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世族与士族的区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魏晋南北朝世族与士族的区别,第1张

一、起源不同。

1、世族较早用于两汉,尤其是东汉。东汉一期是世族形成的沃土,功臣、外戚把持了许多重要官职,豪强染指政权后改换门庭成了世族。

2、士族最早出现在西晋的官方政令中。西晋时,世族、势族随着一些制度化的变革演变成士族。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扩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便是士族。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

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

因此,魏晋士族必是当朝显贵,只有在魏晋获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晋蝉联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名士族。如琅邪王氏,王祥仕魏晋,累迁太常、司徒、太尉、太保;颍川庾氏,庾嶷为魏太仆,从子峻为晋司空;陈郡谢氏,谢缵为魏典农中郎将,子衡为晋国子祭酒等。

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是司马睿倚仗琅邪王氏之王导、王敦等的策划和支持建立起来的,故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其后门阀士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轮流执政,而形成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之局。这时士族势力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演化成门阀政治。

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故修撰族谱,禁止与非士族的寒门联姻,拒绝与寒门往来。

南朝刘宋时,寒门出身的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有一次去拜访士族张敷,敷命移座远客,不与接触。士族不做事繁务剧的小官,即所谓“浊官”,以标榜门第高贵。东晋以后,士族与寒门的界限基本凝固,只有极少数的寒门能够上升为士族。

而士族在发展中也有分化,如清河崔氏门第高于博陵崔氏,琅邪王氏后裔的门第也有高下之别。南朝士族渐趋没落。

由于皇权压抑,虽授高官而不给实权;也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士族子弟“上车不落则著作(郎),体中如何则秘书(郎)”,生而富贵,遂不思进取,纵情声色,穷奢极欲,乃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在侯景之乱中,南朝士族死亡殆尽。北魏孝文帝为巩固统治,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依官位定士族为4个等级,据等级享受政治经济特权。

士族制度在魏晋南朝是习惯上形成的,而北魏始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北魏士族也很快腐化,在河阴之变时遭到沉重打击。

_世族

_士族

说起魏晋时期,不了解历史的朋友们或许对这个时期很陌生,对于所谓的魏晋名士,可能也仅仅只限于听说过而已。

历史上的魏晋名士,以隐居山林不出仕做官而闻名,这是魏晋时期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要归隐山林?不去入仕发挥自己的才华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开始说起。

首先,是外部因素。魏晋时期处于战乱时期,自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不断的战争,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个国家。

这三个国家在后期先后灭亡,所有政权归了司马家,司马家创建了西晋,西晋建国后,还是战乱不断,先是南北分裂,后是五胡进犯。

另外,在朝堂中,士族门阀掌握较多的权力,几乎把持着朝政,加上士族门阀内部矛盾斗争激烈且复杂,在这些环境之下,导致当时的政治环境处于黑暗。

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朝堂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卷入党争,站错队伍,导致丢了性命。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饱读诗书的名士们,不再以实现自身的抱负为己任,他们想逃离这样的环境下,就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一些比士族门阀较为低些的普通士族们,虽然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却只能在朝堂上担任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职位,不在核心的权力之中。长期的打压下,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最后只能选择归隐山林。

除此之外,这还与当时的流行的风潮有关。

魏晋时期,虽然常年动乱,但是也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名士们多数特立独行,直抒己见,自信潇洒,不拘小节。另外名士们还崇尚饮酒,服药,纵情山水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还得到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在曹魏时期,当曹丕坐上皇位后,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去进行选拔朝廷各级官员,这个制度是朝廷委派中正,由中正官在家世,品行和才能的考评红选拔人才给予品级。给予完品级的人委派到各个位置做官,这一制度虽然在前期有效避免党争的扩大,巩固了君王的权力。但是到了后期,所有的重要职位,都由当时的士族门阀垄断,甚至连委派的中正都是士族门阀当中的人。

渐渐的,很多名士们都对可以做官与否失去去希望,名士们认为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不是士族门阀出身的话,自己都难以在朝堂上做到自己想要的高位,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一部分名士归隐山林,是为了有一天能以更好的方式走出去。他们把归隐山林这段时间,当成自己的过渡期和磨练期,慢慢的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世外高人。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名声,就可以被当时的权力中心发现,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的自己抱负,。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名士归隐,是为了逃离自己不想去面对的现实环境。大部分的归隐名士容易在秀美的山水间感到快乐,在喝酒吃药的的作用下,在那一段时间精神足够的释放,忘却了当下那些使自己不开心的因素。

结合以前的观点来看,名士的一些做法也是有一些无奈之举的。当时朝堂的黑暗,士族门阀的垄断的朝堂,他们没有途径入仕导致无法施展自己一身的才能和抱负,通过归隐山林,纵情山水,去抒发压抑已久的苦闷,他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者,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一个相对于隐僻的环境,即便那里再美,这是魏晋时代的悲哀。

族谱,又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族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族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但是,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魏晋南北朝世族与士族的区别

一、起源不同。1、世族较早用于两汉,尤其是东汉。东汉一期是世族形成的沃土,功臣、外戚把持了许多重要官职,豪强染指政权后改换门庭成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