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梁氏是怎么来的,第1张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

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

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

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嬴姓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任其职司养马,并封秦邑,称秦嬴。非子曾孙秦仲,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兵败被杀。秦仲五子率兵继续征战,终于打败西戎。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梁国,称梁康伯。康伯后的君主称梁伯。后秦穆公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是为梁氏。

二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国有解梁、高粱、曲梁等城邑。公元前645年,晋惠公用五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以封地名“梁”为姓。

三是胡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的拨列兰氏,因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梁。

至于海曲梁氏究竟源自何支,笔者无考。据目前所接触到的史料,其始祖来日照时间,应在宋末元初。

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近交远攻,将“网中之鱼”南宋暂放一边,先征服西、北诸国,最后于1276年2月兵入临安,南宋亡。

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元世祖把全国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西域各国先降元的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迥异。如元法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分属不同衙门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朝廷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副职。如地方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蒙古人科举出身,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等等。

其中,汉人、南人之分,目的是分化中原汉民族,即故意制造出南、北汉人之别,在政治、经济上多少给北方(黄河以北)汉人微小利益,孤立长江南的汉人。把南方汉人每廿家编成一甲,蒙古人、色目人为甲主,甲内人衣、食、住、行皆归甲主支配。甲主对甲内男人任意驱使打骂,对女性任意凌辱,甚至将南人逮住与牲畜样标价买卖,一个南人与一头驴价格相差无几。

宋末元初,梁氏先祖为求一线活路,从苏州东门外杆石桥辗转逃亡来到日照,既未敢在地肥水足的东部沿海安家,更未敢在已“升格”为县的日照城落户,而是一头扎进当时仍是穷山恶水的西北山里,在今巨峰镇大土山西北一个叫城子庄的地方(今名消失)落脚,虽经近百年繁衍,至元末年也只留下了兄弟3人,且究竟是第几代也无从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

据民间相传,为彻底摧垮汉人的心理,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庶民百姓起大名,更谈不上字、号,只准按出生的先后叫大,次生的叫二……或以父母年龄相加之和再冠以姓就是大名,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梁氏一世祖原名即可能是梁大、梁二或梁三,已不可考。

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揭竿反元,郭子仪、张士诚、陈友谅、方士珍等各路草莽相继举兵,梁氏兄弟在兵荒马乱中离散,一个逃到蓬莱后分支荣城,一个逃到沂州(今临沂)石拉渊,只有一人仍留城子庄。

此时,中原遍地烽烟,乱世英雄起四方,自幼出家皇觉寺为僧的朱元璋(1328―1398)于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投郭子仪部下,郭子仪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为亲兵。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仪大喜,署为镇抚,并将养女马氏嫁与元璋为妻。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仪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九月,郭天叙战死,部将尽归朱元璋。

按军师刘伯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朱元璋广聘谋士,招兵买马,削平各路群雄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举兵北伐,元至正廿七年十月(1367)十月誓师,大军进入山东,所向披靡,先后克临沂、益都、淄川、济南,聊城等府县,明洪武元年二月(1368)平定山东。随即,转攻河南,堵塞潼关,最后取陕西、山西。

梁氏一世祖在岳父刘公支持下,率家乡青壮年投身明军,后随信国公汤和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于明洪武四年(1371)晋见朱元璋。当时,大脚马皇后伴驾,见梁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说这员将又黑又丑。朱元璋随口说:那就叫他梁黑丑吧。经汤和指点,梁扑通跪倒,叩头高喊:谢主隆恩。

自此,梁氏一世祖始有正式大名。

至于日照梁氏更远来源,据民国《临淄县志》记载梁家庄位于临淄城以西,愚公山东南六公里,乌河东岸(时水),自明初由山西枣强县迁此落居立庄,称柳林梁家庄,柳氏衰败后名为“梁家庄”。

其《梁氏家谱原序》记:

夫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物理皆然,而况于人乎。然则人有祖宗,河水木之有源本也。我梁氏原居临淄之西,时水之东,柳林梁家庄是故土。出难居、庠衿者,寡而皆有醇厚风焉,故能偕时水永传焉。不幸明末鼎革之际,屡遭兵火,而族谱以失,无论枝叶莫考,即奕业仅存一线矣。如文升祖原兄弟八人,相传往寿光者,往日照者,往河南者,往洪庄者,其余不知何往。惟文升祖遗居此土,至今八世,尚未有谱,急欲纂修,每苦于无稽,所可幸者,有子材族伯尚能记数世之宗派,于是修成族谱,俟后人以备考,则后之子若孙庶有以承先启后,永传勿替云。

康熙五十六孟夏 八世孙 之琇谨识

其《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由此可知,日照梁氏与临淄、寿光、河南及洪庄梁氏共一远族。

2

元明鼎革,百废待举,但此时刚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深为倭冠劫掠而忧。当时日本正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诸侯组织武士、浪人——史书上说的“倭寇”和武士与张士诚、方国珍残余相勾结,占据沿海小岛,对东南沿海一带烧、杀、虏、掠,无恶不作,尤其对鲁、苏、浙、闽等沿海县城州府危害最烈,史书称“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时出剽掠,扰滨海之民”。

大明立国后,山东沿海抗倭事宜由山东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

对此,史书上记得非常清楚:

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汤和于东海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

――《安东卫志•序》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中也载: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按明兵制,卫以下设五个千户所,每所统兵1120人,设正五品千户(千总)一人。梁黑丑随汤和参与防倭,后屯军巨峰,负责保卫日照沿海一带,战时出征,回营三分军事,七分耕种,因数建奇功,被封千户。

据史料记载,梁黑丑不但战功卓著,忠于大明,而且昭示后代要“忠心报国”。其后代秉承祖训。因“忠心报国”载入明、清两朝史册和方志者不乏其人。

梁黑丑六世孙梁美,明嘉靖时代人(生卒失考)见徐、邳、莒三州盐贩猖獗,既走私食盐,还结伙抢劫百姓,遂上书县、府,经山东巡抚袁公上达,朝廷以闻,命青州兵备道康天爵在巨峰建“营山寨”防卫。梁美献良田数亩作官署用,且与乡民积极协助建兵营。光绪版《日照县志》记,时人称之为:皤皤黄发,更事必多者”。

有关“巨峰寨”的营建,谨抄明朝黄祯《巨峰寨记》如下:

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备所筑也。为古琅琊地,西距沂济,东北濒海,实东秦要害之区。

我国家建官,具有深意。或营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遥制,而又专之以兵方宪者,所以觌武而警怠也。

嘉靖兴治,东海不波,廷臣有议裁青州兵备。余时在职,叨听,议论曰:“海上之山多矿,伐菹煮海利莫大焉。夫利者盗之丛也,矿盐者天地左藏也。多矿民犷,多盐民卤,盗由生也。兵备是庇。”天子曰:“可”。于今十年,三选厥司,得我东汾。东汾康姓,名天爵,临汾人,因号东汾居士。嘉靖癸已,来典慈土。首询黄发者,黄发皤皤,更事必多,曰:“维矿夫盐徒,青州祸胎。念哉,鉴哉!”越明年,盐徒扰南鄙,东汾檄兵往平之。至则狼籍,居民去矣。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飙,其合若鸟,出没无常。不为之所,无以杜绝乱阶。”东汾听舆人之谋,请之巡抚袁公,巡按方公。曰:“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歉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又突出无常,疲我奔命。寨守善胜,可备永图。盗息邪心,官盐无滞,又两得之也。夫防民之情,甚于水火,东西草莽匪盗,盐是忧,寨不可少。”乃相土得巨峰山,傍淮海之交,控喉扼吭,爰筑斯防。为之寨栅,营堂宇,立门屏,制金石之械若干。屹然为一方巨镇。榜曰“巨峰”。分青州卫官军、莒州日照土兵备守之。盐徒以宁。愚窃谓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乱之本也。矿人跃捷善战,习于山。嗷嗷之区,马不及旋,射不及发,一人足以走壮士,乃东方之奇兵也。今皆在龟蒙山中,即土著之人。故善用之则有青阳山之捷,不善用之则有玉堂之变,顾制御者何如耳。余见东汾与之以诚。既多谋以破其党,又养锐以胁其变,复招徕以羁縻其徒。此康子筑无形之寨以治矿人,而又在堂宇屏蕃之外也。后之兵备兹士者,或不可以少此哉?寨创自嘉靖十三年。董斯役者:莒州知州林渠,淄川尹李信,日照尹颜绣。

梁黑丑七世孙梁儒,平倭中履立战功,明嘉靖皇帝敕为锦衣卫从六品“忠武”,诏命进京赴任。梁儒应诏北上,半路因病而卒。噩耗传来,自山东南部至苏、浙沿海百姓闻之,皆为痛惜,当地知者,失声痛哭。内阁大学士徐阶闻讯甚为哀怜,制匾一块,亲书:

沿海保障

梁儒子孙将此匾悬于大门额三百余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烬于兵燹。

十五世孙梁统传被清乾隆皇帝敕封四品武德郎,并上追封一代。

十七世孙梁鸿博任巨峰镇第一任镇长。

十八世孙梁蔼清被清光绪皇帝敕封为从六品儒林郎,上追封二代。

梁氏历代忠勇厚德,抗外侮,护百姓,严族规,重门风,族内有衣食无着,死者无力葬,鳏男无力娶者,阖族按贫富出资相助处理丧事或帮助迎娶,此风为世人所羡。

经几百年发展,巨峰人丁梁氏日繁,后人散居鲁、苏等省数十个村庄,人口达四、五万之众,并多有旅居海外、者。故清末民初,日照县传:

丁、牟、秦、安、李,别忘巨峰梁!

梁氏族谱

一 世 黑丑 十 九 世 立

二 世 温 二 十 世 培

三 世 友 才 二十一世 作 顺

四 世 钢 二十二世 启 田

五 世 普 二十三世 允 乃

六 世 美 二十四世 夕 年

七 世 儒 二十五世 周 家

八 世 鲸 二十六世 合 气

九 世 任 崇 二十七世 方 庆

十 世 有 秋 二十八世 周() 全

十一世 錞 二十九世 修 念

十二世 世 三 十 世 本 公

十三世 光 三十一世 乐 波

十四世 仕 三十二世 奇 升

十五世 传 李 三十三世 稀 铳

十六世 壬 三十四世 履 正

十七世 鸿 三十五世 新 汉

十八世 清 三十六世 恒 曾

山西平遥梁氏,自北宋末年迁居平遥东北乡梁官村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尤其在有元一代,官居显赫,铮铮有声,为一邑之矜式,如万户侯梁瑛公,吏部侍郎梁天翔公,赐进士广州路总管梁时中公者,或忠义耿耿,或仁义儒雅,或戮力王事,效死沙场,或矢志宣猷,政绩卓著,至今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平遥一代脍炙人口,并载入县志国史。然而有一位官至左丞相的显赫人物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在振修《平遥梁氏族谱》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文水梁家堡近年修印的《梁氏家谱》,其同治三年由梁殿元撰书的谱序中写道“梁氏鼻祖锦阳公于今,数十世矣,而传流家谱,世世相承守,而勿失”,正谱世系中记录:“始祖梁公,讳锦阳”。这里明确记载文水梁家堡梁姓始祖为梁锦阳。

我特地赴文水梁家堡进行实地考证,在持谱人,原担任梁家堡小学校长梁振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起来到了村西头,瞻仰了梁锦阳墓,这里是原由生产队棉花站占据的院场。后方有宏大有墓丘,前有近年出土的石人石马,门口竖立着一块石碑:“文水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梁丞相墓”。梁老师告诉我,梁锦阳墓同刘胡兰烈士陵园、武则天庙是文水县的三大文物景点。梁锦阳墓原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150多个墓冢。墓地中除了安葬着梁锦阳以外,还有他的子孙,他的墓地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神道碑,舞台等陪葬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要修建棉花收购站,该墓地就被毁坏了,相关的陪葬品也随之埋到了地下。近年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以前村里还有宏大的梁家祠堂,供着梁锦阳的巨像,等等。

梁锦阳,何许人也?

在文水梁家堡《梁氏家谱》中,滕录着一篇由元朝翰林侍学士揭傒斯撰文,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书丹的《大元左丞相兼征虏大将军、总督三边、五路都万户、威震四夷大元帅、敕封奥达鲁花王、谥文宪、梁公神道碑记》。

撰写碑文的揭溪斯是元代的一位大文豪,忽必烈建立元朝伊始,便委任他担任《宋史》《金史》的主修总裁官。由他执笔撰写碑文,表明碑主当吋显赫的身份地位。碑文中介绍了梁锦阳的生平事迹。

碑文一开始介绍道“公讳锦阳,字世荣,夫人周氏,太原宦族'。祖父讳俊,宋未金初人,受诰封,“芸儒不仕,爱拔穷苦之人,为乡所重”。父亲讳义,义生锦阳。锦阳自幼“精敏异常,志向宏大,而动静有节,学周孔,师颜孟。”成人后“有经济之才,备文武之姿。优韬略,能弓马,度量恢廓,智力绝伦”。元中统癸亥中进士。

碑文接着介绍梁锦阳的主要事迹,蒙元中统四年(1263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梁锦阳随从顺天道(今北京地区)左副元帅贾同文帐下,参赞军机要务,屡建奇功。右丞相伯阳向世祖举荐,越级提拔为千户长。在元廷与南宋的战争中,扈从张万户车驾渡江。后升为左副使,指挥万艘战船,统兵攻打襄樊;襄樊既下,大军渡江,接连攻下荆州、宿州、郢州(今武汉)等地,南宋军队“望风顺降纳印”,纷纷投降。此时,南宋丞相贾似道是一位亲蒙人物,他修书一封,表觐议和。锦阳公考虑到攻克南宋的条件尚不成熟,便复书南宋皇帝,陈述和战利弊,同意停战半年。而蒙军统帅忽必烈命其火速南征,锦阳公认为毁盟弃约不是大丈夫所为,起初朝廷要追究他的抗命之责,锦阳公“持义不屈”,并交待部下:“宋无隙可伐,尽在其我,经待天时,岂可毁盟,败信不仁,而辱中州士大夫乎?!但上怒不测,倘不幸而死,诸公须观变,以待揆之,天时人事,宋祚不远矣”。锦阳公对部下说,我如遇不测,你们要见机行事,有把握时方可攻宋,反正宋朝的国运不会长久了。众将领听后信服其言,皆自励鼓劲,按嘱行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南巡,锦阳公面见,奏报十余件事情,皆援据古义,痛切时病,忽必烈一一嘉纳。

对于攻伐南宋之事,世祖忽必烈非常着急,“上意欲速”,锦阳公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先收拾人心,整顿军备,广招人才,以增元气,待时机成熟后再战不迟,他奏道:“彼无衅可乘,用兵未见其利,唯修德以顺天心,法制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惇族,以培基址,抚殊俗制,列镇防窥,广毓英才,以储元气,藏器于国,候时而动,宋可图,天下平矣”。忽必烈听后,认为讲的非常有道理,又逢蒙古大汗蒙哥皇帝战死在四川钩鱼城,急于返回朝廷争夺皇位,便任命锦阳公为“江淮南北等路文英武饬招谕使,佩国信,赐金虎符”。

锦阳公接受新的任命后,剪平了如上海陶机、洞庭东山等新附之民的数次叛反作乱。世祖擢升锦阳公为左丞相、万户上将军,镇守吴江。

锦阳公爱兵如子,夙夜为公。时军人生活贫乏,他便“以己粮千担赈之。时江湖军务事烦,官兵往来,必乘船,官船不敷所用,每不便。公以己俸造战船百余艘,恒为守御,盗息民安,远近咸赖”。当时平章政事王文统非常忌恨锦阳公在朝野的威望,私通蜀边不轨之臣作乱,希以此陷害锦阳公。南宋丞相贾似道摄于锦阳公威望与武略,将密情泄露,锦阳公幸免不测。权臣王文统的恶行败露后,举朝愤慨。世祖忽必烈对众臣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诸臣皆曰:“当死” 。更有臣言"当刮”,王文统伏诛。贾似道被宋廷贬谪,途中被杀死。不久,元世祖命锦阳公攻取辽东,公率部所过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拔城日,民安不惊。其制师,纪律概如此”。

在元廷灭金伐宋的战争中,锦阳公功勋卓著,声望非凡。继而“一统归元,论功懋赏,元廷擢公统辖五路,顺天、东宁、太原、延安、京兆等处都元帅”。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四十五岁的锦阳公辞官不允,朝廷“赐衣带,敕修坟”。而后在保卫边境,在密云、大同、神木等地抵御外虏战争中,破敌无数,杀贼数万。“由是,声名大振,中外倚重”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七十岁的锦阳公,“移表告老,辞官归里。立庄起第,优游数载”。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又八。同年九月,朝廷以其位不满其德,敕封奥达鲁花王,谥号文宪。其孙河南道监察御史大夫梁政远奉旨立碑。经查阅有关资料,蒙元一朝共封王四十七人,通常封王的只有皇子皇孙,有极少数功勋卓著的大臣封王,奥达鲁花可能是蒙古语的一个地名。

梁锦阳生有四子,长子梁简,官至江西道肃政廉访司附宪,奉议大夫。次子梁兰,官至兵部大司马将军尚书,资善大夫。三子梁玑,官至山东道左藩辅,中奉大夫。四子梁璇,官至交城知县,文林郎。

纵观梁锦阳公的一生,出身名门贵族,开国功臣,位居显赫,封王拜相,位极人臣。在地方人物中,应当说是凤毛麟角。

然而,梁锦阳公与平遥是什么关系?他到底是平遥人呢?还是文水人?

在元廷任国史总裁官揭傒斯撰写的这篇梁锦阳神道碑记中明确写道:“公先世河西渭南人,后迁居太原之麓台乡”。麓台乡即今之平遥县襄垣乡梁官村。

在《平遥梁氏家谱》中也记载,梁锦阳祖父梁俊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二世祖梁颜是同胞兄弟,即二世祖梁俊,三世祖梁义,四世祖梁锦阳。这与《文水梁氏家谱》记录是一致的,始祖梁显公于北宋末年奉旨从陕西迁来。在家谱中可知,梁锦阳与与平遥梁氏四世祖、官至五路万户之职的都元帅梁瑛是未出五服的同宗兄弟。只是年令相差许多,在锦阳公刚出生时,梁瑛公已是万户之职了,属于贵族家庭,祖居都应该同在平遥梁官村。只是锦阳公去世,葬在文水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后人依坟而居,逐渐形成了梁姓村落---梁家堡,也就是文水梁氏的发祥地。这在乾隆三十一年续修文水《梁氏家谱》中的谱序中写的很明白:“余梁氏,祖居太原之麓台乡,即今平邑梁官村,余族自始锦阳公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卜葬于文邑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其后裔依坟而居,遂隶文邑焉”。这里说明梁锦阳的后裔才归属文水。

另一篇由乾隆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济南知府的武乡人史传远作的序中言:“其初,由河西渭南迁汾之平邑,与大陵壤接。由平邑迁大陵,自锦阳公始”。大陵即文水县,平邑即平遥县。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霞蔚博士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金元以来山西汉人世侯的历史变迁——以平遥梁瑛家族为例》,文中提到:“文水梁家堡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世传为同宗,从两地保存的族谱来看,也确实如此。两家在元代都为当地望族,在地理位置上文水和平遥紧邻,但奇怪的是,两地的梁氏却从未没有留下任何曾经联系过的记载”;王博士可能没有深入考证,这最后一句说的不大准确。其实,文水梁家堡梁氏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一直都有往来,据梁官村梁氏后人讲,在解放前夕,文水梁氏后人每年清明要到梁官村祭祖并收取地租,这就说明梁锦阳公世系的地产在梁官村一直都有保留。由此可知,平遥文水两地为梁氏族人本是一家,从未中断过往来。解放后,以家族治理的社会形式解构以后,切断了经济上和组织上的的联系,两地的往来才逐渐减少,但其后人仍保留许多家族传说。

毋庸置疑,元代左丞相梁锦阳本与平遥梁氏是同一家族,无论从出生到去世,一直是隶属于平遥籍;只不过梁锦阳去世后葬在了与平遥一河之隔的文水梁家堡,现在人们误认为他属于文水人。从历史学的角度认知,梁锦阳本身是为地地道道的平遥人,是无可争辨的史实。然而,不知何故,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平遥历代县志,以及其它文献中,未曾发现有梁锦阳的有关记载。笔者长年生活在外地,资料有限,这个历史之谜尚求诸同好释疑。

《澜溪梁氏续谱》是一本比较完备的梁氏家谱,其所记载的梁氏家族的谱系,正是著名戏曲家梁辰鱼这支梁氏的谱系。这个家谱非常详尽地记述了梁氏先祖自元代迁入昆山后的支脉繁衍情况,一直记到清初道光年间。澜溪这个地名今天仍然存在,又名澜漕。《澜溪梁氏续谱》分上下两册。在上册开篇,有昆山名士潘道根的序,落款时间是“道光己酉夏五月”,可以断定为续谱的成书时间。潘道根是清初昆山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有多部作品传世,影响很大。

在序言中,潘道根非常详尽地交代了这本续谱的成书原因、成书时间、续谱人及续谱的大致情况。序中交代:梁氏自元代时有个叫仲德的在昆山州做同知,从开封定居“邑之澜漕”。过去梁家本有旧家谱,不幸兵乱被毁坏。乾隆年间梁氏有个后裔孙辈叫凤岐的,把毁坏的家谱重新整理编辑。又过了五六十年的光景,梁氏二十一世孙梁海,伤感于家谱失修,就在旧谱的基础上补充了志铭记传之类的东西,编著成完整的家谱,取名《澜溪梁氏续谱》

兄弟是否系湾边村修建筑祠堂时百度的问题?我也是湾边兄弟,我爷爷梁启荣有我们村的手抄族谱,如需要可供参考。从《澜溪梁氏续谱》看,我们开村梁秦公还可追溯到梁仲德公,再往前溯应就是河南开封了。

祖籍在山东和山西,家谱主要在山东,河南一带。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

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

梁姓名人有梁红玉、梁启超、梁实秋、梁思成和梁漱溟等。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

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

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字辈排行:

1、江西铜湖锦溪梁氏族谱字辈:彦公肇世业嗣绪大显扬贻燕鸿图远传家厚德彰人文济凤美仕学启龙光祖烈冠裳茂孙谋钟鼎芳三元应捷发五桂永腾香宠命逢天锡云_冀昌

2、天津市静海县梁氏字辈:朝学天元春秀继续正大光明

3、河南开封刘店东梁寨村梁氏字辈:纯道方成应远本中玉之昌锡福洪家泽明心广性源文光和有教钦景焕来贤

4、河南元岗梁氏字辈:永振洪万应殿作克中连建广耀生瑞明玉长承魁

5、河南坞西梁氏字辈:敬景节科魁国民其之直士永文浦荣作吉龙元恒

6、河南陕县梁氏字辈:公魁兴学希升祥乃顺安

7、河南伊川梁氏字辈:尚思一三喜,万帮修中正

8、河南新乡梁氏字辈:怀名孟志宝孔学圣贤泽成龙继先德世传宗家兴旺延万通苏锡常联海杭来忠臣永盛长

9、河南卫辉梁氏字辈:清林照埙镜汉桂熙增铭法松然在鉴满柏耀坤铜

10、河南洛宁梁氏字辈:幸有篁林万年青品兼南山苍劲松虚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叶抚育情

11、河南光山梁氏字辈:树德培家本维思世绍之光昭其可大建学庆贤熙

12、河南南阳社旗田庄大梁庄一支字辈:孟方先引_崇道建儒勋师之功可立自为步朝臣尚绍魁光职象嗣景益新膂毓万元秀永定启昌明

13、河南南阳梁氏一支字辈:学文大成业传万

14、河南新安县五头梁村系东鲁一支字辈:应国人克永万守文作大金玉山堂至秉泰和丰士仁义传世道忠孝振家风宪信昭光明学礼书耀宗

-梁姓

作训 启田 允乃 锡年

周家 和熙 方庆 同全

修念 本公 乐溥 其声

希崇 履正 新翰 坦增

每两个字是一个辈分,作之前是培,培之前是立,再往前就不知道了。我家山东日照岚山,2004年之前属东港。

我知道在四川剑阁县的开封镇有至少两个地方的梁氏辈分为“玉,启,学,本,天,成,忠,岳”这八个,我是成字辈的。但是据老年人说我们应该有24个辈分,我只知道这八个,也没有见过族谱,只是听一位老秀才说族谱在离开封镇的大约4公里的“梁家台”你用卫星地图“可以搜索到这个地方,在剑阁县碗泉乡大山村一组叫做”下梁家山“在这个村的五组叫做”上梁家山“;还听说在梓潼县演武镇也有一个梁家聚居区,地点应该在老川陕公路(108国道)演武镇的附近,听说那里也有族谱

梁氏是怎么来的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
点击下载
上一篇:陈氏家族族谱下一篇:黄字辈查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