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这篇《宋词名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译文]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潮水已涨满,船儿就要出发了,留给他的是一生相伴的“长相思”!
[出典]北宋林逋《长相思》
注:
1、《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2、注释:
(1)长相思:又名相思令。
(2)相送迎:又作相对迎。
(3)谁知离别情:又作争忍有离情。
(4)吴山:在杭州钱塘江北岸。
(5)越山:在杭州钱塘江的南岸。
(6)罗带:丝织的带子。古人常把罗带打成结,比喻同心相爱。
3、[译文]:
青翠的吴山,清秀的越山。钱塘江两岸秀美的青山整天在为离别的人们送行,可这山山水水懂得离别之情吗?
离别的人儿泪眼相对,哽咽无语。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潮水已涨满,船儿就要出发了,留给他的是一生相伴的“长相思”!
[译文]:
钱塘江北青翠的吴山,钱塘江南清秀的越山,成天价俯看着征帆归舟,似在殷勤送迎,好生有情。可此际,一对有情人儿正依依江岸,难分难舍,那山却依旧招呼着行人归客,全不管他俩的离情别绪,真个是无情透了。钱塘江水似乎也是无情,这对有情人,同心结子还未打成、定情之期还未说妥,它却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可是,当他俩泪水盈眶之时,它也把潮头悄悄涨到与岸齐平;似乎只等着泪珠夺眶而出,它也要让潮水温向四野一般。
4、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隐逸诗人。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
林逋早年曾在江淮一带游历,后隐居西湖孤山。在中国历,出了许多隐士,但他们大多是在仕途不顺时,隐而待仕,将隐居作为一种手段,或暂时的避难。而林逋则是一位纯粹的隐士,他拒绝出仕,种梅养鹤,泛舟西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孤山位于西湖之中,四周碧波荡漾,山清水秀。林逋虽然在此隐居,但并不避世,也不愤世嫉俗。朝野之士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纷纷前来拜访,他从不对登门造访者刻意回避。来拜访的人中,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也有范仲淹、欧阳修、梅晓臣这样的大文人,林逋一视同仁,并不厚此薄彼,与他们诗词唱和,别有一番情趣。后来,连远在开封的宋真宗也闻其名,派大臣请他出山入仕,但被他谢绝。
林逋在孤山上种植了三百六十五株梅树,每天播种施肥,辛勤劳作,与梅形同夫妻。梅熟时节,就有人上山买梅,他准备了三百六十五个竹筒,将售梅所得分别装入其中,无论是否有人来访,一天只消费一竹筒中的钱财。
林逋还养了一对仙鹤,仙鹤通人性,与他形同父子。林逋荡舟西湖、游山玩水时,童子收鹤笼中。当有客来访,童子就开笼放鹤,仙鹤飞翔于西湖之上,大声鸣叫,林逋便会摇着小舟回家。
在闲暇的日子里,林逋读书作诗,与梅花、仙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林逋写诗,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只是因为喜欢。因此,写完后,便将诗稿随意乱扔,从不留存,幸亏有人悄悄地为他整理、记录,这才留下了三百多首诗和三首词。
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笔下的梅花冰清玉洁,卓雅超群,形是梅花,而魂正是他自己。他的《山园小梅》一枝独秀,写尽梅香,唱尽梅韵,登上了我国咏梅诗峰。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定是有梅仙临凡,被他窥见,才能写出如此佳句。苏轼将这首《山园小梅》,作为咏物诗的范例让儿子学习。辛弃疾读到后,写下词《念奴娇》,奉劝文人墨客休要草草赋梅,因为梅已让林逋写绝了。
公元1028年,61岁的林逋在“梅妻鹤子”的陪伴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据说林逋去世后,那对仙鹤悲鸣三天三夜,绝食而死;孤山的梅花本来是有红有白的,自林逋死后一夜全成缟素。虽然皇帝已换成了宋仁宗,但他和宋真宗一样,也非常敬佩林逋的人品和才华,得知他去世后,痛惜不已,赐予“和靖先生”的谥号。
5、“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心心相印,却难成眷属。苦苦相恋,却劳燕分飞。点点斑泪,只能碎于心间。痛苦的离别,无尽的哀伤,永远的相思!
林逋,一首清幽的古诗,一个梅化的文人,一名真正的隐士。他结庐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清澈如湖中梅影,淡雅如陌上素花。他远离喧嚣,淡泊名利,孤高洒脱,不求荣华富贵。他朝出躬耕,晚归茅舍,浅吟低唱。一盏孤灯,一杯清酒,一曲《长相思》,唱尽人间离别情。
林逋隐居孤山,终身未娶,甘守着清贫和寂寞,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怎么能写出《长相思》这样缠绵哀婉、凄美动人的词?难道他也有过铭心刻骨、至死不渝的爱情经历?
在林逋的诗中,找不到一丝痕迹。是什么原因,他绝口不提。哪一个人,因为什么事,让他一生改变,他不说。宋代正史和野史中也没有留下任何与此相关的记载,但明朝张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他在《西湖梦寻》卷三《孤山》中说:“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尽徙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逋墓诏留之,弗徙。至元,杨连真伽发其墓,唯端砚一、玉簪一。”。
墓中这支小小的玉簪和抒写儿女情长的《长相思》让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林逋经历过一段“罗带同心结未成”的生死恋情,而正是对爱情的极度忠贞,是诀别时心上人悲伤的眼泪,彻底摧毁了林逋心中的爱情。爱情已死亡,和靖先生的心中,再也起不了波澜了!那一年,那一刻,江头潮已平……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凄伤不已的林逋独自一人来到孤山。他一年年辛勤为梅,栽种着相思。他穿梅丛,走梅海,每拾一次肥,便是与她心灵的对白。每修一次枝,是对她的深情抚摸。他将痴情植入梅林,四季更叠,也不能把她替换。
于是,我们看到,孤寂的月夜,林和靖茕茕孑立于寒风中,手抚玉簪,痴痴守望着横斜的疏影,细细品味着浮动的暗香,久久不忍离去。
原来林逋一直被我们误读着,我们一直未能真正理解他!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西湖,水渺渺。孤山,风啸啸。终身不娶,竟然是因为多情。梅妻鹤子,只是为了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恋。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相思的眼泪,遍洒梅林……
6、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7、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
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均为春秋时古国名,地在今江浙一带。钱塘江北岸多属吴国,以南则属越国。这里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
“两岸青山相送迎”,吴山、越山,年年岁岁但对江上行舟迎亲送往,于人间之聚散离合已是司空见惯。“谁知离别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君泪盈,妾泪盈”,过片承前,由写景转入抒情。这无人能够理喻的离别的痛苦,却落到了你我身上。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为什么这人间常有的离别,却使他们如此感伤?
“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
“江头潮已平”,船儿就要起航了。“结未成,潮已平”,益转益悲,一江恨水,延绵无尽。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诗经》以来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词还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显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而这,乃得力于作者对词调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以来,文人便多用《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林逋沿袭传统,充分发挥了此调独特的艺术效应,又用清新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使这首小令成为唐宋爱情词苑中一朵溢香滴露的小花。〔蔡毅教授点评〕
8、自古钱塘,风光独秀,繁华竞逐。
吴山青青,越山葱翠,相对无语,伫立在钱塘的两岸,俨然一对深情注视的恋人。风雨不改,寒暑不易。可是,谁又能知晓它们彼此深藏心底的怨情?
相知的人呀,你热泪盈溢,满目深情;我满目深情,热泪盈溢。正该罗带轻绾,同心永结。于是,这一刻还未来临,钱塘江的潮水就早已经和岸一样平了。你们不得不在潮水的阻隔下,或者是在外在阻力的情况下含泪分离!之后,就是长长的、没有尽头的相思之苦了。词意与词牌步调一致,共同谱就了这一曲令人伤感的相思曲!
在吴山与越山的隔江对视里,成就了一对相望相知又相思的恋人。可是,钱塘大潮的汹涌横亘,阻断了一对知心恋人的进一步发展——罗带结同心,就如同这永远也不能走到一起的吴山、越山一样,只能相望相知相恋却不能如愿地走到一起,畅快地酣饮爱蜜!
吴山与越山,其实相隔甚远。熟悉吴越相争那一段史实的人都知道。在那时,钱塘江的北岸属于吴国,故称吴山;而越山则在钱塘江的南岸,属越国,故称越山。吴山也好,越山也罢,要如词中所所说,近距离地相视相思,实在只有靠你那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完成。这,或许就是爱的力量吧!
正因为有了这份爱的力量,你的爱也就有了如此超乎寻常的魅力。
本文作者(来源):林逋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杨果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
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
赏花时(套数)
(秋水粼粼古岸苍)
刘秉忠
干荷叶(干荷叶)
干荷叶(南高峰)
杜仁杰
耍孩子(套数)
风调雨顺民安乐
王和卿
一半儿(鸦翎般水鬓似刀裁)
醉中天(挣破庄周梦)
拔不断(胜神鳌)
盍西村
小桃红(万家灯火闹春桥)
小桃红(绿杨堤畔蓼花洲)
小桃红(绿云冉冉锁清湾)
小桃红(淡黄杨柳月中疏)
商挺
潘妃曲(戴月披星耽惊怕)
……
胡只遹
刘因
王恽
卢挚
赵岩
陈草庵
关汉卿
白朴
姚燧
刘敏中
马致远
赵孟br>王实甫
滕宾
邓玉宾
冯子振
朱帘秀
贯云石
鲜于必仁
张养浩
白贲
郑光祖
范康
曾瑞
睢景臣
周文质
赵禹硅
乔吉
刘时中
阿鲁威
虞集
张雨
邓熙
薛昂夫
吴弘道
赵善庆
马谦斋
张可久
任昱
徐再思
孙周卿
顾德润
曹德
高克礼
吕止庵
真真
查德卿
吴西逸
赵显宏
李德载
程景初
李致远
贾固
王氏
张鸣善
杨朝英
陈德和
周德清
宋方壶
班惟志
钟嗣成
周浩
汪元亨
刘伯亨
一分儿
刘燕歌
倪瓒
夏庭芝
刘庭信
兰楚芳
邵亨贞
汤式
无名氏
曲家谱
[编辑本段]精彩书摘
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一],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二]。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三],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说明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已五十的元好问回到了家乡,择居于母亲张
氏娘家——东园。
曲解
重重山冈隔断了红尘俗世,时值丰年,又是新迁,在这宁静的乡村闲住
,窗中见远山,舍后有长松,元好问也乐得个清闲自在,他说:“十年种木
,一年种谷,关于明天,还是让年轻人去开拓吧。老夫唯有,醒来明月,醉
后清风。”看上去像是不想再问世事,打算诗酒中了此余生了。然而仔细品
味本篇,想想他所生活的时代。那亡国之初文人的无奈和无所适从的心情便
轻轻地泛了出来。
注释
[一]重冈:重叠的山峦。红尘:指繁华纷扰的人世。[二]移居三句: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三]十年两句:《管子·权修》中云:“一年之计,莫
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人月圆 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一],清泾浊渭[二],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三],羊昙挥涕茵[四],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曲解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本是唐刘禹锡重新被召回长安时
所做的诗句,是刘禹锡在借花讽喻那些朝廷新提拔的权贵,其对于时事变迁
的感慨大概真的与亡国后卜居外家的元好问有所相同。所不同的是,刘诗所
流露出的戏谑讥讽之情在元好问的曲中是没有的。亡国的现实已无可改变,
元好问虽然心中沉痛。却也只有无可奈何而已。他因而选择了超旷的态度来
解释心中的种种悲伤,不再管什么“清泾浊渭,去马来牛”,所求唯有一醉
。因为从往来古今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的代谢,无论当时是如何的炬赫显耀,
最终的去处总难免野山荒冢。这样的人生态度固然消极,然而伤心人寻求解
脱,这样想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注释
[一]凭君莫问:意谓随您怎样,只是不要问。[二]泾(jing):径水。它
是渭水的支流。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三]谢
公:东晋谢安。晚年受权臣王道子排
……
[编辑本段]《元曲三百首》09版
作 者: 李伯钦 选编,李尔璇 整理
[1]出版时间: 2009-10-1
字 数: 350000
版 次: 1
页 数: 380
印刷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700323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戏剧
定价:¥4800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元曲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以曲词为主,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
形象。就内容而言。它所描写的故事,涉及自有史以来到元代的各个朝代。触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就题材而言。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伦理道德剧、历史故事剧等。丰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反映了众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美与丑、善与恶、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较量中,智慧决定了人的命运。
元代散曲,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率真直露的新兴诗歌,成为元代文人吐露心声、抒怀泄愤的
工具。其中爱情闺怨、叹世疾时、隐逸超脱类作品,更是在戏谑调侃、嬉笑怒骂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所以,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确实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编辑本段]目录
上册
元好问
〔双调〕骤雨打新荷
〔中吕〕喜春来
杨果
〔越调〕小桃红(二首)
刘秉忠
〔南吕〕干荷叶(三首)
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西园秋暮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越调〕小桃红·杂咏
白朴
〔双调〕庆东原·叹世
〔双调〕驻马听·舞
〔仙吕〕寄生草·饮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仙吕〕醉盅天·佳人脸上黑痣
〔仙吕〕一半儿·题情
〔中吕〕阳春曲·知己
王恽
〔越调〕小桃红·平湖乐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
孟防
〔越调〕天净沙·七月
胡祗遹
〔双调〕沉醉东风
〔中吕〕阳春曲
严忠济
〔越调〕天净沙
伯颜
〔中吕〕喜春来
张弘范
〔中吕〕喜春来
姚燧
〔越调〕凭栏人·寄征
〔中吕〕阳春曲
徐琰
〔双调〕蟾官曲·晓起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仙吕〕一半儿·题情(二首)
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碧玉箫
〔双调〕大德歌·秋
〔正宫〕白鹤子
〔南吕〕四块玉·闲适(二首)
〔南吕〕四块玉·别情
〔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卢挚
〔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南吕〕金字经·宿邯郸驿
〔双调〕殿前欢
〔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
〔正官〕黑漆弩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刘敏中
〔正官〕黑漆弩·村居遣兴(二首)
陈草庵
〔中吕〕山坡羊·叹 世(二首)
奥敦周卿
〔双调〕蟾官曲
马致远
〔双调〕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
〔双调〕拨不断(五首)
〔双调〕寿阳春·远浦归帆
〔双调〕落梅风(五首)
〔越调〕小桃红·春
〔南吕〕金字经(二首)
〔双调〕折蟾宫曲·叹世
〔双调〕庆东原·叹世
〔双调〕清江引·野兴(四首)
〔南吕〕四块玉·恬退
〔南吕〕四块玉·天台路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南吕〕四块玉·临邛市
〔越调〕天净沙·秋思
宋词名句: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本文2023-12-08 11:53: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