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的由来和历史
姜姓氏起源有不同的说法:1、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2、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姜姓简介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姜姓共有102个姓氏分支,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
关于姜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姜氏后裔,国七雄之一。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时期还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及广东的。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姜姓,作为一个渊源久远的姓氏,在台湾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代。据查第一个到达台湾来的姜姓开基始祖是姜朝凤。他是姜世良(据史料载,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在此发迹以后,其后代子孙又迁居广东陆丰县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以后,正是这支姜姓家族的后代最先由大陆迁居台湾。)的第十一代孙,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过峡,迁居台湾。当时,就住在台湾新竹县红毛港。以后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县分迁台北等地。自姜朝凤入台之后,姜姓人氏来台不断增多。先是秉秀銮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从广东迁台,居住在新竹县北埔乡;就这样不少福建和广东的姜姓源源迁台,使台湾的姜姓得到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姓氏。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渭滨堂:姜子牙在渭水待到80多岁,周文王访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姜尚:字子牙。东海人。又名吕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领,周初齐国的始祖。武王伐商时为军师,立了战功,被封在齐国。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简化政治制度,发展农业和渔业生产。使齐国成为西周的重要封国。民间称为江太公。
姜维:伯约。三国时蜀汉天水人。征拜西将军。接替诸葛亮当了大臣。据传胆如斗大。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扰章,号白石道人,饶州人。工诗,词尤有名,精通音乐。代表作《扬州慢》。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有名。一生未仕。
姜彭:今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羽毛盛称天下第一。
姜映芳:贵州天拄人,侗族农民起义首领。
姜肱:汉代高士,为后世树立了好的榜样。
姜才:壕州(今安徽人)南宋名将,以善战有名。
姜洪:官终山西巡府,广德人,成化进士。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漆姓
一、姓氏源流
漆(Q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水名为氏。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今陕西省邠县西,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商丘之漆园,其后代有的遂以水名“漆”为姓,称漆氏,漆姓便由此开始。
2、出自姬姓,为复姓漆雕氏后人所简改。漆雕氏是周代吴国的开国国君太伯的后代,有的以漆雕为姓,称漆雕氏。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出过不少漆雕氏,其中不少还是孔子的弟子。后来,漆雕复姓逐渐演变成了单姓漆氏。
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漆氏,为鄋瞒族长狄氏所改。古代鄋瞒族(春秋时期长狄氏的一支),其中有的改姓漆氏,称漆姓。
二、迁徙分布
(缺)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商 丘之漆园,遂以漆为姓,漆姓由此开始。到五十一代孙漆沔,有壮志,喜游观.至蔡邑(今山东省上蔡)谒神农,卜居上蔡汶水之阳,遂以蔡产郡望,这是漆姓称蔡郡之来历。山东蔡邑为漆姓之第二老家。第九十八代孙季高公出任江西观察史,万民爱慕,故落户江西南昌县猪市巷地,忠厚相传,诗书相继,文章礼乐,浑厚敦庞,皆季高公为承前启后之关键。季高公为江西始祖,江西也就是漆雕氏第三个老家。另一支漆氏为古代满族姓氏,为春秋时长狄的一支。周顷王三年为齐国所灭。再一支为漆室女之后,春秋时鲁国有漆室邑,居者以漆为氏。郡望为濮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据《尚友录》载:漆氏世为青州北海望族(今山东省昌乐东南)。又《姓氏考略》云:漆氏望出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北海(略)。
三、历史名人
漆希范:字文翁,元代高安人。才识超人,善写文章。初为本县文学,后任静江路教授,谨慎清廉,为世人所推崇。官至临江路知事。
漆文昌:明代瑞州新昌人,嘉靖年间举人,官应城知县,离宰相张居正的家乡江陵很近,但他从不因此去拜访张居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耿直。后历官永昌知府、参政。晚年回乡,把数十亩田地都分给族中人,自己则闭门教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蔡 郡:秦国时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郡(今湖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今河南省汝南县)。隋唐改为蔡州(曾名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北海郡:汉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缺)
============================================================
漆姓宗祠通用对联
〖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知县直誉;
教授清名。
——李文郑撰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瑞州新昌人漆文昌,嘉靖年间举人,官应城知县,离宰相张居正的家乡江陵很近,但他从不因此去拜访张居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耿直。后历官永昌知府、参政。晚年回乡,把数十亩田地都分给族中人,自己则闭门教子。下联典指元代高安人漆希范,字文翁,才识超人,善写文章。初为本县文学,后任静江路教授,谨慎清廉,为世人所推崇。官至临江路知事。
威昭晋室;
绩着汉朝。
——佚名撰撰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漆钦,官镇西将军,威望极高。下联典指汉朝漆沈,官至鲁相,治绩显著。
--------------------------------------------------------------------------------
中国人民解放军漆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漆远渥少将
漆远渥(191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6团政治处宣传科副科长、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秘书主任、师司令部作战侦察科科长,红4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宣传股股长、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76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和1942年太行区夏季反“扫荡”。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3纵1旅政治委员,第7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7纵政治委员,第20兵团第69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68军政治委员,后兼任军长。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司令员,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后勤部部长。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姜的名义:
姜,是一种家畜。古时候用羊作牺牲,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供品。引申为吉祥。姜是一象形字,像羊头和四足、尾之形。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以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称之为羌人。《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这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来说,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过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姜姓的起源与演变: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尙,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因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支姜姓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甘肃和山东地区。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迂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 5余万增到了460多万,增长了18倍多,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0)表明: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a-323/
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姜姓的郡望主要是天水。姜姓的重要的堂号有稼穑、渭滨。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了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楹联 重要的姜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出郊祀襟,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香。
家训格言 姜宸英,清浙江慈溪人,工诗能文,精书法,尤其妙行草书。70岁高龄时考上进士,官授编修和顺天考官。他以自身的经历和毅力要求子女,会学习,持久学习,到老还得学习。其《与子侄论读书》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强调:读书不须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积月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四位。
历史上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周大臣、齐国始祖姜尚(姜子牙);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唐朝宰相姜公辅、姜恪;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名将姜才;明朝画家姜立纲;清朝文学家姜宸英;当代化学工程学家姜圣阶,中医学家姜春华,语言学家姜亮夫,出版家兼翻译家姜椿芳。
姜姓血型:
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3%,A型占286%,B型占298%,AB型占93%。
姓名起源2007-11-08 19:14 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取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于何处?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哪些演变?又有哪些历史名人?我国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以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如史官有后代称史氏; (4)以技艺为氏。如制陶人有后代称陶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秦穆公有后代以他的谥号"穆"为氏,称为穆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以宋朝皇帝的赵姓起首,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因此流传久远,成为几百年间中国著名的蒙学读本。 这些姓氏今天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且其人数占现代汉族人数的绝大部分。百家姓共收录姓氏496个,其中单姓440个,复姓56个。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优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现了“姜方现象”---姜方,才女大学生。 姜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许、章、谢、齐、高、国、雷、易、方、文、申、卢、柴、庆、贺、纪、丘、薄、赖、盖、丁、査、封、邱、崔、骆、左、充、郦、逄、连、向、谷、聂、尚、焦、柯、饶、景、浦、厉、强、斜、晏、檀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扩展资料:
姜姓起源有三种说法: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202~264)字伯约,三国蜀汉天水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姓
你的姜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三大姓氏之一。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稷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我以上列举的是姜姓的起源及历史的演变。至于你的家谱,我想肯定有,你问过你的父亲以及你们家族的长辈们,相信他们会给你更明确的答案。
[姜氏属地]
广汉郡,今四川梓潼县;《百家姓》注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姜氏来历]
姜姓始自炎帝。《元和姓纂》中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各地,有姓吕的,也有姓姜的。
[姜氏名望]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姜太公(又名姜子牙)。姜太公之后,历代的名人也不乏姜姓人。姜肱,东汉高士,因与弟弟们相亲相爱,常同被而眠,故后世人用“姜被”来表示兄弟友爱之情。姜维,原为三国时魏将,后归顺蜀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亮死后辅佐后主,统领其军。姜夔,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满腹经纶,词作为世人所熟悉,广泛流传。姜才,是南宋著名的将领。姜立纲,明代书画家。姜宸英,是清代文学家,曾参与纂修《明史》,是“江南三布衣”这一。
姜姓现在为我国第六十大姓。
姜姓的由来和历史
本文2023-12-08 06:03: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4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