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题 请解释
首先要知道白化病是常隐疾病(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色盲是X隐。
所以白化病基因型是aa,色盲基因型是XbXb或XbY
做题目前先把能推断的推出来。而且一个个病推。
1先分析白化病吧
家谱中只有8、9是患白化病的,肯定是aa,说明3、4、5、6都携带了a。7和10以及1和2是否携带无法推断。
2再分析色盲
家谱中2和10两位男性患病。可以肯定4和5是XBXb的携带者(染色体来自一父一母,表型正常),而3、6、7三位是正常男性所以基因型是XBY,8、9两位的基因型无法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做题了
(1)8是AaXBY和AaXBXb的后代,所以根据其表型她可能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10也是AaXBY和AaXBXb结合的后代,根据其表型他可能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防止近亲结婚、进行婚检
(3)10有1/3的可能是Aa,所以8/10结合子女有1/31/2=1/6的可能患白化病。8有1/2的可能是XBXb,所以8/10结合子女有1/21/2=1/4可能患色盲。只患白化病或色盲一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3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24
最后的概率计算完全是数学题,不懂再问吧
判断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方法如下:
伴x隐 女性患者父亲、儿子必患,伴x显 男性患者女儿、母亲必患,伴y男性必患,若无以上特征则为常染色体。
先判断显隐,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这里所说的显隐都是说疾病的显隐)。如果是隐性,就找女性患者,如果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有可能是半X隐性遗传,否则排除;如果是显性,就找男性患者,如果该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则最有可能是半X显,否则再排除;如果患者都为男性,且女性都不患病,则最有可能是Y染色体遗传,否则再排除;最后就只剩下常染色体了。
常染色体遗传概念:
常染色体遗传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例如白化病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基因中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异常就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有垂直传递。
伴性遗传概念: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的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外耳道多毛。)
遗传上面,也有一定的概率问题。
由于每一代人遗传的都是父辈基因的一半,孙辈基因数则未必就是爷爷的四分之一。从理论上来讲,除了性别基因,剩下的22对基因中,最多可遗传爷爷辈基因的1/2,最少则为0。两种情况的概率均为1/4194304。
血统则只和代数相关。
9 右图是一个某遗传病的家谱。3号与4号为异卵双生。他们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
A 5/9 B 1/9 C 4/9 D 5/16
这个题?
我来答下:首先判断遗传方式。根据遗传图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无中生有为隐形,生女患病为常隐)假定控制该病基因为Aa 则父母均为Aa
3#和4# 均不患病,可能的基因型为AA 或者 Aa
所以他们有2种可能基因型相同,即都为AA或者Aa
都是AA的概率= 1/3 1/3 = 1/9
都是Aa的概率= 2/3 2/3 = 4/9
所以他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1/9 + 4/9 = 5/9
不知道这个答案你满意??
1 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绘制遗传图谱需要获取大量的家族资料和临床信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是遗传图谱的基础。 2 有效的可视化:家系研究常常被复杂的家谱结构10阻碍,如何有效地将家系信息呈现出来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3 算法选择:不同类型的遗传模型有不同的算法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最合适的算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4 计算复杂性:复杂的家系结构可能包含上千个家庭成员,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可能会降低研究的效率。
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第一个家谱中的9个体,其基因型是aaBB或者aaBb。根据推断,我们可以肯定的她的基因型一定是aa。至于另一对基因B或者b,在人群中出现Bb的概率不高,但是不能忽略这种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个家谱中的9个体,其基因型是aaBB或者aaBb。并且可以推断出,aaBB:aaBb=1:2。
答案只有A是对的。
我不知道你这道题从哪里看到的。只能说所有的答案都仅供参考,不代表权威。
我是高中生物老师哈。
生物题 请解释
本文2023-12-08 09:30: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