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小档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贝聿铭小档案,第1张

贝聿铭生平简介    (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氏家族以行医卖药起家,单是一个贝聿铭在当今世界建筑设计业的显赫地位,就足以令世人对贝家刮目相看了。更何况,这个家族中还出过「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还有那座被乾隆爷原样仿造了两处的花园--狮子林……   家谱和方志如同历史的岩层一样,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的某一层,抚去尘埃,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同化石一般地呈现了出来。翻开《吴中贝氏家谱》的第一本,苏州贝氏的脉络终于清晰起来。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的贝兰堂作为苏州贝氏的始祖,于明朝中叶以行医卖药为生定居苏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氏由于经营中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如今的贝氏家族支脉繁杂,据民国时「承训义庄」印制的《吴中贝氏家谱》中记载,贝氏那时已经延续到第十六世了。    近代,贝氏一族最为兴旺的支脉,是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他们的六世祖是亲兄弟,两人同为贝氏余脉,却都不以医药业成名发家,贝哉安及其子孙被称为「金融世家」,而贝润生则被称为「颜料大王」。贝哉安年长贝润生4岁,两人关系甚密,曾共同为苏州政建和家族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贝理泰,号哉安,生于1866年。其父贝晋恩曾在浙江为官,告病还乡后,与人合伙在苏州一带经营典当、酱园等行业。贝哉安青少年时便中得秀才,20岁时成为苏州府学贡生。在他即将走上仕途时,由于父亲去世,他只得放弃事业,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打理父亲留下的大批产业。经过七年的经营,他将所有的产业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且能脱出身来计划自己的将来。由于他极善理财,为人又有着很好的口碑,知县吴次竹很赏识他,聘他为幕僚,掌管赋税和财会工作,当时被人称为「钱谷师爷」。    后来贝哉安协助陈光甫、庄得之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银行,1917年出任苏州分行经理。他还协助陈光甫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后来又在苏州成立了分社,贝任经理。当然,仅凭贝哉安的这点资历,在巨头林立的上海滩是不足以被称为「金融家」的。之所以享得「金融世家」美誉,是因为他还有五个儿子、四个孙子从事银行工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贝哉安的三子贝祖诒,也就是贝聿铭的父亲。 贝祖诒,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总裁。    在一年的任期内,贝祖诒致力于外汇管理,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后为了对付通货膨胀,主张开放外汇,抛售黄金,因外汇枯竭引起黄金风潮,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1947年2月宋子文和贝祖诒被迫下台。1973年贝在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11年后退休,寓居纽约,1982年12月27日去世。 贝祖诒东吴大学毕业后,娶了庄的女儿为妻。庄氏出身名门,是一位笛子高手,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夫妇间十分恩爱。1913年,他们添了个女儿,取名贝聿华。1917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初六),他们又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贝聿铭。    1930年,庄氏患癌症在苏州逝世,留下了年仅13岁的贝聿铭和弟弟贝聿昆、贝聿枞以及三个姐妹。    中年丧妻使贝祖诒十分沮丧。他所在的银行为了使他从丧妻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决定派贝祖诒出访欧洲,考察欧洲国家分行的工作情况。就在这次出访中,贝祖诒邂逅了蒋士云。当时贝祖诒40岁,而蒋士云仅21岁。    蒋士云,作为江南名媛,外交家蒋履福的女儿,她不仅以艳丽容貌,而且更以娴熟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让上流社会为之惊羡。蒋**的人生也很传奇,在未嫁给贝祖诒前差一点嫁给张学良,尽管后来失之交臂,但张学良至死都念念不忘这位“士云贤妹”,并称她为“自己最喜欢的女人”。1991年当张学良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阴影中走出来时,第一个想去美国会面的人就是这位贝夫人。他在纽约的三个月,即下榻贝公馆。也是由于贝夫人的穿针引线,才让张学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世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口述历史”。    蒋士云当时为了忘掉张学良,把心底的痛苦变成自己发奋读书的动力,远赴欧洲求学,开始新的生活。而贝祖贻则因发妻庄夫人新丧,是前来欧洲散心消愁的。蒋士云与贝祖贻早在上海和南京就见过面,此次相逢国外,又是同病相怜,所以与贝祖贻交谈数日,沉寂的心灵竟然碰撞出爱之火花。    蒋士云的父母无法允同婚事,因为贝祖贻膝下毕竟已有6个子女,年长士云许多。可蒋士云是个极重感情的姑娘,经过书信交往,毅然决定嫁给贝祖贻做续弦夫人。1932年春,他们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婚礼。    蒋士云现在还健在,目前住在纽约。她与贝祖诒只育有一女。女儿已成家,只在每星期六回到曼哈顿的高级住宅和母亲共度周末。 看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人除了记得朱丽娅的大嘴,也记住了拥有“美国最优秀女性”的卫斯理学院。       卫斯理学院的校友陆书华女士一生默默无闻,甚至因英文名Ellien Loo的关系芳名一度被写作卢爱玲或卢艾琳。但提到陆书华的丈夫建筑大师贝聿铭则是誉谤全球,无人不晓。       相比美女建筑学家、美女诗人、美女教授林徽因,条件匹敌的陆书华则是十分内敛的女性她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往美国读本科,这一经历和贝聿铭相同,都是接受了中西不同文化的熏陶。      陆在卫斯理毕业之后往哈佛读园林建筑专业的研究生。贝在波士顿接站时认识她,并且发生十分狗血的一幕:“美女,要不要搭顺风车啊?”   贝聿铭是阔少,家里开着中国银行,祖业还有狮子园,极有可能开了一辆豪华跑车过来勾引华人美女。此时陆**不卑不亢地回答:“谢谢,我已经买了火车票了。”但是贝聿铭大师展示出其牛皮糖精神,往返麻省和卫斯理之间看望陆**。   一来二去二人成为男女朋友,并且在陆**毕业后五天就注册结婚。也就是一开始那张颇有喜感的照片了 唐绍仪,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生于1862年1月2日,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第一任内阁总理。经孙中山同意,他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3月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唐力图推行责任内阁制,同袁世凯的意图不能相容,被迫弃职离京。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山县县长。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后,策动其出任伪政权首脑,未成事实。后在上海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杀身亡。    张荫棠(1866-1937) ,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驻美使馆三等参赞。次年改任驻旧金山总领事,旋调任驻西班牙代办。    戊戌变法前, 与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且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和支持改革的户部侍郎张荫桓等有来往。    戊戌变法失败后,因涉嫌参与维新派“逆党”而被罢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委张荫棠为驻美外交代表 ,次年12月任驻美公使,1913年年初至6月21日,任驻美全权公使。 1914年5月26日 , 袁世凯任张荫棠为参政院参政,张不愿出任,于6月22日辞职。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张荫棠病逝于北平寓所,终年71岁。著有《使藏纪事》五卷。 为什么要八这两个人,因为他们就是陆书华女士的祖辈 媒体称贝老的着装得体(安藤忠雄的锅盖头我欣赏不来),但他的气质却不会令人误会他是银行家;贝氏夫妇言语谦逊得平易近人,却又在举手投足时高雅内敛,被称为“神秘的东方贵族”,区别着自己和那些西方野蛮人。

贝氏家族。

根据上海官网显示,上海最有钱的家族是贝氏家族,发迹于明朝时期,靠行医卖药发家。贝家第一代富翁是贝兰堂,原籍浙江金华,后迁居苏州。他很早就跟随郎中学习医术,而他本人也以医术见长。贝家鼎盛时期出现在第13代后人贝里泰和贝润生。贝里泰出生于1866年,他在长大以后凭借着家族实力涉足金融企业,并以此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贝润生还特别热衷于投资房地产,曾花费80万银元购下了苏州著名的狮子林,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在上海大肆置办地产,曾购买了上海近1000栋房产,面积达16万平方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最让人我们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身边的有钱人好像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都说一句话就是“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一直都被很多人深信不疑,不过现在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也是非常努力争气的,并没有像很多纨绔子弟一样,只知道败家。

而且如今的时代穷人想要翻身,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富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规划他们的人生了,曾经在上海有一个富了17代的家庭,被称为上海第一大家族,他们在上海这样繁华的都市拥有一千多套房产,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的子孙,都是出自哈佛的世界高材生,如今他们都怎么样了?

一、贝氏家族

这个家族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它就是贝氏家族,贝氏家族被大家称为中国唯一一个富了超过15代的家族,他们家族最开始是通过医药事业起家的,从清朝的时候他们就在医药方面发展的非常不错,当时的苏州四大富家就有他们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光是发展医药就太局限了,贝氏家族后来被分成了很多分支,这些分支有的继续从事医药方面的工作,而有的分支则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他们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都是佼佼者,混的都相当不错,有着各自的成就。

二、在上海坐拥上千套房产

不过在这些分支当中,最出名的分支有两个,一个就是贝润生,另一个是贝理泰,其中贝润生在上海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只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贝润生家族继承了良好的经商头脑,在商界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掌控力,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他们能够很快的找到发家致富的道路,成功之后的贝润生家族,在上海买了很多房产,光是贝润生在上海的房子就达到了一千多套,当时有的人连租房都租不起,而他却坐拥一千多套,可想而知这样的身价有多高,而贝理泰则是上海的金融大王,搞金融的自然也是身价不菲,当时有一个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其幕后的老板就是贝理泰和他的几个合伙人,其他的贝氏分支也都非常厉害。

三、子孙都出自哈佛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些人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他们每个人都是学历非常高的人,都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这其实也是他们富过15代的一个重要原因,都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注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而贝氏家族却把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很多人称赞他们是一个懂得互帮互助的家庭,一般这样的家庭里面少不了勾心斗角,何鸿燊家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的贝氏家族依然在上海有一定的地位,能够稳坐上海第一大家族的位子,其实压力也是很大的,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由来。

意思是:如果做一年的打算就种植庄稼,一年后就会有收获;做十年的打算就植树,十年后能收获木材;如果要做一生的打算,那就培养人才。如此可以看出培养人才是百年的基业的大才,才是最值得去栽培的事情。

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个“树人“这也无不寄托着鲁迅的长辈们对于他的这份厚望和期盼。希望其堂堂做人,做一个大树一个有用的人才。

古代也不乏有钟鸣鼎食、博学鸿识之世家,其英才辈出,绵延不绝,但时光越千年,往事如云烟。每一次的朝代更迭,社会变革,好多世家难免无声无息的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是祖辈们的期盼,令祖辈们最欣慰的事,也是每个晚辈为了家族荣誉在奋斗不止的动力。

而今天他做到了,不仅他令祖坟上冒了“青烟”,而且在其家族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其家族15代人人才辈出,屡“胜于蓝”。

他就是去年刚刚故去的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生于广州,18岁随父亲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怀揣着东方深厚园林造景文化艺术的熏陶,萃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在东西方两大文化背景下,游刃有余的挥洒自如,为世人留下享誉世界的作品。

他从事建筑设计几十载,所创造出的作品,屡获建筑大奖,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

法国巴黎,卢浮宫前他点亮玻璃金字塔,打磨出了一颗让世人感叹,同时也成就自己的耀世巨钻。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古老的伊斯兰文化宏伟的凝练在蓝天碧海间。

日本的美术馆里,见证着他在中国古诗文里“峰回路转,便得一山”式的《桃花源》。

香港中银大厦,以硬朗的线条,宣扬着中国人若竹节般的骨气,透射出香港现代版的金融繁华。

北京香山饭店,寻根之路,是对故国的热爱,却又带着悲悯的伤怀。

苏州博物馆里,是其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情归故里的坦然与释怀。

每一幅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彰显着大师的才华,展示着作者深刻的思想。但我更愿意相信,承载着他,支撑他创作灵感的,是贝聿铭先生背后,如脐带般连接着他,深深地影响着他,印在他脑海里的中国文化,和从小在贝氏家族组训里整家风的熏陶。

贝聿铭与他的卢浮宫

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的望族,其乃为名门之后。

在其家族历史上,一代代先祖们艰苦创业,成就梦想,泽辈后世。在其富庶传家的家族背后,五百年15代人的厚重传承,屡屡打破“富不过三代”得魔咒,让“富不过三代”的传统思维在其面前相形见绌,他们不仅创业守成,并在世代传承中,屡屡创出举世卓绝的创举,和令世人艳羡的傲人成就。

行医者先发大慈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乃成大医。

一世祖贝明堂,于明朝中叶从浙江省金华府府兰县举家迁居至少苏州城闾门外,在那里靠摆地摊一边采药,一边卖药行医养活一家人。

行医天下治病救亡,古代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传统美德,医者仁心者,需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

也许正是固守这一根本,先祖们为贝氏家族奠定了整个家族的根。

贝家当时虽然不是什么大医,但在这种行医主题思想下,在市井之间,艰苦创业,用心地经营。到二世三世时就开始开起了中药铺。

据说,在第三代贝何宇时,家境殷实,店铺经营有方,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同时药铺内受人之托为客户代卖中药。

但殷实的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要的安宁。岂料一日家中遭劫,贝家的人惊慌马乱中抱着委托人药箱子和存款盒子就逃走,却忘记了自家的财产,劫后余生里发现委托人的钱财安然无恙,自家的财务却付之一炬。虽事实无法考证,但也说明了人民对于贝家药铺信誉的赞赏。

贝家家谱

劫后余生的贝家人从头再来,东山再起。经过反思也许体味到其一味地诚信致富,却忽视了“达则兼济天下”,要应多多行善积德的道理。东山再起后的贝家人,深思熟虑,吸取了前人教训。

到第五世时,贝家药店不仅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药材商行,而且更是经常的免费地治病救灾,恩泽乡里,灾荒连年的时候,开仓放米,以市价的三分之二卖给乡民,深受当地人民的敬重。而贝家的主人,也在此时被当地人推举,去参加乾隆皇帝的规模宏大的千叟宴。

至第七代,贝家已经是江浙地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的贝慕庭,65岁时身患重疾,深知来日不多,在临终前将大量钱财布施给穷苦的人家。当做完这一切时,这位老者独坐中堂欣慰的说:我心已无挂,可以瞑目了。然后安然辞世。

名门望族,各色世家,每个家庭都期盼“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一如同江南烟雨的淅淅沥沥,落在水面荡起仅仅是一层层的涟漪。

江南雨巷里,贝家人默默前行、孜孜以求,带着油纸伞,躲过了雨过天晴,仰头眺望,发现了一架绚烂彩虹。终于耐得住寂寞,方守得住繁华

贝家合照

到贝家第十三代贝润生,贝聿铭的叔祖父,16岁时到上海跟师傅奚润如学习,帮师傅打理颜料的生意,经过数年的精心打理,最终帮师傅取得“颜料大王”的声誉。此时已经50岁的贝润生将生意全部交还奚家,自己奔走于江湖,独立去闯荡。

踏着时代的脚步,带着卓绝的才识,凭借着天赋和人脉,深厚的家族积淀的给养,贝润生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苏州首富。

他豪气地买下让乾隆流连忘返的,著名的苏州园林之狮子林,使其成为家族的后花园,让整个家族使用。但其不忘初心,在狮子林中建贝氏祠堂,修贝氏承训义庄,赡养救济贫困的族人。

狮子林

而此时正值童年,穿越廊桥,曲径通幽,游历于假山美景,纵情于园林的诗情画意间的贝聿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堂,我想,这里也是启蒙他从事建筑设计原点。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贝氏第十三代的贝聿铭的爷爷贝理泰。在当时的金融界也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大亨”。他开创了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新市幼儿园,是上海银行的联合创始人。

一个家族,一时间在商业和金融界,有此声誉实在是让人仰望。

而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却又锦上添花般的把其家族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是的涉足政界,成为国民政府的一名大员。

他是中国银行香港银行的奠基人,被宋子文推举出任中央银行总裁,他也推动了中国币制改革。

在业界被称为“金融巨子”、“汇兑奇才”,曾同孔祥熙参加世界闻名的美国布雷斯顿森林会议,熟悉金融的都是指,这次会议确立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布雷斯顿森里体系》,美国就是通过这次会议站在了世界的最中央。

然回顾贝祖诒先生的工作史,折射出的也正是中国金融行业最初的发展史。

解放前夕国民党逃跑时,哄抬物价卷走国内巨量的真金白银,为台湾日后成为亚洲四小龙敛足了原始的积累。同时,孔祥熙也卷走中央银行13亿美金,而两袖清风的贝祖诒,两袖清风,分文未取,带着儿子贝聿铭干干净净地远走美国。

贝祖诒

接下来的十五代,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了。

然朝代更迭,历史变革,人世的沉浮,那么贝氏家族为何能够在风风雨雨中历经十五代,是怎么做到的呢?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意为:山中的人人品像杜若一般带着芳香;饮水甘泉,栖息于松柏之下。带着松柏的高洁,以坚贞的品格独立于世。

贝氏家族就是这样,从先祖街头卖草药养家糊口,到二世三世的开起中药铺信誉,五世和七世的善举,十三世步入豪富却不忘初心,十四世两袖清风政界大员,再到今天十五世的享誉世界。一直都这这么默无声息的,一笔一划的素描着其家族的发展史。

这里有妙手仁心的医德,是诚实守信的经营,是乐行好施的善举,是富贵不*、不忘初心的淡然,是一生正气、两袖清风的洁身自好。

如今至15代贝聿铭先生,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继续书写着家族的辉煌。而成就他的无非就是这些族人们,几世累积的优良品格,是这份家族的传承,故土的留恋,成就才华横溢的自己,也成就了事业。也荣耀了祖辈。

贝聿铭与家人

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深以为然!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坚韧不屈,努力奋斗,也正契合着贝氏家族的家族史。贝氏祠堂的祖训里: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遗子孙。

家族中要求,男孩子必须做事,无论男女都要上学求知。

所以在贝氏一族,累世巨富中,从修身齐家到治国,从没出现纨绔子弟公子哥。

而今天这个时代,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即可能造就一个亿万富豪,首富可以再造,但这份家族史的深厚积淀,我想却是极其难塑。当今社会一个个小小的三口四口家,我们读书要的是学历,收入就是一份好工作的思想下,在功利的思想下,怕一个小小的家庭已难承受家族文化的传承之重。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地球越来越小的当前,家族文化已经向民族文化的趋势发展,今天的家族文化不再单是某一个家族的文化,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

贝家祠堂

这种文化的趋同正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复兴,培养国家人才,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让“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文化,经济和人才再次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作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地追寻古人的足迹,矢志不渝的传承发扬家风建设,一代一代的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承我中华民族道德传家的优良思想。

让每个小家庭要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汲取优良的基因,得以良好永续的发展。

贝聿铭小档案

贝聿铭生平简介    (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