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饶的祖宗是谁?为什么要姓饶?家谱又是怎样排的呢?求求那位路过的大神解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姓饶的祖宗是谁?为什么要姓饶?家谱又是怎样排的呢?求求那位路过的大神解一下,第1张

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注:汶从?)。到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繁体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

“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全面推行简化字,“饶”简化成了“饶”或“尧”。“尧”简化成了“尧“,让许多“饶”生本家无所适从,有人写作“饶”有人写成“尧”。读音也rao,yao不分,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还是读音为yao

毛泽东,就曾亲切地称饶漱石为“小姚(音同yao

上面这段文字能很好的说明“饶(rao)”本“尧(yao)”包括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仍读“yao

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

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

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

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

饶姓起源参考之一

一、 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个地方的居民,就随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饶氏。齐国有大夫,据说是周朝开朝宰相姜太公的后代,受封于饶地,其子孙就以封邑地名为姓,称为饶氏。战国时的齐国,也有一地名为饶,并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饶阳县东北),大夫的子孙就世代以饶氏相传。

二、出自姜姓。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

堂号:

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 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迁徙分布

饶氏主要以江西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四川、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饶姓,绝大多数都是从江西繁衍出去的。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的饶姓家谱约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谱。残本,上图没有新谱。在广东、湖南、福建等图书馆也有旧版《饶氏家谱》。新编的家谱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图书馆有收藏。

饶姓主要分布地:

江西:以抚州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域。

湖北:赤壁市(蒲圻,三沙系)、崇阳县(三沙系),咸宁市(三沙系),广济县(武穴市)、石首市(荆州地区)、浠水县/ 监利县、襄樊市、十堰市、 黄石市、 黄梅县

湖南:长沙市、城步县、需县、慈利县、桑植县、沅陵县、溆浦县

浙江:常山县、缙云县、青田县、温州。

福建:邵武、顺昌、武平县、沙县、建瓯、浦城

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潮安、大浦、韶关、云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门

四川:仪陇、资中 汉源 洪雅 雅安 石棉 邻水 大竹 宣汉 渠县 宜宾 自贡 内江

云南:武定、元谋、昆明、禄丰、昭通

贵州:印江、思南

纳雍 铜仁 茶店

重庆:忠县 云阳县

北方:北京、河北、内蒙也有饶氏后人族群

江苏:沛县

(如有饶姓本家了解饶姓分布,请予增加。谢谢!点击上面修订:介绍 ,进入添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姓氏源流

饶(Ráo 饶)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辨证》载,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省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战国时期,齐国有大夫封于饶(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内)。其子孙遂以封邑为姓氏,称为饶姓。望族出自平阳、临川。

3、出自妫姓,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据《姓源》载:“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又据《百家姓考略》载,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国,其后代以国名为氏,亦称饶氏。

得姓始祖:商均。饶氏姓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饶氏家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古代的饶阳。饶阳,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根据《史记》的“赵世家”上记载,悼襄王六年,将饶这个地方赐封给长安君,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饶阳县。饶氏发祥于河北饶阳。第二种说法,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的记载,饶姓出自姜姓,战国时期有齐大夫食采于饶邑,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青州一带,其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饶氏,望族出自平阳、临川。第三种说法,根据《百家姓考略》上的记载,饶氏出自妫姓,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后代以国为氏,亦称饶氏。因此,我国饶氏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饶氏后人奉商均为饶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饶氏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省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省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省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唐宋时期,饶氏家族也已经南迁到了闽、粤一带。有关他们南迁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献可资说明——“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其始祖讳元亮……世世为饶之鄱阳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广信府)……生五子……后遭兵燹,迁徙无常,不能悉数”;“崇正同人系谱饶氏条”:“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丰之名四郎者,父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变,因家于汀之八角楼,及四郎复迁于潮之神泉乡,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来在闽、粤一带极为旺盛的饶氏家族,当初也是从江西迁徙过去的,他们从江西而福建而广东,并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县繁衍成为当地的名门著姓。宋朝时饶氏在福建邵武和沙县两地的盛况,还有饶干和饶松二人的事迹,可资说明——饶干,是当时的邵武人,于淳熙年间进士及第,出知长沙县,治绩卓著;饶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祐真天师,他是沙县人,据说:他少年时入山采樵,遇到异人,学得一身的神通,最后坐化于毗山,成为中国的众多神祗之一。除临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饶氏家族也十分兴盛,像宋朝崇仁的饶延年、饶应子祖孙;明朝时广昌的饶秉钅监,进贤的饶位、饶伸兄弟,南城的饶礼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余略)

三、历史名人

饶 威:汉朝山东人,官拜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饶 景:五代时期山东淄水人,是吴越钱鏐麾下大将,累有防御之功。

饶 节:宋代高僧。挂锡灵隐,晚年主持襄阳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诗僧第一”。

饶 鲁:宋代大学者。就是著名的“双峰先生”,江西馀干人,品端学粹,潜心圣学,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者相踵相接,曾建“朋来馆”以居学者,春风化雨,遍及天下。

饶 介:元代书法家,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临川(今抚州)人。活动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居吴时,曾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能诗工书,书法宗张旭、怀素,上追“二王”,飘逸奔放,圆转畅朗,秀媚多姿。明代书家宋克出其门下。又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评其书为“圆劲畅朗,神追大令(王献之)”。书迹有《杂诗帖》、《琴珍帖》、《仿四家书》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赠僧幻住诗帖》。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纸本墨迹,行草书。纵263厘米,横10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从这幅作品中,可窥见到饶介是极追慕王献之书风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继承了五代整齐、妍美、媚趣的书风,又渗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怀素笔意,使其作品挥洒自如,又不失规矩。此诗帖行、草相杂,清劲圆利,气脉酣畅。闻杂章草,颇添古气;参差错落,任性恣意;构字内敛,行笔内纵,精聚又神远,堪称佳作。饶介书传授给明初宋克,从此幅中已窥见宋克书先兆,用笔气象,十分相类似。

饶 瑄:明代学者。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

饶 位、饶伸:江西省饶州人,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朝廷上,也分别高官厚禄,扬名显亲。饶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饶伸则官拜刑部侍郎,并辑有浩博的《学海》六百余卷,据说,他们的母亲活到一百岁时,两兄弟先后以侍养告归,荣耀之至。

饶 礼:江西省饶州南城人,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的名吏,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为政宽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饶 钦:明代安徽省祁门人,也是天顺年间一位刚介清谨,民俗为之丕变的好官。

饶延年:宋代学者。为陆九渊弟子,陆九渊夸他胸襟开阔。以经学著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

饶子仪:宋代学者。曾从胡瑗受经,力学不倦,杜门著书,王安石多所论荐皆不仕。世业春秋,潜心经学,理欲之辨甚严,尝揭圣贤法言于轩槛以自警,晚年迁居父墓之侧,时与门人子弟倘徉原野间,班荆剖论,缓步行歌,悠然自得。

饶之初:明代湖北省广济人,于出知孟县时,是一位问民疾苦的好官。

饶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于出知宾州时,曾歼灭当时为害地方的八寨瑶贼。

饶天民:明代中书舍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弹劾郭勋,议论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为名御史。

饶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不但于万历年间官拜绵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宗小米,被誉为“悠然绝尘”。

饶廷选:字枚臣,福建侯官人。以行伍洊升千总。道光中,从剿台湾有功,擢守备。从水师提督窦振彪出洋擒海盗,擢漳州营都司。迁游击,治匪无株连,得民心。咸丰三年,奉檄赴诏安治械斗,而潮州会匪袭漳州,伏兵於城中突起,镇道皆遇害。廷选闻变,间道驰还,号召乡民千馀,城民应之。贼遁,旋复大至。廷选率乡团固守,迭战破贼,擒贼首谢厚等,遂署漳州镇总兵。外剿内抚,期年始平。总督王懿德荐其才可大用,四年,授贵州安义镇总兵,留署福建陆路提督。五年,粤匪陷广信,浙江戒严。廷选赴援,扼衢州。寻楚军克广信,贼知浙境有备,走徽州。六年,贼酋杨辅清复图广信以扰浙。广信兵仅数百,知府沈葆桢驰书告急。廷选方驻甲玉山,曰:“贼得广信,则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涨,驶舟急行,抵广信。贼已至城西太平桥,初谍城中无兵,及见旌旗,贼为夺气。廷选所部仅千馀人,屡出奇击贼。既而贼大至,部将毕定邦、赖高翔皆勇敢,献计曰:“今贼不知我虚实,以我能战,后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贼追我,且立尽。当速决死战。”廷选用其言,明日开城奋击,自晨至日暮,毁其长围,军声大振。越二日,贼引去,赐号西林巴图鲁。闽、浙大吏与江西督防者不慊,檄廷选速回师保浙。廷选待接防兵至始行,广信民感其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

2、堂号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此外,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阳堂”、“临川堂”等。

“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即修水),各居一沙。

“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

====================================================================

饶姓宗祠通用对联

〖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饶邑启姓;

平阳阀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饶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川绍美;

邵武传经。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

〖饶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河北源流远;

平阳世泽长。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

-----------------------------------------------------------------

〖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节著岁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汉人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

〖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轻财好义称长者;

挂锡吟诗第一僧。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奏表节义名御史;

为文俊洁号先生。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淀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饶瑄,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

〖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食足衣丰,春长人寿;

尧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姓的“饶”字的析字联。

双峰不仕,性谨专学;

九岁能诗,明经修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饶鲁号双峰,学术专精,屡荐不仕。下联典指宋·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闻于朝。

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

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余干人。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事典(见上七言联首联“挂锡吟诗第一僧”句联释)。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求东北满氏姓来历及其族谱

解析:

一 姓氏源流

1为先帝舜的后代。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2、出自 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 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 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二 迁徙分布 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40里)和河东(今天的山西省下县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乡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

2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3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堂号:

1 昌邑堂、清廉堂:说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手下的大将满宠。他意志顽强、英勇善战,跟随着曹操征战,立了很多功。文帝的时候,在江陵打败了吴国,被封为昌邑侯。他作官时一生清廉,年老退休回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什么财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四 历史名人

1 满 宠:三国时魏国太尉,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2 满 奋: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

3 满朝荐:字震东。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他的手下梁永纵搜刮人民,并且还鞭打平民,满朝荐知道以后将他逮捕并且惩罚了他。梁永纵不认罪,反而诬告满朝荐掠夺税物,满朝荐于是被逮捕,下面的官吏和人民都要求释放满朝荐,但是朝廷一直不批准,直到七年以后大学士在叶以高的请求下,他才被放了回来。光宗的时候他又开始做官,担任尚宝卿,后来因为上书的时候,用语激烈,引起了当政者的愤怒,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还没有正式上任就逝世了。

五。历史典故

〖满奋畏寒〗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

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

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

觉得冷呢?”

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

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目前分布情况:山东金乡羊山镇,微山湖附近,滕州,青岛,德州宁津,莱州。湖南的麻阳,常德。广西桂林,黑龙江,辽宁,河南台前县。

现在有个满姓同宗的群,。欢迎满姓同宗来加入。

1、饶姓源于地名,赵悼襄王六年,将饶邑这个地方赐封给其弟长安君,其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

2、饶姓源于姜姓,战国时期有齐大夫食采于饶邑,其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饶氏。

3、饶氏源于妫姓,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讷而得妫姓。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困,后代以国为氏,亦称饶氏。

饶姓源起华北,出现时间约在战国,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而后由北向南发展,并在江西繁衍扩大,饶氏得姓始祖为尧帝、尧濙、商均、长安君。

扩展资料:

饶姓主分布地区

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贵、台湾、江西、湖北等,其中江西和湖北分布最广。

饶姓名人:

1、饶松,福建沙县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2、饶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钟岭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

3、饶宗颐,祖籍广东潮州,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饶姓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汉族仝姓根据族谱最早居住在战国时期齐鲁夹谷之地,历史上记载齐鲁夹谷会盟。

齐鲁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明朝初年数术家,山西人,其传记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年十二岁而瞽,乃从师学京房术,占祸福多奇中。父清游大同,携之行塞上。石亨为参将,颇信之,每事咨焉。英宗北狩,遣使问还期。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为初之应,初潜四跃,明年岁在午,其干庚。午,跃候也。庚良,更新也。龙岁一跃,秋潜秋跃,明年仲秋驾必复。但繇勿用,应在渊,还而复,必失位。然象龙也,数九也。四近五,跃近飞。龙在丑,丑曰赤奋若,复在午。午色赤,午奋于丑,若,顺也,天顺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岁丁丑,月寅,日午,合于壬,帝其复辟乎?”已而悉验。

石亨入督京营,挟自随。及也先逼都城,城中人汹惧,或请筮之,寅曰:“彼骄我盛,战必胜。”寇果败去。正统六年卒(公元1441),来年也先请遣使迎上皇,廷臣疑其诈。寅言于亨曰:“彼顺天仗义,我中国反失奉迎礼,宁不贻笑外蕃。”亨乃与于谦决计,上皇果还。景泰三年,指挥卢忠告变,事连南宫。帝杀中官阮浪,犹穷治不已,外议汹汹。忠一日屏人请筮,寅叱之曰:“是兆大凶,死不足赎。”忠惧而徉狂,事得不竟。已而忠果伏诛。英宗复辟,将官寅,寅固辞。命赐金钱金卮诸物。其父官指挥佥事,将赴徐州。英宗虑寅偕行,乃授锦衣百户,留京师。寅见石亨势盛,每因筮戒之,亨不能用,卒及于祸。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年几九十乃卒。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郑州锅炉厂厂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主要著作:《秘书工作人员一定要讲政治》1996年6月发表于《秘书理论与实践》(续编),获得河南省秘书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企业形象之我见们996年9月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建设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发表于《模范人物优秀人才成果大典》一书;《年薪制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7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4期,获’97全国“两个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如何制定企业经营战略》1997年9月发表于《时代工商》增刊,获’97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三等奖;《谈国有资产的管理》1997年11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6期,在’98首届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论文评审大会上获二等奖;《浅析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全员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宣读,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商家的参展艺术》1998年6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6期;《知识营销:市场竞争新利器》1998年11月发表于《时代工商》第11期;商标使用许可:一把双刃剑)1998年12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12期,《制定行业自律价格,抵制市场恶性竞争》1998年12月发表于《工业锅炉通讯》第6期,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西奉新人。中共党员。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办公室主任、秘书、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 2006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曾 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 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 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 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一、姓氏源流

苗(Mi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Bēn 音奔)皇。苗贲皇也为 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

2、出自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得姓始祖:伯棼。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苗氏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起源于芈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伯棼。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省济源县西),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苗氏。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故苗氏后人奉伯棼为苗姓的得姓始祖;也有苗氏后人尊伯棼的儿子贲皇为苗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苗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县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得166%,约九千多人。春秋时,楚君若敖的儿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后代便以斗作为姓氏。伯比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子文任楚国令手,二儿子子良任司马。子良的儿子叫斗越椒,生下来的时候子文就说:“这孩子样子像熊虎,哭声像狼叫,将来长大后一定会祸害全家,别养活他吧!”子良没有同意。后来子文临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国执政,大家赶快离开楚国,别让若熬氏绝了后!”斗越椒长大以后继任司马,当时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儿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个大臣到楚庄王面前去说斗般的坏话,楚庄王便杀死了斗般,让斗越椒当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夺王位,楚庄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质同他讲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双方便摆开阵势交起战来。斗越椒死在乱军之中。其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君把苗邑(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封给他,所以又叫苗贲皇。他的后人便是苗氏。苗姓在浙江省东阳郡(东汉置长山县。三国吴置东阳郡。南北朝梁改置金华郡。隋废郡改置婺州,改县为金华)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苗姓当今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宋代有曾经大破鬼章,军功彪炳的大将苗援;讨降生羌、威镇洮西,又与李宪取定西域的名将苗绶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三、历史名人

苗 发:唐代壶关人,审相晋卿之子。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之一。

苗 衷:明代学者(1370-1450),慷慨有大志。官侍读学士、兵部侍郎,永乐九年(1411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擢任礼部尚书、丞相。著有著《雪窝稿》、《史阁记闻》、《归田录》等。

苗 夔:清代语言学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隶肃宁人。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顾亭林《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年二十余,即纂《毛诗韵订》,继又纂《广籀》一书。授徒穷乡,教帖括不中程,学子稍稍引去,弗顾也。县令王君闻而敬异,聘主翼经书院。道光辛卯,举优贡生。高邮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节下交,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初佐汪编修振基衡文山右,继入江苏学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复以暇日编摩撰述,从事于其所谓声韵之学。祁还京,乃醵金刻所著《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大旨以为叔重遗书多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订正《说文》声类八百余事。顾氏《音学》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纲已具,然犹病其太密;而歌、麻既杂西音,不应别立一部。于是并庚、清及蒸、登于东、冬部,并歌、戈于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经之韵。书出,识者叹其精审。后数年,襄校山东,未毕役先归。至是亦齿衰而倦游矣。居京师,自祁公外,恒与何绍基、张穆、陈庆镛诸人游。并为曾文正公所推服,时时徒步过从,与辩论前世音学,暨江、戴、段、孔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岁。余书尚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晋卿:字元辅,唐代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奭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时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

苗再成:南宋名宦,著名抗元三杰之一。历官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在真州定计抗元兵。元军猛攻,守将苗再成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却英勇不屈而死。

苗坦之:字平野,贬名苗二赖子,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孙。在世七十多年,十五岁时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门打官司,开始诉讼。十八岁中秀才,辅许乔林编校《海州文献录》一书。因其劲悍剽轻、机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廪生资格,而终身未举乡试。虽平生布衣,但苗二赖子不畏强暴、斗贪官、惩劣绅、治恶痞、助穷苦、济贫弱、平冤屈、扬正气、深受广大群众称颂,其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苏省连云港人,嘉庆辛末科进士,官国子监学正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阳郡: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隋治在今城区。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

2、堂号

惠化堂:源自唐代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

苗姓宗祠通用对联

〖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芈氏;

望出东阳。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苗姓的源流和郡望。

源出苗邑;

系承贲皇。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贲皇为楚大夫伯棼之子,因故(见题头《一、姓氏源流》)奔晋,晋人以苗地相赠,其子孙因以为氏。

惠行魏郡;

威震河州。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壶关人苗晋卿,字元辅,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政事与教化并行,惠政为人称道。肃宗时,任左相,封韩国公。下联典指北宋上党人苗授,字授之,历官供备库副使、西上阁门使,因功任河州知州。跟随李宪讨伐羌族叛乱,威震洮西。元佑年间官室保康军节度使。

惠行魏郡;

威镇熙河。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古医鼻祖;

新历乾元。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神医苗父,相传他以管作席,以刍为狗,向北祝愿,就能把很重的病人治好。后人尊崇他为古医中祝由科的鼻祖。下联典出北宋司天台主簿苗守信,河中人。长于造算。当时因应天历稍有差讹,诏命他另造新历。他重制的乾元历,非常精密。官至殿中少监。

长水校尉;

龙峰真人。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有长水校尉苗浦。下联典出唐代画家苗龙,失其名,因善画龙,人们以苗龙呼之。后得道仙去。会稽龙瑞宫东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传为苗龙飞升处。

十才列选;

两弟登科。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苗发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下联典指唐苗愔以兄弟二人相继登科事。

祝由肇祖;

韦皋乘龙。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古今医统》:“苗父上古神医,为祝由科之祖。”下联典出唐张延赏之妻苗氏,能鉴人,特选进士韦皋为婿。

-----------------------------------------------------------------

〖苗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农桑辑要恩泽远;

说文声订韵源长。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元代司农丞苗好谦,城武人。勤政善学,官至御史中丞,有《农桑辑要》。下联典出清道光优贡生苗夔,字先簏,肃宁人。治《说文》,精于音韵之学,撰有《说文声订》、《说文音读表》、《毛诗韵订》、《建首字读》等书。

草长莺飞光景好;

田肥禾茂人财兴。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嵌苗姓——“苗”字的析字联。

-----------------------------------------------------------------

〖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棣萼联辉,三场科名之盛;

词华藻发,十人才子之班。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苗愔,长庆年间进士,他弟弟苗恽、苗恪也相继登科。下联典指唐代苗晋卿的儿子苗发,擅长写诗,与卢纶、司空曙等人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都官员外郎。

义胆忠肝,佥羡真州明府;

文华本行,特美太原参军。

——佚名撰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名宦苗再成,守真州,慷慨有大志。德佑中文天祥败走真州。再成延入城,与定抗元兵,城陷,不屈死。下联典出唐代名人苗蕃的事典。

====================================================================

附录:中国小数民族:苗族

〖苗族的姓名〗

苗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苗名。当婴儿诞生满月后,母亲就要背婴儿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带些礼物去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名。

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jinb)、翁(ongd)”等等。当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单音名;如果引称其苗名时,就必须与其父相连成为子(女)父连名制的苗名。例如:子的单音苗名为“宝(box)”,父的单音苗名为“翁(ongd)”,那么“宝(box)”的引称苗名应当呼为“宝翁(box ongd)”;如果是一般对称,则要在其单音名前加上尊称词“喋(dial)(哥)”,成为“喋宝(dial box)”。黔东南地区,除子(女)父连名制之外,还有个别地区采用子、父、祖三代连名制的,譬如:子名为“宝(box)”,父名为“翁(ongd)”祖父名为“里(lix)”,那么子名“宝”的引称苗名则为“宝

姓饶的祖宗是谁?为什么要姓饶?家谱又是怎样排的呢?求求那位路过的大神解一下

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周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