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什么辈分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什么辈分排的?,第1张

这句话是明朝燕王世系名字第二个字的所用字,用来区别辈分,没有特殊含义。

朱棣靖难之役后成为皇帝,该句便成了帝系名字第二个字的所用字。

朱元璋之后的每一位皇帝,名字中都含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一。为了明确支派和各支派的辈份。朱元璋以每一个儿子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名字中第二个字的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规律,作为名字中第三个字的用字。

其中: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比如:

建文帝叫朱允炆。

明仁宗叫朱高炽。

明宣宗叫朱瞻基。

扩展资料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

最近很多人对明朝的17位皇帝很感兴趣,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明朝的17位皇帝分别都有谁呢?还有这明朝的17位皇帝如果要记的话,那应该怎么记呢?这些问题也都非常的有意思了,也是值得我们来详细的说说的,下面是明朝17位皇帝的顺序简表了,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

先给大家说一下,明朝只有16位皇帝,但是有1位皇帝登基过2次,所以很多人说明朝有17位皇帝,其实只有16个人了,这里大家不要搞错了。

明朝的17位皇帝顺序的名字其实也很好记的,如果死记硬背的话,那还是有点麻烦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出发,也就是朱元璋家族起名的套路来记,朱元璋家族起名都是按照严格的家谱制度来起的,所以只要记住20个字(其实用都的就10个字),然后搞清楚,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个五行相克的道理,那记起来太轻松了。

朱元璋家族肯定都姓朱,然后朱元璋的儿子都是2个字,其余的都是3个字,所以他们的名字就是:姓+辈分+五行字

然后朱元璋家家谱的20个字分别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太子朱标后代家谱中的允和燕王后代家谱中的高同辈)

最后明朝17位皇帝排序就来了:

1、朱元璋

2、朱炆(为何用允,因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辈分同)

3、朱(朱元璋四子,后面全是朱棣的后代,所以规规矩矩按照家谱,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来起名了)

4、朱炽(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棣是木字旁,木生火,所以取炽为名)

5、朱基(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炽是火字旁,火生土,所以取基为名)

6、朱

7、朱

8、朱镇(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基是土字旁,土生金,所以取镇、钰、镇为名)

9、朱深(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镇、钰、镇是金字旁,金生水,所以取深为名)

10、朱樘(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深是水字旁,水生木,所以取樘为名)

11、朱

12、朱熜(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樘是木字旁,木生火,所以取照、熜为名)

13、朱垕(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照、熜是火字旁,火生土,所以取垕为名)

14、朱钧(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垕是土字旁,土生金,所以取钧为名)

15、朱洛(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钧是金字旁,金生水,所以取洛为名)

16、朱

17、朱检(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字,洛是水字旁,水生木,所以取校、检为名)

然后明朝亡。

明代皇帝顺序

明朝16个皇帝,依次为: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明朝君主

明朝的皇帝按顺序都叫什么

明朝皇帝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分别是: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会认为,明朝皇帝都很奇葩,像什么道士皇帝,木匠皇帝,不上朝皇帝等等。很显然,这些所谓的历史记载并不靠谱,毕竟清朝编写的《明史》并不可信,而且相对来说明朝的文人,更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所以明朝有几位皇帝被变成奇葩也算正常。

不过,虽然是如此,但是明朝皇帝身上有一点是历史无法抹黑的,这一点就是明朝皇帝的不软弱。

不管是上到开国皇帝朱元璋,下到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自明朝建立初期到明朝灭亡后期,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皇帝因为软弱而割地,赔款,和亲的,可见明朝的皇帝到底是有多么的硬气。

明朝曾经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获了,原本瓦刺想要利用明朝皇帝大捞一笔,结果一两银子都没拿到。还有,即便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即便是在面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也没有丝毫低头屈服的意思。

当时的大明朝可还是有大半壁江山的,陪都南京尚在,整个明朝的行政系统并没有被摧毁,崇祯完全可以去南京暂避,以后再慢慢打回去,谁知崇祯居然上吊自缢了,而且李自成也没有想过会逼死崇祯皇帝。

这也确实是体现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气,不管崇祯煤山自缢到底是对是错,最起码他的精神和勇气都是非常值得敬仰的

——明朝君主

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朱元璋,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扩展资料: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

——明朝

明朝皇帝顺序

明朝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 ,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扩展资料:

明朝历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但被后人评价最高的,却不是这两位。而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此时的大明江山,朝政混乱,国力日渐衰弱。

朱祐樘继位后,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提倡直言进谏,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朱祐樘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在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下,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生活安居乐业。这段时期,被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

在用人准则上,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

他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

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 。

朱祐樘在内政上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成就就是大力兴修水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处黄河决口,明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彻底解决了江南水运的淤泥堵塞。经过此次治理后,以往水患多发的江南大地,从此水灾顿渐,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在维护国家统一上,朱祐樘也是成绩卓著。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周边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琉球、吐鲁番等,纷纷向明朝入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明孝宗朱祐樘一生仅娶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妃嫔。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卧,朝夕与共。这也给他一代明君的形象,增加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之繁重的政务也渐渐拖垮了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年仅36岁。死后埋在明泰陵。

与朱元璋、朱棣的文治武功相比,朱祐樘并没有那么耀眼的光芒。但朱祐樘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开言路,重用贤才。这在明朝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有了朱祐樘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大明王朝又延续了将近140年,其功绩与他的两位先祖相比,也毫不逊色。

明朝天启年间首辅大臣朱国祯的评价是:“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曾国藩的评价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明朝君主

明朝皇帝的排序

明朝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1、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3、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明史·后妃传》说其生母为身份不详的宫人,由孙氏抚养),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崩于天顺八年(1464年),死后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在位期间,先后用过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两个年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

返师途中,阴历8月15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本纪》),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郕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1450年),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倡议和谈,欲送还英宗。景帝不欲英宗还銮,在大臣的劝谏下虽于景泰元年(1450年)将英宗迎归,然而将其幽禁于南宫,防守严密。

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朱见深(英宗长子)为沂王,另立己子朱见济为储。英宗在南宫饮食常缺,又不得礼遇,赖钱皇后宽解度日。后太子朱见济死,但景帝仍不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进入南宫,拥英宗复辟。

十六日夜,英宗自东华门入宫,于奉天殿升座,黎明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即日下于谦于狱,废景帝为郕王,迁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有谓乃英宗使太监蒋安以布帛勒死(明人陆釴《病逸漫记》)。郕王死后,仍得不到英宗的谅解,谥曰戾,葬于金山。

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明史·于谦传》)。

天顺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王翱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

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已猪狗不识),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遗诏罢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誉为德政。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时年38岁。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4、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 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5、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 ),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

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嘉靖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明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明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

嘉靖前期世宗在张璁的辅助下大刀阔斧推行了改革,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内容广泛,成效显著。所以获得很多赞美之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于乾清宫去世,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传位第三子裕王朱载垕。

——明朝

——朱元璋

——朱棣

——朱祁镇

——朱见深

——朱厚熜

明朝皇帝年号依次排序分别是?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1、

2、

3、

4、

二、皇帝资料

1、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4、朱高炽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太祖也挺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

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驾崩于钦安殿,庙号明仁宗。

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续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七名妃嫔。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汉族,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明朝

——朱瞻基

——朱元璋

——朱允炆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下面我查到的资料有些意思,你也来看看。

明朝皇族的名字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____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

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比如燕王朱棣的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这里面又规定,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比如太子朱标,本来他的名下的辈分表应该是帝系,但是他的儿子被他的叔叔夺了位,所以只传到他的孙子朱标的20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我们知道的人只有建文帝叫朱允炆,他的儿子叫朱文圭分别是火和土旁

又比如秦王为: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楼主你所说的朱尚炳应该是秦王的儿子晋王的表为: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其他的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严格的起名字的规则,有些字就有些怪异,不过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于把避讳的影响缩到最小~

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以前看见朱镕基的时候觉得他的第二个字很怪~又是土旁,联想到他可能是朱元璋后人~所以就去查,果然在岷王的世袭表中某一句话的第二个字发现了这个镕字,如果按照规则,这个字应该搭配土旁, 而且后来查岷王的世袭表,这个镕字出现的辈分,差不多就应该是这个年代~所以前总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朱元璋的子孙~

明朝诸王表如下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明朝皇帝纪年表: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什么辈分排的?

这句话是明朝燕王世系名字第二个字的所用字,用来区别辈分,没有特殊含义。朱棣靖难之役后成为皇帝,该句便成了帝系名字第二个字的所用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