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祠中燕天昌后牌匾的来源及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龙氏家祠中燕天昌后牌匾的来源及意义,第1张

如果说云南近代历史是一部书,那龙氏家祠就是这部书的序言;如果说昭通历史文化是一本画册,那龙氏家祠就是这本画册中最精美的一页;如果说龙氏家祠是昭通的文化名片,那这张名片展示的是当代昭通人尊重历史、崇尚文化、珍爱艺术的传统和民风。

龙云先生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主持云南军政事务18年,致力于云南的建设,一生“反蒋、抗日、联共”。他不仅是昭通的骄傲,也是云南的骄傲。

龙云(18841119—1962627),彝族,原名登云,字志舟,彝名纳吉瓦梯(又名纳吉达史),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松乐村营盘人。4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妹妹龙志桢相依为命。龙云自幼喜爱骑马射箭,练习武艺。青年时期迫于生计,在金沙江上运过漂木。1911年,龙云与表弟卢汉、好友邹若衡等在四川加入了魏焕章的反清部队,同年底投奔滇军。1912年5月,龙云、卢汉被送进云南讲武堂第四期学习,龙云学骑兵科,卢汉学步兵科。1914年,龙云讲武堂毕业后,分回昭通独立营任少尉排长。1915年,龙云调回昆明,到唐继尧身边工作,并迅速得到唐继尧的提拔重用。1927年,龙云发动“兵谏”,唐继尧被迫交出政权。1928年底,龙云相继担任云南省主席、十三路军总指挥、滇黔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期间,龙云先后组织第60军、第58军、新3军共27万将士开赴抗日前线,滇军在台儿庄会战及以后的对日本侵略军作战中英勇战斗,虽伤亡惨重,仍前赴后继,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的时候,龙云向蒋介石主动请缨,于1937年10月至1938年8月,组织40多万云南各族人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历尽艰辛,用短短的10个月时间,修筑了927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龙云主政云南18年,在此期间,他致力推动云南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兴修水利,修建了巫家坝机场、松花坝水库等,还努力团结少数民族,巩固西南边疆,作为大后方的云南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民国昭通县志》记载,龙云极为关心家乡建设,经常捐资支持昭通的社会事业。他捐资支持昭通实业公司修建大龙洞电厂,使昭通城于1935年用上了电灯,成为云南省继昆明之后第一个用上电灯的地州;他捐资修建怀远街,使怀远街成为昭通城又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区,促进了昭通商业发展;他捐资修建、整治昭鲁河,使昭阳与鲁甸相连的大片沼泽成为万亩良田等等。新中国成立后,龙云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62年6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时肯定了龙云“反蒋、抗日、联共”的功劳。1980年7月,中共中央为龙云彻底平反。1987年11月19日,在龙云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说:“龙云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是中国***的一位真诚的朋友,他对人民的事业有过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

龙氏家祠就是龙云精心择地修建的家祠,是他回乡祭祖的家庙。

说到龙氏家祠,就不得不提及龙云的母亲和胞妹龙志桢女士。

龙云的母亲1922年病逝,1924年,龙云把母亲的灵柩从炎山运到昭通城,葬于簸箕湾小松山。在地方官绅的要求下,1923年,龙云在昭通城中心辕门口为母亲修建了三台三楹石质节孝双全牌坊,牌坊高大巍峨,牌坊上的两副对联极为醒目。一副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手笔:“自�安四千载传家,生儿岂是池中物;与点苍十九峰抗节,立表真为山上型”。一副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墨宝:“有子能学万人敌,大节堪为百世师。”可惜牌坊于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毁。

龙云的胞妹龙志桢是个节孝双全的女子,因未婚夫亡故,她终生未嫁,她一生行善积德,致力推动家乡的公益事业。除了主持修建家祠外,她出资大力兴办教育,出资创办了炎山小学、回龙场小学,捐资修建了昭通女子中学礼堂,招聘有学识的教师任教,动员鼓励穷人送孩子到学堂免费读书;据《民国昭通县志》记载,志桢女士看到大批逃难到昭通的难民游离失所,饥寒交迫,她就招募难民疏通河道,开荒垦田,减免地租,使他们在昭通安家立业;每遇灾荒,志桢女士就减免田租,开仓放粮,在城内外多处搭棚,熬粥煮饭赈济灾民等等。对志桢女士的善举,当地老一辈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尊敬地称她“龙姑太”。1935年,志桢女士去世,葬在小松山与母亲作伴。在龙氏家祠的陈列中,有蒋介石为志桢女士的题词“操行可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坚金碎玉”,张治中将军题词“巾帼丈夫”等。国民政府还在昆明圆通山为志桢女士修建了一座石碑坊,上题“贞孝慈祥”,至今保存完好,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龙氏家祠位于昭通城南12公里的簸箕村,主体工程建于1930年至1933年,整个建筑群建设完成耗时十余年,占地1703314平方米。外墙用毛石砌院墙与外界隔离,大门设在院墙西侧,与甬道相通,宅院和家祠东西分列,其余部分为园林景致。祠堂坐南朝北,占地319656平方米,由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组成两进院落,在中轴线上形成两个大天井,在四角形成四个漏角天井。家祠的正前方为三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两扇大门相接,大门为欧式风格,门额上分别大书“源远”,“流长”。正殿单檐为歇山式覆盖琉璃瓦,屋脊上有雕琢极为精致的二龙戏宝石雕;过厅单檐为硬山琉璃顶,前檐下悬挂“龙氏家祠”大匾,下设御路踏跺,御路石为高浮雕五龙捧圣图案;正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房顶为单檐黄琉璃瓦顶,五开间,三面围廊。正殿正门上方正中,悬挂蒋介石题“封�丸熊”大匾,从匾上右方“龙太夫人徽德”字样来看,是专为纪念龙太夫人而作,内含两个古代贤母的典故,意在颂扬龙太夫人教子有方之意。左边门上方正中,悬挂着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大匾“遗德孔长”。右边门上方正中悬挂民国时期云南大书法家陈荣昌题大匾“燕天昌后”。

正殿内到处是雕梁画栋,木漆镏金,内顶遍雕井口天花,均为云龙翻腾图案,色彩华丽鲜艳。家祠内外各种木雕、石雕均为高浮雕、透雕和镂空雕等,或为龙凤呈祥,或为人物故事,或为瑞兽芝草等,造型各异,生动传神,竟无一雷同,精美之致。正殿明间设以龛位,供奉龙氏祖宗牌位和龙云父母牌位。殿外设月台,正殿前檐和月台外围设石栏望柱。家祠内还建有铜铸的亭子和大钟,每天东方破晓,就准时敲响大钟,洪亮的钟声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龙氏家祠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规整严谨,庄严宽敞,功能齐全。由于建造时聘请了西南地区的大批能工巧匠参与,画栋雕梁,工艺精巧乃至奢华,后代工匠望而兴叹,因而家祠的建筑艺术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近代家祠建筑的翘楚。

龙氏家祠由于龙云的身份和地位等因素,其规格、等级、内涵等等都超过了一般的家祠。家祠内的木雕、井口天花、栋梁、柱础、窗花及牌位,“龙”的形象和图案极为丰富、生动,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家祠内除了有蒋介石、胡汉民、林森等人的题词外,还有于右任、张治中等一批国民党党政要员的题词,及清朝最后一个状元袁嘉谷、云南大书法家陈荣昌等社会名流的题词及书法,可惜早已不知所终。

家祠既有中国传统庙堂的严肃,又有苏州园林的雅致,还有欧洲建筑的情调及那个时代的特征,把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和因素如此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这在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杰作。德国大文豪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龙氏家祠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凝固在昭阳大地上,一段关于“云南王”风云际会的华彩乐章。它不但与当时的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也是龙云人生历程的写照。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视角角度的变化和视野的拓展,人们对家祠本身所承载、蕴含、展示出来的丰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信息等有了重新认识,并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不断开展深究和发掘。可以说,龙氏家祠是研究中国近代宗法制度、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封疆大吏错综复杂的关系、云南近代民风民俗、中国近代祠堂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云南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龙氏家祠曾经承载着龙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也承载着当时昭通青年的希望和梦想。当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许多昭通青年报名投军奔赴抗日前线,与龙云的影响和号召是分不开的。

1934年清明节前,龙云回到昭通,率家人在家祠里祭拜祖宗,并对昭通官民作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演讲。他在大会上向民众发问:“你们知不知道,民主与独裁有何区别?”指出独裁政体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的演讲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从此以后直到病逝,龙云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昭通老家。

1951年,政府将龙氏家祠改作它用,农校、农科所、荣军院和财校四个单位先后在此办公或住宿,龙氏家祠遭到了很大的损毁和破坏。面对破败不堪的龙氏家祠,昭通各界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不断奔走呼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以提案等形式,要求政府尽快采取措施,抢救性保护龙氏家祠。

2005年,昭通市一届人大六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抢救性保护龙氏家祠的决定。2006年4月,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市政府拨专款1100余万元正式启动了修缮工程。2008年底,昭通市文体局将主体工程修缮完工的龙氏家祠移交昭阳区文联管理。如今,已修缮完工的龙氏家祠已经成为昭通极为重要的一张名片,许多来昭通的外地人都要前往参观。

文物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实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文物就是灵魂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了文明,就是保护了文化的传承。今天,历经磨难的龙氏家祠修缮一新,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实为昭通人之幸、昭通文化艺术之幸,也是云南文化艺术之幸,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本文得到了曹吟葵先生的重要指点和帮助,在此谨向曹老先生深表谢意。〕

延伸阅读:关于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城墙内占地26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祠堂是龙云家族祭祀和举行重大活动的专用场所。由三进院落构成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卷门、过厅、两厢、正殿。过厅前雕有“五龙捧圣”石刻,正中悬挂陈荣昌书“龙氏家祠”;正殿单檐歇山式,覆琉璃瓦,屋脊饰二龙戏宝,殿前石砌月台,饰栏板望柱,置有蒋中正书“封�丸熊”等匾额和章太炎等人题写的楹联,殿内供龙云祖先牌位。

宅院,为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建筑,包括正房、倒座、两厢及东、西两角碉楼。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构件中柱、础、�扇、雀替、挂落等或镂雕人物故事、瑞兽芝草、博古图案,或彩绘云龙、珍禽、小景,反映了当时云南在木作、石雕、绘画等方面精湛的艺术水平。

祠堂的对联

祠堂的对联1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祠堂的对联2

各位家人,大家好:

 清明节全国家人到回龙夼祭祖,对我们衣氏文化很感兴趣。要求我把祠堂的里的有关内容解说一下。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衣氏文化。由于我的水平有限,理解的不很透切,仅把个人的理解说一下,供家人参考,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家人斧正。

 一、门联

 “ 联科彰史册,铭壁培家风” 联科—是若干人(老衣家)一起科中(考中),彰史册——表彰、显扬在、记录在历史的记录簿里。

 铭壁培家风——把好的家风铭(刻)在墙壁或者是照壁上,教育后人永远发扬光大。

 二、门对上面的横批:“礿(yue)祠蒸尝”——有四中解析--1泛指族人聚餐。2是指国泰民安。3是建好后除了祭祀外,还要用文字祭祀。4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释曰: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就是指一年四季都要祭祀意思。

 三、柱子上的瓦联:“仕宦元明清三朝精忠耀国史,奠安登莱海千秋德业振家声。”

 仕宦——指做官。是我们老衣家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做官的并且精忠报国、官职显赫光荣的记载史册上。

 下联:奠安——奠定、建立。就是在登州府、莱州府、海州府建立了德高望重的声誉,到处传颂。

 ( 待续)

祠堂的对联3

 上联:余地有亨泰

 下联:庆盛多吉祥

 上联:绳其祖武

 下联:佑我后人

 上联:聪听祖考之懿德

 下联:思贻父母以令名

 上联:是训是行赞乃祖武

 下联: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上联: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

 下联: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上联:元吉光耀在上

 下联:福禄繁荣来成

 上联: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下联: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春秋匪懈

 下联:继序不忘

 上联:孰事有恪

 下联:明德维馨

 上联:奉先思孝

 下联:敦族言欢

 上联: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

 下联: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上联: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下联: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上联: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

 下联: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上联: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

 下联: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上联:一脉源流先世泽

 下联:满堂酝酿太和春

 上联: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

 下联: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上联:雨顺风调四时无害

 下联: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上联:礼以待人恭以致昌

 下联: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上联:富贵贵在创业

 下联:愉悦福于劳动

 上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

 下联: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上联:土能生万物

 下联:地可发千祥

 上联:福星高照栋宇

 下联:礼乐幸来紫阁

 上联:本支百世不易

 下联:蒸尝万古如斯

 上联:百年树德()

 下联:奕代流芳

 上联:土产无价宝

 下联:地生有道才

 上联:乃圣乃神监有赫

 下联:维宗维袒启无疆

 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

 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

祠堂的对联4

 1、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2、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3、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4、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5、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6、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7、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8、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9、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10、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11、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12、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13、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14、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15、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16、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17、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18、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19、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20、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21、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22、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23、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24、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25、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26、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27、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28、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29、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30、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31、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32、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33、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祠堂的对联5

 上联:长绵世泽

 下联:丕振家声

 上联:衣冠百世

 下联:俎豆千秋

 上联:春秋匪懈

 下联:继序不忘

 上联:昭假烈祖

 下联:佑启后人

 上联:绳其祖武

 下联:贻厥孙谋

 上联:慎终追远

 下联:积厚流光

 上联:千枝归一本

 下联:万派总同源

 上联:世代源流远

 下联:孙枝奕祀长

 上联:礼乐家声远

 下联:诗书世泽长

 上联:典祀千年重

 下联:绵延百世昌

 上联:春秋享祀来格

 下联:祖宗明命如闻

 上联:昭穆明其礼教

 下联:俎豆荐以馨香

 上联:祖灵穆平不远

 下联:旧德焕若其新

 上联:祖宗凭依在德

 下联:子孙对越惟诚

 上联:丁兰刻木思亲孝

 下联:孟母断机教子贤

 上联:千百年祖宗如在

 下联:亿万世子孙同荐

 上联:不忘孝友为家政

 下联:还冀诗书著祖鞭

 上联:以燕以翼宏堂构

 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上联:水源木本承先泽

 下联:春露秋霜展孝思

 上联:百代孝慈山仰泰

 下联:万年支派水流东

 上联:祖德流芳思木本

 下联:宗功浩大想水源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

 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上联: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上联:休言别族与宗族

 下联:但道吾翁和若翁

祠堂的对联6

 有典有则

 卜世卜年 台金门县李氏家庙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

 丞相将军府

 忠臣孝子门 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台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安徽省嘉山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台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

 前耸西山,西映长庚,自昔仙才夸倚马

 后依东阁,东来紫气,而今道德继犹龙 高要蚬岗西村李氏大宗祠门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岭北看山朝,瑞献群峰,螺环密点几成万

 陇西遗泽远,枝开二世,雁序同派却第三 广东蚬西莲塘李公祠门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典用李太白祠联

 生河南,长河南,宦于粤东,为万世开基鼻祖

 父进士,子进士,卜云石顶,启十房肇祚神宗 肇庆芙罗李氏宗祠后堂联

 李氏族风大蕃衍

 宗祠蔚貌多谪承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满天下一脉秉承

 宗源道德继往开来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典出李大钊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典出李清照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此联既有藏头又有拆字联运用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老子,名李聃,曾任周柱下史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李白,旧说为陇西人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日月明 耀宗祠 势尊祖功祖德

 木子李 承蕃衍 敬仰德弟德兄

 根延万代传茂李

 源朔千载宗盛唐

 人海茫茫偶遇祠

 尔若姓李皆入堂

 李氏子孙传万代

 威风八面耀乾坤

 晋阳兴师除暴安良兴唐业

 中原逐鹿安邦定国拯苍生

 建李氏祠堂,为百姓鞠躬尽瘁

 明一生大志,替家乡竭尽全力

 木荣花艳争春色 子孝孙贤立世铭

 汉唐子孙 自古行善积德福泽后代

 世代族人 如今净心明道笑迎新生

 风奥境,紫气氤氲,李氏宗族枝叶茂

 龙脉地,祥云缭绕,本家后人世泽长

 道德经括人天治乱之大原,溯群仙统驭万类生成归于太极

 柱下史与乾坤悠久而为祖,合佛教慈悲孔门忠恕树厥先声

祠堂的对联7

  横批:李白祠

 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

 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横批:周瑜祠

 上联:大帝君臣同骨肉。

 下联:小乔夫婿是英雄。

  横批:苏轼祠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

  横批:孙夫人祠

 上联:毕竟阿兄生负汉。

 下联:可怜之子死依刘。

  横批:夷齐祠

 上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

 下联: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

  横批:唐寅祠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横批:赵氏宗祠

 上联:以忠孝仁恕传家,无大盛亦无大衰,先世之贻谋远矣。

 下联:于困苦艰难行善,有厚德必有厚福,后人之继述勉旃。

  横批:天后宫

 上联: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

 下联: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

  横批:岳飞庙

 上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如,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下联:即此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哭留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

颜家庙碑释文

正文释文

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并序

第七子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集贤学士李阳冰篆额

昔孔悝有夷鼎之铭,陆机有祠堂之颂,皆所以发挥祖德,敷演家声。故君子之观其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无而称之是诬也;有而不述岂仁乎?论而撰之,敢不祗惧!

君讳惟贞,字叔坚。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郳,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仕鲁为卿大夫。

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战国有率、烛,秦有芝、贞,汉有异、肆、安、乐。其后丧乱,谱牒沦亡。魏有斐、盛。盛字叔台,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始自鲁居于琅琊临沂孝悌里。生广陵太守、给事中、葛绎贞子讳钦,字公若,精《韩诗》、《礼》、《易》、《尚书》,学者宗之。生汝阴太守、护军、袭葛绎子讳默,字静伯。

生晋侍中、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讳含,字弘都。随元帝过江,已下七叶,葬在上元幕府山西。生侍中、光禄勋、西平定侯讳髦,字君道,事具《孝行传》。生州西曹骑都尉、西平侯讳綝,字文和。生宣成太守、御史中丞讳靖之,字茂宗。生巴陵太守、度支校尉讳腾之,字宏道,善草隶书,有风格。梁武帝《草书评》云:“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少行于代。”生辅国江夏王参军讳炳之,字叔豹,以能书称。生齐持书御史兼中丞讳见远,字见远。和帝被弑,一恸而绝,梁武深恨之,事见《梁》、《周》、《北齐书》。生梁镇西记室参军讳协,字子和,感家门事,义不求闻达,元帝著《怀旧诗》以伤之。撰《晋仙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文集》廿卷,见《梁书》。生北齐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平原太守、隋东宫学士讳之推,字介,著《家训》廿篇、《冤魂志》三卷、《证俗字音》五卷,《文集》卅卷,事具本传。黄门兄之仪,周御正、御史、中大夫、麟趾学士。隋文辅政,不署矫诏,索玺,又拒之,出为集州刺史、新野公。后朝朔望,引至御榻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重,何以加卿?”事具《周书》。弟之善,隋叶令,子孙见于后。

黄门生皇秦王记室讳思鲁,愍楚、游秦。小记室字孔归,君之曾祖也。隋司经校书、东宫学士,率子弟奉迎义旗于长春宫,招瓜州,拜仪同。博学善属文,自为父集序。《国史》称温大雅在隋,与思鲁同事东宫,彦博与愍楚同直内史省,彦将与游秦,同典校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温氏谱》亦载焉。

生勤礼,字敬,君之祖也。幼而朗悟,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解褐校书郎,与两兄弟师古、相时同时为弘文、崇贤学士,弟育德又于司经校定经史,当代荣之。太宗尝令师古赞崇贤学士,以兄弟,特命萧钧赞之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业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称,龙楼委质。”著作郎、修国史、夔府长史,赠虢州刺史。

生昭甫(下自注“本名显甫”),敬仲、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昭甫字周卿,君之父也。幼而颖悟,尤明诂训,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特为伯父师古所赏重,每有所注述,必令参定。尝得古鼎廿余字,举朝莫识,尽能读之。高宗侍读、曹王属,赠华州刺史。真卿表谢,肃宗批答:“卿之乃祖,当为硕儒,既高倚相之能,遂有臧孙之后。不坠其业,在卿之门。”

生我伯父讳元孙泉君。伯父聪颖绝伦,尤工文翰。举进士,考功郎刘奇特标榜之,由是名动海内。累迁太子舍人。玄宗监国,专掌令画。尝和《游苑诗》,批云:“孔门称哲,宋室闻贤。翰墨云捷,莫之与先。”历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

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天授元年,糊名考,判入高等。以亲累授衢州参军,与盈川令杨炯、信安尉桓彦范相得甚欢。又选授洛州温县、永昌二尉,每选皆判入高科。侍郎苏味道以所试示介众曰:“选人中乃有如此书判!”嗟叹久之。遂代兄为长安尉、太子文学,以清白五为访察使魏奉古等所荐。五邸初开,盛选僚属,拜薛王友柱国。伯姊御史大夫张知泰妻鲁郡夫人亡,将葬,数家占君不利临圹。君哭而拒之曰:“岂有忘手足之痛,牵拘忌而忍自绝乎?”弗从。其年求七月,才生明,遘疾而殁,教义者隐而伤焉。与会稽贺知章、陈郡殷践猷、吴郡陆象先、上谷寇泚、河南源光裕、博陵崔璩友善,事具陆据所撰《神道碑》。累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真卿表谢。肃宗批答云:“卿之先人,德行优著,学精百氏,艺绝六书。频擢甲科,屡升循政,曳裾王府,名右邹枚。载笔春宫,道高徐阮。既而寿乖华发,器纡青云,业载史臣,庆传令子。追存盛美,褒赠崇斑,且旌善于义方,俾扬名于有后。”

豪州生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春卿工词翰,倜傥有吏才,苏颋举茂才。偃师丞杲卿文理清峻,所居有声,太常丞、摄常山太守。禄山反,擒其心手,开土门,拜卫尉卿兼中丞。城陷,杲卿叱詈之,遂被钩舌支解而终,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真卿表谢,肃宗批答云:“自羯胡猖狂,入我河县。所在官吏,多受迫胁。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谋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廷,傍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曜卿工诗书,善草隶,十五以文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旭卿善草书,胤山令。茂曾好属文诂训,仁厚绝众,犍为司马。

君生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阙疑仁孝有吏能,精《诗传》,善剖判,杭州参军。允南仁孝有清识,工诗,人多诵其佳句,善草隶,与春卿、杲卿、曜卿同日于铨庭为侍郎席建侯所赏,达奚珣荐为左补阙。真卿时为殿中,正至,三拱法座蹈舞,而衣袂相接者三。故允南赋诗云:“谁言百人会,兄弟也沾陪。”历殿中、膳部、司封郎中、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和有吏干,富平尉。真长清直早世。幼舆方雅有酝藉,通班《汉》,左清道兵曹。真卿早孤,蒙伯父泉、允南亲自教诲。举进士,历校书,制举醴泉尉,陟清白长安尉、三院御史。四为大夫,六为尚书,再为采访节度,充礼仪使、光禄大夫,鲁郡公。允臧敦实孝悌,有吏能,制举延昌令,监察、充朔方衣资使、殿中,三为侍御史,中允、江陵少尹、荆南行军。

豪州及君孙:泉明,佐父开土门,彭州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翊、颇、诞,及外孙博野尉沈盈、卢逖,并为逆胡所害,各蒙赠五品京官。浚好属文。翘、华、正、(岳页)。慈明,都水使者。颎好五言,校书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岭南营田判官,执丧九日不食。颉,河阳尉。顗,凤翔参军。颇,工小楷,洗马。颃,恭仁,奉礼郎。并早丧逝。绂,方义主簿。泉觏,并没蛮。袭明、微明、德明,未仕。通明,获嘉尉。将明,昌明尉。克明,崇文,明经,卫密标榜之。翙有德行文词,华原主簿。准,溧水尉。觌,颇工文,襄阳尉。觐,有文行,弘文,进士。颢,仁友清白,常熟令,封金乡男。颖,清介勤学,侍郎蒋冽赏其判,京兆兵曹,袭金乡男。頔,仁纯,常熟主簿、任城男。颀,浚仪尉。颂,清源尉。顶,干办,扬府法曹。愿,长厚清白,朝邑尉。頵左率仓曹。硕,秘书正字。颒,有吏干,歙州录事参军、曲阜男。好为诗,富阳尉。颙,好为文,常州参军。并粗有所立。

君之诸祖诸父群从、扬庭、赜,并侍读。强学、益期,并学士。中和、至诚、敬仲、大智、温之、澄之、澹之、瑨、挺、援、撰、温、泳、陵,并明经。康成、强学、希庄、日损、隐朝、邻几、知微、舒、说、顺、胜、式宣、韶,并进士、制举。有意、中和、趋庭、希庄,至刺史。利仁,明天文。欣期、元淑、景灵,并校书。光庭,注《后汉书》。嘉宾、千里、升庠、匡朝、怡、滔、浑、允济、搢逸、觌、不器、防,有文词。博古、少连、恭敏、惇学行。敬仲、温之,以孝闻。润,有风义。晃、鏻、邈、迢,以清白称。其余咸著官族,不获悉数。

洪惟累祖之耿光丕业,有若子泉宏都之德行,巴陵记室之书翰,特进黄门之文章,秘监华州之学识。肇自鲁国,格于圣代,纷纶盛美,遂举集于君。君能述遵前人,不敢失坠其志事,以忝聿修,宜其克飨尊荣,为清庙不祧之主。真卿幸承遗训,叨受国恩,既荷无疆之休,敢扬不朽之烈。铭曰:

系我宗,邾颜公。子封郳,鲁附庸。亚孔圣,浴沂风。刺青徐,给事中。护营柳,渡江枫。侍兄疾,感蛇童。邻火断,珥貂重。施七叶,传孝恭。武骑都,尉司从。便尺牍,继鱼虫。恸君难,偾而终。咨记室,游湘东。嗟御正,凛移忠。泉黄门,擅文雄。三韶长,事东宫。四穆叔,史牢笼。褒华州,诂训通。小秘监,盛名鸿。维少保,文翰工。莅畿赤,五褒崇。登望苑,友桂丛。三超赠,保储躬。流光盛,庙貌融。永不祧,垂无穷。

建中元年岁次庚申秋七月癸亥朔,镌毕。八月已未,真卿蒙恩迁太子少师。冬十月壬子,男頵,封沂水县男,硕,新泰县男,侄男顶,承县男,颂,费县男,颀,邹县男。微躯官阶勋爵并至二品,子侄八人受封。无功无能,叨窃至此,子孙敬之哉!

碑额释文

正面:颜氏家庙之碑(李阳冰篆书)

背面:高祖记室君,国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庙地。高祖妣殷夫人居十字街西北壁第一宅,秘书监君、礼部侍郎君侍焉。虢州君居后堂,华州君于堂中生焉,今充神厨,少保君堂今充斋堂,厅室充亚献、终献斋室。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少数地区由于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姓氏概述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龙氏家祠中燕天昌后牌匾的来源及意义

如果说云南近代历史是一部书,那龙氏家祠就是这部书的序言;如果说昭通历史文化是一本画册,那龙氏家祠就是这本画册中最精美的一页;如果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