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是什么朝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收藏

施肩吾是什么朝代,第1张

施肩吾是唐代的。

个人简介: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人。他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作品: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36岁的施大卫是南京装饰设计业的奇才,也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后人。更难得的是,在他的身上闪现着许多“水浒英雄”的影子。记者昨天在施大卫家中看到了他祖传的《施臣禄公支系家谱》,记载着南通施氏家族的详细资料以及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关联。他说,由于战乱和灾荒,施耐庵的后裔逐渐从扬州兴化迁徙了出来,其中清代名臣施臣禄这支后裔就迁到了距兴化只有百十公里的南通。家族的颠沛流离,使施耐庵到施臣禄具体隔了多少代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家谱记载,施大卫是施臣禄的嫡传 第7代,他1969年出生,20岁时参加人民解放军,在南方某舰队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4年的特种兵生涯使其拥有一身好武功。退伍后,大卫又有志于装饰设计业,只身一人赴深圳,拜香港名师学艺。1998年,他学成后回到上海和南京成立“大卫设计室”。

在该台《知根知底》节目中担任嘉宾,甄别真假施氏后人

近日,来自兴化的施耐庵20世孙施鹏、施云飞作为特邀嘉宾,走进河南卫视姓氏文化综艺节目《知根知底》。

《知根知底》是一档解读姓氏文化、弘扬寻根文化、传承家族文化的栏目。当天的节目,由马东担任主持,纪连海任历史文化顾问。演艺明星叮当、金铭、董路等参与现场互动。

寻找施耐庵后人是当天节目的重要环节。来自北京、河北邢台、湖南衡阳和镇江的4位参与者均自称系施耐庵后裔,其职业分别是中医、餐饮业主、时装模特儿、摄影和旅游爱好者,他们各自展示了精湛技艺。经过互动嘉宾的提问、辩论和甄别,最终确认出真正的施耐庵后裔——来自镇江的施云桂。

施鹏和施云飞参与了真假施耐庵后裔的现场甄别。最能证明施云桂身份的是他珍藏的一本《施氏家谱》。通过这本家谱,施鹏、施云飞发现,施云桂跟他们是同辈。施云桂爱好写作,喜欢研究先祖施耐庵。作为兴化施耐庵陵园园长的施鹏也对施耐庵颇有研究,两人相见恨晚。

施鹏代表施耐庵陵园,向施云桂赠送了装帧精美的施耐庵曾孙施廷佐墓志铭拓片。施鹏向现场观众介绍,拓片拓自明代《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该砖1979年8月在兴化新垛镇施家桥出土,1981年被专家发现,现珍藏于兴化市博物馆。

兴化有上万施氏后人

明景泰四年(1453年),淮南杨新为施耐庵次子施让撰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1962年6月,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用于向后土之神购买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处士施廷佐墓志铭》。《处士施廷佐墓志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

这块墓志铭连同施让墓志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

2010年,兴化施氏后人修缮的《施氏宗谱》出炉。

该谱以施耐庵为一世祖,一直记载到施耐庵的第二十五世孙。

兴化文史专家张培元说,兴化施氏后人主要聚居在新垛镇的施家桥、施院庄等地,估计兴化的施氏后人达到上万人。

也许,施乃恩也是施耐庵的后人吧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秦汉及以后,上海先后属会稽郡、吴郡。

公元751年,唐玄宗时,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公元991年,宋太宗时,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

公元1218年,南宋嘉定年间,在上海设立嘉定县。

公元1267年,南宋宋度宗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公元1292年,元帝忽必烈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长江入海口,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现在就古代上海的十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崇明高氏: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其一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文公姜赤的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其二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其三出自朝鲜半岛高句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其四出自鲜卑族、满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今高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等省,其中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

高氏的主要郡望为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高氏的主要堂号有广陵堂、辽东堂、渤海堂、厚余堂等。上海崇明崇邑高氏仍有家谱传世。

金山黄氏: 黄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一源于官为,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和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其二源于黄国,黄国灭亡后其子民以国为氏,称黄氏。其三源于回族、满族等汉化改姓。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黄氏的主要郡望为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南安郡、西郡、江陵郡、松阳郡、固始郡。黄氏的主要堂号有山谷堂、江夏堂、宽和堂、紫云堂、孝友堂、四士堂、千顷堂、聚斯堂、双江堂、三略堂、五桂堂、源远堂、炽昌堂等。上海金山黄氏、上海嘉定黄氏、上海崇明黄氏均仍有家谱传世。

松江吴氏: 吴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源自古吴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其二源自祝融氏吴回,其后裔子孙有以吴为姓。其三源自姚姓,夏启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建立虞国,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其四源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与仲雍,其在南方建立了吴国,吴国为越国所灭后,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其五源自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地区。

吴氏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氏的主要堂号有延陵堂、至德堂、三让堂、渤海堂、让德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至德堂、秀聚堂、忠义堂等。今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仍有家谱传世。

崇明施氏: 施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二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施氏国灭亡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属于以国名为氏,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其三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其四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其五源于蒙古族、白族、赫哲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代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等省。施氏的主要郡望为吴兴郡。施氏的主要堂号为吴兴堂。上海崇明施氏、上海奉贤施氏均有族谱传世。

松江刘氏: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刘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三省,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其中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

刘氏的主要郡望为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东平郡、高密国、竟陵郡、河南郡、尉氏县、广平郡、丹阳郡、广陵郡、长沙郡、临淮郡。刘氏的主要堂号有彭城堂、藜照堂、中山堂、五忠堂、墨庄堂等。上海松江刘氏仍有族存世。

崇明倪氏: 倪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一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建立郳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再后又改为倪姓。其二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出自商诸侯儿伯,子孙为倪姓。其四源于鲜卑族,北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五源于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倪氏的主要郡望为千乘郡。倪氏的主要堂号有千乘堂、经锄堂、敬业堂等。上海崇明倪氏、上海南汇倪氏均仍有家谱传世。

嘉定金氏: 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少昊金天氏。其二出自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其三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金城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四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执金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五源于官位,出自三国后期曹魏时期官吏金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六源于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如今金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其次分布于山东、辽宁、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六省,其中浙江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东南皖苏沪浙、中原豫鄂、东北三省三块金姓聚集区。

金氏的主要郡望为彭城郡、京兆郡。金氏的主要堂号为京兆堂、丽泽堂等。上海嘉定金氏和上海宝山罗溪金氏均仍有族谱传世。

上海乔氏: 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为黄帝守灵之后裔,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属于以地名为氏,桥氏改为乔氏。其二源于匈奴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乔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三省,其中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晋冀、东部鲁苏两个乔姓聚集区。

乔氏的主要郡望为梁国、顿丘郡。乔氏的主要堂号有梁国堂、顿丘堂、文惠堂、纯洁堂、在中堂、三友堂、善益堂、金陵堂、南有堂、枣临堂、爱竹堂、问心堂、飞鸣堂、积庆堂、世胄堂等。上海梁国乔氏仍有族谱传世。。

崇明宋氏: 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国被齐国灭后,宋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其二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其三出自土家族、党项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代宋氏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八省,其中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

宋氏的主要郡望为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江夏郡、乐陵郡、京兆郡。 宋氏的主要堂号有拱微堂、京兆堂、西河堂、广平堂、敦煌堂、河南堂、弘农堂、扶风堂、江夏堂、乐陵堂、玉德堂等。上海崇明宋氏仍有族谱传世。

南汇李氏: 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出嬴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其二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其三源于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当今李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其中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氏的主要郡望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李氏的主要堂号为陇西堂、青莲堂、太白堂、延平堂、西平堂、赵郡堂、平棘堂、玉树堂、树伦堂、忠愍堂等。上海南汇竹冈李氏、上海松江陇西李氏、上海溪法华李氏均仍有族谱传世。

上海在古代一直籍籍无名,古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上海如今会成为超越都城的存在。古代上海的默默无闻,反过来为世家大族的繁衍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反而让他们传承的更为久远。

1.施陈宗谱六卷┊务本堂┊(清)施如全等┊清光绪10年(1884)┊安徽六安东乡

  2.浏东南溪施氏六修谱族┊吴兴堂┊施传福主修┊民国24年[1935]┊不详

  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福建不详

  4.钱江石厦施氏生支图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6┊福建不详

  5.[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7年(1881)┊广东顺德

  6.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黄冈

  7.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黄冈

  8.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黄冈

  9.施氏宗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5年(1946)┊湖北麻城

  10.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麻城

  11.施氏宗谱[70卷首8卷又2卷]8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6年(1947)┊湖北麻城

  12.施氏宗谱[59卷首2卷]63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0┊湖北浠水

  13.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江苏不详

  14.施氏世谱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9年(1670)┊江苏崇明

  15.施氏先世事略┊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江苏崇明

  16.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崇明

  17.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松江

  18.孟墅施氏宗谱[8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5年(1879)┊江苏武进

  19.施氏宗谱54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800s┊江苏武进

  20.鹤溪施氏宗谱[26卷]2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江苏武进

  21.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民国)施文和等┊民国36年(1947)┊江苏常州

  22.施氏宗谱十六卷┊存仁堂┊(清)施汝镛等┊清宣统3年(1911)┊江苏常州

  23.施氏先世事略七编┊上海朱锦堂┊(民国)施鸿元┊民国16年(1927)┊上海崇明

  24.临濮施氏族谱┊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8┊台湾不详

  25.[施氏家谱]1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嘉义

  26.施氏家谱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苗栗

  27.[施氏]生庚簿16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6┊台湾南投

  28.施家传史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29.施家族谱20双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4┊台湾南投

  30.施家族谱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南投

  31.(施氏)户籍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不详┊台湾台北

  32.[施氏]祖谱(漳浦迁台)2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3.[施氏族谱]4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5┊台湾台北

  34.施姓家谱(母系)1册(3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5.施家族谱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北

  36.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台北

  37.施氏祖谱简述附表2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台北

  38.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北

  39.[施氏]家传5面┊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9┊台湾台南

  4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台南

  41.(施氏林氏)奉祀录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3┊台湾彰化

  42.[施典公派下系统图]2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3年(1944)┊台湾彰化

  43.[施氏]基督教家庭族谱1册(1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56┊台湾彰化

  44.[施氏手抄家谱]4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5.[临濮堂施氏族谱]70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69┊台湾彰化

  46.[钱江施氏家谱]3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47.施族合谱序1册(18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2┊台湾彰化

  48.施氏族谱1册(5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6年(1927)┊台湾彰化

  49.施氏祖谱1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1┊台湾彰化

  50.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27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80┊台湾彰化

  51.临濮堂施氏族谱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2年(1923)┊台湾彰化

  52.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册(9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台湾彰化

  53.钱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谱123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8┊台湾彰化

  54.钱江长房西头房份施氏家乘45页┊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73┊台湾彰化

  55.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安吉

  56.肇峰施氏宗谱[8卷]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13年(1924)┊浙江金华

  57.华峯施氏宗谱[5卷]┊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6年(1937)┊浙江金华

  58.桐乡浮山施氏宗谱[33卷]4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6年(1917)┊浙江桐乡

  59.安吉施氏宗谱18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0.施氏宗谱3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2年(1896)┊浙江吴兴

  61.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吴兴

  62.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武康

  63.萧山新田施氏宗谱16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26年(1900)┊浙江萧山

  64.萧山航坞施氏宗谱3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年(1914)┊浙江萧山

  65.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0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13年(1887)┊浙江萧山

  66.萧邑航坞山北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0年(1904)┊浙江萧山

  67.新田施氏宗谱不分卷┊敦睦堂┊(清)施粹中┊清嘉庆8年(1803)┊浙江萧山

  68.施氏宗谱[4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3年(1934)┊浙江孝丰

  69.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培远堂┊(民国)戴廷祐┊民国24年(1935)┊浙江鄞县

  70.(施氏)唐先志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1.[施氏]莲湖二房世系图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2.[施氏]长川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7┊浙江永康

  73.五指岩前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8┊浙江永康

  74.前陈村志1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1996┊浙江永康

  75.唐先施氏宗谱存1册(卷1)┊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康熙51年(1712)┊浙江永康

  76.姚江施氏宗谱[4卷]4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清光绪32年(1906)┊浙江余姚

  77.烛溪施氏宗谱[12卷首1卷]10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8.烛溪施氏简谱[2卷]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30年(1941)┊浙江余姚

  79.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12卷]12册┊堂号不详┊作者不详┊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80.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奉思堂┊(民国)施见久┊民国20年(1931)┊浙江余姚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

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另外有资料:

公元 1296 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秋

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

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明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又

说:“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注:王道生,此人待考。淮安王寿萱自云是王道生后裔,

但未提供家谱。

并见白驹出土文物,署名“施子安”的残碑。

1979 年 8 月 8 日,盐城地委宣传部曹晋杰、兴化县委宣传部刘嘉谷、大丰县委宣传

部吴春霖等,至兴化县调查施耐庵遗迹。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大队农民施庆满提供: 1978

年秋,挖到墓志方砖一块,系明代嘉靖甲申仲冬壬申月《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其中部份文字尚清

晰可见,云:“施公讳翔,字廷佐,祖籍姑苏,生高祖施公元德,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乱

及苏,……故迁兴化遂白驹。生祖让,字以谦。生父文昱,字述元。……”此碑于

1978 年秋在出土后,曾被施庆满取去盖咸菜缸。注:这碑证明王道生对施耐庵生年之说有据;且

能反证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决非有人托名杜撰。施耐庵原籍苏州之说亦成立。施耐庵恰生活在“元季兵

起”至“及世平”的元末明初之际亦有实证。

又,《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

族也。先公彦端,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并说:“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

书下至,坚持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

又,《施氏家簿谱》:“彦端,字耐庵→让,字以谦……”注:施耐庵先期的家谱资料与后期出土的家

族资料一一相符;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反复被证明有据。

又,白驹施氏后裔《国贻堂施氏家簿谱·施氏长门谱序》中说:“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

家录,自明迄清,相延不坠。”这表明,施氏谱是代代直录,不同于清代一些追录式的家谱。一个世代不居

官的“微寒”人家,代代直录,其可靠性是可知的。

又,《文艺报》 1952 年第 21 号丁正华、苏从麟《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中说:“施耐庵

兄弟三人,长即耐庵(又称子安),名彦端,传白驹及施家桥一支;次名彦明,传苏州阊门外一支;次名

彦才,传兴化施家庄(施家桥东北十余里)一支。”

清代乾隆《吴县志》载:“城外十八巷”,其中“施家巷(有施子祠,故名),在怀胥桥

北。”现怀胥桥北仍有大小施家弄。

同上,“施子祠在阊门外,久废。雍正十三年,贤裔施浚文等请改建于元和县利一图祀临濮侯施之

常。”注:施之常是孔子七十二北子之一。又,施家桥在“旧长洲县治府学龙门东。”

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陈广德于咸丰四年所作《施氏族谱序》中说:“施氏为先贤施

之常之裔。”

据《新闻报》 1928 年月日 11 月日刊登胡瑞亭文:“所供十五世祖讳耐庵。”故施元德当

为施之常的十四世。

又:据白驹施保国提供的资料, 1852 年,施耐庵后裔施占鳌和袁吉人在淮安访先人遗迹,

称施耐庵之父名施长卿,母卞氏。注:母卞氏之说与施耐庵与卞元亨为表兄弟之说相符。

关于施耐庵的卒年代和籍贯,众说纷纭,有的系推算,有的系略说,并无确证。至于生平,各说亦

略有细节差异。我们依王道生之说。其他诸说,略列于后:

1

据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振岳提供的清初《顾丹午笔记》(手抄本)中说:“施耐庵,钱塘人,与

刘青田相契。明太祖搜罗人材,刘荐耐庵,命访之。适耐庵作《水浒传》甫竣。刘阅之,遂不言荐。归报

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注:顾丹午,名公燮,约为乾隆时苏州名

流。苏州地方史料中引用《顾丹午笔记》之处甚多。这一条笔记,能证明施耐庵是刘伯温同时代人,且与

刘伯温相契,而且在钱塘有过经历,《水浒》的初稿已在施耐庵隐居时完成。而且,施耐庵确有不肯为明

太祖出山的经历。至于籍贯,只是顾丹午的一说。

2 淮安市(今淮安市楚州区)图书馆陈阳( 98 年时 86 岁)的“打印稿”中说:“施

耐庵(约 1298-1370 ),原名施耳,施子安。……元代至顺年间的进士,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做官。……刘伯温与施耐庵同榜进士。……张士诚起兵,也多次派步将施的好友卞元亨来请施作谋士……带着弟

子罗贯中乘船逃到淮安,隐居在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家中。这个知友在苏北

里下河地区开了一爿最大的当铺店。家中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今新华池后边)。老板为人

不俗,喜结天下名流。……施耐庵竟以楚州(今淮安)的萧湖、勺湖、越湖、洪泽湖、白马湖、蓼儿洼湖荡

芦苇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更以淮安画家龚开画的有关《三十六人赞》这线索,闭门创作了巨著

《水浒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奇书。……《水浒传》……成书于淮安,最后客死于淮,淮地

好友备棺木运回原籍兴化安葬。”注:此说据《兴化县续志》卷十三《施耐庵传》:施耐庵原名耳,白驹

人,祖籍姑苏,……。”按:这两份资料同出一源,其中“名耳”一说,其实也有道理,因为施耐庵既到淮安

是“隐居”,或许是避祸,当然要隐去真名,姑且以“耳”为名有何不可?但仍保留了他的字“子

安”。“耳”者,与“而”同音,“耐庵”有“而”,“彦端”亦有“而”,这也许是施耐庵

的心计吧!施耐庵到过淮安,与大丰白驹发现的《木榜文》内容相符,这决不是移花接木了。

3 近代淮安市陈民牛编辑《淮安人名辞典》,赵朴初题书名,冰心题写扉页,由天津

古籍出版社出版,辞典中有施耐庵小传。(略)

4

北京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惠仁《施耐庵生卒年新论》(提纲)中说:“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各有一

知名学者撰文提供过施耐庵的另外二种生卒年:一说生于是月日

1290 年,卒于年,卒于是 1364 年;一说生于 1260 年,卒于 1340

年,……”接着说:“据《施耐庵学刊》第一期介绍,……兴化县资料室主张卒年为 1328 ——

1420 左右。该刊第 2

期杨钟淮文章提出了两种可能:一为 1323 —— 1397 ;一为 1320 —— 1394 。又见陈辽提

出 1332 —— 1406 说;刘冬提出

1308 —— 1382 年说。”于是说;“施耐庵生于元仁延佑七年岁次庚申( 1320 年),卒于明太

祖洪武二十七年岁次庚辰( 1400

年)”注:《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已有“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字样,且与早期传世的王道生

《施耐庵墓志》“生于元贞丙申岁”相合,其他的考证似是多余了。

清代之前,疏于考证,但是凡有一说,都有来历。现略列于后: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传施号耐庵,名、

字竟不可考。”注:这里指在“武林”刊行的书中有一部《水浒传》,而不是指施耐庵是武林人。因为“名、

字竟不可考”,当然不知其人的籍贯了。“施耐庵”是刊行时的署名,所心胡应麟先称“施某”,继称“施号耐

庵”。胡应麟是很谨慎的,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他采访不到隐居的大作家,只也点到为止。

清代以来,以文字资料作为考证依据的居多,有的近乎推测。如, 1919 年,曲学大师吴梅

在《顾曲麈谈》中提出:“《幽闺记》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居士也。”注:孙楷

第亦持此说,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说:“耐庵即施惠号,见传钞本《宝敦楼传奇汇考目》,惠字君美

(一云字君承),钱塘人。”按:两位大师忽视了《水浒传》的艺术风格,只是扣住了“钱塘”“施”字下了

考证。写《幽闺记》的手笔决不会去写大气磅礴的《水浒传》。

上世纪初,开始对施耐庵实地考察,施墓被挖,拓片丢失,但肯定了施耐庵墓的真实地址。上世纪

的五十年代起,由于省、地、县政府的实地考察,保存了施氏后代墓中的实物,恰与口碑、家谱、王道生

的《施耐庵墓志铭》等一一吻合,显露出了施耐庵的真实身世。

公元 1308 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 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据兴化县清末邑庠生刘仲书于 1919 年在今大丰白驹镇闻长者杨小岚言:“耐庵是苏州阊门外

人,父亲是撑船的,十三岁到浒墅关读私塾。”注:苏州的浒墅关是大江南北的水运要隘,一条大运河贯通

南北。这“浒”字,对施耐庵的印象该是极深刻的。按:“父亲是撑船的”一说存疑,用苏州话的说法“爷是

船浪人”,即是靠行船谋生的人,那末,施耐庵之父也许是走南闯北的商人,浒墅关是他外出行商的必经之

地。如果是“撑船的”苦力,他的孩子也读不起私塾。因为走南闯北,江湖经历和见闻甚多,施耐庵不会不

听到。十三岁的孩子有一点独立生活能力,此时离家就读是可能的。

公元 1311 年(元武宗至大四年) 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

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所以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也许季先生与施耐庵之父的交谊本来就

深,或者“门当户对”。

这年,刘伯温( 1311-1375 )生。注:刘伯温系施耐庵的同榜(辛未)进士。注:《浙江通

志》有“辛未余阙榜”,中载“刘基”名。元代科举混乱,江苏未有辛未科举记载的资料可查,但施氏家谱、

木主都记载为施耐庵系“辛未进士”。刘、施同榜是可以认定的。

公元 1314 年(元仁宗延佑元年) 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施谱后序》作者施振达的侄儿施藩提供的材料说:施耐庵“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

举,三十五岁入翰林。”

公元 1320 年(元仁宗延佑七年) 二十五岁,被荐为“孝行信义”。

据兴化刘仲书于 1919 年在白驹闻长者杨小岚言:施耐庵“二十五岁后,被苏州官吏于诸户内特别

推荐有孝行信义。”

公元 1324 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二十九岁,中举。

这年,卞元亨生。据盐城便仓《卞氏宗谱·柏门老人年谱》:“元泰定帝致和(泰定)元年庚午(甲

子)生公。”注:“柏门老人”系卞元亨之号。按:生卒年待考定。卞元亨之父与施耐庵之母这宗族,所以

有表亲之说。

公元 1330 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岁次庚午) 三十五岁,赴考途中经梁山泊,作了些

考察。

一说,施耐庵“庚午一科会试,中了进士”。注:此说为兴化刘仲书于 1919 年录自白驹长者杨小

岚口述。按:疑是“庚午一年赴试,中了进士。”

一说,明洪武年间,山东郓城县周庄有个名叫周铎的人,字文振,做过袁州知府。在他所写的笔记

(手抄本)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

业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次年复至大都,中进士。官钱塘

二载。后归隐,不知所终。”(转录自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第84-

85页)按:这条记载可补施耐庵中进士之前的一段经历,非常重要,录此以备参考。又:据山东菏泽市文

联朱希江云:山东梁山、郓城一带,民间也有施耐庵任郓城县学训导的传说。

约于这年,罗贯中生。注: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盖元明间人(约一三三

0 ——一四 00 )。”

公元 1331 年(元文宗至顺二年,岁次辛未)

三十六岁,入翰林;一说“中进士”。开始做二年钱塘(今杭州市)的官,与刘基(刘伯温,浙江青

田人)相契。

由西桥施宝宽提供的木质神主牌(即《施氏木主》)上写“元辛未进士始祖施 考 公

耐庵府君……之位”

明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司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

官归里,闭门著述。”

明人杨新《故处士施公让墓志铭》:“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

《明史·刘基传》:称刘基为“至顺间进士。”

《浙江通志》:“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张宗文,开化人;刘基,青田人,御史中丞;……”按:此

虽为浙江一省之榜,可见“辛未进士”之说有据。但元时科举混乱,江苏的材料未获,施耐庵的中进士之材

料一时找不到正史资料佐证。

1933 年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古本水浒》梅寄鹤叙中说:“元末的时候,他(指施耐庵)和刘

伯温同拜一位先生读书。说起来他们是同窗兄弟。”按:“同榜”亦以主考官为师门,相互称“同窗”,未必

曾是同一先生所教。此是梅氏根据有关传说写下的话,不足为据。但可见施、刘二氏之谊非一家之说。

《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耐庵,汉族,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扩展资料:

创作《水浒传》的背景

在写《水浒传》之前,虽然有点才气,但施耐庵混得却很惨,名字也是不见经传的“施子安”。在元末明初那个年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更是成功的标志。

不过年轻的施耐庵却没有那么幸运,十年寒窗,鼓捣来鼓捣去连个秀才的功名也没落着。对朝廷的看法和对社会的心理由此失衡,于是写下《水浒传》。

参考资料:

-施耐庵

姓施取什么名字好呢? 男孩:

1,施枚举(取自“及云者,因其先后次第而枚举之辞也。”)

2,施定焓[hán](取自“定焓线簇”,数学或物理名词。)

3,施霍桑(取自“霍桑效应”)

4,施赛清(取自“不知何物为心地,赛却澄江彻底清。”)

5,施灌中(取自“庭鸟多好音,相呼灌木中。”)

6,施稼存(取自“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

7,施侨理(取自“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

8,施鳞甲(取自“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9,施舟赏(取自“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

10,施帷[wéi]月(取自“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姓施的男孩女孩的名字 男孩胤祥(寓意: 拥有金钱与权力。)瑞霖(寓意: 吉祥的甘露。)明哲(寓意: 拥有聪明的智慧。)天翊(有翱翔天际,大展宏图之意。)凯瑞(寓意: 吉祥 幸福 安康 )健雄(寓意: 身体强健的男子汉。)耀杰(寓意: 才能出众的英杰。)潇然(寓意: 自然脱俗,潇洒大方。)子涵(取自`子部京涵`寓意: 拥有光明的前途与博大的胸怀。)宇彬(寓意: 博学文雅,超越过去。)宇轩(有气质高贵,潇洒大气之意。)智辉(寓意: 拥有辉煌的未来与智慧。)女孩艾琳(寓意: 像美玉一样气质高贵,美丽大方。)妙涵(寓意: 拥有聪明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莉娜(有婀娜多姿,性情温柔之意。)瑾萱(寓意: 拥有萱草的芬芳,玉一样的高贵与典雅。)梦婷(取自`雨婷思梦`寓意: 雨中的婷,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雪茹(寓意: 拥有美丽的容颜与如雪的肌肤。)海玲(寓意: 大海的精灵。)佳瑶(有美丽大方,逍遥快乐之意。)梦琪(寓意: 平安吉祥,拥有美好的未来。)雅楠(有幽雅大方,意志坚强之意。)瑞欣(寓意: 吉祥如意,快乐安康。)

姓施的名字,两个字的 男孩可以叫:。施晨。施城。施泺。施皑。施恺。施炫。施政。施垣。施轩。    女孩可以叫:施紊。施苒。施棋。施可。施静。施然。施瑶。施媛。施璇。

女孩子姓施取什么名字好 施婉悦:恭顺和悦。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宋濂《怡养堂记》:“爱而肃恭之礼存焉,敬而婉悦之意备焉,斯可以为善养矣。”

取名需首先满足符合音、意、形,五行相补以及丰富文化意蕴和相对独特别致;之后才追求总笔画数吉利;我认为尽量争取五格数吉数多一点,尽量做到既满足上面所举的基本要求、名字风格上又能使家长比较满意。总之,合适宝宝的才是最好的。

姓施的男孩叫什么名字好?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含了人的精、气、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体符号,而且对人的情绪、智力、婚恋、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领和方法,还是自己起为好,因为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们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个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过,另一方面,古语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肤发父母所赐,故为人子,应怀感恩之心。,虽然现在我们一般不说这个了,但

做为父母的我们,孩子的名字还是自己起更加有意义:

一给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则:

1、音韵的灵动力: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好的名字悦耳,不佳的名字会形成干扰,不少艺术家或作家都会另外取一个名字或另取字号,如:张大千(原名张员)。好名字不仅会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认同。

2、避免谐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帮宝宝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扰。如:吴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虫)。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几遍,看看听起来是否流畅。

3、注意字义: 父母若想为孩子取名字,必须先了解字的意义,因为有些字并不常见,或者换了旁侧的部首,却意义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阅康熙字典确定字义。

4、八字: 有些是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取名,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阴阳协调、五行均等,再借着取名来调和、改善宝宝的运势。帮宝宝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盘、再参考格局、笔画,最后找出合适的字义。比如由八字得知宝宝个性任性刁蛮,建议可用,如:理、德、修、维,来修饰孩子的个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时,常会因生肖来选择字,如:龙年时男生常取名为龙。或者某些生肖,适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欢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哲、启、善、唯等字。

6、单名: 一般而言,单名好记且响亮,但是就单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则不适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号作为辅助,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笔画的八十一灵动: 可分别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的八十一灵动,并观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总格24、25、29、31、32、33、35(这样的笔画数格局很不错,但人生有较多波澜重叠)37、39、41、45、47、48(这样的笔画数是不错的格局,有这样笔画数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难,开创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笔画中算得,五格的笔画可算出相应的五行,接着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间相生相克与吉凶关系,取名字时,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协调,再者才是笔画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间的组合并系。取名字时可参考康熙字典的字义和笔画,因为有些字必须以偏旁部首来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笔画。

二,基本要领: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3,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

用施做姓可以取什么名字好听 男生:施勤杰

女生:施欣玲

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施姓

拼音:shī xìng

目录[ 隐藏 ]

1施姓起源

2得姓始祖

3施姓各支始祖

4施氏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51郡望

52堂号

6施姓家谱文献

7施姓字辈排行

8施姓楹联典故

81四言通用联

82五言通用联

83七言通用联

84八言以上通用联

9施姓名人

91施姓历史名人

92施姓近现代名人

姓氏溯源

吕姓←施姓→张姓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5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

编辑本段

施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氏)、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

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缑城先生;缑城人(今浙江宁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傻睦鲜ΑR蛭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桑这就是明建文帝。

施父、方孝孺。

编辑本段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P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 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_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 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氏迁徙分布

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

姓施四个字的名字 施赵景铭 施赵涵彪 施赵杨宸 施赵瞳念 施赵绎山 施赵刚岗 施赵浩林 施赵一楷 施赵思萌 施赵思政 施赵翰浩 施赵星轩 施赵子睿 施赵郅宁 施赵书臻 施赵子帅 施赵裕倪 施赵骏昕 施赵滟铭 施赵景煜 施赵皓淳 施赵泽汐 施赵树言 施赵义轩 施赵轲翰 施赵培曦 施赵琪非 施赵崇彦 施赵翼棋 施赵嘉飒 施赵夏辉 施赵晨辉 施赵思莘 施赵蓣君 施赵优坚 施赵瀚换 施赵泽博 施赵晓林 施赵云佑 施赵墨辉

施姓起什么名字最好? 施丝、施晓丹(女) 施梓玄、施炫男、施伟迦、施铭(男)

施肩吾是什么朝代

施肩吾是唐代的。个人简介: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