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明是什么堂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家谱中的明是什么堂号,第1张

家谱中的明是指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堂号是指家族中按照世系排列的不同辈分所使用的称号,是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一般由家族长辈或有权威的长辈指定。

明是辈分中的一种,通常是指第十一代,也有些家族使用明作为第十代或第十二代的堂号。由于每个家族的堂号使用规则不尽相同,所以用明作为堂号的家族较多,但并不代表所有家族都使用明作为堂号。

明这个堂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朱某为了避免与明朝皇室同名,所以使用了明作为自己的堂号。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明字寓意着光明、明亮、清晰等含义,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繁荣。

总之,家谱中的明是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通常是指第十一代。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代表着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不同家族使用的堂号规则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5-635年6月25日),长安人,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很快统一了全国。1965年6月25日,李渊去世。

谥号吴泰,庙号高祖,李渊死后葬于仙灵。唐高宗元年(674)八月,改国号为帝尧神。天宝十三年二月,帝尧盛达被尊为小光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典范。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国号贞观。名字的意思是“济世保民”,他出生在陇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黄凯十八年(599),早年随父李渊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他率兵天下,为统一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将军。66年,宣武门即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过大于过,所以业障不降”,这是后来明君的典范。寺名太宗,大文臣武圣大光孝皇帝葬于昭陵。

3李贽,唐高宗:一个懦弱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无所事事。

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至683年在位),李治,唐高宗(628年至683年),性格“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其母为皇太后长孙,是自己的第三子。关武年(631)被封为晋王。后来,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皇太子和次子王太相继被废,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在长安太极殿,以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唐朝的疆域是高宗时代最大的,东有朝鲜半岛,西有咸海(里海),北有贝加尔湖,南有越南恒山,持续了32年。在位三十四年,李治于洪道元年(683年)病死。五十五岁时,葬于甘陵,寺名高宗,谥号皇帝。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众所周知,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像老一辈很多人名字都是按家谱起的,父姓+中间的家谱,家长起好最后一个字就好了,这样的起名方式挺简单省事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却不愿用这种方式给宝宝起名了,这是为啥呢?

首先用家谱起名经常重复而且不好听,之前流行家谱取名,是因为大家受到的教育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时间久了,名字经常会重复。当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接触的文化和思想越来越先进,不愿拘泥传统的一些习俗。

其实对于年轻父母而言,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而响亮的名字,但是碍于族谱,可能起名字的时候就受到了约束,觉得很难取到一个好名字,所以现在自然没人愿意用家谱起名。

现在中国一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氏,而中华姓氏的形式更是源远流长,姓氏的成因也是很多元的,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或家谱,而族谱里记载的字辈,那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

家族的字辈

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字辈。是祖辈定下的一代代传承,每个姓氏都不一样。

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在名字里了。久而久之,有些家族的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字辈,可以去老家翻翻自己的家谱或者族谱。

家谱,有利于人们追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袭,记载了家族史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袭内容,也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袭,使木得其本,水知其然。

字辈是重要取名形式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间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他一直延续到现在,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了。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的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比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

用对联做字辈

用对联做字辈的也有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在明代以前,孔氏的后裔没有固定的排辈,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字辈,从孔氏第五十六代开始排起,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明真宗年间又立了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孔氏又立了十字十辈。

一九一九年孔氏族人又立二十字二十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说孔孟不乱辈儿的道理。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例子,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就是孔家的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他是祥字辈。援藏干部孔繁森是孔家的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他是孔家的庆字辈。

明朝皇室的字辈

再来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备份表,每个表二十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字辈开始,每五个字辈命名,以五行为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来命名。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明朝皇帝的名字,其名字当中的字基本上都是有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朱元璋一大家子人的名字,简直就是一个化学周期表啊。

总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字辈的,每个字辈都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不知道你现在的名字是不是按照家谱里的字辈而起的呢?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

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家谱中的明是什么堂号

家谱中的明是指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堂号是指家族中按照世系排列的不同辈分所使用的称号,是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