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姓氏文化寻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姓氏文化寻根,第1张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展史料。近日,记者先后走访达州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图书馆、中华姓氏研究专家等,对达州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达州姓氏多为湖广填川而来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据介绍,中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中国前十大姓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而达州市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在市公安局户政大队了解到:张姓,全市428554人;刘姓,342525人;陈姓,339080人;杨姓:284281人;黄姓,167425人;赵姓,114808人;吴姓,127798人;周姓,168235人。由于系统原因,李姓和王姓未得出数据。不过王姓里面,仅两字的就有100617人。

对姓氏族谱文化颇有研究的傅昌志告诉记者,姓氏都是三五千年以前逐步形成的,其来源五花八门,有地名、技艺、动物名称、气象名词、日常用品、朝代名称以及皇帝赐姓等。目前,达州的姓氏不下于500个。十之八九都是数百年前的外来人口,其中少部分姓氏人家是600年前后迁入川内的,80%以上均是300年前随湖广填川而来。湖广填川的路线有万县方向的水路,安康方向的陆路等等。300年前,达州地域正处湖广填川川东北第一站,所以达州“移民”多数是由湖广地区内麻城县孝感乡(现湖北黄冈市)迁来。据相关记载,当时,湖北一覃氏分支数百口人从水路来达,没想到在途中遭遇狂风骤雨,人船覆于漩涡之中,145人遇难。 李王二大姓的迁入史

虽然记者在户政部门没查到达州王姓和李姓人数的确切数据,但是记者在市图书馆找到了李、王两族族谱,对两族迁移和分布情况有所了解。

从李氏族谱看,李姓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域是达县张家场李家沟、李家河沟以及达县 龙场的李家坝。李家沟分支的形成始于清康熙初年。发祥地是达县张家场西北,开派之祖是湖北麻城入川的李朝南,其子锡、铎、锦分居于李家沟下、中、上沟。

随后,李家沟分支成员陆续外迁,开拓了李氏族人的分布区域。约1751年有李多义迁徙巴中通江马三垭,1750年前后有李四元、李日奇分别迁徙今巴中市巴州区独柏场和张家场李家嘴,1920年有李仁兴迁徙达县香隆场高峡子,民国年间有李美玉入南江。马山垭翁沟族人约1941年有李荣春之子文学、文权、文通迁徙陕西省紫阳县,李仁发之子伦伍、伦敏迁徙通江县,1949年后李仁财迁徙通江城、李伦成迁徙江西省武宁县城。1954年后李家沟的李仁玉、李仁浩迁徙达县石桥镇列宁街。1980年后李仁楼迁往成都,李仁奎落业达县石梯,李美华居于重庆市,李仁汉、李仁元、李美清、李美权、李华伦、李伦炳、李伦权、李伦兴、李国等落业达城。

李氏自湖北入川的先祖分别于达县张家场及 龙场落业后,开拓奋进,发展壮大,各自形成支族。五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沟、李家河沟两大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永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坝、李家山、李家沟、瓦石坪4个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目前,达州市族人主要集中在达县,其次是渠县,地跨五四、永进、石桥、新进、沿河、香隆、鹿鸣、报恩、流溪等乡镇。

王氏入川始祖王治伦,脉承通江县马三垭,明朝弘治1488年移居开江九石坎。500多年来,其后裔子孙从这里生息繁衍于宣汉、达县、万源、平昌等县接壤的隘口、庆云、马渡、岩口、碑庙、北山、青宁、安云等乡镇所辖的地区。按地缘和血缘关系分成九石坎、王家坪、管家坝、柏扁、严家坪、大锣坪王家屋、王坪、石笋寨、秦家坝、何家岩、袁家湾、王家河、石宝岩、岩城坪、白依庵、等60多个支族。

神秘的姓氏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佑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文中所言姓氏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在许多姓氏族谱中,一般都有姓氏图腾。记者在渠县宋氏族谱中发现,宋姓是以祖先发明以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 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 天历度。族谱中记载,宋氏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宋姓。渠县宋氏各支系属京兆郡望,原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人氏,于明万历年间即1554年入川定居。途经顺庆府所属南充县老

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90里骆山之阳定居。随后有始迁祖宋一兰与宋一揆支系和宝城镇牛头湾宋姓支系。

相传,京兆郡望同汉光武帝宰相宋弘有关。他入仕前曾娶妻生子,入仕后,光武帝见他人品出众,想把姐姐湖阳公主嫁给他,劝他和原来的妻子离婚。他推托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宁愿与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也不愿攀龙附凤。光武帝理解他的品行而被折服,便提其为当朝宰相。死后,宋弘的这句话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为世人所崇拜。

文氏族谱编撰者对本家姓氏图腾的理解更为特别。天人合一信息传播谓之文。“`”像天齐,“一”像天穹盖天,“U”像日升日落汤谷,“X”像天地交午,故称“天文”。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而有文字,因文字而天下事理彰明,即“文明”。“文”是象形指事会意的综合图腾。

翻阅文氏族谱发现,文姓渊源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周文王谥号命名的姓氏。二是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四是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文姓本是北方的姓氏,宋元明时期,文姓分布的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的文姓集居地区。蜀地文姓始于文翁,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后留居此地繁衍成一大望族。蜀地文氏均为其后裔。宣汉文姓来源于姬姓,是以周文王姬昌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支庶子孙。宣汉下八、黄龙、柳池、南坝、樊哙,万源罗文、长坝、大沙以及达县部分乡镇文姓居多。文氏有代表人物战国辅助越国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南宋丞相、抗元英雄文天祥等。

16个罕见姓氏

姓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有许多罕见的姓氏。通过市户政大队查找,初步发现16个罕见姓氏,分别是:茶、男、赤、后、库、丛、印、六、山、五、上官、谬、初、清、完、呙、甯、刁。

茶姓,亦音屠(Tù),全市11人,代表人物:大竹县蒲包乡兴隆村6组,茶丙花。茶姓渊源有七:1、炎帝葬于茶陵(故城在今湖南茶陵东50里)。2、茶氏系殷时旧姓。系自子姓,茶即 , 阳 城是也(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居者以地为氏。

3、齐太公之后有茶氏。4、唐时竟陵人陆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贞元末年,鬻茶者祀为茶神。其后有茶氏。5、宋时三佛齐国有茶氏。6、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士千总有茶氏,系彝族姓。7、白、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男姓,全市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林镇白马村8组,男祥孝。夏禹之裔,有男氏之后,以国为氏。

赤姓,全市4人,代表人物:达县桥湾乡插旗村8组,赤仕碧。赤姓渊源有四。

1、赤奋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2、赤松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3、相传黄帝时有赤将子舆,即缴父,赤姓始此。4、明时广西府弥勒州土知州为赤氏,系彝族。

后姓,全市5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保险街,后文湘。后姓渊源有四: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2、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于后阝(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库姓,全市唯独一人,渠县报恩乡全胜村4组,库云华。库Kù音,且源出不同。

1、汉文帝、景帝之时有仓氏、库氏之官。守库大夫之后,子孙以官为氏。2、北魏时库门氏等后均改为库姓。3、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库有she 音,即厍姓,羌族姓。东汉辅义侯、金城太守库均之后。

丛姓,全市3人,代表人物:渠县有庆镇云岭村,丛子言。丛姓渊源有三: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又,唐尧时有丛树,其后有丛氏。2、汉禾宅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印姓,全市99人,代表人物:大竹县石子镇段家村,印世碧。印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父字为氏。

六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大竹县高穴镇清滩村,六义碧。六姓渊源有三:

1、六姓,读音作lù,是中国人的一个数字姓。据《清史》载:清代有一满族官员姓六名十七,连名带姓都是数字。2、关于六姓的起源有种说法是江阴有六氏,相传为明朝方孝孺之后。方孝孺明时大学士,燕王入南京后,不从被杀,子孙避难改为六氏,今江苏江阴县有六氏。 3、据《路史》载:皋陶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推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就去世了,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人,其后人便把“六”作为他们的姓氏。

山(音“亚”),全市2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月华乡光荣村,山为坤。据说该是相关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

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逐渐形成了山姓。

五姓,全市44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南外街道,五世秀。五姓渊源有三: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或,古时“五”“伍”字相通。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

上官复姓,全市18人,代表人物:宣汉县东乡镇石岭东路,上官之怡。其渊源有二: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2、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采于上官(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35里上官村),以地名为氏。汉时徙大姓以充实关中,上官氏徙陇西上邽(故治在今甘肃天水)。

谬姓,全市6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家乡乌桥村,谬名珍。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为赵氏旁支。

初姓,全市9人,代表人物:渠县天星镇解放街,初妍欣。初姓来源有四:1、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2、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3、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祁姓,北宋时期,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门姓(Mén 门),全市12人,代表人物:渠县望江乡小湾村二组98号,门仓智辉。姓源出有三:1、出周朝公卿贵族之家,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小数民族复姓所简改。3、出自春秋时宋国门官之后,以官职为氏。

清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达县石梯镇邓家村,清余。姓氏渊源有二:1、少昊氏之父,初封于清(故城在今山东聊城西之清城),以国为氏。2、春秋时晋大夫之食邑(故城在今山西稷山南),至晋厉公嬖大夫清沸魁,始以邑为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历史名人有清昼,宋时绍兴中福建同安县知县。

完姓,全市1人,达县金垭镇金山村3组,完管用锡。姓氏渊源有三: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回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冉姓、夏姓和练姓的渊源

我们身边的冉姓、夏姓和练姓人氏并不少见,三族族谱都是经过精心编撰而成的。 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10人,季载是最小一个。季载后封于冉国,

又称冉季载。季载的后代分为冉氏和沈氏。孔子有弟子冉求、冉季、冉雍、冉耕、冉儒。东晋十六国时冉闵建立魏国。清代有经济学家冉永光。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载为冉氏始祖。

冉氏进入宣汉的始祖叫应祥,为宏祖四十二世孙。应祥生希柱,希柱生伊,伊生四子: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从此,应祥一支在宣汉发展分支。2000年,宣汉县人口普查发现,冉氏族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东乡镇、清溪、黄石、南坝、丰城、王家、庙安、柏树、胡家、花池、三河等乡镇。

冉应祥元末随父从湖北麻城迁往川东奉节避兵祸。洪武四年,在川东迎接明朝大军入川。洪武七年,因随父率“蛮夷”进贡朝廷有功,授为通川县石鼓镇(今宣汉县)镇守(武八品),遂进入宣汉。在石门堡(今冉家垭口)驻军、安家。公元1380年左右,率军到丰城打猎,当时大雾弥漫,兵士见一黑虎出现,遂用箭射,却误杀了升官应祥。出殡之时,雷雨大作,抬棺者弃棺避雨。不久雨过天晴,而应祥之棺被蚂蚁爬满成坟,遂就地安葬。

夏启为大禹之子,大禹死后继位为王,改王位禅让制为传子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子孙以国为氏,称夏氏。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夏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姒姓,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二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三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夏氏族人同样是湖广填川而来。其始祖代表人物就是入川落业达县亭子洞子潭始祖夏日昭。

据参与《夏氏族谱》编写的夏明显老人介绍:夏日昭,三兄弟之老大,其先祖长庆公明洪武13年(1380年)自江西泰和县之高塘迁湖南永州东安县流洪司火麻山。320年后的清康熙39年(1700年)日昭和即将临产的妻子陈氏携9岁的景秀和6岁的景曝两子被迫踏上填川的征途,10月14日在船上生下小儿子景昌,取小名“船生”,其艰辛不得而知。据传,日昭入川之初无处居住,就在现在的石板二组用草搭棚结庐为舍,后来发现了荆棘丛生的四合院,经砍割定居于此。就是至今仍惯称的洞子潭夏家老屋。三兄弟各生五子,十五房分家徙居各地。景昌公携子及部分侄、侄孙徙居景市文家沟骑龙穴。还分居于亭子、福善、景市、大垭,还有徙居百节、平滩、河市、宣汉柏树、大竹安吉等地。300余年已衍生7000多人。

另外,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良将练何,本姓柬,随从唐太宗征伐高丽有功,以精练军戎赐姓练氏。出自河南河内县。明惠帝殉难的一代忠臣练子宁。练氏四十

一世练国周、练国炳等人之后先后从江西定南和睦甲迁蜀东大竹县居住创业。其后裔现居大竹县金鸡、妈妈、黄滩、庙坝、文星等乡镇。

我家老太爷传文登有几大姓,丛、刘等,现老博物馆处为丛氏家庙,登州府文登县刘家建有宗室大院,又名刘家园,土地百余,生意多处,与丛氏近邻,我老太爷解放前建文登最早二层小楼,大黑砖墙,建于旧政府大楼东北,现中心广场正北泽、荣为吾辈祖上。

崇满族老姓是崇吉喇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吉喇氏,满语为Cogira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毕歆(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等地。清朝后期,满族崇吉喇氏多冠汉姓为丛氏、崇氏、吉氏等。 1

目前在其《敦叙九族》序中说:“传闻自文登迁出,落址丛家沟,因与于姓姻亲,招其前来居住,名曰拉石,后迁岭南名曰丛家村。丛家沟者,即拉石之东沟也……由文登始迁之祖,一说系延宁祖,一说系继宗祖,传说不一,亦无案可稽。”又说:“庆祖之坟在闫家庄东,有碑存焉,继宗祖之坟在下河老茔,亦有碑存焉。惟延宁之坟及连、能、富、广、允、麟之坟皆无所指,且延宁以上无所知也,庆祖之下悉所载也。”其说对移居大丛家之始迁祖无法定论,查校文登《丛氏族谱》之世表对延宁、庆、继宗皆有其人。延宁系系十二世,是五世刚祖之后,其世系为五世刚、六世山、七世本、八世铎、九世国辅、十世朝祀、十一世曰顺、十二世延宁,延宁为曰顺之四子。五世刚祖在明洪武初由文登迁于昌邑东永安庄,这在文登《丛氏族谱》和潍水《丛氏族谱》都有记载,如果说迁海阳之始祖是延宁的话,那么他不是由文登迁去的而是由昌邑的东永安庄或潍县的安固庄迁去的,因为那时刚祖迁昌邑永安庄已过了七世了。值得思考的是,潍水《丛氏族谱》世表中,在九世祖国辅的名上,标注着“迁居胶东一带”而在国辅之孙延宁之堂叔瑶的名下注其号“海阳”,这种巧合很可能是国辅或者是国辅至延宁几代迁回胶东海阳大丛家的。庆和继宗在海阳大丛家谱书中为十五世和十六世,是父子关系,而文登《丛氏族谱》中的庆为六世,是五世兴的长子,其名上注迁州(牟平)沙河庄,其名下记配高氏子四:仓、良、全、德而不是继宗。文登《丛氏族谱》中的继宗为十二世,是六世尚书公兰之后,孟奕之次子配于氏,子二:惟精、惟微。这里的庆和、继宗其宗系不同,后代也不同,支系是毫不相干的。因此说,海阳大丛家谱书之庆和、继宗很可能是延宁之后,因为大丛家谱书在十二世延宁之下至十五世庆之上,十三世之连、能,十四世之富、广、充、麟都没有记谁之子、有子谁,祖嗣难寻,所以其序中说:“延宁祖以上无所知也,庆祖而下悉所载也。”其实延宁之下,庆之上也无所知也。其世表中虽标明了世数,但和总的丛氏世系不符,其“滋”字辈在其世表中为二十七世,而在文登《丛氏族谱》世表“滋”字辈为二十一世,相差六世,待考。

(四)

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姓百分之零点一。丛姓来源有三:①以地名为姓氏,源于金姓。据丛氏家谱所载,传说西汉时车骑将军金日磾的后代迁居丛家岘,遂以居地丛为氏。②丛姓来自丛枝。据各地丛氏家谱所载,相传上古帝尧时有崇、枝、胥、敖四国,其中丛枝为枝国的首领,后来枝国被帝尧所灭,丛枝亦成为帝尧之臣。丛枝的后代为纪念故国,改原国首领名为氏,称丛氏。③出自其他民族。如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崇[崇,古音读作sōng(ㄙㄨㄥ),亦可读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时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夏桀时期,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头昏脑胀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使夏桀的罪状更昭然若揭。终古的子孙后代便姓了终氏。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读音作zhōng(ㄓ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八百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

据史籍《金史·宗端修传》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公元1168~1208年)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宗辅(女真名讹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讳,凡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金国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满族崇吉喇氏,世居乌拉、虎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终古。

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八历史名人:

崇 军:(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

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执节出关,行使郡国。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

崇军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崇 带:(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西汉末期,崇带任汉代校尉史。王莽篡汉后,崇带与陈良共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不久,终带害怕匈奴入侵,祸及自身,便与陈良、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带领两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为人仁义,做县官。著名诗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写过不少诗赠送给崇郁。

崇悦华:(公元1939~今),江苏滨海人。著名公安部一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三级警监。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摄像管系列产品靶面研究和生产。其中图像存贮管等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碲化锌镉系列摄像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系列硅靶微光摄像管研制和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摄像靶负像》用静电场理论和半导体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摄像靶负像理论模型;《摄像靶光电转换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释光电转换特性的物理机制。首先在国内建立三氯乙烯预氧化处理工艺,有效消除硅单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项工艺也适用于其它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碲化锌镉摄像管靶面制作工艺,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工艺成熟,转换效率也高。希望与有志者合作,开发新的能源。

崇 刚:(公元1943~今),安徽天长人。著名地方新闻工作者。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7年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历任电台编办副主任、台党支部副书记、副台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等职。

1992年任黄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95年兼任《黄石晚报》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三十年》、《鄂东漫行》、《今日黄石》等书,《一封边防战士的来信》、《走出困惑》、《举步之劳嫌麻烦,一楼之内寄公函》等新闻作品,曾分获全省优秀广播作品二、三等奖;《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报复》等科普作品,曾获黄石市科普作品一等奖。

获奖的论文有《中等城市台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关于批评报道“属”的探讨》、《也谈报纸的商品属性和新闻的非商品性》、《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现图文两翼齐飞》等。

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现任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设计并制造出:丝扣检查仪、塑料与粉末冶金零件破碎机、卸扣机、四百克注塑机、二百五十吨油压机及渗碳炉改装、自动搅腊机,挂砂与浇注流水线、250千瓦中频可控硅电炉、十二工位自动压腊机。

参与北京焊切工具厂厂房工艺设计,北京风机二厂、天津自行车厂、天津客车厂、重庆中美合资企业喷漆车间改造工程,北京纺织机械厂的零件难加工的攻关,燕山机械厂大理石切割机研制。并通过在北京化工设备厂推广组合作业法与窑炉改造的验收工作。

在推广少无切削、成组工艺、先进的工夹模具工作中写出有价值情报资料,如“国内外夹具发展概况”、“进一步推广组合夹具意见”、“北京市模具行业调查报告”、“国内外模具发表概况”等得到北京市经委领导的好评。并于1983年获一机部科技情报二等奖,1983~1984年分别获一机部和北京市机械工业局推广组合夹具先进个人称号。

他组织翻译二十二万余字科技资料,为上海职工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编印《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夹具》、《工艺与机床》等书。

根据市场需要为发展我国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积累现正着手出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企业大全》、《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产品使用手册》和《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强、技术性较全面的书籍。

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东青州人。高级农艺师。

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山东省青州市益民果树研究所所长。

从事果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担省、地、县科技课题十二项,其中获省科委三等奖1项,省农业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地区科委一等奖一项,县科委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国家专利一项。

1983年主持的潍坊地区科委“苹果三当育苗技术研究”,把苹果育苗时间由二~三年缩短成一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主持的“青州蜜桃综合技术开发”使青州蜜桃面积扩大到四万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使古老品种又焕发青春。

l990年获山东省农业厅全省农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l991年获山东省优秀经济林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潍坊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85~l990年3次获青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潍坊市直机关党委授予模范 员称号。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山东省杏树优良品种调查初报》、《艺术苹果生产技术研究》、《冬雪蜜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论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证,有两篇论文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两部。

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国外交家。

现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毕业于经贸大学及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经理班。

1980~1982年,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常驻团任随员。

1983~1987年参加外经贸部国际司分管联合国技术转让行为守则谈判。

1988~1991年驻美使馆商务处任二秘。

1992~1996年新华社澳门分社经济部任处长,副部长、部长。

1996~至今,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崇庆余:(公元1955~今),江苏射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徐州师范大学副院长、副教授。崇庆余副教授是徐州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人才,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代领导集体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政治》、《中国外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理论》等期刊全文转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出版《再铸辉煌——1992年的中国》、《同舟共进——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两本。相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会理事。

1999年1月江苏省教委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0年6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崇辉林:(公元1962~今),湖南临湘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现任临湘市交通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业绩:1978年参加工作,1991年调临湘县交通局。

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内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写的《对当前农村女党员队伍现状的思考》被评为1991年县党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视培养和发展农村女党员》1991年在县首届领导干部调查报告征文中荣获三等奖,《湖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获“改革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讨会”征文荣誉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一书;《共谱国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试论 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义》被收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世纪之光》两部大型文献丛书。

被《人民公路报》授予1995年优秀通讯员称号。1984年、1987年被评为岳阳市保密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被县 授予记功奖励,被省委办公厅授予省优秀机要员称号;1992年被市 授予记功奖励;1993年被评为市人事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被市 授予三等功奖励,并被评为市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1995年、1996年被市 授予嘉奖;1996年、1997年分别被岳阳市 评为107国道文明路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授予二等功奖励;1997年、1998年被评为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成绩突出,被岳阳市交通委员会荣记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岳阳市治理公路“三乱”、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1999年被市 授予嘉奖。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姓氏文化寻根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