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朱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翁源县朱氏族谱,第1张

翁源县哪个省?朱氏族谱足足有近千支,你要先知道你这一支的排序。知道你这一支的发源地在哪。各支有电子版的不多,大部分是80年代前后续修的新谱。

比如我们这一支,祖籍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祖先是朱文瀚宋。范仲淹的继父。范的母亲也就是我们这一支的祖奶奶。。我们这一支名称是长山朱氏三支四门族谱,排序为佩、曾、洪、训、玉、秀、启、祥。

我记得我的爷爷曾经跟我们讲过老家是登州府海阳县辛家庄,他们也是当年逃荒到东北的,不知道和你说的是不是一家,如果是一家的话,那就真是太好了!你可以把具体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做一下介绍,便于我们联系和认亲。我的邮箱xinzilong@126com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剿灭河北的蛮族,“赐姓朱氏,名字相传”(《明太祖实录》卷1),这个姓朱的家族被称为明朝的永乐大明朱氏。

根据《明史》中所载和朱氏家谱记载,朱氏家族当中的祖先,最早是一个姓韩的人。据说在战乱中,他为了躲避战乱和流寇的骚扰,统领家族人迁往现今的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当时属于石家庄地区)。此后,朱氏家族逐渐繁衍壮大,世代传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家族。

至于所提到的“洪武二年从枣强县迁至山东沂源”的这支朱氏家族,我目前无法找到相关记载,无法确认此家族的具体身份和分支情况。

  (整理:袁口 滕华     口述:滕宪斌)

山东梁山袁口滕氏家族的来历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前几年国内兴起宗族文化的时候,大部分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而我在和全国滕氏家族联系上以后发现,我所属的这支血脉和全国各地的滕氏哪一家都没有交集。后来得知我们袁口这支是从黄河北的王坡村(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王坡村)讨荒来到这里。但在王坡村老祖宗到我祖祖爷爷那辈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对自己怎么走的可以不知道,却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天下滕姓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一脉祖宗的脉系成谜,这样的谜惑让我很是纳闷:一个家庭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可能会走散,但是,一个人得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吧,怎么在老祖宗那里,袁口滕氏脉系就不能理清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打听了全国很多滕氏家族的人。众说纷纭,还是无果。

袁口100多口滕氏子孙寻根梦灭,成了我们这支滕氏血脉的心事。

我滕氏家族在山东梁山县的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袁口扎根生活不到20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人的繁衍,至今100多口人。全国姓氏人口排位第211,算是人口不大的姓氏。

解放前,滕氏第一位从山东聊城东阿的王坡来到袁口的是一个叫滕元高的用手推车推着他父亲滕秉(又说是昺)一路逃饭来到袁口的。

《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

众所周知,古代京杭大运河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经济的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沿岸村庄名字有一溜十八口的说法。因为是人工河,所以我姥姥家的村名是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地,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为开河驿,明清时期设置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地,开河村因此也被称为开河镇,当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于此,集市繁华,也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记载有关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老人们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袁口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元代会通河沿线的八大重要城镇之一,(八镇:南阳镇、鲁桥镇、开河古镇、安山古镇、长沟、南旺、袁口古镇、靳口古镇)和济宁北到安山镇之间“百里十八口”的十八个重要渡口之一(十八口:袁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口,马口,王口,湖口,太口,温口,孙口,坝口,桥口,唐口,何长口,小门口,路口,欢口)。其中,袁口渡口因为一条贯穿东西主要交通干道,成为当年最为繁荣的古镇。

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建起节制闸(南距开河闸6公里)后,这里的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 代遂成汶上(旧时属汶上县)“首镇”,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是汶上漕粮收兑 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沿京杭运河,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镇,向南有开河、南旺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袁 口则处于五镇中心。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陆地交通,则有东西方向的驿道, 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至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通。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位居百里五镇之首。

观祖上从王坡一路来此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土地贫脊,交通闭塞,村民很是贫穷。我的祖上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到的王坡已无从考究,往上可追溯三代,先祖国瑞,其子井山、到滕秉(又说是昺)。因为过度贫穷,聊城王坡的滕氏一族实在是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我的祖爷爷滕元高当年带着他的父亲一路要饭逃荒到袁口,发现这里来往人多,便落脚于此。开启了袁口滕氏一族的先河。

先祖滕元高在袁口做馍房生意,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吃饭。他育有两个儿子三女,长子滕文选,次子滕文章。

我的爷爷滕世荣是滕文章的次子。滕文章夫妇因病早世,大爷爷滕世昌年少时因为牵了别人家的几只羊,被告到衙门,得到消息的太爷滕文选(当时滕文选开药房,太爷滕文章夫妇已去世)匆忙到我大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给我大爷爷出去躲躲,从此下落不明,至今都音信全无,据说是去了东北,但是我和东北的滕氏家族也建立过联系,都没有人知道滕世昌这个人名的,也没有承认祖辈是山东袁口的。从此,家谱上滕世昌这支就后继无人了。但是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滕世昌老人怀揣5块大洋闯关东,从此杳无踪影。

再说长子滕文选有六个女儿,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滕世玉,也是最小的儿子。滕文章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袁口滕氏除了我的祖上滕元高的后人外,其实还有一个太爷滕文秀,滕文秀是滕秉的二哥滕街的孙子,其父为滕元善,兄弟五人,家中排行第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老四文烂、老五文禹,可惜元善这支传到现在已无后人),滕文秀在王坡实在无法生活,到梁山县袁口投奔堂叔滕元高,后来也在袁口成家立业,只可惜只有四个女儿,也分别嫁人,四个女儿因为嫁人就没有联系了。

因为滕家在袁口人丁稀少,同姓之间也就显得非常亲,太爷滕文选六个女儿、滕文章三个女儿、滕文秀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才有了十三个姑奶奶的传说。假如当时这十三个姑奶奶都是男丁,袁口滕氏传到现在必然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话说滕氏一族在袁口因为人丁稀少,常常受到人多势众的外族人欺负,我爷爷滕世荣也为了糊口被抓壮丁去了南阳当兵。尽管滕世玉当时开药房做中药生意,“聚泰和”中药店相当有名。当时家中经济有所宽裕,在袁口有了一定的地位,但终究还是人少受气。为了稳固滕氏家族在村上的地位,他长袖广舒,结交三教九流,八拜磕头兄弟十三人,南袁口杨家、东袁口于家等等,当时名气骤升,与此同时家族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一时间滕家门前很是红火。他结拜庞记染布房、“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外地人前来做生意而扎根于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滕世玉英年日浙,享年46岁。当时袁口滕氏家族只剩有五口人,滕文选夫妇、滕世玉遗霜滕于氏,其子滕保庆(7岁)、滕保志(5岁),老的老、小的小,刚刚起飞的滕氏商业帝国随之坍塌。当时因为我的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只传说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当兵,太爷滕文选托人用三百块大洋把我爷爷赎回,帮他成家立业。当时家在梁山鹿弯的15岁的我奶奶丁兰芝跟随她父亲也是逃荒并住在袁口运河西岸堤上的破草房里,离滕世玉的中药铺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年三寸金莲的她跟着他父亲到袁口逃荒,经热心人说合,嫁给了我快三十岁的爷爷滕世荣,后来就和我爷爷一起,经营着我家的馍房生意。

如今,所有姓朱的人跟明朝的皇族同姓,其中部分是其后裔。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姓氏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翁源县朱氏族谱

翁源县哪个省?朱氏族谱足足有近千支,你要先知道你这一支的排序。知道你这一支的发源地在哪。各支有电子版的不多,大部分是80年代前后续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