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的王氏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王氏宗祠的王氏渊源,第1张

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公、次子威公。元公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后归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晋代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名列“二十四悌”。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北宋枢密副使、观文殿大学士、襄敏公王韶子纯公,献平戎之策,复河湟之地,功在国家,名传青史,被台湾历史学家柏杨誉为“宋帝国开国以来第一位统帅人才”。韶公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第八子定公,于北宋绍圣年间知富川郡,始定居兴国军(今之阳新、通山、大冶);定公之孙、英甫公次子仁宏公卜居茅田,是为茅田王氏始迁祖。仁宏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生息繁衍,人口凡有数万之众。这就是一王六户之根源。八百多年来,男丁数万。仁宏公的子孙后代,弘扬祖宗之德,继承祖宗之业,文昌武炽,方兴未艾。

  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2处)

  (一)革命旧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1处)

  编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1 1 中共琼崖地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1926年 海口市

  新华区

  2 2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7年 陵水县

  (琼山会馆) 陵城镇

  3 3 陵水县苏维埃农民协会旧址 1926年 陵水县

  (顺德会馆) 陵城镇

  4 4 云龙改编旧址 1938年 琼山市

  云龙镇

  5 5 中共琼崖特委琼崖纵队总部旧址 1945年 儋州市

  南丰镇

  6 6 冯白驹故居 现 代 琼山市

  云龙镇

  7 7 杨善集故居 现 代 琼海市

  福田镇

  8 8 王文明故居 现 代 琼海市

  阳江镇

  9 9 冯 平故居 现 代 文昌县

  东路镇10 10 宋氏祖居 清 末 文昌县

  昌洒镇11 11 张云逸故居 现 代 文昌县

  头苑镇

  (二)古建筑(15处)

  12 1 美榔双石塔(姊妹塔) 宋末元初 澄迈县

  美亭乡13 2 儒符石塔 南宋--元 琼山市

  石山镇14 3 丘浚故居 明 琼山市

  府城镇15 4 龙梅太史坊 明 定安县

  雷鸣镇16 5 聚奎塔 明 琼海市

  塔洋镇17 6 文昌学宫(文庙) 清 文昌县

  文城镇18 7 临高学宫(文庙) 清 临高县

  临城镇19 8 崖城学宫(文庙) 清 三亚市

  崖城镇20 9 五公祠 宋--清 海口市

  振东区21 10 府城鼓楼 明--清 琼山市

  府城镇22 11 琼台书院奎星楼 清 琼山市

  府城镇23 12 东坡书院 清 儋州市

  中和镇24 13 儋州古城 明--清 儋州市

  中和镇25 14 王氏宗祠 清 定安县

  雷鸣镇26 15 胡氏宗祠 清 定安县

  雷鸣镇

  (三)摩崖题记、碑刻(2处)

  27 1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 宋一近代 万宁县

  万城镇28 2 宋徽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宋 海口市

  五公祠

  (四)古遗址(5处)

  29 1 落笔洞遗址 旧石器晚期-- 三亚市

  (“三亚人”遗址) 新石器早期 荔枝沟镇30 2 大港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陵水县

  三才镇

  31 3 石贡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陵水县

  新村镇

  32 4 付龙园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东方县

  四更镇

  33 5 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 唐--宋 西沙群岛

  甘泉岛

  (五)古墓葬(5处)

  34 1 伊斯兰教徒古墓群 唐一宋 三亚市

  藤桥镇35 2 军屯坡珊瑚石椁古墓群 唐 陵水县

  英州镇36 3 丘 浚 墓 始建于明代 海口市

  1986年重修 秀英区37 4 海 瑞 墓 始建于明代 海口市

  1983年重修 秀英区38 5 唐 胄 墓 始建于明代 琼山市

  后重修 云龙镇

  (六)近现代重要建筑和遗迹(4处)

  39 1 秀英炮台 清 海口市

  秀英区40 2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 现 代 三亚市

  田独镇41 3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遗址 现 代 东方县

  八所镇42 4 陵城日军营房 现 代 陵水县

  陵城镇

  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4年11月02日 实施日期:1994年11月02日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2016年3月媒体报道:仙桃市张沟镇新西村81岁陈江培老人保存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族谱记载了义门陈氏牛公庄的3位先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北沔阳越舟湖,世袭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家族历史。现在这一支系已发展到近2万人,分布于仙桃各地。全国“非遗”评审专家、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这部《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迄今发现的成书最早、保存最好的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够得上“国家级历史文物”。

哥哥姐姐们,请问有没有关于海南岛的历史或故事

黄道婆学织

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少时因不甘当童养媳,搭上了一条商船飘泊于此,寄居这里长达40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广为传授。

范云梯立柱

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岸边一巨石上题刻下“天涯”二字,后有文人触景生情,在其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题名。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共和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为官十余载、政德清廉、黎民拥戴的老先生,名叫范云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于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

海瑞归根

1587年,74岁的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其行囊中仅存俸金八两及旧衣数件。据史书载:海瑞棺椁由南京启运回归故里时,“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海南岛古时候被叫什么名字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而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没有任何建制。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珠崖两个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仅设一个县叫“朱卢县”。 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个州。到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无大变更。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 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 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海南文昌市“记耻桥”有何历史故事记载

“记耻桥”即文城镇中心区的便民桥,1982年重建,改名攻 关桥。便民桥始建于宋朝,明朝正德年间再造,清朝咸丰年间大 水冲毁,后由乡贤林老兰出资重建。林老兰,是文昌市东路镇大丰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才华出 众,父亲林所秩是位出名的举人。林老兰为人正直,敢于打抱不 平。一天,他在文城镇街道上,见一醉汉,大打出手,横行街 市,便上前规劝。不料那醉汉却揪住他胸襟,就要动武。林老兰 一气之下,挥动手中烟筒向醉汉打去。醉汉昏倒后被扶回家中就 死去了。醉汉家人告到县衙。公堂上,林老兰如实陈述:“烟筒 非杀人之物,街市非杀人之地,吾人非杀人之人。人不可以不知 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行伤害,愿赔礼道歉。”县官问他如何赔 偿?林老兰答道:“愿重建便民桥记耻。”县官同意由林老兰出 资建桥以记耻赔偿。工匠在建桥时特设计桥栏为人头形状,且大 睁双目,故此桥被叫做“记耻桥”或“公仔桥”。

海南民间故事

海南汉族民间故事汉族自中原地区大量迁入海南是从汉代开始。汉族入琼时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文化发达,宋朝苏东坡在《伏波庙记》中说:“自汉未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斑然矣”。因此,汉族民间流传的故事多是从中原一带流传下来的,带有中原文化的遗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东征》等。汉族的民间故事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以及和当地文化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在詹州地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以两人最后团圆为结局,与其他地方的悲剧的结局大为不同。此外民间流传着不少当地群众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其实根本就是汉族迁琼后落地生根的产物,这些故事的地方 就更为浓厚了,实质上就是海南本地的土特产。如琼山的《丘浚买屐》、《达哥计弄刁郎中》、《愚蠢小偷》等,三亚的《钟芳七岁写马契》、陵水的《廖纪传奇》、乐东的《陈二美》《陈圣屿》《日元的故事》等,在民间广为流传。1、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多是随汉族迁入海南而在海南广泛流传起来的。汉族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第一次进入海南,自唐朝起,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对海南的开发建设,一批批朝庭命官司、戍边将士不断进入海南,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自隋代起,海南就成了朝庭贬官谪臣流放之地,单是唐宋时期就有李德裕等六位宰相,苏轼、胡荃等五十多位名士被贬来琼。他们都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迁琼 来自内地各地,内地各地的传统民间故事也随之而来并在琼岛各地流传开来,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又有了变异,融入了一些海南本地的风俗和植物,因而更加富于海南地方特色,同时也符合海南民众的审美情趣。如《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乐东,《梁祝》增加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梁山泊一直对祝英台的身份表示怀疑,于是在祝英台的草席下,悄悄放上一张芭蕉叶。因为女人的体温比较高,若芭蕉叶有些蔫了,说明祝英台就是女子。但祝英台识破了梁山泊的小“诡计”,晚上睡觉时,把芭蕉叶放在外面晒露水,天亮时才垫到草席下。而在儋州流传的《梁祝》则是一个喜庆、团圆的结果:马俊逼婚,祝英台誓死不从。梁山泊考中状元,被招驸马。金銮殿上梁山泊不从君命,被定欺君之罪。祝英台及时赶到,据理力争,皇帝倍受感动,特赐梁祝天地良缘。可见,海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和大胆。2、民间传奇故事。汉族的民间传奇故事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名山大川,都有传说故事流传咏唱。这些传说故事,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歌颂;或是对地方山水古迹由来的美丽有趣的解释;或是借物喻义,表现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鲨鱼故事传说明朝的时候,水南小蛋村书生王邦相从大蛋港坐船去府城赶考,同船的还有七八位生意人。船出大海后遇到了大鲨鱼。船主对大家说,船上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只有把他投海喂鲨鱼大家才有救。接着船主让船上的人把自己的手帕丢下海,鲨鱼衔谁的手帕谁就得跳下海喂鲨鱼。船上的人都把手帕丢下海里,鲨鱼吃了王邦相的手帕,人们就把他推下海去。可鲨鱼却把王邦相接到背上,一尾巴把船扫翻了,船上的人都做了落水鬼。鲨鱼背着王邦相把他送到岸上,自己却无力返回大海而死在海滩上。王邦相伤心欲绝,他在鲨鱼的身边哭了一天一夜,才把鲨鱼埋葬在海滩上,半年后他又把鲨鱼骨迁到小洞天鳌山脚下安葬。并立了一块墓碑,上写:“鲨恩公之墓”。从此,鲨鱼被尊为王氏一族的祖先。王邦相死后,也埋在鲨鱼墓旁边。他的后代均戒吃鲨鱼,不用鲨鱼油点灯。每年都象祭奉人一样拜祭鲨鱼墓。3、历史名人故事。海南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故事和传奇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代都有传颂,经久不衰。丘浚买屐以前海南人有穿木屐的习惯,有很多卖木屐的店铺。有一回丘浚拿着三文钱去买木屐,但他穿的木屐要卖五文钱,带的钱不够。店主就逗他说:“大家都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个对,你对上了就送一双新木屐给你。”丘浚让店主出题。店主看着丘浚说:“入我门,钱三分。”丘浚听了略一思考,就要求店主先给他木屐穿,丘浚穿上木屐后答对:“出你门,高一步。”就神气地走了。丘浚妙对对子的故事在海南尤其是在琼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下面二则:一天丘浚在城外遇到一樵夫,樵夫要出对子考考他,丘浚让他樵夫出题。樵夫便指着肩上挑着的木柴出题:“此木为柴山山出”。此时正是黄昏,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炊烟缭绕,丘浚不禁触景生情,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连连称赞丘浚聪明。又一次,丘浚和一财主的儿子打架,财主听说后怒气冲冲要和丘浚论理。他们见面后财主要和丘浚对句,他用蛮横有口气说:“谁谓犬能欺得虎?”狂妄之极,他竟然把丘浚比做犬(狗),丘浚没有被他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不甘示弱地给出下联:“焉知鱼化不成龙?”出口不凡,掷地有声,使那财主灰溜溜地拉着他儿子就跑了。张公吃蛋张岳崧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读私塾的同学却看见他每天都有咸蛋吃,而且。

海南岛的历史简介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随着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岛上的社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人们多冠以“热岛”、“椰岛”、“绿岛”、“宝岛”等美称。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昔日的荒蛮之地,成为今日的建设热土。

海南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50字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人。 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和,或编成戏剧、、等。海瑞和宋朝的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王义方自幼丧父,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为饱学之士,少孤贫,侍奉母亲非常恭谨,堪称孝子。

唐贞观年间因刑部尚书张亮被诛,王义方(年31岁)受牵连贬为儋州吉安县(今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丞。吉安原为“蛮荒之地”,义方召集各峒首领商议,创办学校,挑选子弟,亲为其讲经传学,教授礼乐。一时文风大变,“清歌吹籥,登降有序,人人悦顺”。为见于史载第一个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办教育之人,比苏东坡早400余年在海南设堂讲学。开启海南了儒学教育,称为海南“文化先师”,为海南文化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贞观末年改任洹水县(今河北省魏县西南)丞。显庆元年(656年)升任侍御史,又因弹劾权臣李义府,王义方又被贬莱州(今山东莱阳一带)任司户参军,后隐居昌乐不出,以教授生徒以终。史书记载:“唐前御史王义方黜莱州司户参军,去官归魏州,以讲授为业。时乡人郭无为颇有术,教义方使野狐。义方虽能呼得之,不伏使,却被群狐竞来恼。”在明万历《淮安府志》《广东通志》《琼州府志》等史书中均明确有记载。

王义方为人正直,曾任晋王府参军、值弘文馆、太子校书等职,素与刑部尚书张亮友善。其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属六品之监察官,但他却以忠诚仁义美德荣登正史、国史大堂,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均有传记。

《大唐新语》记载王义方:初拜御史,意望殊高,忽略人间细务。买宅酬直讫,数日,对宾朋忽惊指庭中双青梧树曰:“此忘酬直。”遽召宅主,付直四千。宾朋曰:“侍御贵重,不知交易。树当随宅,无别酬例。”义方曰:“此嘉树,不比他也。”及贬黜,或问其故,答曰:“初以居要津,作宰相,示大耳。”初,义方将弹李义府,惧不捷,沉吟者久之,独言曰:“可取万代名耶!循默以求达耶!”他日,忽言曰:“非但为国除蠹,亦乃名在身前。”遂弹焉,坎坷以至于终。

大意是:刚做御史的时候,脑子里装的都是国务大事,对于生活中的常识问题缺常常忽略。某次,王买了一座宅院,钱款已经交割完毕,几天后,指着院子中的两棵梧树对朋友惊呼:“我忘记付给树的钱了。”马上叫了宅子的原主人,付给钱四千。她的朋友说:“您大概是座御史的缘故,不知道民间的交易,树是和宅子一起卖的,不需要另外付钱。”义方说:“这可是两颗很好的树,怎么能和一般的树木一样。”等到他从御史的位置上被罢黜后,又有人问起这件事,他说:“那时候觉得自己职位那么高,是故意好面子啊!”开始,义方准备弹劾李义府,害怕不能成功,左思右想了很久,自言自语说:“弹劾他从此可以扬名万代;闭口不言则能官运亨通。”有一天,突然说:“不单为了国家除一个贪官,也因为名誉终归比身分地位重要。”于是弹劾了李义府,因此一生坎坷。

可见王义方为人正直,不俯权贵。

1983年王义方在海南的后人修订了祖传的《王氏家谱》,今又在海南琼海市塔洋镇修葺了王义方祖祠和纪念堂,不忘为海南琼海市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之先贤。

王氏宗祠的王氏渊源

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