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临漳“东太平汉墓”就是曹操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邯郸临漳“东太平汉墓”就是曹操墓?,第1张

[史海秘闻 考古发现]导读 :近日,邯郸市临漳县惊现一张清代临漳县地舆图,图中标明魏武帝陵“曹操墓”位于该县习文乡一带,同时当地还曾出土过相当于丞相级别的6个汉代陶鼎,这一重大发现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曹操墓”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张临漳版的“曹操墓地图”从何而来,陪葬物品规格极高的墓葬主人是否与曹操有关,笔者昨日深入临漳县采访。

乾隆三十五年《彰德府志》里的“临漳县地舆图”

清代“临漳县地舆图”源自《彰德府志》

临漳县古称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北方枭雄袁绍占据邺城,并营建王都统一北方,所以邺城也是曹操实现人生理想、成就一方霸业的发祥地。明清时期,临漳县属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管辖。

临漳县地方志主编黄浩长期从事曹魏文化研究工作,对“曹操墓”有着浓厚的兴趣。去年5月份,他在翻阅一位居民收藏的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彰德府志》时,惊讶地发现里面印有当时的“临漳县地舆图”,随即复印下来进行研究。

黄浩说,这张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的“临漳县地舆图”早已泛黄,边缘多有破损,但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图中标注的知名景点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以及村庄、河流、墓葬等,和现在的地图基本吻合。

“曹操墓”和其儿媳“甄后陵”都在图中

据了解,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又称魏武帝。

黄浩激动地说,这张清代地图的最大的亮点是在习文乡一带标注有曹操的墓葬“魏武帝陵”。他经过实地考察、核实,还根据清代地图亲自手工绘制了一张现代版的“临漳县地舆图”。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首张标有“曹操墓”准确位置的地图。

在地图中,除了“曹操墓”外,还有魏文帝曹丕的妾室甄夫人之墓“甄后陵”,以及曹操的老对手袁绍的墓。

习文乡出土过“丞相级别”的陶鼎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

黄浩结合清代临漳县地舆图,通过查阅邺城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经反复研究、分析后,认为“魏武帝陵”很可能在临漳县习文乡一带。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与41年前习文乡东太平村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有关。

临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原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回忆说,1975年,习文乡东太平村群众在村南农田平整土地期间,意外挖出了一些陶器,由于挖掘过程中地下大量透水,遂立即用土回填。

田间挖出“宝贝”后,县里通过大喇叭广播宣传,群众陆陆续续将存放在家里的文物交给了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经过认真清点,收上来60多件陶器。当时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部门,只有一个文化馆,所以文物的详尽情况没有记录下来。

笔者在临漳县邺城博物馆看到,习文乡东太平村汉墓出土文物主要有六件陶鼎、一件陶尊、一件陶龟,以及众多不同颜色的陶罐、陶碗等。

王福生告诉笔者,陶鼎为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大多为圆形,有的有双耳,带盖。战国至汉代多作随葬冥器,汉代以后消失。

“按照汉代礼制,天子陪葬为九鼎,丞相是七鼎,封侯用五鼎,地方重要官员依据级别采用一或三鼎。”王福生认为,一个墓葬中发现六件品种、样式相同的陶鼎,说明东太平村汉墓的主人身份、地位十分显赫。

“东太平汉墓”疑似“曹操墓”

临漳县习文乡东太平村很早以前叫焦家谷驼,相传清代皇帝南巡路过此地,闻此名认为不祥,遂改名为太平。因为有东西两村,此村位于东部,故名东太平。目前东太平村有1400余口人。

黄浩对于村里出土的文物有着全新的见解,清代地图标注的“曹操墓”在习文乡一带,《三国志》也记载着曹操葬在邺城郊区西门豹祠附近,而习文乡东太平村距离西门豹祠只有一公里左右。曹操在世时官居丞相,六件品种、样式完全相同的陶鼎(估计还有一件仍在墓葬中或流失于民间)乃其墓葬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大胆推测“东太平汉墓”高度疑似曹操墓。

黄浩说,明代崔铣《邺乘》也曾记载:“西陵即高平陵也,在县西南三十里。”习文乡东太平村正位于临漳旧县(今县小庄)西南约30里,“曹操墓”位置恰好与清代乾隆年间“临漳县地舆图”一致。

专家称清代“曹操墓地图”是一种猜测

尽管清代“临漳县地舆图”将“曹操墓”标注在了临漳县习文乡一带,而且东太平村紧邻西门豹祠,又于1975年出土了6件代表丞相身份的冥器陶鼎,有关文物专家却对这些消息没有产生浓厚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首先“曹操墓”的准确位置自宋代后就已无人知晓,清代地图中的“曹操墓”无非也是一种猜测,只能姑且听之。

“东太平汉墓”至今迷雾重重

那么,专家学者又是怎样评价41年前村民发现的“东太平汉墓”,相关资料中有无记载墓葬的准确位置、结构以及规模呢?

朱岩石告诉笔者,邺城考古队进驻临漳县以来,几乎不了解1975年习文乡东太平村汉墓的情况,至今也没有找到过相关的资料或见证人,只是看到了一些出土文物,至于大墓的准确位置、内部结构等还是一个空白。

朱岩石坦言,不少人依据清代地图和七个陶鼎猜测“东太平汉墓”系魏武帝陵“曹操墓”,并建议考古界进行发掘,尽快揭开真相,这在目前不太现实。因为邺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户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墓葬的发掘必须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

曹操“丧葬从简”反而平添历史繁杂

邯郸市有关人士认为,邺城(今临漳)在曹魏时期作为曹操集团的大本营,辖区涵盖周边的安阳县、磁县等地,只是新中国成立后,临漳县与安阳县分别划归河北、河南两地。

通过各个时期的考古发现,“曹操墓”位于曹魏时期邺城辖区内已没有争议,只是河南安阳县的“西高穴大墓”以及河北临漳县的“东太平汉墓”都缺少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所以曹操身葬何处至今依然是个难解之谜,坊间乃至学术界自然也是议论纷纷。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成想“简办”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临漳县最多

历史悠久,根据史记记载,早在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北宋叫王村。到了明正德年《临漳县志》记载为王村屯。据《郝氏宗谱》记载,到了明永乐元年(1403年),郝姓先祖们迁此定居此地后,逐步演变为郝家王村。1960年简化为现在的郝王村。

郝王村耕地面积3039亩,农业人口2030人。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九曲漳河横贯东西,京深高速公路纵跨南北,107国道、京广铁路擦境而过。全县现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总面积744平方公里。

  临漳因临漳河而得名,古称邺,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齐桓公始筑邺城,继之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之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西门豹投巫治水,曹孟德筑邺城,建“三台”(铜雀、金凤、冰井),昭示曹魏之霸业;又有“破釜沉舟”、“铜雀春深锁二乔”、“文姬归汉”等历史佳话。

  98年临漳县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

  临漳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今临漳一带,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筑邺城。战国属魏。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西汉属魏郡,汉高祖始置邺县,魏郡理于此。东汉至三国时期仍属魏郡,郡治理于邺县。西晋属魏郡,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地临漳河而得名,这是命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北魏置邺县,属相州魏郡。东魏置临漳县。北齐、北周至隋,分置邺县,临漳县,隶属相州。唐宋时邺县和临漳县属相州邺郡。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改邺县为镇,邺县地并入临漳县,县名迄今未变。金属彰德卫,元属彰德路,明属彰德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县治移至理王村(今临漳县城)。民国初年,隶属河南河北道,道治在卫辉;民国13年废道,直属河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邯郸专署。1993年后归邯郸市辖。

  2000年,临漳县辖5个镇、9个乡:临漳镇、孙陶镇、柳园镇、南东坊镇、称勾镇、习文乡、西羊羔乡、杜村乡、狄邱乡、张村乡、柏鹤乡、砖寨营乡、香菜营乡、章里集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277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临漳镇 75126 南东坊镇 24349 孙陶集植 54617 柳园镇 53056 称勾集镇 41365 狄邱乡 27660 张村集乡 50456 西羊羔乡 21014 香菜营乡 29270 杜村集乡 45593 章里集乡 36818 习文乡 34361 砖寨营乡 41099 柏鹤集乡 37993 

  2002年底,临漳县面积74754平方千米,人口5728万。辖5个镇、9个乡,425个村委会。县政府驻临漳镇建安路。

  临漳镇 镇政府驻南关村。面积4864平方千米,人口750万。辖34个村委会:南关、东关、西关、北关、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洛村、刘庄、李家、西上、西岗、东岗、东北城角、西北城角、东南城角、西南城角、东后坊表、东前坊表、西前坊表、前赵坦寨、后赵坦寨、西五岔口、东五岔口、后坊表、郝辛庄、岗陵城、西烟寨、东烟寨、王明寨、炉耳庄、西辛寨、小平营。

  南东坊镇 镇政府驻南东坊村。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43万。辖18个村委会:南东坊一、南东坊二、南东坊三、南东坊四、陈家小庄、小东坊、张修屯、杨家铺、后小庄、前小庄、南岗一、南岗二、西三、中三、东三、栗岗、武学、北头。

  称勾集镇 镇政府驻勾村。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413万。辖33个村委会:称勾东街、称勾西街、常家屯西、常家屯东、常家屯中、大呼村东、大呼村西、前齐庄、后齐庄、高河口、郭小屯、和义庄、砚瓦台、集后李、李学官、北杨庄、尚家台、新后屯、宋家、楼郭、小呼、舒刘、鸡李、西刘、南寨、王村、姚村、钱村、黄村。

  孙陶集镇 镇政府驻集孟村。面积704平方千米,人口547万。辖50个村委会:孙陶集、梁家营、水牛李、陈小庄、王家庄、孟村铺、常小庄、南赵庄、三宗庙、西马庄、大楼王、豆腐营、郝家庙、古辛屯、陈家堂、教书屯、耿小庄、杜家堂、沙河岸、张家店、孟村、商村、姚庄、何屯、李村、镇河、西芦、东芦、胡郭、小郭、大韩、刘家、马许、三王、兴王、西孙、段汪、司庄、冯村、尚村、蔡村、香房、陈村、苗庄、潘村、杨村、李庄、郭村、西郝、西羊羔屯。

  柳园镇 镇政府驻南关村。面积711平方千米,人口532万。辖53个村委会:东街、北街、南街、北杨、后三、南陈、老田、南杨、柴村、申村、高村、罗村、郝村、贺营、石村、赵村、尹村、袁村、吴村、马村、刘村、彭庙、薛村、胡营、樊营、新营、李营、东冯、尚庄、胡口、西冯、西街西、西街东、刘广营、董村街、李小庙、高家店、申家海、任羊羔、五龙庙、东南王、辛小庄、小张庄、祝羊羔、郑羊羔、张羊羔、西辛庄、理王屯、吕小庄、李羊羔、二分庄、南邓庄、涉县庄。

  狄邱乡 乡政府驻东狄邱村。面积355平方千米,人口276万。辖21个村委会:东狄邱、西狄邱、前野郭、北杜东、后野郭、北杜西、北张、西申、东申、北孔、北袁、郝王、张家、冉店、双庙、后村、贾村、后庄、邓庄、牛村。

  章里集乡 乡政府驻章里集村。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69万。辖15个村委会:章里集、北东坊、萧城寨、黄辛庄、王崔庄、中章、后章、常庄、郜庄、东屯、大章、中屯、西屯、堤上、冢上。

  张村集乡 乡政府驻西街村。面积975平方千米,人口504万。辖56个村委会:西街、南街、东街、新三、花王、申家、前王、胡周、潘家、南孔、南贾、董村、冯庄、崔村、黑龙庙、杜堂、张费、许村、梁庙、西屯、于园、东屯、高庄、新村、徐村、马堂、小王、西北街、西南街、南史庄、郭少庄、阎看台、前安上、后安上、郭家堂、、张看台、白龙庙、海岛寺、大分庄、武孔齐、贾河口、刘江堂、刘路口、木锨刘、张探花、有仙刘、黄开河、李家寨、田马吾、三皇庙、张路口、奶奶庙、东花佛堂、西花佛堂、东明古寺、西明古寺、新明古寺。

  西羊羔乡 乡政府驻西羊羔村。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210万。辖15个村委会:西羊羔东、西羊羔南、西羊羔西、西羊羔北、苏庄、漳潮、东辛寨、刘柏鹤、杜城营、七里营、南羊羔、王羊羔、温羊羔、刘羊羔、中羊羔。

  香菜营乡 乡政府驻香菜营村。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93万。辖18个村委会:香菜营东、香菜营西、香菜营中、十里后、马营、务北、盐食、务中、谷子、务西、董庄、显王、韩旺、井龙、回漳、三台、洪山、邺镇。

  杜村集乡 乡政府驻杜村集村。面积689平方千米,人口455万。辖26个村委会:杜村集、西夹河、三教堂、东冀庄、西冀庄、东小庄、高夹河、西小庄、路夹河、周房、杜庄、安庄、郭庄、栾庄、贺村、关村、秦村、齐楼、张庄、土楼、西营、东营、羊羔、赵庄、梅庄、西宋。

  柏鹤集乡 乡政府驻柏鹤集村。面积489平方千米,人口379万。辖32个村委会:柏鹤集、车往营、杜油坊、北张庄、李谷驼、姜油坊、兵马寨、袁油坊、牛谷驼、张柏鹤、北史庄、有阁刘、江村、魏村、贺寨、张村、大营、马荒、梁村、田村、傅村、陈厉。

  习文乡 乡政府驻习文村。面积358平方千米,人口343万。辖34个村委会:习文、芝村、时固、常巷、上柳、公界、贺北、窑头、板堂、边庄、曹村、吉田、板屯、仁寿、河庄、邢固、义城、河图、栗辛庄、洛安台、核桃园、西吴庄、西太平、东太平、定花城、明阳屯、倪辛庄、刘太昌、北吴庄、南王庄、马辛庄、张彭城、靳彭城、赵彭城。

  砖寨营乡 乡政府驻崔庄村。面积565平方千米,人口411万。辖30个村委会:崔庄、北章、范庙、沙庄、朝阳、官村、前屯、朴庄、宋庄、后屯、金庄、油房、老庄、岗上、彭村、苏村都村、张柳、向阳、协王、东风柳、砖寨营、申小屯、李全庄、羊羔屯、后洹桥、前洹桥、东辛庄。

  2003年底,临漳县辖5个镇(临漳、南东坊、称勾集、孙陶集、柳园)、9个乡(狄邱、张村集、西羊羔、章里集、香菜营、杜村集、柏鹤集、习文、砖寨营),425个村委会。总人口5908万人。

  临漳县县标为 "铜雀飞天" ,位于县东北角

  日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部的金凤台遗址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动工,修复工程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该遗址的保护。

  金凤台原名金虎台,与铜雀台、冰井台并称为“邺城三台”,是公元213年曹操于邺城西墙北部,以墙为基建起来的。它不仅是昔日曹操和宾客们宴饮赋诗的地方,而且是战略要地。

  16国时,后赵将金凤台加高、修饰,比曹魏初建时更好。建武帝石虎为避其讳,改金虎为金凤,并于台顶安装金凤凰。

  公元556年北齐征发工匠30万大修3台宫殿,修了3年才完成,此后历经隋、唐、宋无多大变动。元代时,金凤台周围130余步,高3丈,上建“洞霄道宫”。明代中期以后,铜雀台大部、冰井台全部被漳水冲没,只有金凤台巍然独存。

  现在的金凤台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淋以及人为原因,如今的金凤台已有多处遭到破坏,为防止遗址进一步遭到损害,临漳县聘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并报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投资90万元对金凤台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据悉,整个修复工程将于明年6月完工。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临漳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南街村委会、南关村委会、东街村委会、东关村委会、李家村村委会、东北角村委会、东南角村委会、北街村委会、北关村委会、西北角村委会、西上村村委会、西街村委会、西关村委会、西南角村委会、洛村村委会、东烟寨村委会、西烟寨村委会、东五岔口村委会、西五岔口村委会、岗陵城村委会、西辛寨村委会、西前坊表村委会、后赵村委会、前赵村委会、王明寨村委会、东前坊表村委会、东后坊表村委会、西后坊表村委会、炉耳庄村委会、郝辛庄村委会、小平营村委会、刘庄村委会、东岗村委会、西岗村委会。

山东马姓家谱辈分表如下:

1 山东泗水马氏一支字辈:英,东,归,玉,俊。世,伯,新,振,兴,相,化,从,天,佑,恩,詹,布,九,州。

2 山东枣庄薛城始迁祖炎公马氏一支字辈:利万恒有秉,朝兴振从明,殿怀安学延,长鸿文祥昭,宪致君全泽,贤敬仲云兆,汉克修心平,正骏良福厚,焕繁茂盛。

3 山东鱼滕马氏迁祖兴、旺、成公马氏一支字辈:“(21世起)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4 山东平邑马氏一支字辈:我是思蛟公的后到我是十世,我是德字辈,我的下辈是敬,从我孙子开始是:有道财为本,积善庆永祥,义盛传继广,荣华万世昌。

5 山东省巨野飞兴祖后三世祖峻岭爷马氏一支字辈:廷兴德星翠,繁衍世生光,柱名功可仰,经传书自香,祥云长吉庆,本固茂景成,浩然同增秀,永保国威荣。

6 山东菏泽飞兴祖五门马氏字辈:家法传百世,贤明永庆昌,希如培玉厚,苛少见荣光。

7 山东菏泽巨野马氏字辈:孟化世仲勇,维克全登之,玉树方广庆,腾进益兴启。

8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永德保玉……

9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金宏宗式扶风肇迁自晋东。

10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11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12 山东聊城马氏一支字辈:桂焕增金汝林。

13 山东滕州马氏字辈:宗延昭世运鸿锡灿恒贞崇慎绍懿训恩远庆永兴,17世开始-大俊明喜。

14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素永忠洪锡广阔。

15 山东邹平马氏字辈:方立之基用以衍庆鸿铭豫臻祚贵荣贤慎达宪宝乃昭序联。

16 山东齐河马氏字辈:孝友传家远诗书衍世长。

17 山东临清马氏字辈:广长金德士庆。

18 山东石槽马氏字辈:遵守国法忠厚传家。

19 山东淄博马氏字辈:怀光希茂方立之基用乙元庆。

20 山东临朐马氏字辈:春传景兴庆。

21 山东鱼滕马氏字辈:儒恒荣耀贵遵铭念显箴魁元蒸蔚起忠孝传祖心修福纯厚正丰功建伟勋居仁克有义书香隆万春。

22 山东登州马氏字辈:运万世殿龙。

23 山东单县马氏字辈:贵永庆延祥家法传百世。

24 山东济南马氏字辈:端士延儒林智。

25 山东曹县马氏字辈:贵富之保效昆景。

26 山东青岛马氏字辈:文(君)会(秀)业克振宗(启)修世永(应)昌。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邯郸临漳“东太平汉墓”就是曹操墓?

[史海秘闻 考古发现]导读 :近日,邯郸市临漳县惊现一张清代临漳县地舆图,图中标明魏武帝陵“曹操墓”位于该县习文乡一带,同时当地还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