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3收藏

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第1张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恒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

袁绍虽然拥有四世三公的光环,但是一开始拥有的地盘很小,只有远离冀州中心的渤海一郡之地,不过冀州牧韩馥却送了一份大礼给他,韩馥引狼入室主动让出冀州给袁绍,自此袁绍以冀州为大本营开始了统一河北的进程,历时近十年之久到199年攻灭公孙瓒后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霸主,此时的袁绍号称带甲数十万、坐拥四州之地,那么袁绍实力巅峰时期地盘有多大?看似坐拥四州之地,其实水分不小。

第一个:冀州

冀州辖有郡国九个,分别是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是东汉十三州中人口众多、经济也较为繁荣的一个大州,袁绍得到冀州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他的首席谋主沮授说得很明白: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

冀州是袁绍控制力度最强的一个州,但也并非毫无隐患,横行于冀州中山、常山、赵郡、并州上党、司隶州河内等地的黑山军时不时会对袁绍构成威胁,但总的来说袁绍在冀州的统治还是很稳固的。

第二个州:并州

并州辖有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个郡,地盘虽不小但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混乱的一个州,原因就在于并州靠近塞外,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在并州各有实力范围,特别是曾威震边疆的并州刺史丁原和其麾下三大骁将吕布、张辽、张杨三人离开并州进京之后,并州大部分郡县落入这些游牧民族之手。

曾横行大漠的匈奴自南匈奴内附并设王庭于并州五原之后,并州逐渐成为匈奴的主要活动区域,匈奴单于於夫罗(刘渊的祖父)肆虐五原、太原等地;乌桓在并州的实力也不弱,其势力范围主要在上郡,雁门、朔方等郡;鲜卑则在强力人物轲比能的统帅下势力深入到了五原、雁门、云中、定襄等地,此外西河郡则主要是羌人的活动区域。

并州是袁绍控制力度最弱的一个州,九个郡中袁绍委任的并州刺史高干的主要统治区域集中在上党和太原两郡,以及和这两郡接壤的西河、雁门一部分地区,但是也仅此而言,而且上党郡还要面临黑山军的压力,说袁绍坐拥并州确实是相当勉强的。

第三个州:青州

青州辖有六个郡国,分别是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青州是东汉十三州中面积较小的一个州,袁绍拿下青州主要靠的是其长子袁谭。

东汉末年的青州可谓是多灾多难,先是黄巾起义失败后青州成为了黄巾军的集聚地,在黄巾军西进兖州后,青州又成为了袁绍和公孙瓒角力的主战场之一,当时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占据了青州核心的齐国、济南国、乐安国等地,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袁谭则占据了靠近冀州的平原郡,势力明显不如田楷,除此之外青州还有一位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海国。

不过袁谭能力挺强,他从平原一路东进,先是历时近两年击溃田楷,随后又击败孔融差不多拿下了整个青州。

当然袁绍在青州也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青州仍有黄巾余党活动,二是东莱郡并非全部在袁谭手中,东莱靠海的部分区域掌握在辽东公孙度的部将柳毅手中(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之时张辽才在206年平定东莱诸县),不过总的来说青州是袁绍掌控力度仅次于冀州的一个州。

第四个州:幽州

幽州辖有十一个郡国,分别是代郡,上谷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袁绍虽然击败了公孙瓒,但是他对幽州的掌控力度也不大,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幽州的情形和并州有点类似,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幽州有很强的实力,特别是乌桓,从辽西到右北平、渔阳、代郡几乎都是乌桓的活动区域;第二,辽西以东的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等郡是公孙度的势力范围;第三,幽州当地豪强势力强大,比如鲜于辅、田豫等人。

冀、并、青、幽四个州中,基本完全处于袁绍掌控之下的是冀州、其次是青州,至于幽州和并州,袁绍真正能掌控的郡县并不多,所以所谓的袁绍坐拥四州之地其实水分不是一般的大。

不少观点都认为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实力远在曹操之上,甚至有碾压曹操的实力,其实袁绍实力占优是事实,但是双方差距却并没有那么大,至少在地盘上曹操并不逊于袁绍多少,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豫州的绝大部分、扬州江北的一小部分以及司隶州的一部分,几乎与袁绍旗鼓相当,而且曹操对这些州的掌控力度也比袁绍大得多。

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二,那就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派出臧霸从徐州进入青州牵制袁谭,可以袁谭还未能完全掌控青州。

曹操占据的地盘虽然和袁绍相差不大,但是在兵力和粮草补给方面却比不上袁绍,甚至差距还不小:一方面冀州本来就是东汉天下十三州中物产丰饶的大州,另外一方面袁绍攻破公孙瓒易京之后,一下子就得到了公孙瓒囤积的三百万斛粮草,而当时曹操屯田制推行没几年,还没那么快见成效,所以曹操整体实力确实不如兵强马壮的袁绍,但袁绍却也没有碾压曹操的绝对实力。

不过袁氏在河北的实力确实很强,官渡之战后袁绍虽败却并未伤筋动骨,如果袁绍能多活几年,他和曹操北方霸主之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即便是袁绍死后,曹操也花了好几年时间才一一击败袁绍的几个儿子,最终才统一了北方。

1引言

袁氏世范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部开放性的族谱,记录了从汉朝到明清时期袁姓家族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家族聚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家族和地方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袁氏世范是谁写的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2袁氏世范的作者

袁氏世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史学家袁枚。他是清代学者、诗人、文学家,著名的鸦片戒严提案的起草人,其家族历史学有高度成就。袁枚对家族史的研究是较早的,他花费了十多年时间撰写了《袁氏世范》,体现了他对家族史、族谱学的独到见解。袁枚将族谱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被学界誉为“袁氏家谱学”。

3袁氏世范的内容

袁氏世范的内容涵盖了袁家的历史、社会地位、成员的辈分、官职、学术成就、医术、诗文以及家族聚落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地理情况和家族聚落的介绍亦极为详尽和具体。《袁氏世范》的撰写颇为客观,袁枚细致地收集了各家族族谱和史料,并将他们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晰而详实的袁家族谱。

4袁氏世范的意义

袁氏世范不仅是袁家族谱,更是一部民族史和社会史,它既在历史上提供了袁家族的具体历史,又在学术上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研究对象。其地理信息的记载,特别是对家族聚落、居住地宜忌的注意事项描述十分详细,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地关系的形成、演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袁氏世范也为了寻根问祖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方法。

5袁氏世范的现状和发展

自袁枚传世的《袁氏世范》问世以来,散见于各地的袁家族谱逐渐向之汇聚,形成后续编修体例较为统一的《袁氏世谱》和《袁氏族谱大全》,其影响也逐渐扩大。由于袁家族谱一直在袁家人手中流传,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考证时需要慎重。要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应该借助于家族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以形成多角度审视、多角色参与的研究机制。

6结语

袁氏世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史著作,集中了袁家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地位、家族聚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史学家袁枚,为人们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家族史研究方式,被誉为“袁氏家谱学”。在研究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中,袁氏世范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研究方法。当然,研究者在进行考证时需要慎重,多角度参与是必要的。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提到袁绍,就必须好好介绍他显赫的家族背景。  很多人都知道袁绍家是“四世三公”,却不知道四世三公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袁家四世同堂,有三位老公公吗?

  四世三公,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

  “三公”的概念古来有之,指朝廷中最位高权重的三个官职。历朝历代,这三个官职一直在变化。到了东汉,三公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他们分别掌管整个国家的军事、民政以及工程。三公因此又称“三司”。后来,汉光武帝舍弃大司马而设立“太尉”。所以一直到东汉末年,三公实际上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国家权利最高的官职。  袁家自袁绍起家谱往上翻四辈,代代都有人在朝中担任三公的要职!这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袁家的显赫程度,我制作了一张“袁家六代家谱”。其中每一项,上面为人名,下面为其担任的官职。因为袁家家族过于庞大,我能找到的史料中关于袁家成员的记载有所出入,所以这里以《后汉书》为主,综合《三国志》的记载整理如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裴嵩之引用的华峤版《汉书》中,原汤还有一个叫原平的儿子,而《后汉书》中说袁成是长子,并没有原平这个人。图中以《后汉书》为准。)

来自简书作者:于是乎V

袁绍家族盛极而衰始末

(老玖读《三国志》之四十五)

东汉后期,汝南袁氏非常显赫,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袁术是汉末风云人物,炫耀一时。但是,如此显赫的大家族却顷刻间灰飞烟灭,值得人们深思。

今河南省淮阳县,史称陈,是袁姓血缘始祖、陈国的开国之君妫满(陈胡公)受封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受封于陈。陈胡公封陈,才孕育了袁姓。

陈胡公裔孙宣仲涛途因功受封为大夫,以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为采邑,涛途以祖父伯爰的字为氏,形成爰氏。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榬、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太康可以说是袁姓得姓之地。东汉时,阳夏属陈郡。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袁政的裔孙袁生,袁生的孙子袁干西汉时被封为贵乡侯,举家迁回陈郡阳夏县(今河南)。陈郡袁氏实际指居住在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这一支,自袁滂在东汉任三公直至唐代,整整十三代都有人做高官。京兆、彭城、华阴、河东、宜春等望族均出自陈郡袁氏。如今,太康县袁姓聚居村有10多个,千人以上大村两个,县境袁姓8000余人。

今河南省商水县,史称汝阳,自阳夏别居汝阳的这支袁姓,因汝阳归属汝南郡,为汝南袁氏。东汉中期,汝南袁氏的袁安后显贵后,四世五公,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至东汉末年袁术、袁绍被曹操消灭后湮没无闻,唐朝初年,袁绍之后袁恕己出任宰相。据《元和姓纂》等载,襄阳袁氏、乐陵东光袁氏、淮南袁氏等出自汝南袁氏。袁老乡袁姓。据商水县袁老乡田家楼村的《袁氏家谱》载:袁安是袁氏家族的长辈。现在,袁老乡及其附近的袁姓人,都是袁安的后裔。

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

袁干的8世孙袁良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任太子舍人,后在东汉初年任武成县令。袁良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开始显露锋芒,其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袁姓家族人才辈出,有的高官厚禄,在朝廷飞黄腾达;有的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袁良的孙子袁安,把汝南袁氏领上青云之梯。

先来谈一下袁安其人。

袁安(?——92年),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幼承家学,为人深沉庄重,为乡里人敬重。任县功曹(相当于县令的总务长)时,奉命拜访州从事(一州长官刺史的幕僚),从事就让袁安捎一封信给县令。袁安婉拒道:“如果你信中涉及公事,就让邮驿传递。如果纯属私事,让我捎递多有不便。”州从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好再让他捎信了。后来,袁安被郡太守(一郡行政长官)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每年举孝、察廉各一人,后合称孝廉),由此踏上仕途。出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为袁安赢得治世能臣美名的是他任楚郡太守时,妥善处理楚王刘英“谋逆案”,替数百人洗清不白之冤。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的儿子,当刘庄为太子时,刘英便倾心归附。刘庄当皇帝(汉明帝,史称显宗)后,多次赏赐刘英钱财。刘英好行侠仗义,结交四海宾至如归朋,后来又好黄老之学,对佛教尤其喜爱。汉明帝开始时并未禁止。永平十三年(70年),有官员上表,披露楚王英与为非作歹之徒相勾结,并与方士(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此指佛教徒)造作符瑞(又叫符命、符录、图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治乱兴衰),又擅自设置官职,实属大逆不道,请加刑诛。汉明帝废黜楚王刘英王位,削除楚国为楚郡,另以五百封户之租税收入供其生活,并将其迁出楚郡。刘英到外地不久,便自杀了。明帝深恨诸侯王与官吏、方士等勾结,为杀鸡给猴看,他穷治楚王谋逆案。上之所好,下必尚焉,见明帝关注此案,官员们卖力地审讯,滥用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上自刘英在京师中的三亲六眷以及与他交往过的诸侯官吏,下至地方上的头面人物,都被卷入此案,受株连而死者千余人,逮捕入狱者达数千人。袁安出任楚郡太守后,就处理这个棘手的案件,他经过缜密调查,发现好多人是被迫自诬有罪,实际上与案件毫无关联。他决定把这个情况上奏朝廷,为蒙冤的人澄清事实,还他们以清白。当时楚郡府吏坚决不同意他这样做,提醒他: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偏袒谋反者,要与谋反者同样处罚。袁安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的调查与实情不符的话,做为太守理所当然要承担责任,绝对不连累你们。”他根据实情,向朝廷递交了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调查结论,主张给大多数蒙冤的人平扫昭雪,以平息民怨。汉明帝看后,也觉得楚王案打击面过大,牵连的人太多,就同意袁安的调查结论,一次释放四百余家,这些重见天日的人都称颂袁安明断。

由于袁安处事公允,一年后升任河南尹(管理首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到任后为政严明,从不轻易捕人治罪。常常说:“方今欲入仕途之士,其最高理想为位至宰相,其次则盼望成为任州牧郡守。在圣明之世,堵塞他们仕进之路,这是我做府尹的不愿做的事。”他又知人善任,奖掖士人,把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章帝建初八年(83年),已任十年河南尹的袁安转任太仆(汉代九卿之一,掌皇室的舆马和马政);元和三年(86年)升任司空(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称司空,主管监察、司法等,为三公之一);章和元年(87年)升任司徒(东汉时将丞相改称司徒,为三公之一,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以辅弼天子、助理万机为职)。

章帝英年早逝,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这就是汉和帝,由章帝皇后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窦宪法执政,形成外戚专权局面,袁安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其实。但他不愿备位朝廷,遇到事关国之在事时,他必上书谏争。窦宪为了猎取功名,决意出兵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秦汉时全军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都在朝堂上进谏,认为匈奴已长期不进犯汉朝边塞,此时无故劳师远征,师出无名,耗资巨大,断非国家之福。他们又多次联名上书窦太后,坚决不同意出兵。但是这些奏章都如石沉大海,这时宋由动摇了,九卿们也不再上书反对出兵。只有袁安与任隗仍然坚持,他们为说服窦宪,阻止出兵,在朝堂上与主张出兵者激烈争执多次,陈述现今应保境安民,不轻启战端。但窦太后却丝毫听不进去,众人都为袁安捏了把汗,但他却很坦然。在窦太后裁定出兵后,袁安禁不住扼腕长叹。后来窦宪又准备立匈奴降将为单于(匈奴最高首领),袁安又据理力争,但骄横的窦宪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结果窦宪所立单于叛汉,掳掠沿边诸郡,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窦氏专权,横行不法,窦宪弟、卫尉(统领皇帝警卫部队)窦笃、执金吾(皇帝护卫官)窦景擅自下令沿边诸郡,征调善于骑马射箭的大力士到窦府中服务,上谷、渔阳、雁门等郡分别派人送来了猛士。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朝臣门惮于窦氏权势,不敢揭发,唯独袁安上表弹劾窦笃、窦景,但在窦太后的包庇纵容下,此事不了了之。窦氏兄弟越发嚣张,在各州郡到处安插自己的死党,结党营私,袁安与任隗上书条奏地方大员们的不支行为,因此而免职的达四十余人,而这些人都是窦氏余党,遭到窦氏忌恨。只不过,这两人为人正直,满朝钦敬,窦氏集团还不敢公然对他们下手。正是由于袁安刚直不阿,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汉和帝及朝中大臣多依恃他与窦氏外戚势力作斗争。袁安有职无权,其多次进谏,正确的意见都得不到采纳,他深知这是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所致,可他又无力回天,每到朝堂上,与公卿们谈论国事,总是感慨万千。永元四年(92年),袁安抑郁而逝。

几个月后,汉和帝诛灭窦氏外戚集团,亲理朝政。他有感于袁安的忠义,亲政后下令对袁安后人予以褒封,因此袁安子孙多历显位。

《后汉书·袁安传》上说,袁安父亲去世时,母亲让他去寻找适合的墓地,路上遇见三个书生,他们问袁安到哪里去。袁安将事情原由对他们说了一遍。其中一位书生用手一指道:“将你父亲安葬此处,可世代做高官”。袁安对此话将信将疑,正要再问时,三书生忽然不见了踪影。袁安恍然大悟:这是神仙来指引自己啊,他就把父亲葬在此处。由于其父占有好的墓穴,因此连续好几代都兴旺发达。这大慨是汝南袁氏显贵后,人们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

袁安子袁敞,曾任将军、大夫、侍中(皇帝侍从官)、太守、太仆、光禄勋(掌领皇帝宿卫从侍之官),官至司空。袁安的孙子袁汤,汉桓帝时为司空,受封安国亭侯,累迁至司徒、太尉,死后被追谥为康侯。袁汤子袁逢,曾参与拥立汉灵帝,汉灵帝时任司空,朝廷追谥为宣文侯。袁逢弟袁隗,先于袁逢任三公,献帝时,又任太傅(朝廷设置的最高荣誉官职)。自袁安始,四代中有五人先后担任三公的职务,因此,汝南袁氏常常自诩“四世五公”。

此外,汝南袁氏家族有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之类职务,如袁安子袁京,任侍中、蜀郡太守;袁京子袁彭,历任广汉、南阳太守,光禄勋;袁逢子袁基任太仆;袁敞子袁盱任光禄勋;袁彭子袁贺任彭城相(相当于郡守);袁遗,袁绍堂兄,曾任山阳太守、扬州刺史。

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但从汝南袁氏分出的多支袁氏,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隋唐时期重振家声,名闻天下。

汝南袁氏不仅是海内大族,还是天下大儒学家。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安年少时就习《孟氏易》;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袁京子袁彭,少传家学;袁彭弟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袁敞,“少传《易经》教授”。由于袁氏世传家学,又有多人出仕高官,成为既是豪门又是著儒的大族,有好多人投上门来向袁氏学《易经》,成为著录弟子。这些人中,真正受业钻研学问的廖廖无几,其多数是看到袁氏族大势众,通过行贿或相关人员游说,买个名义,以便获得庇护免役或荐举做官的机会,他们成为袁氏的“门生”、“义故”。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人才,征辟作用,被征辟的人一经应征,便成为公府或郡国的幕僚椽属,渐渐地和他的长官结成一种私恩关系,幕僚椽属对其长官,往往私为君臣。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但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皆称“故吏”。东汉末年,袁绍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夺得冀州刺史之位,是由于当时的刺史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故吏,甘愿让位。袁氏任郡国守、相者多人,征辟的椽属、幕僚,保荐的孝廉、秀才不计其数,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或者是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因此人们又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曾称雄天下。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青年领袖,与袁术为异母兄弟,曾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自封为冀州牧,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汉献帝任命他为太尉、大将军,封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兵精粮足,谋士众多,在汉末诸雄中势力最为强大。袁术曾任后将军,后占据南阳、淮南,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称帝,自号“仲家”。

盛极必衰,物之常理。在汉末政局动荡之中,各种势力分化组合,汝南袁氏迭受打击以至覆灭。黄巾军起事时,袁贺之孙袁秘与汝南郡守赵谦率众击之,兵败后死于阵前,与一同死难的其他六位府吏被誉为“七贤”。董卓杀袁隗、袁基等,可谓袁氏第二劫难。而汝南袁氏受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曹操殄灭袁术、袁绍。

汝南袁氏这样一个“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为何不堪一击?这要从它自身找原因。早在黄巾起义前,袁彭之孙袁闳就预测本家族要遭祸乱。他见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袁氏一族却日趋富贵,依仗先祖的恩庇代代做高官,居善位,他有深深的危机感,曾感叹地对其兄弟们说:“我们先祖积累下的福祚,后代不能以德行守持,却竟相骄奢*逸,与乱世争雄,这是危亡之兆啊。”他不应征出仕,当汉桓帝延熹末年,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即将发生时,袁闳即自筑土室,与外界隔绝。果然,二十多年后,这个家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袁闳弟袁忠曾任沛相,当天下大乱时,知袁氏家族必逃不过此劫,遂弃官寓居会稽郡上虞县(今属浙江),后又南迁交趾(今越南北部)。

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而其子孙担任高官,则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与恶势力勾结。《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称:“袁成字文开,壮健有力,贵戚豪强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当时京师洛阳曾有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而梁冀是东汉的权臣,祸乱朝廷二十余年。袁氏还与宦官相勾结,当时中常侍袁郝,是袁隗的本家,袁逢、袁隗与袁郝互为党援。袁氏自尊贵后,已成为骄奢*逸的家族。袁术妄自尊大,不体恤部属。他称帝后,后宫妃嫔众多,侈华已极,而随从们却饥寒交迫。当他据守南阳时,南阳是东汉皇室龙兴之地,人口有数十万之众,经济发达,本可据此有所作为。而他却放任部属钞掠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只得弃南阳而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袁氏虽然在当时声望很高,但并没有赢得多少民心。尤其是当汉献帝被权臣挟持,四处流浪向各州郡之时,世受国恩的袁氏却不发一兵一卒支援。袁绍自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又不愿受天子的约束,就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立献帝。等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四方,袁绍这才醒悟。上表请献帝移镇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这无疑与虎谋皮。袁绍、袁术占有地盘后,两人竟做起皇帝梦来。虽然袁绍惮于众人反对,而没有付诸行动,袁术却公然戴上皇冠,穿上了黄袍,无疑招致众人的反对。袁术败亡之际,还要归帝位于袁绍,顽固地认为,汉朝当亡,强者争雄,袁氏受命当有天下,这是符录、祥瑞所证明了的。可见他们骨子里只有袁氏家族利益,丝毫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打算。从表面上看,袁绍、袁术在军事上是败于曹操,实际是他们不体恤部下、不尊重民众利益,一贯自高自大而造成的,他们败在民心上、败在自己手中。

一个显赫的家族就在这样在东汉末年沸沸扬扬的政坛上消失了,其兴盛衰亡之过程令人无限深思。袁术败亡后,他的妻妾、子女又投奔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平定江南,击败刘勋后,袁术的妻妾、子孙被孙策收留。后来,袁术的女儿成为吴大帝孙权的宫妃,袁术的儿子袁曜成为吴国郎中,袁曜的女儿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襄阳袁氏就是袁术的直系后代繁衍而成。袁绍中子袁熙的后代徙居东光(今属河北)唐代曾有人出任宰相。

作于2010年8月24日0

袁氏家谱的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