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神和佛、财神在一起如何供奉 ,香炉如何区别或摆放,是否能用一个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家神和佛、财神在一起如何供奉 ,香炉如何区别或摆放,是否能用一个香?,第1张

家神和佛、财神不能在一起供奉。

1道教和佛教的不能一起供,也不要一起信,那就等于都不信

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信佛人会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我们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礼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万不要乱。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把鬼神都拜一拜。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么呢?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比如说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因为啥呢?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他,他怕减少他的福报,他还想在天上多呆几天呢。你这一拜,他的福报反而减少了,所以说不能礼拜。

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天人,他都不会接受的,躲得远远的,何况鬼神了,是不是?你礼拜它等于害它一样。“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修得好自然生天,修得不好,自然受其果报,不是谁能给你的。佛讲得很清楚: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该按着佛的教导去修行。“亦不祷神祠”,“神”指的就是一些庙宇,“祠”是祠堂,就是那种家庭祠堂。

2有的人推崇祠堂,把家谱摆在祠堂里,让大家去礼拜

作为世间人无可非议,因为他有家族概念,通过这个祠堂来教育一些族人,都是封建社会所留下来的一些东西,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也有它弊病的地方。对世间人无可非议,我们不能讲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是他们的自由。

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个皈依佛法的人,一个信佛的人,称赞这种祠堂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当做祖先长辈去拜一拜还可以,要是视为神灵去拜就)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所以你不去拜神和祠是最为吉祥的事情。

3我们有时候有恐惧,说这座庙不拜,以后它(神仙鬼神等)来找我怎么办?

这是大家普遍的心理,一种暗影。实际上什么是最吉祥的?你不拜是最吉祥的。你拜了以后就产生暗影了,产生暗影心就多疑,很多的正见就破了。本来我们学习佛法有很多的正见,由于这么礼拜,我们的正见一破再破。所以说这个很可怕。不是拜不拜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获得吉祥的问题。想获得吉祥,我们就要远离这些不善、邪见和不吉祥的事物。(摘自溯源佛教网《吉祥经讲记》)

4信佛为什么不供财神

佛家从来也不供什么爷呀、奶的,不供这些东西,这都不是佛教的语言,什么老母啊、什么娘娘啊,什么奶奶的,还有什么爷爷的,咱们从来不供。为什么不供“财神爷”呢?为什么不供这些东西?因为他和佛教的教义不一样。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呢?舍得舍得——当你布施的时候自然就得到财富,你不布施不会有财富的。比如说我们不断布施,就像井水似的,你不断地往外打,这个井会不会枯干?它不会枯干的。那新水不断地往井里流,那个渠道越流越快,越流越宽,水反而多了。如果你这个井水老不打——你不布施,这口井就会变成什么?原先进水的通道都会被泥土腻住了、堵塞了,最后变成一口枯井,水也会变臭的。

这个财产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有了财产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布施,有多就多布施,有少就少布施。当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财产就会接着继续来,同时我们身心也会健康,而且也会达到一种社会安宁,这都是很好的事情。所以说财富应该从布施这儿来,从这儿生福报。这个财不是从哪儿来——你供个财神爷,反而还失去了生福报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家来要饭的了,或出家人来乞食——特别是要饭的来了,这一摸兜啊,这有十块钱,寻思给他吧。回头一瞅财神爷在那块儿呢,寻思:我天天求财神爷,没有人给我一分钱,我凭啥给你十块钱哪?得了,我给你一块吧。完了,机会失去了,帮助人的机会失去了,甚至又不给人家了。

所以说这个“财神爷”的教化是打着一种妄想,而且是一种懒惰的想法,想什么空中掉馅饼啊、守株待兔啊,等等,全是一种懒惰、想发财的想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正确地想到怎样增加财富,我们应该以法财为胜——布施、做善事,这样财产就会源源不断地过来,这是正确的。所以说财神爷应不应该供,大家就明白了,是不应该供的。供了以后还障我们的道。

供财神爷、天人、鬼等的方法,它不是佛教的方法,不是正理。我们不应该用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形象来引导我们,这样的话会给我们引偏了。

家谱的封面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

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树系图谱

线性图谱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

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

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

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六、祖先、老照片、风水图等。

这里的祖先、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

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现代修家谱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小辈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修家谱的情况出现。

对于不再供奉的家谱,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收藏起来:将家谱折叠起来,用文件夹或书籍保护起来,以备将来查看或传承给后代。

2 放入家族博物馆或档案馆:如果存在家族博物馆或档案馆,可以将家谱捐赠或寄存到这里,以便其他家族成员可以查看和研究。

3 数字化保存:将家谱数字化,保存在电脑或云端,这样既可以长期保存,也可以方便家族成员随时查看。

4 销毁:如果家谱已经没有保存价值或者不再被家族成员所需要,可以考虑销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销毁前应该确保家谱信息已经完全被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

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方式,都需要注意保护家族文化和历史,避免家谱信息的丢失或损坏。

家神和佛、财神在一起如何供奉 ,香炉如何区别或摆放,是否能用一个香?

家神和佛、财神不能在一起供奉。1道教和佛教的不能一起供,也不要一起信,那就等于都不信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信佛人会容易失去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