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后来怎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后来怎样了?,第1张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移民大国,每一年都有众多华人奔赴海外,开启全新生活。他们曾经是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能选择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个时期国家危机万分,水深火热之下,出国才能有更好的和平的生活。后期则是留学热潮的趋势下,许多有条件的人,都更愿意前往海外读书,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确实有所不足。这些人在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国外,而不是建设国家。

等到老年后,思乡情绪更盛,许多人又会带着自己全家回到中国,想要寻找当初的家乡。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称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族谱的演变史

从古代的大家族们伊始,由于家族内的人员实在是过多,也为了给族中子弟一个身份证明,族谱就此诞生。族谱其实更好地维系了家族,对于看重血统的古代皇室贵族们而言,族谱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这是由中国的制度更迭所带来的,当世袭制把禅让制给取代后,一个家族的人就能永远掌握江山,成为大好河山的主人。他们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会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平民们割裂开来,确保血统的纯净性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家谱也就此诞生。

家谱都是被书写在纸张上,因此普遍认为它的出现是在文字诞生之后。不过许多家族,其实在早期使用的都不是纸张,而是通过口述就把家谱给传播下去。曾经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蒙古族,早期就一直靠口述来传递家谱。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谱,是被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的,商朝的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家谱。商朝时期,龟甲和兽骨多用于占卜之中,上面所写的也应该是占卜的事项。但是这一块龟甲上印刻的文字确实同一家族好几代人的性命,自然其就是家谱。

现今发现的龟甲家谱共有三件,内容最多的一件记载了儿氏家族11代共13名子孙的名字,保存完整,为历史研究带去了重大价值。现今能拥有保存下来的家谱的家族,曾经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可惜在时光冲刷下,一切的荣誉都如过往云烟消散。而在韩国,有一个在海外漂泊了381的家族,其后人带着自己家族的族谱来到中国认祖归宗,更是自称自己是中国人,在当时引发了众多关注。

田氏家族的过往

一切的开始,都源自于这个家族的先祖,田好谦所做出来的选择。出生在1610年的河北省邯郸市的他,没有接受时人的约定俗成,即靠着辛苦读书,考中功名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他从小就对军事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自己也对带兵打仗很感兴趣。于是田好谦在年岁稍大后,就成为了当地民兵队里的一员,成了军人。这一时期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国家在蛀虫和奸臣的侵蚀下,正在面临倒塌的危机。

田好谦在刚刚参军后,还没来得及接受训练,战争便突然而至,他不得不被派遣上了战场。可惜他还没来得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就被敌人俘获成了一名俘虏。尽管自己落入敌手,田好谦毫不畏惧,他的独立特行也引起了朝鲜军官的注意。这名朝鲜军官对于这样有气节的人很欣赏,甚至打算把田好谦策反,想让其留下来,为朝鲜献力。

田好谦自然是不愿意,他深知做叛徒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管前方等待自己的是高官厚禄,但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坚持而放弃一些事物。田好谦的内心中,对国家的热爱是无法被取代的。结果这名军官反而更加欣赏他,在得知他不愿意为朝鲜效力后,就放走了田好谦,只是他不能回到大明,但依旧可以在朝鲜生活下去。

此后田好谦也不得不在朝鲜安顿下来,回国对此时的他来说,是一件不可奢求,无法实现的事情。他只能在朝鲜生活下去,还娶妻生子,有了全新的家庭。但即便如此,田好谦一直都挂念自己的祖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它,他也会把自己的过往告诉给子孙们,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人,故乡在河北省的邯郸市,他毕生想心愿都想要再次回到中国,亲眼见到自己的家乡。田好谦对后人们的言传身教,此后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去,田氏后人们也都想要和中国联系,来寻找自己的故土。

故土难离,寻亲困难

可惜当他们想要来到中国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全世界的战争开始了,而弱小的中国和朝鲜都是被欺压的对象,中国此后遭遇了百年磨难,才终于建立全新秩序。而朝鲜更为凄惨,直接被俄国和日本瓜分,不得已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田家也在这场人祸中,无法赶来中国。直到公元2004年,田氏家族的后人们,才终于找到机会来到中国认祖,这个漂泊了381年,无根无萍的家族,终于再一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怀抱。

田家后人们带着家谱来到中国,想要寻找自己的亲人,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可见对祖国始终没有忘怀。因为语言是他们和祖国的唯一联系,就算在韩国使用的不是汉语,他们依然坚持让家族的人都在学习普通话。田氏家族来到了田好谦的故乡,即鸡泽县,想要寻找自己祖先的亲人们。鸡泽县的村民们无不感动,他们没有想到,一位在数百年被俘获的士兵,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故乡,到死都想着要回到祖国。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三百多年前,朝鲜国高官田好谦致士还家,银丝华发垂垂老矣,含饴弄孙。

人至暮年总会想起很多往事,孙儿们常常听祖父念叨故国旧事,每每谈及,祖父的目光总是望着遥远的故乡——华夏大地。

早年他因意外流落异国,转眼已风烛残年,却无法落叶归根。儿孙绕膝也难解心中郁结,幸而有生之年无法完成之事,尚可托付于后世子孙。

指着故乡的方向,他一遍又一遍地嘱咐:那是广平府风正村,我们的祖先就在那里,千万不要忘了。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去认祖归宗,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田氏田好谦这一分支,远离故土,在朝鲜国定居,三百多年间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他们被冠以韩国田氏家族之名,却深知根在中国。

他们牢记祖训,跨越近四个世纪,开始艰难曲折的寻根之旅。

庞大的田氏家族发源于华北平原,后迁徙移居到全国各地,其中一分支就搬迁到了河北风正村,在这里落地生根。

风正村田氏家族绵延几代,家世平平,到明朝时家族方兴盛起来。明朝商业发达,田家也开始经营生意,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家族生意逐渐做大。

发展到田好谦祖父一辈,开始走入官场。他的祖父在朝廷身居要职,由此一来,家族生意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明崇祯年间,田家的生意甚至做到朝鲜附近,开始跨国贸易。

一日田好谦奉命前往朝鲜附近的岛上,结算来往账目,谁料此行成他人生的转折点。此时明朝已是穷途末路,清军虽未入关,但皇太极早已称帝建朝,大局已定。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通知朝鲜王朝进贡朝贺。然而朝鲜仁祖一心效忠明朝,誓死不从,皇太极盛怒之下派兵攻打朝鲜。田好谦一行人措手不及,在岛上遇袭,被清军俘虏。

清军见他相貌端正、气度不凡,而且并非朝鲜人,乃大清子民,于是便将他放了。身无分文的他无法还乡,就流落到了附近的朝鲜国。

当时的朝鲜王朝,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全国皆使用汉字。田好谦流落到朝鲜后,因为汉字写得好,被一将军收入门下。

他从小饱读诗书,深谙中华传统礼节,做人行事彬彬有礼。同行的还有十几个中国人,他身处众人间如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人品才学俱佳,将军非常尊重他,待他与旁人不同,经常向他请教问题,还帮助他适应当地生活。

国家正处于混乱阶段,一时之间也无法回去。既来之则安之,生活工作尚可,于是田好谦就安心留下了,等到时机成熟再回去也无妨。

可没想到他的后半生,再也没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

在朝鲜停留八年期间,将军对田好谦像朋友一样,给了他很多帮助。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得到了这位将军的信任。

将军事务繁忙,顾及不暇,谁知他的部下趁机发动叛乱,企图夺权。田好谦得知后沉着应对,利用自己的智勇和谋略,帮助将军顺利度过危机。

这让将军更加对他刮目相看,并且非常感激,一心想要提拔他。但是他一直推辞,只说是报将军知遇之恩,还谦逊地说自己朝鲜语欠佳,难以担当重任。

不过金子散发的光芒,始终会吸引到更多的人。他在将军手下尽心做事,多次立功。胆大心细还有智谋,锋芒毕露,很快就受到了朝鲜孝宗的赏识。

孝宗将他调到身边,委以重任。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识,他的官位也一路擢升,逐渐成为朝鲜王朝重要官员。

一朝流落他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幸好田好谦机智聪慧,化险为夷,最后还能在朝鲜国有所作为,实在是难得。

虽然在朝鲜的生活和事业顺风顺水,但他心里却一直想回国,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一直认为待在朝鲜只是权宜之计,有朝一日还是会重返家乡。

可事与愿违,田好谦等了一辈子,也没能再见故乡的亲人一面。

田好谦在朝鲜做官期间,娶妻生子。他的妻子是浙江人氏,所以他很满意这桩婚事。不过早年他在家中已娶过一妻,并育有一子。

他后娶的妻子温柔贤惠,生下七个孩子,为后来田氏家族在朝鲜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田好谦子孙后代众多,晚年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他彻底在朝鲜落地生根了,眼看自己年事已高,返乡无望,心里十分难受。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每到家乡祭祖之日,他都会将全家老小带到海边,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

年纪越大,田好谦就越是容易情绪激动。他每次向孙子们说起往事,眼泪就止不住的下来。孙辈们不忍看祖父如此伤心,依着他的回忆和描述,照葫芦画瓢在家附近建了一个假的“风正村”。

重病的他一直咽不下一口气,嘴里嘟囔着要回家、回去、故乡……他的家人将他抬到“风正村”,迷迷糊糊的田好谦以为真的回到了故土,心满意足,那之后没多久就安心地走了。

田好谦的灵魂,想必早已飘回了自己的家乡。

他的子孙们也被祖父感动,一直铭记他的遗训,要回到风正村,认祖归宗。这逐渐成了他们家族的祖训,代代相传,正是由于田好谦的坚持,才最终指引田氏家族找到自己的根。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刻在灵魂深处的执念,古人尤其看重。到了今天,即使很多年轻人说并不在乎,其实一旦到了那一天,想到的还是魂归故里。

田好谦去世后,留下了丰厚的房产和地产,田氏在朝鲜的发展越来越好。他的子孙后代都非常有出息,因此官位得以传袭下来。

他们没有放弃过寻根之路,清康熙年间,田好谦的儿子田得雨出使京城,一到地方他就四处托人打听“风正村”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探听到两位田家后人的消息。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如果贸然前往恐会误了出使之期,在得知他们的住处后,田得雨只能寄去书信。

远在风正村的田家收到信时,急忙赶往京城,但此时田得雨早已返回朝鲜,他们也就彼此错过了。不过两家并没有断了书信来往,并将所有信件小心保存下来,只可惜两边从始至终都没能见上一面。

田得雨返回朝鲜后,同家人商量,将寻根的任务写入家谱,留与子孙后代。并且田家子孙死后,墓碑上一定要刻上“广平府田氏”五个大字。

田得雨是朝鲜著名的大将军,曾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墓碑,至今还保存完好。

如此,远在朝鲜的田氏子孙,每一代都将自己是中国人刻在心中,从未忘记。经过了367年,期间两家的书信往来一度因为战乱而中断。

不过双方都没有放弃过,直到2004年,分离了将近四个世纪的亲人才得以相见。韩国的田氏家族赶到河北风正村,两边一起举行了认祖仪式,双方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寻回根的韩国田氏家族,在当地创办风正小学,设立奖学金。除此之外还尽力促成韩国企业与当地的合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继田好谦离散之后,这长达367年的分离终于结束,流浪在外的田氏子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他乡再好,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生于何地,也将死于此地,这是千百年来每个中国人,最简单最纯粹的想法。

亲身经历过离乡背井之苦,才更懂得落叶归根这四个字有多么重要。无论身在何处,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样的归属感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最高长官称田正,亦称稷,由王族贵胄担当,下属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还设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统一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辖的官衙。后世历朝历代所称的“社稷”,就是由此而来:社,宗庙也,稷,田正也,合称就是整个王朝、国家的象征。

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为田官之长。”后来,在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亦仿设有类似的官职,但皆称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记载:“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

扩展资料

世系

黄帝(1世)→昌意→颛顼→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舜(10世)→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有龙→寿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43世)→皋羊→突→围戎→宁→孝→灵→燮→圉→佗→田完(53世)(黄帝第53世孙,舜帝第43世孙,妫满公第10世孙田完,卒谥为敬仲)

—田姓

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后来怎样了?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移民大国,每一年都有众多华人奔赴海外,开启全新生活。他们曾经是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能选择保住自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