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妾不能变为正妻,但是妃子可以当上皇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为什么在古代妾不能变为正妻,但是妃子可以当上皇后?,第1张

古代妾不能升为正妻,一是有道德约束,二是有律法的规定。夫妻夫妻,妇与夫齐者也,男子的正式配偶,明媒正娶进来的,在家里享受与丈夫同等地位,而妾,奔则为妾,妾不娉也,意思是男子买来的,不在婚姻范畴,也不属于家庭正式成员,就连男主人有罪,要牵连家人时,妾都不在其列。

《史记》记载,汉武帝颁布了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非正,就是不能以庶子乱了嫡子的地位,乱妻妾位,不能把妻降为妾,不能把妾扶正为妻;《唐律疏议·户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

所以古代,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如果妻子死亡或者被休,男主人一般会再续一个,而鲜有将妾扶正的,如果扶正,可能面临律法的惩处,更会迎来宗法礼制的谴责,比如西汉时期,就有个人以身试法,汉武帝针对诸侯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嫡子才能继承爵位,如果正妻无子,那就要国除降为郡,这就要命了,哀帝时期,孔乡侯傅晏没正妻无法生育,于是把生儿子的妾扶为妻,结果被发现,直接削了爵位,变成平民。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妾成妻的也有例子,《沈阳甘氏家谱》记录了一段往事,乾隆年间家主甘运海,正妻崔氏无子去世,妾罗氏生二子,抚养长大,付出操劳,家主甘运海非常感慨,召开家族会议,众人通过后,拜堂正式升罗氏为正妻,那年罗氏60岁,可见妾扶正之路艰辛。

朱琏,赵桓太子时的太子妃,宋徽宗主持婚礼,赵桓即位为钦宗,朱琏立为皇后,靖康之变北虏不堪污辱,投水自尽。

最后说皇后,看起来皇室里由妃升为皇后的例子很多,似乎在皇家妾升正妻很容易,但把历代皇后列表拉开看,大部分皇后是皇帝的结发之妻,死了或者废了后立的,有重新选出来的,只有小部分是由妃升为皇后的,这个就看皇帝的意思了,因为君权是位于制度和道德之上的,什么事皇帝说的算,如果皇帝硬刚,大臣儒生们也弄不过,比如嘉靖的张皇后,也要看妃子的背景墙不强悍,比如宋仁宗的曹皇后。

《孔子世家谱》并非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文/武汉九月菊

昨日,楚天都市报在《天下第一家谱即将付梓》一文中报道说,历经10年的续修,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即将交付印刷。这部延续时间之久,保存之完备无出其右的谱牒经孔子后人编纂,成功化解断续危机,使入谱总数超过200万,总计将达60—70册,见证了孔子家族的传承史。

该报还载文说,《孔子世家谱》延续2500多年,80多代没有中断过。在2005年度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颁证典礼上,《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系之全,被列为“世界最长家谱”。至今,孔子后裔已繁衍至83代。

《孔子世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吗?非也!

汉室堂《刘氏家谱》才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该家谱记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尧帝第9子刘源明开始至今,延续4200年,传承170多代没有中断过。

汉室堂《刘氏家谱》是我几年前发现于重庆一个偏远山区的刘姓家族,该家谱千百年来秘而未宣。该刘姓家族为汉室刘邦家族的一支,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早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时期就已传承了3代。即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妣古氏、巫氏)为第1代刘氏始祖,第2代为刘永和,第3代刘纪乐(妣甘氏)、刘纪安(妣王氏)。传到夏朝的刘累已是18代了。而许多刘氏来源的书籍史料都把刘累作为刘姓最早的一支始祖。

据汉室堂《刘氏家谱》记载,传至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晚期已经是第38代了。传至汉高祖刘邦为第75代,三国蜀主刘备为第89代,不仅其间传承的代数从未间断,甚至连每代始祖妣(夫人)的姓氏都记的十分清楚。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记载历史之长,不仅为中国家谱之最,也为世界家谱之最,远比《孔子世家谱》长1700年。

这一重要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提前了1千多年。前几年,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发掘出尧舜古城遗址,发现了陶文,证实了当时已经确有文字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十分珍贵的是,该谱记载了一支曾经对中华民族历史起过重大影响的汉室家族,其中的传承关系不仅前后详尽清楚,而且其间记载的许多史料极其珍贵,已有许多考古发现和史料证实。该谱还对刘邦刘备等诸多帝王和他们的后裔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对刘备葬于何地和墓的特征也有记载。

该谱之所以传承久远而完整,是因为其家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做背景,其后人从未间断修缮和补充之故。该谱仅自唐朝以来重要的修谱有15次。

  澳门向隶属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澳门的居民以中山人居多,文化习俗也受其影响极大,两地联系向来密切,如今关系更上一层楼,这是不争的事实。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从历史文献尤其是从族谱来看两地的民间交往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目前保留下来的有关澳门的族谱比较少见,除广东中山文献馆(在广州)藏有澳门《蔡氏迁粤家谱》外,很难找到过去澳门宗族编撰的宗谱、族谱或家谱。

  对于澳门宗族之由来及活动情况,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将它们慢慢汇总在一起,从中看到先人在澳门奋斗的足迹。

  作者曾翻阅《蔡氏迁粤家谱》及香山翠微(今属珠海市)之《韦氏族谱》,搞录了有关资料,现写出来,与读者共享。

  关于两本族谱的简要情况

  《韦氏族谱》,共12卷,由清香山县翠微韦氏家族后人韦勋表、韦猷炎著,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印,今广东中山文献馆有藏。该族谱记载了韦氏家族在中山、澳门经商、定居的历程。

  《蔡氏迁粤家谱》,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由蔡氏子孙蔡董淋撰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并刻印。该族谱介绍了蔡氏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晋江迁居澳门,并与澳门、中山许多家族通婚融合的情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韦氏在澳门的发展史反映出数百年来中山与澳门之间的密切关系的一部分。而《蔡氏迁粤家谱》则反映出在澳门落地生根的其他省籍人士,最终与其相邻的中山人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澳门中山籍先人先后到澳门贸易经商,渐落地生根

  澳门与中山交通较为方便,自16世纪葡人到澳门贸易以来,澳门成为明中叶以来中国乃至东方的重要贸易商港,一改过去荒凉小渔村的地位,而且明清政府明确将澳门辟作外国人的居留地,允许外国商人为经商、生活方便起计,可用中国人为通事(翻译员)、买办。澳门本身的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故使得不少中山人到澳门经商,或经澳门出外经商贸易,一部分人便长留澳门发展。香山翠微的韦氏家族中就有一部分人到澳门经商,而渐渐定居下来。

  按中国家族传统,一般长房长子及其子孙多留家中,二房三房渐演化出去,或经商或农工。不过中山毗邻当时为商业港口的澳门,不论长房、二房、三房,到澳门经商后居住下来落地生根或经澳门到帝汶、马尼拉的人不少。《韦氏族谱》有如下记载:

  长房第十六世炫蔼,生于康熙癸未年四月十九日,卒于雍正癸丑年六月三十一日,其妻容氏独力抚养孤儿,及长贸易澳门,“颇能供养”。

  二房第十五世名邦元,“貌伟力强,少时与兄作苦田家,抚膺而叹曰:攘攘者何时已耶?去而经商,结识澳商,飘然航海,寒暑不至之乡。”

  二房第十六世名士章,号瞻炫,“自幼辛勤,祁寒暑,雨寝处不惶,中岁经商澳门,又往阳山起家,置业十余亩,隆养双亲。”后经商失败破产,然仍航海经商而心不绝,“公曰:吾食贫极矣,生无所成,死当葬绝域中,何憾!遂遍游外方……”

  二房第十八世名松元,“往局澳门,生康熙辛丑年正月初一日,卒乾隆乙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葬三巴门外。”

  二房第十八世名正则,少从父在澳经商,年二十,与弟同心协力积金数万丕振家声。

  二房第十九世名士高,住居澳门,生乾隆壬午年六月十三日。

  二房第廿一世,名惠南,住居澳门,生道光甲辰年五月廿日。

  三房第十五世,名士俊,号晴川,“少贫,及壮经商澳门,颇有余积,生康熙辛亥年七月二十四日。”

  三房第十六世,名上进,和韦上德、韦上志、第十七世韦英裔、韦英桂、韦英灿、韦英显、韦英敏、第十八世韦祥学、韦兆、韦贻均住居澳门,以澳门为家,三巴门外有墓地。其中第十七世韦英世倡建家庙,族谱有载:“学强公,讳英世,号厚业,文波公三子,住局澳门。公生长澳门,居奇善贾,颇有余资。十世祖绍梅公祠日久倾颓,公以先灵未妥,愀然不安,遂与兄学连、弟学宽倡议创建。连父悫斋公遗业颇厚宽,亦家计稍纾,鼎力各捐金二百两,重修庙貌。”

  澳门、中山氏族之通婚联姻

  一个家族在一地能繁衍几百年,光靠近亲繁衍是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的,只有族外通婚,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才能求得共同发展。几百年来,澳门来自全国各处的族姓不少,这从韦氏、蔡氏家族与澳门、中山等地通婚的情形中可以反映出来。《韦氏族谱》有如下记载:

  长房第十六世传人韦佩瑚,其四女嫁到沙尾容家,三女嫁澳门吴家(此康熙到乾隆年间之事)。

  长房第二十世传人韦元东,“生嘉庆乙亥年八月二十日……向娶澳门陈氏。”

  长房第二十世传人韦动始,“生道光庚戌年四月初一日,娶澳门徐氏……向续娶澳门甘氏……女适澳门。”“韦裕鲁,生光绪戊寅年……次女适澳门孙家。”

  二房第十六世传人韦绪,“生雍正甲辰年十二月……四(女)适澳门。”韦宏知,“生康熙丁酉年十月二十日……一女适澳门?家。”韦高贤,“生康熙戊子年……续娶澳门陆氏。”

  二房第十八世传人韦松元,住居澳门,“生康熙辛丑年正月初一日……向娶前山刘氏。”

  二房第十九世传人韦百禄,“生乾隆壬子年三月二十日……女二,长适澳门赵家,次适澳门郭家。”

  二房第二十世鲁聊公,“生嘉庆戊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娶澳门黄氏。”韦郁文,“生嘉庆壬戌年十一月二十日……娶吉大叶氏……续娶望赵氏。”韦敬章,“……长女适望厦赵家。”

  二房第二十四世传人鲁年公,“生嘉庆乙亥年十月十三日……向娶澳门简氏。”韦士元,“女八,七适澳门莫家,八适澳门陈家。”

  三房第十六世传人韦上进,“生康熙乙酉年正月初三日,娶容氏,葬望厦龙喉左下侧……二女,长适澳门陈家,次适澳门郭家。”韦上德,“娶上涌曾氏,长女适澳门黄家,次适澳门冯家,三适澳门章家。”韦上志,“三女,长适澳门黄家,次适澳门容家,三适望厦村曹家。”

  三房第十七世传人韦英裔,“……一女适澳门梁家。”韦英桂,“向娶北山徐氏,葬三巴门外。”韦英灿,“向娶澳门张氏。”韦英世,“三女,长适澳门陈家,次适澳门区家,三所适未详。”韦英显,“向娶澳门容氏,二女,长适澳门林家。”

  由此看来,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末叶的300年中,澳门已有赵、韦、林、张、容、区、陈、吴、徐、何、甘、孙、陆、郭、黄、莫、简、梁等几十家氏族,彼此通婚,联姻已很普遍。

  就是从福建晋江迁居澳门的蔡家后代子孙,也多娶澳门或中山一带的女子为妻,以澳门为家,繁衍子孙连绵。据《蔡氏迁粤家谱》所载,蔡氏长房第七世传人蔡桃,生嘉庆辛酉年,生一女,名建姑,嫁山场吴府;第八世传人蔡廷滨,生女金姑,嫁澳门何府;第九世传人蔡启瑞,娶香山严氏。如此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如今澳门、中山两地人民的交往,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发展更加频繁,关系日益密切,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甘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江西、湘鄂大部、安徽西南、闽粤大部、桂琼、川黔大部、云南东部和北部、新疆西北,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59%的甘姓人群。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浙江西南部、安徽中部、河南东南、湖北北部、重庆、四川东北部、湖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大部、甘肃中部,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20%的甘姓人群。 介绍文件甘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的诸侯国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洛阳),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氏的一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 商朝时期,商王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国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甘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 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襄王封后母周惠后所生的甘昭公姬子带于甘邑(今河南原阳),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意为“大漠中的村庄”。 清朝初期,喀尔喀蒙古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今内蒙古肯特山南部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之战”,噶尔丹部主力军被康熙大帝亲率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嘎察部脱离了厄鲁特蒙古的控制。 康熙大帝剿灭噶尔丹之后,嘎察部归附满清王朝,部族人等多称嘎察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甘氏、李氏等。 第六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记载: 1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名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2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3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 介绍文件甘姓迁徙历史 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 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户县)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姓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姓最重要的一支,故甘姓早在先秦时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姓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姓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今重庆忠县)甘宁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沛人(今江苏沛县)甘皇后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应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姓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两宋时期,甘姓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姓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姓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姓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姓分布之地渐广。 如今,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为多。 更多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甘姓家谱文献目录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 (清)甘书芬、甘景麟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 (清)甘土愍等修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修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美国。 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怀和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 世系篇第六~七卷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七卷 江西省档案馆。 山东桓台甘氏家谱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华阳石印本 湖北省枝江市档案馆。 湖南甘氏草谱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渤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广东甘氏祠谱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甘氏族谱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美国。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族谱八卷 卷首上、下册 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甘华盛主修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刘邦家谱:

1、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2、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

3、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4、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5、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6、兄弟姐妹

(1)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2)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244] 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3)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245] 死后谥元王。

(4)从父兄:荆王刘贾。

(5)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6)姊:宣夫人 昭哀后。

7、后妃: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8、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9、女儿:刘乐,即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10、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11、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247] 卒谥齐悼惠王)。

12、妣戚氏,生一子:刘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13、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14、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15、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为什么在古代妾不能变为正妻,但是妃子可以当上皇后?

古代妾不能升为正妻,一是有道德约束,二是有律法的规定。夫妻夫妻,妇与夫齐者也,男子的正式配偶,明媒正娶进来的,在家里享受与丈夫同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