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张家谱有朝廷仕人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姓张家谱有朝廷仕人吗,第1张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省亳州市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南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氏后人张世彦于1802年在河南南阳赊店创建“四清堂”,利用中医药惠泽乡邻。膏药及艾灸远近闻名。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请问您祖籍哪里?

『常』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常佳氏、觉尔察氏、周延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常宝坤(1922—1951)张家口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自成“常派”,代表作《卖估衣》。

================== ========================

常佳氏Cang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巴林,后冠汉字姓常。

周延氏 Joy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讷殷,后冠汉字姓周、常。

瓜尔佳氏Guuwal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著姓,清初750户,满族最古老的姓氏,详见《满族八大姓》。

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姓夹谷氏、加古氏、古里甲氏。俄国学者史禄国说,对于瓜尔佳的含义,满族人也不甚了然。他认为与满语“捣乱、懦弱”有关,还可以翻译为"围绕菜园的水沟"。他说,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喜塔腊氏)、尼马齐氏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还有一种说法,瓜尔佳是地名。

[编辑本段]简介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末年,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安褚拉库、尼马察、哈达、瓦尔喀、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辉发、长白山等地。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瓜尔佳氏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姓常。

觉尔察氏Giorc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字姓赵、肇、孙、常、陈(丹觉尔察氏,备考)。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希尔根]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长白山,太宗护卫,天聪八年从征巴林,授骑都尉世职,后以虎劲参领征明,累加世职一等男,仕至领侍卫内大臣。子护军参领、云骑尉喀西泰,孙一等男尚士特。其家族知名者有,国初创立佐领雅拜,护军参领喀石泰,黑龙江副都统陈泰,齐齐哈尔协领保住,一等轻车都尉得禄,西安副都统八十。

[爱隆阿] 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以副都统、领队大臣西征,以平定准噶尔功,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累官伊犁参赞大臣。弟巴灵阿,仕至领队大臣、云骑尉。

[苏喇岱] 满洲正黄旗人,生而勇敢,天命六年从征,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子巴锡,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

[巴穆布理] 满洲正黄旗人,姓塔查觉尔察,少侍太祖,有马尔屯人欲设“鸿门宴”,太祖将赴,巴穆布理力阻,命五人往,皆遇害,追授骑都尉,孙浑塔袭。

[阿巴泰] 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颜,从额亦都招抚东海四部,复取雅兰路,阵亡。累官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子辛泰,以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明朝,阵亡,加世职三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工部尚书、二等男星讷。

[锡尔根] 满洲正白旗人,累官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其孙珍泰,仕至齐齐哈尔将军。

[牛钮]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觉尔察,以佐领从征耿精忠,仕至副都统。其家族知名者有,骑都尉巴智宜喇赤,江宁将军雍极纳。

[达海]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觉尔察,祖博洛国初来归,父散秩大臣艾密禅。达海九岁读书,通晓蒙、汉文字,初掌词命,后为满文加圈点,特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达海以增定国书,满洲推为圣人。其子孙男子系紫带,亚于宗姓;女子不选秀女。其家族知名者有,内国史院大学士雅秦,内秘书院学士禅布,前锋统领喇们。

[安费扬古] 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洲镶蓝旗人,世居瑚济寨,父完布禄效忠太祖,安费扬古少从太祖征四方,灭哈达、乌喇,功劳最大,列五大臣,佐理国政,赐号“硕翁科洛巴图鲁”。其家族知名者有,十六大臣硕尔辉,三等轻车都尉阿尔岱,一等轻车都尉达尔岱,三等轻车都尉敦兑,二等轻车都尉赫色,工部尚书兼都统、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逊塔,副都统、一等子马锡泰,一等男德彝,一等男、议政大臣杜尔德,三等轻车都尉翁义。

[额勒和布] 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进士,累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木讷寡言,廉洁自守。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

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历史来源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源出

姓氏源流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

拓展: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搜览古籍,追本溯源,于姓起源有三: \x0d\\x0d\一者源出姬姓。为周武王姬发之后,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武王克商,大举分封诸侯, 其第二子邘叔册封邘国(即今河南省泌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 后邘叔子孙以国为氏,有邘姓。又有去邑旁者则为于姓。由此, 后世汉族之邘姓和于姓,按血统论当无异矣,皆为武王二子邘叔之后。 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x0d\\x0d\二者据《路史》记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东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跋跬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族复姓),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氏。 \x0d\\x0d\三为唐代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 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宪李纯时,为避皇帝之嫌名(因“淳”与“纯”同音)复姓淳于姓改 为单姓于氏。至宋代,始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然《史记》文王伐邘 尚书大传》正作于,于盖诸侯之国,非始于邘封也。 \x0d\   \x0d\于姓郡望堂号亦有三:\x0d\ \x0d\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盖于氏始祖邘叔之直系后裔。\x0d\ \x0d\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之后裔。 \x0d\\x0d\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含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之直系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于姓之崭露头角,始于汉初之于公。于公时乃东海郯人,以善决狱名。其雪洗之“东海孝妇”一案,为千古美谈。汉初有丞相于定国(东海郯县人)初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为西平侯。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 〈今山东泰安〉人),南北朝北周有太傅于谨,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臣。隋代有车骑将军于宣道,又有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于仲文。唐代有宰相于顒、于志宁、工部尚书于颀、巴道刺史于邵。代宗时有工部尚书 、东海郡公于休烈,诗人于瀵。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今山东寿光人)。 明代有大臣于谦(浙江钱塘人),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后被英宗判死,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时复官并赐祭,葬西湖三台山麓。又有监察御史于敬、鹰扬卫指挥使于光、山东按察使于大节(任丘人)。文学家于慎行(东阿人),曾官至东阁大学士。 能诗文,有《读史漫录》等。清代有军机大臣于敏中、大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近代史上有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同盟会员,创办《民呼报》、《民主报》等,宣传革命。历任国民党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议院院长、监督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善草书、喜作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现代有于学忠(山东蓬莱人),历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等职。参加过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又有“五·四”天津学生运动领 导人于方舟,历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等职。于树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从事学术研究,是我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者之一……\x0d\\x0d\拜览高楼分支谱系,自士诚公始,亦多有济世贤才,或著书立说,或挥戈疆场,或妙手回春,或桃李天下,或心系民众疾苦……皆恩泽一方,村人口碑,惠风长存。后世子孙续承箕裘,当承抟祖志,恪守祖训,标秉族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忠诚敬业,开拓善思;修德为本,仁善为怀;孝道当先,尊爱孺幼;勤俭创业,诚信立言;摒弃劣风陋习,广纳科学新知;不以富贵*、不以贫贱移、不以威武屈;不苟且偷生,不唯利是图;国事为重,大局为先。为华夏民族之昌盛 ,为炎黄子孙之团结,为于氏家族之振兴,各司其职,各显其力,各尽其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广济天下”。愿我于氏宗族人丁兴旺 ,族风长存,英才辈出,贤者云集。一屋既扫,再匡天下。 \x0d\\x0d\附:\x0d\于氏族谱\x0d\首要重望德\x0d\租武天光明\x0d\正大贯敏慎\x0d\惠恩庆昌荣\x0d\圣德启景远\x0d\庭训呈孝行\x0d\宗泽培此久\x0d\文武成泰洪

矫[矫、蟜,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矫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晋大夫矫父之后。”

春秋时期,晋国有卿大夫矫父,即晋军征南军师矫智的父亲。其后裔以父字为姓氏,乃成矫氏。

矫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出妻仍母之礼,维亲为续。”在原始奴隶社会中,女子就是生子工具,若生字后被夫驱逐,其女就丧失了为子之母的权利。而矫父敢于破坏此“出妻之礼”。

这在史籍《通典》记载:

晋傅玄曰:“征南军师北海矫公智父前取夹氏女,生公智后而出之。未几,重取王氏女,生公曜。父终之日,谓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当更嫁。可迎还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夹氏女,非复矫氏妇也。今将依汝居,然不与矫氏家事。’夹氏来至,王氏不悦,脱缞绖而求去。夹氏见其如此,即还归夹舍。三年丧毕,王氏果嫁。夹氏乃更来。每有祭祀之事,夹氏不与。及公智祖母并姑亡,夹氏并不为制服。后夹氏疾困,谓公智:‘我非矫氏妇,乃汝母耳,勿葬我矫氏墓也。’公智从其母令,别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还,于是为服三年。公曜以夹氏母始终无顺父命,竟不为服。”

汉朝学者、博士刘喜云:“公智之父,弃夹纳王,其在户庭,尚为己配,苟有变悔,自由可也。还归夹氏,则他人矣,去就出处,各从所执,岂复矫父所得制乎?故出妻之礼,夫使人致曰:‘某不敏,不能从而供粢盛,使某也敢告。’主人曰:‘某子不肖,不敢避诛。’又曰‘妇当丧而出则除之’。然则相与之礼,于是绝矣。”

矫父原妻为夹氏,生了矫智,后夹氏被矫父赶走。之后,矫父再娶了王氏。但矫父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儿子矫智说:“王氏年少,我死了以后,她必然会改嫁,那时,你可以迎还你的母亲回来,仍为汝母。”一举打破了“出妻无复”的传统,为后世历代名家所称颂。

二迁徙分布:

明朝洪武年间,矫氏由云南乌撒卫(今云贵两省交界处)迁址山东即墨,几经迁移后落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矫家长治村等周边村落,主支在埠西头乡前垂柳村榃,该村全为矫姓,现天下矫氏均可到该地寻根问祖。

矫氏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约有两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西村、西福镇扬家村和青岛市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矫家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原烟台牟平省矫家长治迁立该村,因位于平泊处而得名。

矫氏族人在台湾省也有分布,如台湾棒球队的著名后卫矫扶桢。

三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四字辈排行:

青岛海西二支三甲矫氏字辈:“扶法恒本立田可昌乃新”。

矫氏一支字辈:“春露秋霜继祖业水源木本春常在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

五历史名人:

矫 智:(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军征南军师。

矫 慎:(生卒年待考),字仲彦,扶风茂令人。著名汉朝时期隐士。

年轻时喜爱研究黄帝、老子的思想,在山谷中隐居,终身未婚。后人有见之者,以为仙。

史书中记载他:“少好黄老,隐遯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称,然皆推先于慎。”

矫 望:(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右将军。

矫敬本:(公元1926~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财会管理专家。

高级会计师。历任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省少儿童出版社计划财务科长,辽宁省新闻出版会计学会理事。

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四十余年,重视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撰写数十万言的财务会计论文。

在大量的发表论文中,《出版社财会核算的几个问题》获辽宁省优秀会计论文奖,并被中国会计学会选入《会计学论文选》;《缓解出版社流动资金紧缺的思路》、《论会计的参予力度》等论文,先后获辽宁省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另写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的财务会计篇章。

矫革峰:(公元1939~今),吉林德惠兴盛屯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196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71年调入吉林油田研究院,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任油田高级工程师。历任科研课题项目长与室技术负责人。

1965年于辽宁清原树基沟铜矿实习中,曾发现疏松状含矿标志与一个新的含矿层两条新的矿脉(已经钻探证实),使即将闭坑的矿区得以复活。

在他编写的《1972年总体设计》指导下,发现新木油田、探明红岗油田、落实了双坨子含油构造。

他所编写的科研报告,历获研究院优秀报告,多次获油田一、二、三等奖,也多次获局先进生产者与标兵,他提出被采纳的油田(或油藏)发现井,有新-5、新-103、红-5、红-8、木-101、坨-8、农-5、大-6、大-8、大-205、方-2、方-3、方-6、方-12、方-25、老-3、老-4、孤-7、孤-12、让-11、让-18、民-1、民-2、民-3等二十多口,找到九个油田与若干个出油点。

1984年合着发表了《试论松辽湖盆三角洲类型》,1995年撰写了《能量地质学》,1996年发表了《湖海复合的松辽盆地》,1997年出版了《扶余~新立、新民油田》。已完成《弘扬科教兴国,实行三权(党、政、人大)鼎立,推进四轮(科教、工业、农业、法制)运转,是保证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迅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一文。

现正着手着写《石油的形成》与《灵子医学》,决心将后半生献给人类的文明事业。他热爱科学,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

作品与传略已载入《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专家大辞典》、《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与《中华精英大全》等。

矫智仁:(公元1947~今),山东牟平人。著名山东省贪污罪犯。

矫 毅:(公元1953~今),山东烟台人。著名地方金融专家。

1970年参加工作,在空军某师修理厂当过机械员,在药材公司担任过团支书。在饮食服务公司人事秘书科担任过科长,在山东大学读书,在烟台市商业局职工中专担任过党支部副书记。

在经营上坚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主要办理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存贷、结算、储蓄和投资开发等业务。开业多年来,银行各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截至1993年末,银行总资产已达十五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十一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十一亿元,为烟台市住房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住房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贷款项目,争取到了世界银行向烟台市发放的专项贷款四千万美元。多年来,累计发放商品房开发建设贷款和投资十亿元,支持四十多个住宅小区建设商品房三百余万平方米。

矫国文:(公元1957~今),女;山东牟平人。著名医护专家。

主管护师,五常市山河屯林业局医院护士长。

于1980年1月步入山河屯林业局医院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得到了许多殊荣。1982年被评为局劳模、三八红旗手、在1989年至199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院劳模,1994年5月12日护土节被评为局十佳护士,在创二甲巾帼建功演讲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奖,1995年至1998年一直被评为院劳模、工会积极分子。

自1992年至今任护士长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护理的第一线,能认真履行自己工作职责,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勇于投身改革,积极参加院里正规化、标准化建设。

1997年8月,有两篇论文在全国“临床预防医学与肿瘤学”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并在《中国医药荟萃》上正式发表,题目是《脑血栓合并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和《对急性心肌梗塞先兆的观察与转送护理体会》,获论文证书。

矫文捷:(公元1959~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胸外科医学专家。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姓张家谱有朝廷仕人吗

有张良:西汉谋臣,安徽省亳州市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