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家谱辈分怎么排列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周家家谱辈分怎么排列的,第1张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湖南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湖南湘潭周氏字辈:“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傅名敷万国允代振家声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湖南益阳光齐堂字辈:“典雅思从维治学文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傅”。[3]�6�7安徽潜山汝南郡爱莲堂:“义胜山人大,庭木永春光,芳前辉继世,万代有传扬,礼乐遵先炬,诗书启后昆,贤才为国宝,俊彦振家声,忠厚开祥兆,孝慈感瑞徵,贻谋思燕翼,克绳庆鸿勋。”周氏汝南堂一支字辈:“龙虎榜中文麟显大魁名楚南昭盛业崇本振兴隆上明祜应远良贤显大邦文章扬国泰光辉耀凤祥京士永光文世其昌与人家国忠义名扬”;老序:“学禹德光荣家声光治平典谟昭道化制作启休明”。周氏北文堂字辈:“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赀积累历久愈荣光”。周氏敦睦堂字辈:“枝有志单邦益启金汉房先与金同受房国与金同”;新序:“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周氏豫顺堂字辈:“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英才逢景运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赀积累历久愈荣光”。

以下是 整理的《鲁迅祖父周福清为何谎报年龄》,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祖父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同治丁卯(1867)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1871)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周福清的翰林院庶吉士头衔,俗称“半个翰林”。按当时制度,庶吉士是要散馆考试的,能留下的授职为编修、检讨,才是真正的翰林官。不能留馆的,称为“散坏馆”,分配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周福清就是散馆后改任外地知县的。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头衔曾给周家带来荣光,绍兴鲁迅纪念馆还藏有周福清的一块翰林匾。周福清生平没有做过什么阔官,晚年遭遇也很不好,最为人所知的是曾因科场贿赂案系狱多年。这次家变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高阳先生写过一篇《鲁迅心头的烙痕》,即描述这次家难对鲁迅的影响。学界对鲁迅祖父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场贿赂案上,而对于其早年生平,有些问题尚待考证说明。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就是一例。

周福清的官年与生年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介孚公于甲辰年夏天去世,年六十八岁”,由此推论,周福清生年应是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最早发现周福清生年存在误差问题的,是美国的房兆楹先生。他在《关于周福清的史料》(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12期)一文中举出《同治辛未会试年齿录》,这种齿录是会试同年编梓印行的,所以里面的履历可能是周福清自己填写的,齿录中云:“(周福清)谱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行八又行一。道光甲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方略馆誊录。”道光甲辰为1844年,按此可知比周作人所述生年,整整小了七岁。房兆楹指出了周福清年龄中的官年问题,即按当时官场习惯,读书人通籍多报年龄是为了多保持几年官位。

我当时读到这段材料,觉着房氏还有考察未尽的地方。例如,关于周福清的生年,除了周作人一书和会试年齿录,还有其他档案如乡试朱卷和家谱可以查。我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网站上,发现该馆藏有周福清乡试朱卷。周福清中式浙江乡试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第八十六名举人,按照清代科举习俗,新中式的举人和进士,需要把自己的试卷刻印分赠给亲朋好友,称之为朱卷。这份《浙江乡试朱卷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载:“(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一字介福,号梅仙,行八,道光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道光辛丑年为1841年,周福清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与上述两种生年资料所记年龄均异。如果按周作人所述的生年,那么周福清考举人时年龄少报了四岁,考进士时少报了七岁。

周福清乡试朱卷

对于这一问题,在《越城周氏支谱》中可以找到答案(《清代民国名人年谱选刊》,第25册)。《越城周氏支谱》由周以均(系周福清族伯)撰,周锡嘉编订,据谱前序云,此书在乾隆癸丑始有草谱,“厥后历经族之耆旧考订修明”,在道光己亥庚子间曾经族人“详加纂辑”。直到同治丁卯(1867)才由周以均与其弟以增“积三年之久,粗成大略”,而未及刻印,周以均就作古了。光绪三年才由其子周锡嘉编竣刻印。

此书修于鲁迅出生之前,故谱中仅及鲁迅之父周凤仪。其中“周福清”谱下为:“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行八,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生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家谱修订于周福清去世之前,谱中周福清生年和周作人所云生年相同,均是丁酉年。此书由周福清族人修订,里面的生年没必要造假,资料可信,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周福清的生年为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越城周氏支谱“周福清”条

瞒报年龄,自然在日后的履历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周福清中进士后当了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原选四川荣昌县知县,据孔祥吉先生《鲁迅祖父周福清出任金溪知县考》(《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考证,周福清以“亲老”为由不去上任,改选江西金溪县县令。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八日有这样一条档案:“臣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进士,年三十一,由庶吉士散馆即用知县,原四川荣昌县知县。亲老题明,改选近省,分签掣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1874年三十一岁,其生年正好是会试填报的1844年。

周福清会试填报的生年一直延续到其内阁中书时期,据秦国经《内阁中书周福清——新发现的关于鲁迅祖父的档案材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月)一文,周福清在光绪十四年(1888)应戊子科乡试考试试差人员时,上报材料为:“未经考过试差同知衔内阁中书周福清,现年四十五岁。”秦氏所举出的其他档案材料,亦可推出周福清所报为会试生年。

生日未造假带来的误解

有意思的是,周福清虽然虚报年龄,但是生日没有造假,均填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本的村田俊裕先生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回绕着所谓科场贿赂事件(上)》一文中(《野草》杂志第24号,1979年10月1日),闹了个误会,认为周福清年龄造假,月日也是假的,原因是周福清会试填报生日与其异年及第的同乡李慈铭竟然是一样的。其实考察下李慈铭的乡会试朱卷可以发现,李慈铭和周福清生日相同只是巧合而已。

按《清代朱卷集成》载李慈铭浙江乡试同治庚午科朱卷:“(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乙未年(1835)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257册)其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云:“(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己丑年(1829)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8册)而在《越缦堂日记》第一册前附有李慈铭亲撰《大事记》,类似简略年谱:“宣宗成皇帝九年(1829),岁在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余生。”可见李慈铭真实出生年龄是道光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其乡试少报年龄六岁,会试没瞒报年龄。其生辰和周福清月日相同纯属巧合,并不是村田所云年龄造假。

为何要瞒报年龄

类似周福清这种“官年”现象由来已久,与科举选拔考试制度有关,可以远溯至汉魏,宋代亦复常见,于科举定型之明清为极盛。如康熙年间王士祯《池北偶谈》云:“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可见,在清初科场瞒报年龄已经是士人普遍行为。近来学者对《清代朱卷集成》进行分析,发现清代初中晚三期士子朱卷履历中均存在着大量年龄造假行为。

总的来说,延长为官和追求“早达”的虚荣心理是改动年龄的两个重要因素。科举时代士人登籍年龄较晚,例如前述的李慈铭“七次乡试落第,四次会试落第”。反复落第,内心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改小年龄在考试荐卷和选拔官员中都有优势,故成科场陋习。如《清朝文献通考》所云,“自唐以后务浮华而少本实,魏晋专重阀阅故家,弊俗相沿,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世族,是以登科录中亦复习于作伪。”

“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士族”可谓士人改动年龄的心理原因,例如周福清,幼年家贫好学却无力延师,鲁迅堂叔观鱼(周冠五)《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一文云,周福清幼年经常去门族家塾里旁听塾师讲课,他天分高,易于领会,所得最多,族人誉之为“收晾晒”(趁便得利的意思)。就是这样苦学,周福清三十岁才中举。

周福清参加的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是一个两科合并的乡试。同治甲子(1864)浙江刚从太平军手里夺回来,处于军事时期,故此乡试延期三年,和丁卯科合并在杭州举行。两科的人才挤一块了,所以中式难度增加。如果乡试落解,“秋风又报三年息”。周福清年龄少报四年,故为此计。周福清中举之后没有联捷,在方略馆当了三年誊录才于同治辛未年(1871)考中进士。通观周福清科举生涯,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周福清乡会试改动生年,主要还是借此延长官场生涯,有更多的仕途机会。

科场陋习:乡试会试均有人造假

周福清的乡试同年朱彭年、陶方琦,会试同年瞿鸿禨朱卷上也有类似的“官年”问题。朱彭年是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的解元,他的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为:“(朱彭年)字莘潜,行二,道光己亥年(1839)三月二十三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3册)而其手订的《春渚草堂居士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3册),述及生年时却云:“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三月二十三日居士生。”年谱为朱氏手订,生年自不会记错,可知其参加乡试瞒报了两岁。

周福清另一位乡试同年陶方琦,乡试会试均存在年龄造假。陶氏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云:“(陶方琦)字仲珣,号子珍,行六,道光丁未年(1847)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4册)其中式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会试朱卷自述履历:“(陶方琦)字汉肯,号子缜。行六,道光己酉(1849)年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0册)陶氏死后,好友谭献(也是陶方琦、周福清乡榜同年)为之作传(谭献《陶编修家传》,见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卷81),云:“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卒于京邸,年甫四十。”谭献为陶方琦至交,对陶氏生年不太可能弄错,可以推出陶方琦的真实生年为1844年,可知其乡试少填报三岁,会试少填报了五岁。

此外,周福清会试同年瞿鸿禨,日后位至军机大臣,是清季政坛赫赫有名的“止庵相国”(瞿鸿禨号止庵),而其会试朱卷也存在造假问题。其会试朱卷云:“(瞿鸿禨)字子玖,行三大行九,年十九岁,癸丑六月十五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35册),可推算所填生年为1853年。而其手订的《止庵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则云:“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岁,六月十五日丑时生于长沙东城吉庆街寓宅。”道光三十年为1850年,可见其会试年龄瞒报了三岁。瞿鸿禨二十二岁中进士,不可不谓早达,之所以虚报年龄,只能说是“薄俗”移人,科举风习如此。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周福清的乡试、会试同榜均存在年龄造假,可见瞒报年龄问题在晚清科举考试中之常见。士人存在官年生年现象,这对于我们考证古人生卒年有指导作用。现在不少资料对古人的年龄记载不一,其实多是搞混了古人的官年和生年。通过对家谱、年谱、碑传、乡试会试朱卷及履历档案等资料的核对考证,可以补正古人生平事略,推算出其真实生卒年,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即是一例。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要知道字辈的话得好好查查翻翻家谱了,一般都是详细记载在上面的。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下。搬到互联网上,修起来方便,不怕丢,损坏。--百姓通谱网

中国古代上姓周的诗人有哪些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

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

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凯,字仲礼,号芸皋,公元1779年生于富阳镇宜家弄。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湖北襄阳知府、福建兴泉永道和台湾兵备道等职。他精通诗、书、画,著有《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和不少诗文传世。

有没有宋代姓周的诗人?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周邦彦,北宋词人。

记得采纳啊

姓周的才子,现代诗人 周恩来

姓周的古代诗人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

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

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凯,字仲礼,号芸皋,公元1779年生于富阳镇宜家弄。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湖北襄阳知府、福建兴泉永道和台湾兵备道等职。他精通诗、书、画,著有《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和不少诗文传世。

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周勃(前169年卒)

周亚夫(前143年卒)

周瑜(175年―210年)

周处(236年―297年)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周邦彦(1056年-1121年)

周亮工(1612-1672年)

周士涟(1756年-1834年)

周树人(鲁迅,1881年―1936年)-近代著名作家,革命家

周作人(1884年―1967年)

周信芳(1895年―1975年)

周佛海(1897年―1948年)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中国近代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开国总理。

周炜良(1911年―1995年)

[编辑] 现代名人

周南:前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周礼茂:香港填词人,现职新城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燕: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周正毅:上海商人、上海首富

周迅:中国大陆知名女演员、歌手

周耀南:香港名驹爪皇凌雨已故马主

周洁仪:香港无线新闻编辑

周嘉仪:香港无线新闻主播/附属新闻台首席主播

周诗泓:香港无线新闻记者

周一岳: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周亦卿:香港企业家,籍贯浙江宁波

周松岗: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周文耀:香港联合交易所行政总裁

周启邦:香港律师

周洁冰:前香港市政局议员,现港岛区议员,1990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周嘉玲:前香港电视及**演员,现职商界。

周启生:香港唱作人

周润发:香港影星

周星驰:香港影星

周奕希:前香港区域市政局议员,现新界西区议员。

周婉侣:首代多啦美配音演员,现多元文化电视台助理传讯总监。

周家蔚: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周华健:台湾歌手

周游:台湾名导演,人称阿姑。

周传雄:台湾歌手,出道时用使艺名“小刚”。

周杰伦:台湾歌手

周渝民:台湾歌手

周海媚:香港艺人

周慧敏:香港歌手

周汶:香港模特及歌手

周丽淇:香港模特及歌手

周柏豪:香港模特及歌手

周秀娜:香港模特

周笔畅:中国大陆歌手

周怡君:艺名为:大牙,台湾人气女子团体黑涩会美眉成员之一,台湾知名综艺节目我爱黑涩会的固定助教之一,台湾Channel V娱乐台的VJ,台湾歌手,主持及演员

周思齐:台湾中华职棒球员

周中:香港资深名厨

历史以来姓周的人物有哪些``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P: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京剧艺术家。

古代姓周的名人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考证,周姓是一个姓源复杂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发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个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传到周武王时,他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 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据《逸周书》记载,商代时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孙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据史料考证,今河南省上蔡县是历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为郡号,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河南一带发展和繁衍。秦汉时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开始迁移到江苏省沛县定居,并形成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晋永嘉年间,周氏后裔迁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陆续迁入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周氏后裔,逐渐迁移到台湾定居。 据《富春周氏宗谱》记载,南宋庆元至嘉泰年间,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时,率家人从杭州迁入富阳新义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阳周氏的始迁祖。 800多年来,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阳市,逐渐形成了新义芳地、东坞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个支系。现如今,子孙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为富阳市的大姓,周氏后裔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阳市东坞山和新登镇官塘等地。在富阳历代周姓名人中,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深受人们的称颂。

周凯,字仲礼,号芸皋,公元1779年生于富阳镇宜家弄。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湖北襄阳知府、福建兴泉永道和台湾兵备道等职。他精通诗、书、画,著有《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和不少诗文传世。

周凯后裔 周建军:小时候,从我们家谱中了解到周凯的一些情况,他是从福建到了台湾当了兵备道。在台湾期间,为台湾做了很大贡献,他主修了《金门志》和《厦门志》。在台湾也有周凯的后裔,他们也经常回大陆跟我们团聚,共同纪念我们的祖先周凯,缅怀他的业绩。 千百年来,周氏后裔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元和姓篡》记载,唐代元和年间,周氏郡望多达18个地方,并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周姓名人辈出。据统计,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众多的周氏名人。

秦末有张楚大将周文,西汉有周昌、周勃、周亚夫等名将,三国时有吴国名将周瑜,晋有御史中丞周处,北宋有哲学家周敦颐,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诗人周亮工等,现代则有著名文学家周树人和周建人,

当代则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市驸马巷这座普通的宅院,取小名大鸾。五岁时入家塾读书,取名恩来,字翔宇。 青年时期,他东渡日本,探求救国之道。1920年他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 的活动,成为中国 最早的党员之一。 大革命时期,为了推动孙中山领导的 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周恩来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和领导了北伐和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广泛团结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长期领导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周恩来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国家总理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6年。他是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建立中美、中日等外交关>>

姓周的女孩子起名字 叫什么好?? 昭雪(昭:充满活力,是一个阳光女孩。雪:愿她象雪一样纯洁、美丽。)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怡香(香气怡人)

韵寒(即蕴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风度与姿色)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逸诗 出来好像很有内涵那样,好像诗人那样有文化会作诗。

素瑶 好像觉得这个人不会乱用钱,一生善解人意那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可芯(心)好像觉得这个人心很善良很讨人喜欢那样。

乐芸 希望一生快乐

历史上姓周的名人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国君、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来

周 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

壁,大败曹军。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

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

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阀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

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益阳大泉周氏:

“贵文祖志一,

永兴万代天,

仁学宏宗益,

世守绍前贤,

继述声名显,

由来达孝全,

振起三以让,

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的字辈谱是:

“开基宏远猷,

笃庆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

守理重经修,

奕世永绳武,

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谱是:

“多士敬宏毓,

资衍芳绪,

勤修昭厚德,

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

淑宪绍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族辈序:

缵 绪 成 德

经 世 安 邦

家 修 朝 献

万 奕 其 昌

广东潮阳泗水周族派语辈序:

多士敬宏毓

英资衍芳绪

勤修昭厚德

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

淑宪绍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运开祥

粤东普邑周族派语辈序 :

开基宏远猷

庆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

守理重经修

奕世永绳武

千秋恒作裘

湖南益阳大泉周族派语辈序

贵 文 祖 志 一

永 兴 万 代 天

仁 学 宏 宗 益

世 守 绍 前 贤

继 述 声 名 显

由 来 达 孝 全

振 起 三 以 让

令 德 庆 悠 绵

湖南益阳汾湖州周族派语辈序

志 肇 宏 昭 列

时 旺 玉 堂 轩

国 字 必 尚 义

言 方 定 泽 之

周家家谱辈分怎么排列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湖南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