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2收藏

左宗棠的家谱,第1张

左宗棠的家谱如下:

曾祖父:左逢圣,字孔时,一字仁乡,湘阴县学生员,以孝义闻名,居贫好施。

祖父:左人锦,不详。

祖母:杨氏。

父亲:左观澜,1778-1830,余氏(1775-1827)丈夫。

母亲:余氏,1775-1827。

妻子: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

妾:张氏。

兄长:

左宗棫,1799-1823,字伯敏,县学廪生。

左宗植,1804-1872,字仲基,一字景乔,1825年道光乙酉拔贡生,1832年壬辰本省乡试解元,即第一名举人。

子女:

长女:左孝瑜,1833生,字慎娟,适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诗草》。

次女:左孝琪,1834-1873,字静斋,著有《猗兰室诗草》。

三女:左孝琳,1837生,字湘娵,适湘潭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

四女:左孝瑸,1837生,字少华,适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长子:左孝威,1846-1873,字子重。

次子:左孝宽,1847生。

三子:左孝勋,1853生。

四子:左孝同,1857-1924,字子异。

后裔:

左景伊。

左景鉴。

左焕琛。

左焕琮。

左景权。

延藏法师。

《上井余氏族谱》新阳镇上井村《上井余氏族谱》,原谱撰修年代不详,于明正统年间因避匪患遗失。今留存旧谱为上井余姓四十一世孙余起鹏主持编修。1989年,曾重修一次(未完稿);2005年,由族人出资第二次重修。

《管前余氏族谱》管前镇管前村《管前余氏族谱》始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裔孙余起元、余起庆主持编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裔孙余自奋、余必端主持再次重修。全谱共三卷,约38000余字。

《小蕉余氏宗谱》梅仙镇小蕉村《小蕉余氏宗谱》,于2000年3月,由族人聘请吴步韩主持编修,余祥侣作序。全谱173页,3万余字。

《大王公房谱》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大王公房谱》(原称《琼瑶族谱》),始修于明代,由余七大郎主持编修。清初,由余雨化主持重修。原谱有世系图、本系各地宅基地录、源流、迁移、灾变等内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族人聘请王春先生重修。全谱增续世系图。民国11年(1922年),由裔孙余光星主持重修,全谱续清咸丰四年至民国11年的世系图。1996年,由裔孙余孔梅、余唐益、余世杰、余澄等主持再次重修。全谱有源流、谱序、世系图、世传、坟图、历代名人、族规、家法等内容。

《凤元余姓宗谱》西城镇凤元村《凤元余姓宗谱》,原谱失传。1991年,由裔孙余州茂、余承廉等主持重修。全谱约68万余字。

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乡涂坊村、排头村、碧溪村、岭上村、陈普堂村、神署嘴村等(原:禾山乡)余氏,十八世宠九公名下字排行:恭贤铭德,扶植纲常,厚载祈佑,富寿永昌,俊义克定,文章显光,忠孝名家,奕代绵长。此字辈自三十二世始。

 杉洋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依照原貌重建的蓝田书院,还有远近闻名的狮岩积雪、一线洞天、云梯接汉、古洞流云等蓝田八景和号称“瑞士风光”的白溪万亩草场。同时明清代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180余幢。2011年顺利评为“省级文化历史名镇”,目前正着手准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古镇旅游文化产业潜力日益彰显。

文昌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建隆年间(960-963),整体建筑为正方形,座西向东,南北宽28米,进深30米,由U型回廊、天井、六角三层塔等构成,同时供奉孔子、关羽和朱熹三人。

蓝田书院:始建于宋代,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理学大师朱熹曾两度教学于此,1976年遭遇大火被毁,仅留下石壁上的“蓝田书院”朱熹真迹四字。2010年,乡贤余云辉博士捐资400万元正式启动蓝田书院重建工程,通过杉洋镇政府以及乡贤的支持,该工程于2012年11月正式完工,并于2013年1月9日完成落成典礼。  蝉林祠:古田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杉洋余氏宗祠,原名仙岩寺,历代有重修,嘉庆十八年(1813)改为“蝉林祠”,取蝉林科甲之意。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二年(1852)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拓建,1982-1987年又陆续修葺。主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埕、状元坊、仪门、大厅、祖厅,总占地面积达3300多平方米。  天一堂:建于民国初年,属欧式风格建筑,由当时的教会所建。  凤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杉洋李氏宗祠,建于唐天祐二年,位于杉洋镇夏庄村凤林山。改革开放以来,杉洋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一届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古田东部工业中心,打造海西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战略目标,立足镇情,充分发挥区位、后发、历史文化、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据统计,201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5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亿元,比增1193%;乡镇企业总产值593亿元,比增185%;固定资产投资3047万元;财政收入603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32元,比增16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目前,镇区已向西南延伸,面积已达到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村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加大基础设施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龙舞溪河道清水项目、岭里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凝望桥等4座危桥改造项目,对下湖拦河坝等近100公里水渠进行全面整修和硬化;以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整合1270万元实施30个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县级工业园区2012年正式启动,一期征地征收杉洋村集体土地共420亩,1200多万的补偿款全部发放到户。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镇被确定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在省市纪检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完成了杉洋镇2012-2015三年扶贫开发项目整体规划编制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吸纳和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省扶贫对接项目--白溪天山茶场与厦门华祥苑合作开发的“白溪茶文化庄园”建设项目;闽东电力湖里村已完成测风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预可研工作;投资6000万元的聚丰合金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高碳铬铁生产线已正式动工;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喜洋洋”家具有限公司落地我镇,并正式投产。此外,21万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橙栏岗地质灾害点治理等一批防灾、减灾重点工程相继完成,敖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黄金岭石材工业园区及区内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余性_

一、由余之后,别姓余氏。� 关于余字,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就有余字的记录。东汉末应劭撰著的《风俗通义》云:余氏,由余之后。唐张九龄著的《韵谱》云。余氏,下邳商音,秦由余后以王父字为氏。《元和姓纂》载:由余之后,以祖字为姓,代居歙州。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称:余氏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又汉聊氏《姓谱》、刘宋何承天《姓苑》及元胡三省《通鉴注》皆称余氏为由余之后。清雍正时新建人熊峻运著的《新纂氏族笺释》:余氏下邳郡。系出由余氏。秦穆公伐西戎获其臣由余,以为上卿。其后别姓余氏。诸说说明秦由余乃余氏之先祖也。由余何许人也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即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益骄*,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夷戎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人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缪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由余后裔,以先人由余之名讳命氏,故姓由或姓余,而余姓原为由姓。由氏亦做繇,由、余两个姓氏,同出一祖。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及余氏族人多从此说。 由余之根何也据安徽潜山笃亲堂光绪三十年纂修的《余氏宗谱》引唐天复二年(902)仲春柳峰书院柳浑真撰写的《余氏源流序》云:余祖萃黄帝子也。青阳王玄嚣派封宪官,受姓作氏。四川省綦江县干坝子《余氏族谱》(1992年版)收录了綦邑庠生廖曰溥馆舍题的谱序称:“……而稽其余姓之本源,乃黄帝第五子次嗣也。述其余姓之宗派曰,乃此宋文襄公之苗裔也”。周初,传至叔虞。叔虞,周武王次子成王弟。其母邑姜,姜太公子牙之女。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虞。成王年幼时,与弟叔虞戏,游戏中将桐叶剪成玉圭,送给叔虞。笑曰:“以此若封为唐国诸侯”。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唐本祁姓,尧的后裔。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今山西翼城西)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干。叔虞子燮见国境内晋水水色清沏晶莹,遂改国号为晋,燮是为晋侯,传武侯,成侯,厉侯,靖侯,第侯,献侯,穆侯。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文侯杀王子余臣,余臣孙由余遂出奔亡于西戎。公元前六世纪,晋景公兼并赤狄等族,疆域大为扩展,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北魏以前就在今山西省太原市25公里悬瓮山下,建立晋祠一座以祀。又云,周初,太忠字叔虞,由徽州婺源,徙居休宁安乐乡四图子,到了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承议郎、国子司业余泳于顺天门献状:“臣祖萃,黄帝子也,封宪官,受姓作氏,以由余之字为姓。臣今奏改由姓余,使臣同宗免堕祭祀。贞观二年二月十一日奉敕改由姓余”。从此,一千多年来从未更变。余姓者,在中国当今百家大姓中,名列第五十位,可谓人众之大家望族也。 以上诸史料记载,互有异同,其共同之处,均言叔虞,周初人,姬姓,封于唐,为由余之嫡祖。不同者叔虞字子干,谱牒称其号泰忠。叔虞之子燮父,谱牒言其子号世福或世禄、世爵。世福等可能是叔虞的支子或庶子。晋的疆域在今山西,而不在安徽徽州,徽州在春秋时期为吴越之地,非晋域。《余氏宗谱》所言,可能指世福、世禄、世爵或其裔孙,徙居于徽州,后尊由余之字为姓。� 二、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 此说见《中华百家姓秘典·姓氏解密寻踪》一书中余姓起源一文。该书云转引《国语》之文:“潞、洛、泉、余、蒲五姓,皆赤狄隗姓”。今查现代版《国语》卷16《郑语·史伯论兴衰》一文,其记载为:“北有卫、燕、狄、鲜虞、洛、潞、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无直接余姓之记载。隗,古代为狄族的姓。公元前七世纪,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中华百家姓秘典·姓氏解密寻踪》一书,关于赤狄之解释,其意与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1979年版)的注释相同,而《辞海》的注解条文中未见有余姓来源之说。《辞典》一书曰:赤狄族,一作赤翟,古族名,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大体分布于今山西长冶县北,与晋人杂居。据说因常着赤色衣服而得名。包括山东皋落氏,墙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公元前6世纪末,其中一部份并于晋国。也许,因赤狄族人曾分布于今山西长冶县北,与晋人杂居来推断:余姓为赤狄族隗姓后。� 三、传说到了元代,余姓又增加了新的成员。� 说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即奇渥温·铁木真)皇族的后代一支,易铁木真之铁改为余。之后,其后裔遂姓余。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五世孙铁木键,任元朝宰相,忠心为国,为同朝一奸臣所嫉妒。一夜里惠宗梦见有五只铁箭插在金銮殿的大柱子上。次日临朝,惠宗要群臣解梦。奸臣即趁机诡称:五只箭,乃隐喻铁木键的五个儿子将谋反篡位,惠宗信以为真,立即下诏捕诛。铁木键以死挡诏,阻止捕诛。有人念其忠心,为其家通风报信。其五个儿子闻讯乘马外逃。出京城便向西南方逃去,日伏夜行。惠宗亲率洪兵(大军)追杀。追至贵州、四川交界处,铁木五子认为骑马逃亡,招人注目,便弃马步行。方到泸陵河畔,眼看追兵赶来,五人便各折一把柳枝顶在头上,跳入水中,藏在凤锦桥下。追兵前锋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深知五人乃忠良之后,逃命潜藏桥下,佯装不知,依然前进。惠宗驾临追问,从人皆称不知去向。可桥下五人听见惠宗马啼声和惠宗问话声,一个个吓得发抖。人一抖,桥下河水随之水波动荡。惠宗发现了即立马询问,众人跪奏曰:水中鱼也,惠宗不加细察,言道:“朕今过此,也不打扰汝等,何必大惊小怪”。语毕,命追兵快马加鞭,继续追赶。追兵走后,铁木五兄弟方才脱险。为避免朝廷再度追捕,五兄弟商定改名换姓,折铁字一半以金为姓。后来,他们又觉得“金”多为兵器,有凶杀之嫌,不吉利。是水中之鱼,救了他们的性命,不如将金字下边的一横除掉,改姓余吧,鱼余同音,既不忘铁木之金,又可怀念水中之鱼。于是铁木兄弟遂改姓余,他们各自亡命天涯。这样,他们就是这里的余姓始祖。这个传说在我国西南部广为流传。� 四川省等西南地区《余氏总谱》关于余氏来源的记载和《姓氏解密寻踪》中的记载,则是大同小异。如四川省《余氏族谱》说:余氏下邳,望出西安。昔颛顼高阳氏,系轩辕黄帝之孙,姓姬,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其后十馀代玄孙,名曰姬星,善用铁制兵器,铁矛刀戟枪。手执千斤之铁枪,平服外国之雄兵,封为铁枪大将军,因此姓铁……。到了刘宋时期,铁南中会试两榜进士,官升户部尚书;铁铉为兵部尚书;铁铭为礼部尚书;铁龙、铁虎为九门提督将军。满朝文武,有铁家相府之称。后遭谗竟罢官、辞官,各归梓里,惟铁铉归家好闲,云游于下邳常居。铁铉十三代裔孙弟兄两房:长子铁林,妣舒氏。次铁彦字高,妣潘氏,生三子:长铁木耳,妣黄氏,次铁木乾,妣杨氏,季铁木键,原系大元朝武国城第十七度生长人氏,与其姓渥温氏。铁木键号登阁,字辅圣。元朝宰相,封两平王、东路元帅,出镇江南,妣二,周氏、张氏。� 到了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庚寅岁,春月一天,惠宗在宫闺中沉睡,偶作一梦,梦见九根银枪锭于金銮殿上。次日早朝,惠宗命大臣圆梦,是时奸相庞悲奏曰:枪乃铁制,臣以为铁氏兄弟九人有谋反之意。惠宗听信庞悲之谗言,密诏诛戮。有良臣通风,铁氏兄弟星夜潜逃外乡,渡长江而至湘西吉首府泸溪栖居,并改姓埋名,改铁为金,再改金为余,余字之姓,万代不改。有光绪九年余全享撰西江月词三首:� 其 一� 因名赐姓古礼� 郡是采邑云云� 余因由余之洪勋� 下邳秦穆封郡� 子孙遂以为氏� 古今莫不知闻� 我姓更姓有悠分� 木本水源宜问�� 其 二� 祖籍大元姓铁� 四太五尚宗卿� 被谗退伍遇洪军� 凤锦桥头更姓� 昆弟九人失散� 曾作诗句共盟� 能记诗句共祖身� 贫贱焉可不认�� 其 三� 余氏铁氏两姓� 俱是轩辕子孙� 赐姓更姓各有根� 前后姓余不等� 我郡虽非下邳� 其礼亦可不婚� 欲与由余辩家门� 当以大元为郡�� 四、湖北省黄梅县《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之祖居涂山,为夏禹之后,拆涂字,除土为余,故姓余氏。此说不知资料出自何处,难於考证。综合上述,余氏得姓,非一元形成,而是多元之族,故而各说有据,各有始祖。� 现在佘姓,也是由余姓衍变的,古有余字而无佘字,据明代文学家杨慎考证:“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神遮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可证。而赊从佘亦可知也”。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中》写道:“古有余,写作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由此可知,余字可读做“蛇”音,而佘姓则是余姓之分系,两字本为一字,当然两姓是同源一字了。

左宗棠的家谱

左宗棠的家谱如下:曾祖父:左逢圣,字孔时,一字仁乡,湘阴县学生员,以孝义闻名,居贫好施。祖父:左人锦,不详。祖母:杨氏。父亲:左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