泉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于族中人辈殷勤询访,谨次之。虽族中有读书者,有习武者,有科第成名者,有出仕为宦者及至今有务农者有就商者,有习艺者,本前后人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不同,故不能一列拘耶。总之,无论事业之同于不同,俱不可失为端人正士。即为迪前人光,贻后人列,而可告无罪于祖宗矣。故氏之有世次传谱,是亦子孙之责,不可使之汶汶无稽考也。爰因琴泉公叙为世传命善为序。谨赘其程氏之始与兴。兹谱之所由作云。

光绪十四年戊子十月七世孙宝善遵兄琴泉公令谨序

相关链接: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作有《二程集》。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系,才意味着宋代理学的创立

程氏-姓程的名人-程姓起名字-程姓的起源与家谱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